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 >> 工作总结 内容页

在非正式性数学活动中丰富幼儿数学经验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文章来源
教师范文吧课件

在非正式性数学活动中丰富幼儿数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非正式性数学活动,就是日常活动中以孩子们自由选择和操作为特征的幼儿数学学习的活动。

非正式的幼儿数学学习活动,对孩子来讲有较大的自由度,孩子可以凭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活动的方式和使用的材料,对教师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要通过观察幼儿操作材料的动作和语言,了解幼儿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从游戏中感受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的发展目标,在内容与要求中又提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问题。”强调了在生活和游戏中进行数学教育,重在感受数学和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问题。那么幼儿园又怎样来开展非正式性数学活动呢?我们做了如下探索:

一、在生活活动中开展非式性数学活动丰富幼儿数学经验

幼儿理解数概念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他们首先学会口头数数,再将数与实物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还要认识数学符号,要理解符号的含义,知道数字的顺序和大小,理解数量的守衡等。幼儿的数学经验是随着身心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步形成数概念。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无数有趣的数学现象,它时刻伴随在幼儿的左右,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也注意到了这些现象,但往往是无意注意,教师要敏锐地感知幼儿的关注点加以引导,他们会对自己亲历的现象或问题,体验更深刻,理解数学概念更容易,会感到自然、轻松,因此生活是幼儿获取数学知识的源泉。

案例1

刚升小一班时,班上来了几名新幼儿。他们没上过幼儿园,也没有养成主动饮水的习惯。天气热孩子又是刚刚入园,家长非常关心孩子的饮水情况。为了鼓励孩子们主动喝水,多喝水,我们设计了“比比谁的泡泡多”评比墙,每条鱼代表1个小朋友,由于鱼的颜色、形状不同,孩子们都非常喜欢他的“鱼”。每天孩子喝一杯水,就给他一个圆卡片,让他们自己贴在小鱼的嘴上方,表示小鱼吐了一个泡泡,到了家长来接时,孩子们都是先跑去数一数自己的小鱼吐了几个泡泡,然后跑到家长跟前,大声地告诉家长:“妈妈我的小鱼今天吐了6个泡”,“我的小鱼吐了8个泡泡。”

家长听了都会开心地一笑,他们不但了解了孩子在幼儿园饮水的情况,还惊讶地问:“真的?你的小鱼真的有6个泡泡?”孩子数得没错,离园前这段时间里,孩子们已经不知数了多少遍。

就在这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学会了10以内的点数,知道了点数后的总数量,因为孩子们时时都关心自己的小鱼吐了几个泡泡。一个小小的生活活动,把点数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并了解了自己的饮水量,还要把这一情况向家长汇报,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大胆表述能力。

案例2

早上点名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在教师点完名之后,首先由教师点,幼儿一起数,数一数今天来了多少名小朋友。过段时间,就可以请个别幼儿来数,一个人点数,其他幼儿来看他点数得对不对,点得和被点得孩子都很认真。接下来是数学接龙游戏“报数”,报数开始,孩子们的眼睛都盯着报数人,如果哪个小朋友报错了,大家会一起来纠正,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报到最后一个,最后一个数字就是今天来园人数的总数。孩子们对这样的游戏乐此不疲,百玩不厌。因为每天点名围坐成的圆圈,孩子们自己摆成的,每天自己坐放位置不同,报数开始的地方不同,自己接龙的数学也就不同。

晨间点名的游戏,让孩子们很快的掌握了30以内数的点数;接龙游戏,锻炼了孩子们的反应能力;大声地报出自己的数字,也使一些平时不爱说话,不敢大胆发言的孩子,能大声地愉快地报数;让“数字龙“在自己这顺利地接下去,也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数学,不仅要观察那些显性的,还要善于挖掘生活中隐性的数学教育资源,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实践的条件和机会,让幼儿充分感受数学与我们生活的息息机关;应注重对幼儿进行渗透性、随机性的教育,培养幼儿关注生活中的现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

