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有效方式

日期:2020-04-12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有效方式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课程,方式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有效方式 本文简介:试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有效方式兰溪市实验中学郑国斌32110015356898083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其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学科课整合的有效方式作了探讨。指出整合的具体方式有:利用信息技术的快捷性进行课前准备,利用信息技术的激发功能引起学习动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师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有效方式 本文内容:

试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有效方式

兰溪市实验中学

郑国斌

321100

15356898083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其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学科课整合的有效方式作了探讨。指出整合的具体方式有:利用信息技术的快捷性进行课前准备,利用信息技术的激发功能引起学习动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师的主导教学活动,利用信息技术的反馈功能开展课后评价。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合

学科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实质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运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达到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作为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不仅要完成自己的学科教学任务,还要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给其他学科的老师提供一些帮助,为此本文专门讨论一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有效方式。

一、利用信息技术的快捷性进行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涵盖教学进行之前所做的所有备课工作,主要包括:学习资源设计,学习策略设计、提供认知工具和会话协作工具等。课前准备这些环节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

学习情景设计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学习环境就是学习被刺激和支持的地点。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

学习资源设计是指支撑教学的各类软件资源、硬件系统及促进学习的人力资源。学习资源设计就是为学生提供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教会学生获取网络上的有关学习资源、寻求探讨交流的专家、老师、伙伴。学生自主学习、意义建构是在大量信息基础之上进行的,所以必须在学习情景中嵌入大量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是教师经过筛选的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资源。

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学习策略是为了支持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采取的技巧和方法。其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性。学习策略可概括为三类:主动性策略、协作式策略、情景性策略。在选择学习策略时要考虑知识的内容特征和学习主体的认知能力、认知结构和学生的学习风格。

提供认知工具和会话协作工具。认知工具(信息技术工具)指以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相结合,用于帮助和促进认知活动的工具,学习者可以利用它来进行信息与资源的获取、处理、编辑、制作等,并用来表征自己的思想,与他人通信、协作等。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课前准备的所有的流程都可以充分使用信息技术。例如使用文字处理软件来制作教案、画出教学流程;使用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制作教学内容的投影片;利用因特网搜寻相关教学主题的资源并作整理分类,形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或使用网页编辑软件如Frontpage和Deam

Weaver来制作自己的网站,整理资源并提供分享。不但自己下次准备类似的课程内容可以事半功倍,利用网络的特性,也可以让其它教师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参考使用。例如:教师制作个人网站,搜集教学所需的各项学习资源并作整理分类,以方便日后上课以及提供其它教师参考;在上课之前,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制作学习活动安排。如:思想品德课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一课的网络教学,在课前一个星期,布置学生从相的网站、报纸、杂志收集相关的图片资料和新闻报道。提供给学生百度搜索引擎(http://aidu.com),中国消费网http//www.16fw.com.cn),中国百姓消费维权网http://www.16fw.com)等相关链接,指导学生将收集的各类资料进行分析筛选后,用Pontpage制作成网页型课件或用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制作成演示课件,供上课时教学与交流使用。

二、利用信息技术的激发功能引起学习动机

引起动机,就是教师使用某些教学策略、设计学习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从使用时机来看,引起动机可以在学习开始之前、教学中甚至教学结束之后。例如,在课程开始之前先展示学习成果,让学生知道自己将要习得的知识与能力,进而产生期待感、激发求知欲。引起动机也可以在学习中,例如用问题和游戏竞赛来持续引起与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与注意力。学习结束之后,也可以告知学生的进一步的目标,目前还没有学到的课程内容还有哪些,并提供相关的网络学习资源,让有兴趣深入了解的学生自行寻找、建构个人化的知识。若以学科课程本身的内容来看,图像影片为主的动态性资料,比静态的文字更能引起学习兴趣。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应用上,可以使用数字相机或DV摄影机拍摄丰富多样的图片或相关的教学影片。也可利用各种多媒体制作软件,如PowerPoint、Flash、Author

