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石笋桥
一、教材分析
石笋桥因石笋得名,是宋朝时泉州的十大名桥之一,在历代泉州的陆路交通发挥巨大的作用,为海路作出不朽的贡献,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笋古桥见证了泉州桥梁发展史。石笋桥经过历代修缮,依然保持她的风貌,带给人们的是历史的积淀和曾经的沧桑,新桥两边建弧栏,如长虹卧波,非常壮观,展示的是时代的节拍和青春的朝气。本课主要从构造特点和作用介绍石笋桥,以及经过历代修缮,石笋桥展示的风貌,新旧两桥展示的风姿。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石笋桥是因石笋而得名,是宋朝时泉州的十大名桥之一。
2、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石笋桥的构造特点和作用,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3、通过讲述建造石笋桥的故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建议:
本文是一篇状物的记叙文,文章从石笋桥的构造特点和作用等方面来介绍这座古桥。课前可以建议学生了解关于桥的一些知识,如,泉州有哪些古桥?桥有哪些种?世界上著名的桥有哪些?可以通过文字、邮票或图片来获取这些知识。为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教师可以提出总览全局的问题: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石笋桥的?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小组交流阅读所得。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收集的资料或听当地老人的讲述,以讲解员的口吻写一段介绍石笋桥的解说词,再次感受石笋桥的风貌,感受劳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家乡自豪感。
四、相关连接:
明万历《泉州府志》载:“石笋桥在临漳门外。笋江旧以舟渡,(北)宋皇祐初(1049)守陆广造舟为梁,名履坦,俗呼浮桥。(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僧文会始作石桥,长八十余丈。”
在僧文会改作石桥之前,元丰七年(1084)转运判官谢仲规曾一次再修,断舟以续梁道,改名“通济”。
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僧文会倡建石桥,提刑陈革等人募化改为的梁石桥,至乾道五年(1169)完工,用了近10年的时间建成。一十六间,长七十五丈五尺,广一丈七尺,两边翼扶栏,桥墩上相间筑十塔、植树;桥上南北两端各建有4座婆罗门金涂式石塔,塔上刻释氏成佛的故事,桥头有力士守护。为解决两桥墩间的跨度过长,石笋桥采用“伸臂式”的砌筑方法,这是宋代泉州僧人的创造。郡乘邑志均载其事。
庆元间(1195—1200)僧了性于桥东低洼处再修三座小石桥,连接到府城西南的临漳门。这些石桥在50、60年代还能看到残迹,后或经改建,或已湮没,仅存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