二、在户外活动中开展非正式性数学活动丰富幼儿数学经验

提起“户外活动”也许大家马上会想到是:幼儿手拿体育器械在进行体格锻炼,或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观察周围人们的劳动和自然环境的场景。殊不知当你处在某一环境时周围总出现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作为教师怎么不利用此环境加以引导来丰富幼儿的数学经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内容与要求中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的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户外活动时又如何捕捉数学教育契机呢?请看案例:

案例3

户外散步,孩子们被大樟树上钉着的牌子发生了兴趣,“老师这是什么呀?上面还有字呢?”我把树的“身份证”牌,读给大家听,“噢,这棵树有50岁了”,“这棵树有60岁了”,孩子们围着樟树边转边看“老师快看,我们2个人把大树抱住了”。“这棵树要4个人才能抱住”。“那这两棵树哪棵粗一些哪棵细一些呢?”孩子们带着问题又去测量大树,得出了结论:4个人抱住的树粗一些,2个人抱住的树细一些。孩子们纷纷拥向其它几棵挂有牌牌的大树,根据能抱住大树幼儿的多少,孩子们给大树按粗细排起了队,并知道了我们测量的这些樟树,树龄越长树越粗。

透过这个案例孩子们知道数字“60”比“50”大,了解了简单的测量知识,还能根据树的粗细排序。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在太阳下比比谁的影子长,先用粉笔画好小朋友投下的影子,再用绳子、尺子进行测量、比较;在户外孩子们捡到的小石子、落叶、小棍子可以先分类再排序,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浓,并能主动去学习、探究,理解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运用数学概念解决自己面临的小难题时,对孩子而言,真正的数学便产生了,而此时数学的产生总是伴随着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成功愉悦。

三、在区域活动中开展非正式性数学活动丰富幼儿数学经验

幼儿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心理学指出:“儿童对数学逻辑知识的掌握不是来自于被操作对象本身,而是来自于儿童的活动以及这些行动的协调”。幼儿可以通过训练记忆一些数学知识,但他们大多数并不是真正理解掌握了,而只有通过一系列作用于物体的动作来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幼儿活动室开设了多个区角,区角活动材料的投放教师都是有目的投放的,幼儿可以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区角活动材料进行游戏,这时教师只需善于观察,挖掘其中教育契机,及时给予指导或引志幼儿之间的互动,幼儿通过区域活动尝试探索、体验操作材料获得数学经验。

案例4

结合教学内容,在认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我们在科学区投入了大量的几何图形卡片,让孩子们自由地摆弄、比较、拼摆。孩子们在比较了各种几何图形有什么不同后,便用几何图形拼出了各种图案。我和孩子们一起把几个拼得比较复杂的图案粘到纸上,再贴到活动区的墙上,并投放了统计表,孩子们想统计哪个图案上的几何图形,就将统计表放在哪个图案的下面进行统计,并用数学卡表示统计的结果。

玩着、摆着孩子们又利用这些几何图形玩起了“排序火车”的游戏,开始是一个个排下去,排成一列长长的火车。在进行完有规律的活动后,孩子们的“火车”就变成了“五花八门”的火车了,不停地变换着排序的花样,谁有了新的创意,就会有人模仿。

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已不满足于独立的拼图,而是两个或几个人联合起来完成一幅作品。一次孩子们拼摆楼房,房顶用的都是三角形,康康说楼顶不全都是三角形的,还有梯形的,妈妈教过他,他知道梯形是什么样的。他在材料里没有找到梯形,就用2个三角形和1个长方形拼出了梯形的楼顶,其他几个孩子纷纷模仿,康康很是得意。

