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工作心得 内容页

小学科学课《找拱形》教学反思

=“找拱形”一课选自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第四课)。在第三课“拱形的力量”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通过实验研究认识了拱形受力的特点。本课“找拱形”就是要在圆顶形、球形、不规则弧形结构中找出拱形的特征和异同,使学生对拱形结构的认识进一步扩大和加深。试图引导学生在经历“解释圆顶形、球形承受压力特点”“推理塑料饮料瓶形状设计中的科学道理”“寻找生物体中的拱形”等探究活动中用已有知识解读物体的形状与结构,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出合理的解释,发展学生的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还是紧贴教材,侧重于“找”拱形,希望通过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积极寻找建筑中的拱形、生活物品中的拱形、以及生物体中的拱形,并且认识到拱形结构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活动中有几个亮点,其中一个环节是请一位勇敢的孩子上来测试圆顶形能承受多大压力,结果同学们呼声很高地选出了班上最壮最高的男生,其实学生是聪明的,并不是因为勇敢等于壮,但他们希望能用最重的同学来测试,以此才能心服口服地说服自己,原来圆顶形真的能够承受这么多力啊,好厉害。圆顶形也确实不辜负众望地撑起了壮壮男生的体重,其他同学发自内心地鼓掌。  
另一个环节是小组观察抽屉内的“神秘物体”,找拱形。因为有悬念的设计,所以孩子们异常兴奋,我们小组是勺子、你们小组是鼠标、他们小组是透明塑料瓶……然后就要求细致的观察,记录和小组合作交流。最终派选代表上到讲台的位置,拿着我们小组的“神秘物体”,边展示边介绍给全班同学,同时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活动记录,学生都以掌声鼓励着交流同学。学生们很质朴很扎实地参与着每一个活动,尽管不善于积极发言,但是我看得到,大家都在课堂中收获到了知识和欢乐,我也跟着很快乐,一直微笑着。  
但课堂当中也留下了一些遗憾之处。前面观察感受圆顶形塑料壳和球形塑料壳的时间过长,使得后面生物体中拱形的认识时间紧张,很多好的想法没有足够的时间表达了。例如,原本希望是可以让小组讨论2分钟,看一看、摸一摸人体当中的拱形,并交流小组共识。也希望通过人体模型的呈现更直观地,来总结介绍,从上到下,头骨、耳廓、牙齿、下巴、肋骨、脊柱、关节、足弓等部分的拱形,以及他们的作用。其他生物体中的拱形也不能很好的扩展,只是把自己准备材料的鸡蛋和大葱中的拱形展示给学生,但其实蜗牛、贝壳、海螺、螃蟹等很多海洋生物中都存在拱形。  
对于圆顶形是否会产生外推力的猜想,学生很多都认为会产生,这是我未预料到的,还好先前鲁冬菊的课堂中我看到了一种很好的活动处理,因此我马上现学现用了,请了4个孩子当讲台前围成圈,呈现不拉手可以无限外退,但拱足之间其实是紧紧相连的,所以学生手拉手,一旦双手紧拉,那就很难向外退了,因此也很好得解决了难点,圆顶形不产生外推力。  
其他还有不足的是,多媒体的使用不熟练,以后要多加练习;ppt要两手备份。活动记录(一)的设计,原本想借鉴测试的固有模式(1进入2,2进入3),尽管有趣味性的部分但没有得到最大的课堂效益,学生只是发现了,觉得还好玩,但事实和不写的效果是相同的。教学需要花哨的部分,但要花哨到点子上,这样的设计可以有,但是要再琢磨、再推敲。很多物体中拱形的设计并不是纯粹为了能承受更多力,有些是因为美观,有些是因为生物进化的需要,所以选择“神秘物体”的时候,最好是从生活当中拱形能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强度的角度来寻找物品。还有,小组的汇报交流其实是团队成果的展现,所以不能光是请某某同学来发言,而应该是请第几小组的代表来发言,这样更能体现出小组的团队概念,也是尊重学生主体的一种体现。教师在课堂中要相信学生、迎合学生,多给孩子参与的机会。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