ware、Director等,自行制作课程教材、交互式小游戏、测验题,也可直接下载网络上别人作好的、现成的教材来使用。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让学生主动参与、增加学习的互动,也比老师单方面传授、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更能引起学习动机。例如:教师使用PowerPoint制作教材,进行课堂问答游戏;让学生上网搜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资料后,自己设计学习活动安排。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促进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的动机。因为信息技术可以扩大课堂教学容量,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学科课教学要提高质量,就需要大容量、大面积、高速度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内的内容,而是要开展横向、纵向的联系,由浅入深、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从而发展智力、激发创造力、形成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强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大了课堂的信息容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同时,学生可以依托网络在时空上超越了课堂范围,可以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加快了知识增量与更新的速度。

三、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指的是为了实施教学所安排的各项学习活动,活动的时间不只在课堂上,也可延伸到课前的准备与课后的活动。常见的学科教学活动有游戏竞赛、实时问答、分组合作学习活动、专题式学习。而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学活动中,现在最受重视的,还是网络专题式学习。学生分组之后,选择适当的主题,从网络资源中自行寻找问题与解答方法。在网络专题式学习中,老师退居幕后,扮演观察者与辅导者的角色,学生成为自主的学习者,以主动积极的方式探求知识,不但学到了自行寻求资源解决问题的态度与方法,使学习过程变的活泼生动,自行建构的知识也使学生印象深刻不容易遗忘。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把握以下四个要点:(1)多媒体的信息表达紧紧围绕课程目标。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完成教学目标。因此课件开发应当力求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求设计者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教学目的的实现以及对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教师除了要准备好课堂上需讲述的内容之外,还要将一些教学意图融入多媒体课件中去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充分表达问题的实质,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所以,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将表达的信息与课程教学目标整合在一起。(2)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促进学生学习。多媒体的最大优势是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及网络功能于一体。它能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微观的现象宏观化,实现跨时空地表现各种信息,能将教师无法用语言表述的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的表现出来。因此,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内容和恰当的时机来设计课堂教学:对于过多的文字叙述、图表可以辅以多媒体演示教学;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可以辅以多媒体强化突破;对于教学中的关键点和重要环节可以辅以多媒体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3)利用多媒体资源,延伸教师的教学活动。多媒体教学还倡导将电子教案、网络课程、网络讨论、网上答疑以及国内外学习资源等作为教学的辅助内容,加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通过网络将教师的指导教学延伸到课外,实现跨时空的教学指导和交互,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课堂之外的学习空间。

课堂讲授是最通常的教学活动方式,但也是在整合课程设计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教学活动方式。实际上,在主题学习这种综合的课程设计中,即使是课堂讲授,也可以作为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之一,并且在课堂讲授中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比如: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演示,利用网络化多媒体教室支持课堂演示、示范性练习、师生对话、小组讨论。一般传统的讲述教学多为单向传播式的口头讲解,所讲解的课程内容以偏向课本文字为主,因此也产生两个主要的缺点,单调枯燥和不够具体。无法引起学生学习动机也缺少共鸣互动,影响学习效果。而若是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发挥多媒体丰富多变的特性,不但能根据不同课程内容的特性找出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将抽象化为具体,降低学习与思考上的阻碍,还能把学生的注意力找回来。因此在信息科技的应用上,可以将需要较多思考程序的课程内容拆解成图解式、渐进式的动画、投影片,抽象的东西变的具体就会更容易了解,且印象深刻。在进行教学时,整合的方式有:使用演示文稿软件呈现自己制作的课程内容、直接使用别人做好的教学软件、呈现从网络上搜集整理来的资料,或者直接连上网络浏览相关网站内的内容,以持续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和适时的调整和安排有效的教学活动。