根据孩子们拼图的需要,我们又补充投入了梯形、半圆形、椭圆形的卡片。孩子们发现,大家合作的作品,比一个人拼摆的要有意思。他们在拼摆的过程中,相互协商,在什么地方,拼摆什么样的东西,用什么图形来完成,这样拼摆出来的作品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我们惊讶于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小小的几何图形在他们的手里千变万化。从翩翩起舞的蝴蝶,小兔的蘑菇房,到结构比较复杂的花园、建筑,每件作品都闪烁着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刚开始作统计时,重叠在图形下面的图形,经常不被统计进总数,经过反复地拼摆,孩子们理解了重叠的意义,并学会了有规律地从上至下、从左到右有顺序地进行统计,不漏掉一个图形,现在孩子们的统计工作已经做得有模有样了,孩子的智慧真是不能小瞧!

经过反复的拼摆,孩子对图形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如:两个一样大小的半圆,可以合成一个圆;两个一样大小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摆成一个正方形……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不仅建构了数学经验,而且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还养成了爱动脑筋,持之以恒,喜欢与他人合作等优良品质。这种学习活动是孩子们喜欢的,兴趣也更浓。幼儿对数学的学习依赖于对具体事物的反复自由探索和亲身经历,只有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幼儿才能使数学经验逐渐内化,并自我建构以获得发展。

四、教师从懵懂不知如何开展到得心应手随机指导

教师最初不会挖掘一日生活中的教育时机,即使发现有关于数学教育的机会也不知如何引导幼儿建构数学经验,因为教师不是正在手忙脚乱地组织户外活动拍球等,就是组织幼儿喝水、吃饭等她们认为的主要活动,如果要渗透数学教育似乎就要打乱其它活动,当初大家都非常郁闷困惑。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反复研究别人的研究成果,如:借鉴《幼儿园数学多元教育活动设计》,同时请能力较强的大二班刘老师示范,运用案例分析,帮助教师初步建立如何捕捉教育时机又如何引导幼儿丰富数学经验。再到个别指导和教师各种形式的实践交流等方式,帮助教师从无从下手到信手拈来。

案例:5

秋天来了,桔园里的桔子熟了。湘湘老师带孩子们去摘桔子。一棵桔树摘了多少个桔子呢?班上小朋友每人能分到几个桔子呢?桔子放在三个篮子里,每组的幼儿都在数自己篮子里的桔子,“我们这里有10个桔子”“我们有13个”“我们这里有12个”“我们今天一共摘了多少个桔子呢?”两位数的加法孩子们还不会,有的孩子提出请老师帮忙加起来,“你们自己能不能想办法知道一共有多少个桔子呢?”受到老师问题的启发,龙龙提出把三个篮子里的桔子放在一起再来数,他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于是龙龙主动承担了数桔子的任务,龙龙数大家来监督,数清了有35个桔子,然后是分桔子,像平时吃午点一样,每个幼儿来拿一个桔子,剩下5个。剩下的5个桔子怎么分呢?孩子们说老师和我们一起摘的,老师也要分一个,班上有三个老师拿走了3个桔子,最后剩2个桔子,对剩下的2个桔子怎么分,孩子们有点不知所措,湘湘老师见状,对孩子们说:“你们知道平时是谁在照顾桔园吗?”孩子们一口同声地说:“是程叔叔和陈阿姨”孩子们在老师的启发下,提出把剩下的2个桔子送给程叔叔和陈阿姨……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利用已学过的集合、点数、一一对应等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学会了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劳动的优秀品质。

在一日活动中,我们随时可以看到教师们在渗透数学教育:

¨在日常生活活动:上下楼梯时,幼儿运用顺着数,倒着数来计算阶梯的数量;午餐时,幼儿运用对应来比较一下盆、碗、勺数量的多少;吃午点时,观察一下点心的形状、大小,各种点心的数量,每人一份的一一对应关系;外出散步时,对周围环境中的不同形状、数量、空间位置的花草树木,建筑进行多维度地观察;外出排队时,幼儿两两牵手,区分来园幼儿数是单数还是双数等……

