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完关于基于标准的教学之后,受益颇深。之前自己对于教学,尤其是基于标准的教学,并没有很好地把握。学习之后,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来确定学习目标、设计评价、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改进教学等一系列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
具体地说,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或水平标准,通过一系列的目标,一步步具体地展开教学,最终实现完整有效的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制定,主要采取“行为条件+行为主体+行为程度+行为动词+学习内容”的表述方式。其中,行为条件指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等,主要有辅助手段或工具、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等;行为程度指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行为主体是指学生,不是教师;行为动词应该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学习内容指知识、技能、方法、以及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情意、态度、价值观等。在此基础上,再细化分解课程标准,来进行描述。
设计基于目标的评价任务,明确了目标之后,教师就应该设想“我用什么样的检测工具可以检测学生目标达成的程度”,例如可以通过观察、提问、表演、交流、练习、测试、作品等了解学生已经学习到了什么。离预设的目标还有多远,以便于做出相应的教学决策。
具体表现为通过提问,学生回答的状况,来判断学生是否理解某些知识点。通过学生的讨论、操作等活动,评判学生对某项技能掌握的状况。教学活动的最后,对比练习、综合练习等形式多样的纸笔练习,是一个课时终结性的一种评价。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评价要自然镶嵌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始终与教学活动紧密融合,与学习目标的落实同步进行。
在设计评价时,设计与学习目标有相应的内容。学生“应当知道什么”和“应当做什么”相匹配。评价设计的方法与学习目标相匹配。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评价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评价任务,便于学生有更好的表现,同时也便于自己不断了解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教学与评价不是先教后评,而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自始之终把目标当作一节课的灵魂,教学的关键行为都应指向目标的达成;二是把教的过程当作评的过程,不断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不断做出后续基于证据的教学决策;三是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问题,预设是前提,是底线;生成是必然,是机智。
除此之外,布置基于目标检测的有效作业。思考作业的问题,如,布置的作业是检测什么目标的,与目标相匹配的作业是什么样的,该生的错与对说明什么,如何反馈作业结果才能促进该生的后续学习,等等。
准备教案的过程中,必须明确三个基本问题:“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目标),“我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到哪里了”(评价任务设计),“我如何安排学习过程以便于学生有更好的表现,也有利于我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学环节)并且体现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目标的确定,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学情分析,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教学过程需要站在如何让学生“学”的角度上去设计学习任务与活动,不非站在教师如何“教”的角度去设计讲的流程。
归纳起来,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需要四个方面的配合:一是目标源于课程标准,二是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三是教学全程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四是体现“像专家一样思考”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的目标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例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过程与评价的结合不够好,练习不够有针对性等。我会注意这些不足,在教学中逐步改进,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