四、利用信息技术的反馈功能开展课后评价

课后评价指的是在学习完课程内容之后,主要关注学习过程,教学中需要发展一些新的评价方法(工具),这些评价方法包括:量规、范例展示、电子学档、学习契约、评定包(档案袋),使用PowerPoint制作评价的题目以及解答、让学生从网络搜寻资料来完成自己的作业并上台使用投影机向大家呈现。评价完之后,使用Excel、Access等软件,不但可以登记和统计成绩,还可做出分析图表,了解学生的进步情形和需要加强补救的地方,使教师可以根据分析结果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或进度,增进学习效果。评估的项目界定要清楚,且与教学目标要求一致,能体现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自评和他评等多种评估策略;但评估点过多显得有些重复繁琐。

判断一堂课是否是有效的信息化“整合课”,首先要看是否从“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一主体”的教学结构,看四要素在教学结构中的地位有没有发生变化:有没有强一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否是学习的主人;有没有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否由教学的权威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咨询者;信息技术仅仅是帮助教师灌输知识的手段,还是帮助学生意义建构的工具;教材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还是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有效对象之一。如果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整合”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新课程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还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教育。有效的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有积极的情感投入,无论自主学习或是协作学习,都是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并获得成就感的过程。所以,衡量是否为成功的“整合”课,还要看是否体现对学生的意志品格、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人生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信息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要求人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丰富的网上资源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源泉,Intermit带来的不仅仅是计算机联网,而是人类知识的联网,是古今中外以及全人类智慧的联网,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图文并茂的文献资料。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如何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让学生能够有效方便快捷地接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如果在现代化的教室里学生学到的仍然只是教材上的有限知识,那么就称不上有效的信息化课堂。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克东编著。《教育传播科学研究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3)

2.张家全,《网络与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http:www.etc.edu.cn

4.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杨心》,《电化教育研教》2001、8、9期

5.胡礼和,《现代教育技术》湖北科技出版社

6.余胜泉,《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教育技术》,2001年第1期。

6

篇2:信息技术学科指导意见

信息技术学科指导意见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指导意见,学科

信息技术学科指导意见 本文简介: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从我县的教学实际出发,以体现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应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空间。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结合我县实际,本意见主要从课程任务与目标、教学策略和建议

信息技术学科指导意见 本文内容:

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从我县的教学实际出发,以体现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应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空间。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结合我县实际,本意见主要从课程任务与目标、教学策略和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我县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二、课程任务与目标

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传输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同时为以后的初中、高中学习奠定基础。结合我县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际,现将本学期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拟定如下:

三年级:

1、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掌握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的用途。

2、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3、培养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道德观念。

4、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以及对程序窗口的简单操作。

5、学会输入汉字,加强指法练习。

(三年级学生主要任务加强指法练习,提高输入速度,巩固汉语拼音知识。)

四年级:

1、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掌握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的用途。

2、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3、培养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道德观念。

4、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以及对程序窗口的简单操作。

5、加强汉字输入的练习。

6、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掌握对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

7、结合实际情况,了解因特网,学会使用浏览器浏览网页,会发电子邮件(这一模块虽为选学内容但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要求学生在学期结束能熟练应用)。

五年级:

1、了解什么是多媒体报告。

2、学会制作、修改、整理和美化多媒体报告。

3、学习在多媒体报告中插入声音和影片的方法。

4、学习设置动画效果和幻灯片切换方式。

5、学习在多媒体报告中插入超级链接的方法。

6、掌握简单的多媒体报告播放技巧。

六年级:

1、了解网页的构成。

2、能够规划网站并建立网站。

3、学会制作图文并茂的网页。

4、学会制作滚动字幕、自动缩略图等网页特效。

5、学会建立网页的超链接。

三、教学策略与建议

1.多渠道熟悉学生,重视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在受教育阶段尽可能多地接受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并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得到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课前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等,从学生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确定学生的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期望形成的认知结构,找到“原有认知结构”与“期望认知结构”之间的差异,从而确定教学起始点及相应的教学方法策略,为组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用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教师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根据《课程指导纲要》、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将教学单元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统筹安排,避免教学的随意性。

