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实质应是“有效课堂”
众所周知“高效”是对时间而言的,既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越多“效率”就越高,那么推而广之“高效课堂”就是在有限的40分针时间内,教师向学生呈现的内容越多,学生接受的越快,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越高。但是,不同学段的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不同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那么,一味强调“高效”,“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是无法落实的。如果我们让课堂变得更“有效”,即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学习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把握数学的本质并引导学生触摸数学的本质,研究有价值的数学并指导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这样课堂教学不仅是“高效”的,而且是更“有效”的,学生才能真正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感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那么,如何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我想从下面在个方面谈谈个人的观点。
一、把握“数学本质”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什么是“数学本质”?简而言之就是数学内容隐含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对于数学本质的认识,是对于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对数字的认识过程中提炼上升的数学观点。具体而言不同的数学内容所呈现或隐含着不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数学内容及所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一起探究并揭示其本质。例如:“求平均数”这个内容,表面上看是“除法”。既“总数÷总个数=平均数”,而“移多补少”才是“平均数”最原始的想法和意义。因此“求平均数”的教学应围绕“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进行设计,才能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再如:“植树问题”是以“间隔”与“树”之间所存在的“一一对应”关系为原型,构建“间隔问题”的数学模式,进而再利用这一模式去解决实际问题,如路灯问题、排队问题、锯树问题,爬楼问题等。“植树问题”只是一个载体,通过“植树问题”教给学生的是“建模”“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以及类比、抽象、概括、归纳等数学思维方法。如果老师的教学能充分围绕这些数学的本质进行教学,课堂教学才能“高效”且“有效”。
二、研究“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学习更“有效”
长沙市教科院教研员张新春老师讲了这样一段话:“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少有没有任何价值的内容、方法、探究……,但教学的时间有限,师生的精力有限,过多的关注A,就失去了关注B的机会。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价值判断是很有价值的。”我深有感同,不能让没有价值的数学内容来影响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小学一年级数学中的认识“左右”,五、六岁的小朋友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以自身为参照物,来确定物体所在位置的“左右”关系,是顺其自然的学习,而教材要求五、六岁小遥遥朋友掌握以自身以外的物体为参照物来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关系是没有价值的学习,因为他们根本无法理解。再例如:“找次品”它的探究价值体现在如何分,分几组才能用最少称的次数找到次品,而不是通常认为如何称出次品。因此教学中着重研究的是哪种分法称的次数最少。通过动手操作研究典型例子找“5个次品”和“9个次品”的规律,总结归纳出:平均分3组称的次数最少。这样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师生把精力放在有坐的问题上,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效课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最能体现教师专业素养的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例如,“有效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生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能把握所教授内容的本质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能进行有效的学习。要达到上述要求,教师必须进行有效的备课、有效的指导学生、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实施有效的练习,而要做到这些就要不断的学习——备课——上课——反思;才能在专业上不断进步,不断成长,逐步完成从教师到名师再到专家的蜕变。
综上所述,我认为“高效课堂”的实质应是“有效课堂”,这不仅是数学教学本身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