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十一岁父亲去世,随祖父读书,深受程朱理学的熏陶。他博览群书,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功底很深。在清政府发行的《邸报》中,康有为了解到京师风气和早期维新派的政论。1879年,康有为游历香港,接触到《西国近事汇编》和《环游地球新录》两书,开始关注西方的文明制度和政俗习惯。
三年后又到上海,多方求购西学书籍,深人研读之后,深感“西人治术之有本”,思想上萌发了学习西方,进行维新变法的要求。中法战争爆发后,中国不败而败。康有为开始把拯救民族危机、抵御外来侵略、学习西方之长、实行维新改革看成自己的责任。1888年,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时,康有为写下长达五千言的《上清帝第一书》,他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建议,希望清政府实行改革。
1891年,康有为在万木草堂开始讲学。他认为治学莫大于救国,于是,他将学术研究同政治改革密切结合起来,致力于培养维新人才,用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他要把学生引导到维新变法的轨道上来。在讲学过程中,康有为写成了两部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这两部书表面上是历史考证的著作,实际上是戊戌变法的理论著作。1895年春夏之交,康有为和弟子梁启超召集一千三百名举人联名上疏,提出“变法成天下之治”的主张,坚决反对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从此以后,他不仅是变法理论的导师,而进一步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
从1888年至1898年,康有为先后七次上疏,设计了一个以君主立宪为主体的救国方案,反复申述和论证了他的政治主张。康有为的第六次上疏,即著名的《应诏统筹全局折》,他从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论述变法的必要,从而得出“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的结论。这次上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康有为受皇帝之命提出了变法的具体步骤,即“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开制度局于宫中”“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疏”三大急务。
1898年他又向皇帝呈上一部《日本政变考》,目的是要中国效仿日本明治维新,采纳西政,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康有为在极力争取皇帝支持,实行自上而下改革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社会。1895年,他领导创建了维新组织强学会,办起《中外纪闻》《强学报》等维新刊物。
1898年4月,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组织起保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