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做到了”
昨天刚重温过课堂常规,还读过“铃声响,快速进课堂,安静坐端正……”今天进教室的情况应该好些吧。
“叮铃铃……”铃声响了,我站在讲台的一角,静静观察孩子们进教室的情况。他们边说边笑着来了,边追边打着来了,边蹦边跳着来了……好一阵叽叽喳喳、闹闹闹嚷嚷才到座位上。这还不能闲着,还得前后左右说笑一阵。
我不动声色地走到讲台正中,按于永正老师给初上讲台的女儿的建议,微笑地望着孩子们,教室里安静了些。我又表扬了几个坐姿端正的,教室里总算安静下来。孩子们进校快一年了,像这样的“微笑戏”、“表扬戏”天天都在上演,他们安静地进教室没成为习惯,依赖于我的微笑、表扬,甚至批评才安静下来倒成了习惯。
每次强调“铃声响,快速进课堂,安静坐端正……”然后问孩子们:“知道了吗?”
“知道了!”声音洪亮。
“记住了吗?”
“记住了!”语气坚定。
第二天,依然依赖于我的微笑、表扬,甚至点名批评。
看来,“知道了”≠“做到了”。
也不知怎么的,我就想到了著名作家毕淑敏的亲情散文《孩子,我为什么要打你》。这位慈爱的母亲这样深情而理智地写道: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