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昔日的学生凑了一个聚会,邀请我过去,因为自己当时不在郑州,他们的盛情隔空心领了。时间过得真快,他们高中都快毕业了,还记得送他们毕业的时候,每个人的签名册上,我都送上学业进步、前程似锦、美好未来等祝福。现在细细想来,对他们的期许实在是太过肤浅也太过功利。如果学识渊博是低层次的定位,那么高层次的定位、长远的目标该是什么呢?今天,在一本书里,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夜深人静,我翻阅了一本之前打开又放下书籍,正襟危坐地看了起来。曾经听过这样一种说法,用一种舒服的姿势把书当“闲书”来看,收获的只能是浅层的理解;如果换一种正式的态度去阅读,边读边作批注,如有习惯也可做读书笔记的话,那么这本书就真的被你读透读活了。
作者开篇便抛出一个话题:中国教育最无解的问题是教育精神价值的失落。我们曾经一度认为,加快课程改课的进程,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力度,理想的教育便会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应运而生。可事实上,我们在技术层面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经历,忽视了学校、教师的专业精神和专业智慧,有时甚至冒着背离教育的初衷风险,教出了很多匪夷所思的“怪咖”!
文中举了一个例子,说是有一次一位老师带自己的学生去剧院看歌舞剧《卖火柴的小女孩》,演员最后神情吟唱时,孩子们在下边居然急不可耐地要散场,说:“怎么还不死?”难道这些孩子的老师教学时不知道三个维度吗?其实,有时候,孩子们的冷漠和残忍,课程标准、三个维度是解决不了的。当作者向朋友抱怨:“孩子们的心为什么会这么硬?”朋友给了他一个答案:“心为什么会硬?遇到另外一颗硬的心,就没法再柔软了!”
另外一颗硬心,是在说我么?还记得上班第一年的师德演讲,我引用了雅斯贝尔斯的一句名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充满诗意且富有能量。我原本以为尽心做好本职工作,即上好课管好班就是对学生最大的负责,可文中的一句话让我彻底明白: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自身的认同和自我完整。
的确,只有当我认为自己是温暖的,她是美丽的、他是可爱的,他们才会在我的不断引导下认为自己的最好的。传到授业解惑是本分,帮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找自己的幸福则是天职。
此外,正如雅斯贝尔斯认为的那样,教育是“归属于所有人的事业”,教师的觉醒对孩子而言仅起到一盏明灯、一弯新月、一泓清泉的作用,唯有孩子经历的当下和未来全程参与,用爱教育,用心经营,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心怀善心、力行善举、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未来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