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原则的理性思考

日期:2020-04-14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原则的理性思考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理性,整合,实践,原则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原则的理性思考 本文简介: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原则的理性思考[摘要]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走向深化的今天,许多教师却由于没有遵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而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意义产生了许多疑问,甚至动摇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信心,本文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践中,在“做好教师培训”,“选择、制作好课件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原则的理性思考 本文内容: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原则的理性思考

[摘要]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走向深化的今天,许多教师却由于没有遵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而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意义产生了许多疑问,甚至动摇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信心,本文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践中,在“做好教师培训”,“选择、制作好课件”,“以科学理念指导整合教学”中,坚持相应的原则,是促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快速健康地发展、完善的前提与保证,它对于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保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均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网络课件

整合

教学理念

原则

[正文]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作用。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教育信息化为特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下简称整合)的整体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深化,许多教师和学生由于没有遵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原则而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意义产生了许多疑问,甚至动摇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信心。本人认为,究其因,主要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在师资培训、网络课件制作、整合课教学实践中没有坚持相关的原则,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而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本文结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和研究”课题,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在“师资培训”、“课件特别是网络课件制作”、“整合课,特别是网络环境下整合课教学”中,必须坚持的相应的原则,谈谈理性思考。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过程中对教师培训必须坚持的原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是面向全体教师的大事,要更好地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成为前提性的条件。而培训过程中如何高效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服务,则是我们首先要研究的问题,结合本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本人以为,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技术培训与理念渗透相结合”原则。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理想教学环境,以实现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为此,在对教师的培训中,坚持从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的“建构主义”理念和“资源共享”理念出发原则就十分必要。

从理念出发原则,主要是指地对教师进行技术培训的过程中,必须渗透相关的整合理念,让教师在掌握技术的过程中明确自己学习的目的。如渗透新理念的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就是最好的佐证,它让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从“展示型”到“研究型”到“创新型”的整合设计中,明确自己在制作课件时应该如何设计问题,搜寻资源。又如,在FrontPage网页制作培训时,让教师明白“共享边框”这一功能对于提高课件的制作、操作的高效性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带着先进的理念进行学习,虽然一开始理解不是十分深刻,但用不了多久,就会恍然大悟地明白培训时渗透的理念的意义,技高一筹了。它对于更好制作整合课件特别是网络课件,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渐进性、实用性、灵活性、发展性相结合”原则。

学习计算机相关技术不同于学习其它知识,它更强调学习者的操作能力,所以在培训中必须注重操作需要,坚持“渐进性、实用性、灵活性、发展性相结合”原则。

“渐进性”原则体现在整个培训内容中,紧紧围绕整合实践的开展,根据实践需要进行不同层次要求的整合技术培训,让老师们从“感性认识----实际制作----理性认识”,均有章可循。我们集体培训中,从电脑基础入手,从播放器到图片浏览、截取、制作工具,从网页浏览工具到下载工具,从网络搜索工具到教学资源获取,从常用教学软件到体现学科特色的教学工具等,都是根据教师实践的需要,逐渐完善。而对于论坛“BBS”的设置,更是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反馈的情况,从教师不能管理到能管理,再到要求学生以真实姓名注册,输入“密码”的高效管理,都是结合实际渐进性进行的。整合实践需要什么,我们培训什么。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将培训内容按“渐进性”原则,制作成网页,满足了不同计算机水平的教师各取所需的要求。

“实用性”原则体现在:实用性强调的是符合实际、有用的意义。在培训中,我们不仅培训常用的网络工具的使用,课件的制作,更是要求教师学会将本学科相关的优秀资源网站的网址上传到学校网站专门的板块上,或将本人搜集到的优秀资源上传到学校资源库上,形成资源共享理念,为教师有效地获取并处理资源服务,为完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资源收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灵活性”原则体现在在三个方面:1、学习内容的“灵活性”。将培训内容制作成可以随意点击的网页,页面导航清晰、链接明确,参加培训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计算机水平,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2、学习层次的“灵活性”。网页有较强的交互性,不同水平的教师针对自己在培训中遇到的问题给培训老师留言,培训老师可通过留言板进行个别辅导。3、学习时间的“灵活性”。培训内容制成网页后发布在学校网站上,便于教师在任何时间自主学习,只要能上网就能参加培训。

