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我们每天都要跟成长中的孩子打交道,面对着一个个鲜活单纯的生命,如何帮助他们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的可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实现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在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的渗透。
一、立足课堂求领悟。
1、理解生命的意义,体会生命价值。
当看到一颗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幼苗时,我们应该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顽强,一颗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五彩斑斓的彩蝶。增进孩子们对于生命价值的理解和感悟,使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真正内化为孩子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教育他们热爱生命,欣赏生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因为,生命本身就是奇迹。只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才能让他们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当那个叫“安静”的盲童小女孩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又把它放飞的时候,让他们知道无论是否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体魄,都有享受生活的权利,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在这个世界上,谁都有热爱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生命的价值是因为存在,但珍爱生命并不是吝异生命,在是非善恶面前我们要有明确的态度。就如同“有的人”那样,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向于谦那样“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感受生命的美好,热爱珍惜生命。
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还要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借助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受生命的可贵,感受人类甚至是自然界生物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小草凭借那稚嫩的身体,也要顽强的钻破土层的束缚来迎接春风,阳光和雨露的洗礼。学生们从自然界中的生命的力量,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中获得感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欣赏自己,欣赏他人,欣赏世间的万物。读《永生的眼睛》,看到“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认识到热爱生命不仅是自己的生命,也要热爱他人的生命。让孩子们从课文讲述的故事中,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验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认识到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就是能够帮助他人。
3、领悟生命的内涵,尊重敬畏生命。
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还应教育学生要尊重生命,培养他们去欣赏生命。当战象嘎梭围着寨子走三圈的时候,它站在打洛江边仰天长啸,领悟它对帮助过它的人的感激,对战友的怀念,对辉煌岁月的渴望和执着的追求,它在百象冢边为自己掘坟墓,它不像一头等待死亡的垂暮老象,而像一个坦然向死神走去的英雄。
二、课外阅读求拓展。
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我们可以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适当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去感悟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让学生在诵读“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感受保尔那坚定的信念;让学生在贝多芬“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话语中理解他那坚强的意志。
三、综合学习求渗透。
选择有关生命问题的内容进行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如紧密结合教材,要求学生选择教材中有所接触的作家、作品中的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设计活动方案。还可以指导学生结合学习这些文章的体会和感悟对生命的实质进行探究,使得学生能对生命有更清楚、更全面、更准确、更理性地认识。
泰戈尔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的确,教育就是要用生命来影响生命。我们只有关注孩子生命发展的根本理念,建构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才能让课堂体现出生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