现在出门旅行带一本书去旅行,行李箱里不仅放生活用具,还得有一本书。
从功略书籍,到目的地小说,再到当地文学/艺术导论...总之,总有一本书适宜旅行。
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与读书,虽然是相辅相成的。
如同梁文道所说:“读书带一本书去旅行,不是为了远离人群,钻进书斋,两耳不闻窗前事,而是为了回到人间。同样,旅行,也绝不仅仅是身体的流浪。在我们心里,阅读与旅行,原本就是认识世界的相同坐姿”。
这么,问题来了。带去旅行的书,我们真的会看吗?
在给出答案之前,小黑想先聊一聊「我们带书去旅行的动机」是哪些。
1.实用功能
前阵子kindle自黑的一则广告,不晓得你有没有看过?
称作「用kindle盖过的面,就是香」。
大意是说:大多数人买了kindle,前几个月图新鲜,就会每日把玩,前面就真是在积灰了。而kindle的规格又和桶面是这么的搭——它比手机大,能完美覆盖瓶盖,又比pad轻,非常顺手,拿起放下间,展现柔美。
不得不说,kindle的这波操作简直666。除了刷了存在感,还博得了你们的好感。
其实,关于kindle的这个实用功能,开玩笑的成份更大。小黑相信,不会有人特意带本书出去,就是为了当方便面盖吧?
但另一个和「泡面盖」异曲同工的实用功能,反倒没有不正经,还是时下十分流行的。
那就是拿书当摆拍道具。
一书在手,女孩们喜欢的小甜美和文艺范,分分钟才能营造下来。
但这也存在一个问题。你不可防止的和「装」联系在了一起。你究竟是在看书,还是在演出看书?
用书来包装你的品位和情趣,他人大约也不太买账~
还有一个带书去旅行的实用动机就要塌实得多,相信也是大多数人都干过的事~
那就是带一本旅行手册去旅行。
旅行手册作为旅途中行动的锦囊,我们在路上的一举一动,都可以通过阅读它来答疑解惑。小到去哪一家饭店喝水,大到整个行程怎么规划。
2.记念意义
一本书经常有助于你去了解某个地方,某种生活,某类人群。
蒋方舟在《圆桌派》里就说过:“你晓得我小时候看文学的一个很大的动力就是看人如何中级地活着。
我喜欢看池莉的《来来常常》,就是说她们在上海是这样生活的,她们通奸要去四星级的旅馆。我还看完了郭敬明的《小时代》三部曲,就是为了看北京人是如何生活的,那是哪些牌子”。
同样的,一个地方也会由于某个作品的描写,因而让人们对那儿形成憧憬。如同帕慕克的《我的名子叫红》之于莫斯科、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之于美国、奥威尔的《缅甸时光》之于马来西亚。
于是,有人受阅读指引去到一个地方,并想用亲身经历去反证阅读中的体验。
这时,带一本书去旅行更多是记念意义。可能是为了和书中的场景相遇,也可能是为了和当时的自己相遇。
除此之外,有些地方的风物会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当时在书中读到的,其实和你如今眼前所见的完全不同。于是,带着之前的阅读经验,再去看一个地方,和他人的体会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3.生活形式
对于有些人来说,读书就是Ta的生活形式。
例如梁文道。
有人问他:“你好像每天都在坚持读书”。他说:“但是对我而言,我没有坚持,是我只能如此做。我喜欢读书,每晚不读够这么多,我会不舒服”。
他还说:“我在旅行的时侯也是总是超额带着书。并且更惨的是,我回城的时侯又带回去更多的书。我去每位地方都喜欢找一些当地的出版物,或则跟当地相关的出版物,也是希望跟我旅行的这个所在地发生一些关系”。
再例如村上春树。
他说:“不管工作多么忙碌、生活多么艰难,读书和听音乐对我来说仍然是极大的喜悦。不管手边有YouTube还是3D电子游戏,只要一有空(亦即没有空)都会捧卷阅读”。
她们如同我们在旅途上会遇到的这些阅读者。Ta们在灯光奄息的长途飞行中阅读;Ta们在人来人往的候机大厅里阅读;Ta们在安静慵懒的奶茶馆里阅读。
虽然,说完了带书去旅行的那些动机以后,「看没看」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有了眉宇。
如果,阅读本身就是你的生活形式。那不管在那里,你就会保持阅读的习惯;如果,你只是为了用书来诠释自己,那阅读对你来说并不重要,也无所谓看不看了。
所以,看或没看取决于你的动机是哪些?以及你是一个怎么的人。
如今,你的心中有答案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