“发展性”原则体现在培训的内容应该有“前瞻性”。信息技术是瞬息万变的技术,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教师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前瞻性”表现在:在基础培训结束后,必然要求培训内容更新,结合最新技术,满足更多教师对技术的需求,使教师的技术水平与时俱进。此外,学校在发展中,面对今后调入的教师,如果需要相应培训,就可以根据现有网页培训内容进行。“前瞻性”还表现在“在实践中反思与在反思中实践”培训。即我们不仅培训技术,还培训整合实践所需要的其它内容,如“整合课题”、“整合案例”的格式、内容、撰写等等内容,这一部分由信息技术老师和课题开发负责老师合作来完成。具体地说:一是将教师在整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或思考的改进结果,逐渐补充到培训网页中;二是结合兄弟学校的经验教训,取长补短、扬长避短。这些都为教师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服务和支持。

当然,以上几个原则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渐进性是实用性、灵活性的基础,是实用性、灵活性是发展性的前提,发展性又是实用性的保证。

3、“协作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学习相统一”、“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相补充”、“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一致”原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既需要信息技术作为物质保证,更需要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课件制作,特别是网页课件制作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为此必须坚持“协作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学习相统一”,“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相补充,“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一致”原则。具体地说:

(1)培训中将教师按异质分组混合培训。将不同信息素养、不同教学水平的老师分在一组,使他们互相帮助,这样教师既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又可以通过同伙合作,深化认识,体现了“协作学习和个性学习相结合”原则。

(2)培训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结合学校实际和教师实际,对共性的问题和重点问题将老师集中起来培训;对个性问题,分散学习,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选择学习,只要能按时保质完成相关的任务就行,这就是“集中培训与分散的个人学习相统一”原则。

(3)由于老师工作比较忙,为方便教师学习,合理利用时间,将培训的内容详细地做成网页,发布在校园网上后,老师在校可以在教师备课室学习,在家可以通过校园网中的培训网址学习,校内和校外学习相互补充,即“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相补充”原则。

(4)在培训活动中,坚持“以任务驱动”,要求老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在集中培训时,课堂内完成某一知识点任务,如某一种框架的网页;分散学习时,课外完成一定的整体性制作任务,如“教研组网站”制作。使教师们课内强化培训内容,课外把培训中学会的理念和技术综合运用,实现“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一致”原则。

4、“技术保障”和“技术服务”、“培训者”与“被培训者”相互学习原则。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保证整合实践的高质、高效完成。“技术保障”原则是指针对学科特点,给不同学科的教师提供不同的技术,为其顺利实现整合提供保障。在培训中需要结合学科特色提供技术保障,如对数、理、化教师技术培训应分别增加本学科需要的软件的培训。在理科培训中强调实验的意义,充分发挥多媒体软件的技术优势。如与数学课整合中,突出“几何画板软件”、“函数器”的作用,就有必要对数学教师加强这些软件使用的培训。但由于几何画板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容易完成一个数据处理,尤其是不连续处理,由此有必要培训excel的网页生成功能,从而较好地处理这个矛盾。而在物理、化学教学中,仿真实验室的意义十分重要,因此对理化老师进行该软件使用的培训十分必要。

对于教师已经掌握的软件技术,培训应因势利导,坚持“技术服务”原则。如针对学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Authorware软件制作、使用相当熟练,该软件以其特有的强大的交互功能而深受理科教师的偏爱,但由于该软件与网络的兼容性问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尤其是Authorware6.0以下版本更加突出,为此在培训中需要本着“技术服务”原则,对该软件有兴趣的教师进行相关的个别指导成为必要。

这是一个互动的时代,培训中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长处,是提高培训效率的一个捷径,在培训中突出教师之间协作意义十分重大。“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可以相互“培训”,“三人行,必有我师”是培训应有的时代理念。所以,有意识地组织部分信息技术好、兴趣高的整合课骨干教师,通过“技术论坛”发布紧扣整合技术培训需要的信息,共同探讨、研制整合所需要的模块,如“网络课件模板”,相当于起到“相互培训”的作用。为此,我们组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服务组”,坚持“资源共享”理念,解决了教师因为不熟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或技术水平有限而对整合实践的意义产生动摇,甚至于不愿意参加整合实践的问题。既突出了“技术服务”原则,又体现了“培训者”与“被培训者”相互学习原则。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件选择、制作、使用过程必须坚持“根据学科特色、教学内容与课型特点选择课件类型”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和必备工具以及强大的认知工具正在革新传统的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正在冲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更多地表现为网络资源中丰富多彩的音像制品、动画等多媒体资源。信息载体形式使课程资源更加丰富,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通讯功能与专家、教师等交流,扩大了课程资源范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的大量涌现,使学习者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这就要求在制作课件时必须充分体现以上特点。结合整合实践,本人认为,选择、制作、使用课件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根据学科特色、教学内容与课型特点选择课件类型原则。

