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规定:“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古典诗词,得到的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积淀,更是心灵与诗歌的融合俞平伯先生曾说过:“古人做文章时,感情充沛,情感勃发,故形之于作品。当时由情思而声音、而文字,今天的读者要了解当时的作品,也只有遵循原来的轨道,逆溯上去。作者当时之感寄托在声音,今天凭借吟哦背诵,同声相应来使感情再现。”由此可见,人们对文章的理解是以诵读为基本前提的,而且诵读最有价值的古诗文也是一种回归传统直觉式的语文教学。所以,我认为: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教学应遵循多“读”的原则。例如诵读《渔歌子》时,我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我描绘诗意,学生一边想象一边概括描绘的是哪一个句子?
师:青山绿水,白鹭飞翔看见了吗??
生:看见了。...!
师:什么样子??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江南烟雨,春风摇曳,春水漾漾,江水碧透,肥美的鳜鱼也窜上水面,桃花花瓣也被逗引得飞身而下,与鱼儿嬉戏。
生:“桃花流水鳜鱼肥。”(学生抢着应声回答)。
师:看,渔翁来了
生:“青箬笠 绿蓑衣”。
师:他在做什么?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多背点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时,无需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讲解,只要能初步理解大意或一些名言警句的含义就行;但也并不反对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某些古诗文作一些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这就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诵读为本,不求甚解”,这也恰恰符合了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认知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