教材处理时,力求做到内容简明易学,层次分明,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那些与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学习之后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它们的用武之地,通过使用,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捷和快乐。

确定教学方法应根据单元教学实际,合理、灵活地选用讲解示范、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教法和学法。

各校信息技术教师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通过教研活动或其它方式互相交流教学设计方案,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教师及时对原有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调整、补充、完善,形成个性化教案。鉴于各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人数较少的实际,提倡区域内学校之间的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进行集体备课,深入研究教法和学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从而将素质教育的实施融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始终。

3.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营造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信息技术教师不但要熟练掌握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各种硬件和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还要做好计算机房内部的局域网软硬件规划和建设,及时排除设备和软件故障,并认真做好教具、学具、教学媒体、教学资料等各项准备工作,使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在课堂上应面向全体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创造条件,使学习过程突显主动性与独创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富有创意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合作、发现、交流中学习。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3.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堂教学应注意“以学定教”,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交流、评价等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亲历处理信息、知识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分层教学

因为家庭条件不同,孩子接触微机的程度不一样,小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时起点不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立多级学习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发展。具体做法可以在设计常规内容之外,另外设计一到二个较高教学目标的内容,或与本节课目标类似的其它目标,或相同目标的其它活动内容。课堂上,已经掌握了常规内容的学生就可以去学习较高教学目标的内容,或与本节课目标类似的其它目标内容,或相同目标的其它活动内容,基础差的同学达到常规内容即可。

5.重视信息技术学习的实践性

信息技术应用中的可迁移性十分明显,教师应在认识信息技术基本特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有意识地突出各种应用软件间的关联使用,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和方法,通过积极探索,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6.重视课堂教学的检测评价

信息技术教师要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评价,应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如何,是否掌握了知识、技能与方法,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是教学中要关注的问题。课堂教学检测评价的目的是教师及时掌握教学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反馈。

评价的形式可灵活多样,如知识技能学习的评价可以由教师提问学习情况,小组讨论、归纳后由组长汇报;也可以由组内互相检测评价,然后推选代表上台示范操作与表达;还可以由教师抽调好、中、差三类学生上台示范操作与表达,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评价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及时表扬、多鼓励,对演示表述错误的,也应循循善诱、肯定成绩,指导学习方法。

进行评价时,还应当考虑评价活动占课堂整体教学时间的比例。要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要避免使用过于烦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进行评价。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或以评价为目标进行教学。另外,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要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7.注重教学反思的撰写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反思的撰写,不仅是对知识的梳理也是对教师自身水平的一种提高。在教学反思的撰写中不但要写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更要有学生创新和自己在教学中灵感和困惑问题,使自己的教学反思真正起到审视教学目标是否体现三个维度、评价自己的教学活动是否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化和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以及教学过程是否关注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

课后有自己的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只有经过反思,才能使自己的经验被审视、修正、强化否定的思维加工去伪存真,这样经验不但得到提炼而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

8.加强学习和积累,提高自身专业修养

信息技术教师大多是年轻教师,教学中可以直接借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都比较有限,再加上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比较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习和积累,提高自身专业修养就显得格外重要。要做一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入手:

多一份喜爱

“干一行爱一行”,既然在这个岗位上,我们首先要对其有足够的喜爱,当然这种喜爱不仅仅是建立在个人的兴趣上,更主要的是对所从事的工作应有足够的热情,这样才能有全身心的投入。

多一些积累

通用技术的课程教学资源匮乏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有心,生活中的很多小物品都可以用来当作教具,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教学资源;历史故事、时事事件、科学真理、风土人情等都可能成为我们教学的素材。当今社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层出不穷,作为通用技术教师,我们要注意把最新、最好的技术及其成果介绍给学生,所以,平时要多看书、看报,经常收听广播、观看电视,时常上网浏览信息,查阅资料等,随时随地收集照片、图片、视频等资料,多学习、多积累,不断丰富课程教学资源。

多一点追求

人不能没有目标没有追求。作为一名年轻学科的年轻教师,给自己定一个恰当的目标,让学习成为每个教师的习惯,让学习成为每个教师的乐趣,让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长者,更是学生乐善好学的好榜样!