¨区域活动:各活动区物品分类摆放的情况,数量统计都离不开数学中的分类、排序、数及其统计等概念。特别是玩超市游戏时,对这些知识运用得更加充分。

¨教育活动:绘画、折纸、剪纸等都离不开物体的形状、大小、比例、排列、顺序、等分、对称等数学因素;音乐活动:音乐旋律中的节奏、强弱关系都包含了数学中的数量、排序等内容;体育活动:幼儿拍球、跳绳都要计数,训练幼儿的数数、计数能力。

在这些过程中不难看出我们的教师无论是日常活动,还是区域游戏活动、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都会随机地渗透数学教育,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五、教师从原来的单一数学领域迁移到其他领域

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只要大家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教师们总会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我园教师不仅在数学领域上积累了很多教育经验。而且他们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迁移到其他领域。

案例6

一次教研活动时,李老师提出了一个困惑的问题:活动区最近投放材料时,添置了一块塑料写字板,由于这块板颜色鲜艳,用专用的笔画画、写字后,拉一下开关就没有了,又可以在上面重新写、画,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这几天,老是为这块写字板争吵不休。于是,根据此现象,我们让老师思考:你会安排谁先玩?为什么?

我们就此问题进行了集体讨论:老师们纷纷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1、请来园情绪不太好的孩子先玩;

2、让在上个活动表现好的孩子先玩,以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活动,遵守活动规则兴趣;

3、晨间来园时,谁先来谁先玩;

4、让区域活动时,不安静的孩子先玩,以免他老是吵,影响其他幼儿活动;

5、全班统一排队,大家轮流玩;

6、让孩子来决定谁先玩。

把所有的办法列出后,请教师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办法,从教师的选择结果看,教师大多都能关注幼儿的情绪,教幼儿学会等待,以请先玩做为奖励,刺激幼儿在其它活动中的优秀表现来带动其它活动的开展,体现一日生活的连贯性,但这样的结果是最好的吗?

分析讨论:教师安排谁先玩,意味着什么?让谁先玩孩子会觉得老师喜欢他,没有先玩的就会有被冷落的感觉。排在后面玩的孩子,好奇心和自尊心会受到打击。孩子的事情应该由孩子来决定,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每个孩子的好奇心。

讨论后,教师们立刻行动:1、让孩子们一起来了解写字板;2、请每个幼儿都来看一看、摸一摸,并在上面写、画几下;3、组织孩子讨论一块写字板,大家怎么玩?经过孩子们讨论一致认为:班上有6个组,每次一个组玩,由组长带领大家一起玩,晨间、上午、下午三个时段的区域活动,每次1个组玩,2天时间大家都可以玩到。

这样的结果,不但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还能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使孩子明白了,等待的必要,小组长还要分配好时间,让自己的组员在一定的时间内都能玩到写字板。教师营造了民主的氛围,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见解,结论建立在幼儿讨论基础上,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每人在上面画一画、大家围在一起观赏着,还七嘴八舌地评论着,孩子们友好有序地体会着新的活动材料带给他们的乐趣。教师也学会了观察幼儿、尊重幼儿、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在此基础上,自然地整合了科学、社会、艺术、数学等领域的教育目标。

我园的教研活动,要求教师贯彻《纲要》精神,注重抓好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教育契机,首先以数学教育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并把研究视野拓宽到“非正式性数学活动”。研究表明,作为教师不仅要注意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要注重帮助幼儿对问题情境的理解与思考,注重幼儿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说,非正式性数学活动的开展不只是让幼儿简单地玩一玩、数一数的过程,而是要引导幼儿在大量生活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对事物现象的简单规律进行思考与提升,才能获得思维层次上的发展,真正体现幼儿学数学的目的。非正式性数学活动的确让幼儿获益匪浅,同时也给教师和幼儿园带来了增益,而教师综合能力的持续增强,直接促进了幼儿园的市场竞争力。

文章来源
教师范文吧课件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