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讲究礼仪,一言一行都讲究。即使是一个词也有很大的意义。男婚称“小登科”,女婚称“吉吉礼”。虽只是三个字,却包含了人生的一件大事,婚姻。
男子结婚之所以称为“小登科”,是因为结婚时新郎身着红袍,头戴高冠,与中举登科的服饰相同。
民间有句谚语:“新人胜小登科,穿红戴花做状元”。描绘的是新郎身着大红婚纱,喜气洋洋,犹如冠军得主的景象。
与男子的“小登客”起源于宋代以后的民间笑话相比,女子的“祭祀礼”虽然也与婚姻有关,但出于古代礼仪规定的要求,这个名字早在周代就已定下。
发簪是女性的发簪。从周代开始,就规定女子年满15岁,出嫁之日要行簪礼。她会把头发编到头顶,用发夹插进去,以示她已经成年。
古人视婚姻为人生大事,是成家立业的关键。《白虎通义》曾形容得淋漓尽致:“娶谁家”、“嫁谁家”。
无论从词形还是解释上,都不难看出,结婚就是男方将女方“收”进自己的家中,女方从此有了家,两人结合成为夫妻。
千百年来,婚姻形成了一套完整繁琐的礼仪习俗。以隆重的庆典向社会公布,以确定夫妻关系,获得社会认可。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所谓“嫁之道,嫁之礼”。婚礼原定在黄昏合卺礼是什么意思,这也是“婚”字的由来。好的时候,就叫结婚。”
婚俗主要包括求婚、订婚、结婚三个步骤。分为“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正、请相、当面迎。
纳彩是求婚的第一阶段,相当于提亲,俗称牵线搭桥。父母为子女择偶时,一般都是亲戚朋友申请的。唐代就有媒人以此为业,主动上门为媒媒。
因为在晋代,索真为令狐策解梦,告诉他做媒人,等到坚冰融化了,他就会成亲。所以红娘还有一个雅致的名字,叫“冰人”。
通过媒人介绍,男女双方父母同意后,必须先过“门帖”。两家各用红纸册子,写上姓名、年龄、籍贯、三辈姓名、官职等,让媒人相传。这就是“问名”。
问名字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对方,从而判断是生肖不合,还是八字不合。但宋代以后,问名多流于形式。只要钱到位,大家就是天生的一对,地上的一对。
询问结束后,男方将结果通知女方,同时带上礼物确定婚期。这就是所谓的纳吉布。周代以鹅为聘礼,后世逐渐简化为其他礼品(鹅实在难得)。
纳吉结束后,男方会送嫁妆到女方家,也就是纳政。现在它被称为订婚。
这时,男方会根据女方的家庭出身合卺礼是什么意思,给予相应的嫁妆。女方家庭越富有,嫁妆越贵。现在娶媳妇往往是几十万的彩礼,其实也是这种习俗的延续。
送完彩礼后,就要确定结婚的时间,也就是申请期。一般来说,喜庆的时间多在百日以内。结婚日期由男方决定,必须征得女方同意才能确定。有些地方有“男定月女定日”的习俗,以示相互商议的结果,谁也不能责怪对方。
六礼的最后一步是亲自迎亲,这也是婚礼中最重要的礼仪。
按照规矩,女方为了不让新媳妇在夫家受到委屈,通常会准备丰厚的嫁妆,以显示娘家的实力。
自古以来,新郎亲自迎接新娘。古时提空轿出嫁是忌讳,通常会坐一个小童子压轿。
迎轿、下轿、跨火盆、射轿、拜天地、入洞房、坐帐、成亲、三日后回娘家结婚,整个婚礼就结束了。
由于古代“六礼”过于繁琐,从接受到亲自迎接往往要半年以上,耗费大量物力财力,普通人根本负担不起。因此,历朝历代,除了上流社会的婚姻严格按照等级和复杂的礼仪进行外,民间一直在不断简化、压缩和合并婚礼“六礼”中的前五项,并专注于婚姻方面。
当然,事情不是绝对的。所谓十里不同风俗,百里不同风俗,不同地域的婚嫁礼仪和婚嫁方式大不相同,各有各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