四、教研活动安排

1.345优质高效课堂、课程资源培训研讨会。

2.优秀教育叙事评选。

3.推门听课,课堂调研。

五、教学进度表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进度表

1

2.13——2.17

机房整理

机房整理

机房整理

机房整理

2

2.20——2.24

2——7

2—10

2—4

2—14

3

2.27——3.2

8——11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4

3.5——3.9

巩固练习

12—18

6—12

巩固练习

5

3.12——3.16

12—13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17—25

6

3.19——3.23

14—15

19—25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7

3.26——3.30

16—17

巩固练习

13—22

巩固练习

8

4.2——4.6

巩固练习

26—29

巩固练习

26—35

9

4.9——4.13

指法练习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10

4.16——4.20

11

4.23——4.28

指法练习

31—36

24—32

37—43

12

5.2——5.4

指法练习

巩固练习

33—39

巩固练习

13

5.7——5.11

电脑画图

37—40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14

5.14——5.18

电脑画图

巩固练习

42—46

44—56

15

5.21——5.25

电脑画图

43—49

47—54

巩固练习

16

5.28——6.1

电脑画图

50—56

巩固练习

57—55

17

6.4——6.8

综合练习

57—63

55—63

巩固练习

18

6.11——6.15

综合练习

64—73

巩固练习

综合练习

19

6.18——6.22

综合练习

综合练习

综合练习

综合练习

20

6.25——6.29

期末复习、考试

21

7.2——7.6

期末考试

6

篇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案例分析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案例分析,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案例分析 本文简介:《海底世界》课例研讨引发的教学反思广州越秀区教师进修学校刘芳芳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小学语文教育不可避免要应对信息化所带来的冲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课程整合的实践呢?我们就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海底世界》(人教版)一文,进行了课例观摩与研讨。一、《海底世界》WebQuest教学设计(一)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案例分析 本文内容:

《海底世界》课例研讨引发的教学反思

广州越秀区教师进修学校

刘芳芳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小学语文教育不可避免要应对信息化所带来的冲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课程整合的实践呢?我们就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海底世界》(人教版)一文,进行了课例观摩与研讨。

一、《海底世界》WebQuest教学设计

(一)导言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中节选的内容,学生则边听边欣赏一段反映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的视频。

(二)任务

1.任务设计

广州市将要兴建一座现代化的“海底世界”展览馆。现在,展览馆的叔叔、阿姨邀请各位小朋友负责其中鱼、贝类、海藻、地形、珊瑚和其他海洋资源展区的设计。你想向大家介绍哪个展区呢?我们可以通过制作电子简报并且加上生动的解说来完成任务,再把精彩的作品向广州市民展示。

2.任务说明

(1)接受广州市政府的邀请,为即将兴建的一座现代化的“海底世界”展览馆设计你感兴趣的展区。

(2)与其他同学组成协作小组,合理分工,通过“搜集资料——设计电子简报——上传作品——展示演讲——评价投票”的程序完成任务。

(3)课件中的“学习导航”,对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做了详尽的说明,我们以此为指引,开始我们的探究之旅。

(三)过程

1.分组指导:

六人一组,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分成“鱼类展厅”、“珊瑚展厅”、“贝类展厅”、“藻类展厅”等组别,合作完成任务:

(1)组长(1人):负责协调本小组的协作学习。

(2)资料收集(全体组员):负责收集资料,存到相应的文件夹。

(3)图片编辑(2人):负责对资料加以归类、综合,存到以小组名字命名的文件夹。

(4)文字编辑(1人):负责用“Word”或者“PowerPoint”展示图片,配上解说文字。

(5)演讲者(1人):负责在展示作品时,对所设计的简报作解说。

(6)美工设计(1人):负责规划版面设计,力求图文并茂。

2.自主学习。

3.小组协作学习。

4.交流与上传。从组内交流到组际交流,最后把作品上传到“作品专区”。

5.展示与回应。各组“演讲者”讲解本组设计的“展区”。其他同学根据评价单对“演讲者”及电子简报进行评议。

6.评价与投票。自我评价小组的协作学习,并投票评选最佳电子简报、最佳演讲者。

(四)资源

1.请参阅课件的“课文赏析”以及“资料宝库”两部分内容,那里以网页形式存放着大量的关于海底世界的资料。

2.参考相关网站,也请你们将自己探究过程中发现的好网站上传,与大家共享。

http://www.16fw.com.cn/

http://www.16fw.com.cn/index.php3

http://www.16fw.com/about.htm

……

如果你觉得我们提供的资源不能满足你的需要,请以“海洋生物”为关键词,借助搜索引擎(http://www.16fw.com)进行搜索。

(五)评价

评价单(略)。

(六)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到海底世界进行了一番探险。我们设计的电子简报将会放到网上,让更多的人参观、提建议。我们还将评选出“最佳设计”、“最佳演讲者”奖。如果仍有不理解的问题,欢迎大家到网站的“专题论坛”继续交流,也可以给老师发邮件。

二、首次教学尝试:促进资源整合的教学策略是什么?

《海底世界》的第一次课堂教学尝试,让我们略感欣慰之余,更多的却是困惑。

(一)欣慰:信息化的语文学习方式迎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回顾本课的教学实践,基本体现了信息化语文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1.融知识性与创新性于一体的任务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本课例开始即以一个探究性学习任务为引子,允许学生根据感兴趣的内容组成学习小组,而且学生创作的作品反映了合作小组的群体智慧。从理论上看,这符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目标设计的要求。从学生的角度看,由于小组合作探究的是自己渴望了解的内容,符合自身的学习需求,因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学习任务,学生借助网络资源,读懂课文、丰富对海底世界的认知,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2.学生被带入角色参与学习过程,体现个体学习价值。

根据“过程设计”的分组指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学习过程,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理念。由于这种合作能充分体现每一个小组成员在协作中的价值,见证每一个小组成员对学习成果的贡献,因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看到,在小组协作学习环节,生生交互、人机交互非常活跃。

3.新奇的学习过程,迎合学生学习心理。

课堂教学以“电子简报”为载体,大致遵循设计展区—展示展区-讲解展区-赢取选票的学习流程,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学习心理。

(二)困惑: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来实施有效的整合

一般的同类教学设计,并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而《海底世界》一文的教学,则是参照教参安排,用两节课(80分钟)时间完成。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借助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信息技术与小语阅读教学的整合呢?第一次教学尝试,似乎没有解决这一难题。

反思一:学习目标该如何定位?

本课例的学习目标应该区别于常规的阅读教学目标,既包括常规阅读教学的目标,也包括发展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怎样的目标定位是合理的?该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实现两种目标的整合?

反思二:实现资源整合,怎样的教学策略才是有效的?

本课教学设计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协作、探究式学习,达到丰富课文认知,扩展海底生物认识的目的。为此,我们设计了三大资源:以课文为中心的“课文赏析”(包括自学提示、词句理解、情境欣赏等内容)和以视频、文本、图片资料为主的“资料宝库”以及关于海底生物的网站(以下把“资料宝库”和相关网站统称“网络资源”)。但在本次课堂教学里,学生先是借助“课文赏析”解决学文目标:像常规的教学情景一样,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读中质疑”、“读中释疑”、“读中理解”、“读中悟情”的学习过程。学生再借助“网络资源”解决信息素养培养目标:经历“制作电子简报”、“汇报交流”、“投票评选”的学习过程。由此,课堂教学明显分为两个阶段,遵循从“与课文对话”到“与网络对话”的阅读对话过程。网络资源是不是只能扮演扩展阅读的角色?如果不是,如何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够实现资源的整合?

