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幼儿教育过程中的要求与尊重
案例:
周五午饭后的时间是孩子们自由的时间,他们会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在这个时候拿出来一起玩。但景瀚却是个例外。景瀚很珍惜属于自己的玩具,带来幼儿园里,自己不玩时,都会很小心的放进书包里。“我的玩具很贵的,别人玩的时候会玩坏的。”可是别人的玩具也是很诱人,于是景瀚就藏好自己的玩具,很不客气地拿别人的玩具玩。如果别的小朋友要玩自己的玩具而他还没玩够,他是不肯轻易放弃的:“我再玩一会嘛。小朋友不能这样小气的,老师说小朋友要大方。”(小孩子常常会有这种利用规则而不是遵守规则的“投机”行为。)。如果遇上个大方的还好,要是遇上个“小气”的难免是一场纷争。可是时间长了以后,景瀚再去争抢的时候都是自己失败者,因为别的小朋友都会站在他对手的那一边,并且都说:“景瀚是个小气的人。”景瀚委屈,来告状:“老师他们都不和我玩。”(小孩子都有点“恶人先告状”的味道,老师则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我一点也奇怪,“是嘛,那为什么呢?”景瀚撅着嘴巴不回答。“我知道了,我给你想个办法吧,下次要玩别人的玩具时,先要跟别人商量,商量好了,别人就会给你玩了,这个办法一定有用的,要记住啊。”(坚持正面教育,从幼儿的问题和需要出发,使规则成为幼儿解决问题满足需要的工具,而不是单纯的讲道理。同时,教师只是提供策略,问题却还是要幼儿自己去解决。)。景瀚歪着脑袋,似乎明白,似乎又茫然。后来,又几次的观察,景瀚要玩别人的玩具,不再这么理直气壮了。有时候会忍耐着不去动别人的玩具,而是事先询问;“让我玩一下好吗?”碰到爽快的,就给了,要是不那么爽快的,就要碰钉子,或是讲条件。但至少他不会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共享”了。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当被全班小朋友当成“公敌”时这感觉不好受。这是个漫长又痛苦的过程,也是个成长的过程。
反思:
在这个案例中,作为教师的我是有要求的:希望幼儿能够遵守班级公共生活中的交往规则,当然也希望幼儿会有一定程度的大方和慷慨的表现。我们又将如何将它们转变为幼儿自己的发展与行为呢?“欲擒故纵”是一个并不恰当但却非常形象的比喻。也就是说,教师想要提出要求,却采取了等待、观察、尊重的方式;不是要让幼儿来达到教师的目的,而是教师来帮助幼儿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么教师的目的如何体现和落实呢?关键在于,在幼儿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使用的方法和工具上,渗透着教师有目的的设计和影响。这儿的尊重是多方位的。它包含了教师对于幼儿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