反思三: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教师的角色价值?

在实际教学中,当教师提出学习任务后,有的小组马上开始浏览网络资源,制作电子简报,课文则被置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由于这部分学生剥离了对课文的理解与感知,导致最后没能达成语文学习目标。而另外一些小组,则先凭借“课文赏析”,读懂课文内容,再凭借网络资源,制作电子简报。这部分学生则由于缺乏相应的时间约束,前松后紧,最后只是匆忙地完成了既定的学习任务。如果缺乏有效的调控与反馈,将难以保证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理解信息的时间。与常规课堂相比,本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地位相对较弱,教师该如何发挥“主导者”的角色价值呢?

三、再次教学:究竟是语文课还是语文活动课?

面对首次教学的不足,执教者选择另外一个班的学生,再次进行教学,力求解决“资源整合”这一大难题。课后,专家以及课题组老师进行了评课,我们在以下几方面取得相对一致的看法:

(一)任务驱动,促进资源整合

经过再三的思考,根据《海底世界》课文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本课应达到如下学习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课文把海底生物描写得具体、生动的表达方法。

通过参与制作“电子简报”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搜集信息、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语文信息素养。

在探究海底世界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在美的享受中产生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反思我们的“任务设计”,能够帮助学生达成上述学习目标。因此,再次教学,我们把“课文赏析”、“网络资源”都看作学生学习的资源,不作任何意义的划分,并尝试以任务驱动,促进资源整合,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与“扩展阅读”同步进行。

(二)细化学习指引,调控学生学习行为

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教师定位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担当学习“组织者”的角色。课堂教学被大致划分为如下几个环节:激趣导入、任务驱动;资源阅读、收集资料;信息整理、制作简报;组际交流、作品上传;展示与讲解、评价与投票;分享体验、总结拓展。每一个环节,都给予相应的时间约束,一定程度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序性和高效性。纵观本次学生制作的电子简报,不管是内容的选择、还是版面的设计、或者是演讲者的表达,均颇具创新价值,扩展并丰富了学生对课文的认识。

(三

)体现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整合理念

1.开放的课程资源,从单纯以课文为中心转向以资源为中心。

在搜集信息、分析信息、筛选信息、运用信息制作电子简报的过程中,学生既了解到多学科的知识,也提高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随着对海底生物的认知,学生的环保意识、对充满趣味和未知的海底世界的探究意识以及爱护海底生物的情感等均获得提升。

2.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促进文本意义的建构。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扩展认知领域,又运用信息技术储存、加工信息并创作新的作品(电子简报),创新了学习成果。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资源,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是帮助学生建构文本意义的手段。

(四)专家点评:语文味的欠缺?

这一研讨课,仍然有很多的不足,专家给出了反馈意见:

广州市教研室卢老师:

1.课文资源与网络资源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斟酌。在语文课上,课文是阅读理解的例子,语文课首先要处理好课文这一个“例子”。在搜集资料环节,究竟能不能把课文与网络资源平行处理呢?

2.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利用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网络信息的科学性怎样把关?

3.三年级语文训练的重点是段落,原文以段落形式介绍海底世界,介绍得形象生动。在表达方面,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用段落形式讲解自己的作品,多借鉴或者适度创新课文的表达方法,把网络信息表达出来。而在这节课里,我们过多地只关注句子、词语的表达,段落表达被忽略了,三年级的训练重点不突出。

广州大学崔教授:

1.尽管是网络课,但从语文课的学科特点来看,要增强文本意识。比如要多读书,多动笔,象做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写批注等等。网络不能取代文本阅读。

2.还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网络的速度很快,但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尽量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

3.合理地运用网络,什么时候需要网络?什么时候不需要网络,需要认真地斟酌。

    以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有效方式》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有效方式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有效方式》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