目前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利用网络课件在计算机教室上的整合课才是高水平的整合课,而利用PPT课件在常规教室上的整合课一定是属于低层次的。其实不然,使用哪种类型的课件,其决定因素至少应该考虑三个因素:课型特色、教师特长、教学内容。如果理科的实验课,需要实物投影仪的或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在常规教室里,由于没有计算机显示屏的阻隔,更方便教师实验示范或学生实验探究,运用多媒体展示重点内容,或播放音频、视频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又如文科的某些课时,只要按照整合理念设计,按整合模式教学,在常规教室里运用PPT课件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本人曾利用PPT课件在常规教室中开了一节“信息技术与探究性学习整合”的哲学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该课件与案例已发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电子刊物上,得到了行家的公认,该案例获温州市一等奖。所以坚持“根据学科特色选择课件类型”原则是保证整合课优势的重要条件。

针对“教学内容与课型特点”选择课件的意义就更加突出了。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网络课件上课了,由于课型不同,如上新课与上复习课,使用网络课件的效果是有明显区别的,同样的研究性学习使用不同课件,如果渗透整合理念,能合理地体现教学内容,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反之,如果课件的形式与教学内容不协调,即使是网络课件也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结论是:不管使用哪种类型的课件,这其中能否成功的两个必备因素却是不可少的,一是渗透整合理念: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组织、参与、倡导作用;二是按照网络课模式进行学习:如分组学习、同伴合作学习、同伴互评学习。因此,是否体现整合理念,按照网络课件模式进行教学,应该是衡量整合课层次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2、制作网络课件必须坚持“科学性”的原则。

网络课件毕竟以其操作方便,容量大,能较好地体现个性化学习,有利于培训学生协作学习等优势,是整合课常用的课件,因此,这里要特别强调“制作网络课件的科学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制作运用于教学的网络课件必须符合“主题突出、课题明确,一举多用、快捷可行、合理精练”的要求。目前的网络课件制作中明显的存在着以下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与效益,表现为:

(1)主页主题不明:网络课件主页如果没有体现学科特色或本课时教学内容特色,使整合教学需要的网页不能体现教学特色或学科特色,则既不能及时给学生提供良性刺激,又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如某化学课件,整个课件展示的是环境保护的内容,既没有结合学科的专题内容的提示,也没有体现学科特色的任何标记,甚至课件里面的内容也没有体现出环境污染与化学学科的关系的知识,完完全全成了一个环境保护宣传网站,学生上完也不知道是在上化学课。反之某“政治课”复习网页主页中由于在贯穿“共享边框”的左框架上,提供复习的内容,学生就不需要再在知识回顾上化时间,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原理的理解上,学习效率就高。为此,本人认为,网页的主页应该突出学科特色,并展示“学习方法、学习任务”,才能使学生一进入课堂就能明白自己该如何完成学习任务,故在网络课件制作时必须坚持“主题突出原则”。

(2)课型不明:整合模式尽管多种多样,网络课件尽管各具特色,但体现不同的课型如新课、复习课或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特色,才能更好地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明确的学习目标上。由于网络课件制作的工作量很大,一个好的课件往往包含了丰富的资源,适合各种课型的教学,为学生自主地提取资源奠定基础。所以教师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时,在使用方法上应加以适当的使用说明,在资源共享时,让该课件在不同的课型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既避免了教师重复工作,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使用,故在制作网络课件时必须坚持“课题明确,一举多用原则”。

(3)结构欠佳、资源使用和处理不当。网络课件以其灵活、高效而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更好的完成而独具一格。但是它要求设计者必须找到良好的切入口,而许多教师将PPT课件的步骤复制到网页了,使网络课件成为PPT课件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这完全违反了网络的丰富性、灵活性、方便性特点,更不能显示网络课件的优点。为此,本人认为,必须合理的处理资源,以最便捷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应该成为网络课件的一大特色。在这里特别强调“快捷可行原则”,渗透“共享边框”的框架技术值得重视。

(4)问题设计不清,使用不当。由于网络课件问题的设计必须体现个性化学习特色,网络课件中的问题设计既要考虑到协作学习的因素,又要考虑到课外学习的特点,更要考虑到教学时间的限制。许多网络课件课上一个共同的问题是“时间不够”,究其因是问题没有设计好。如对BBS论坛的设计中,如果没有必要在BBS上发表的内容,却让学生在BBS上发表,既不能反映学生的真正学习情况,又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更由于部分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不高,如打字水平慢等,影响了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为此应坚持“合理、精练原则”,即:将课内问题的设置集中在了解个性化学习上,必要反馈的问题及时反馈,可有可无尽量不要;将小组协作学习时按异质分组,保证每组至少有一位计算机素养良好的学生;将课外问题或练习设计体现为层次性上,为分层教学服务。这样既方便教师有的放矢的引导,更方便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

总之,课件的选择、制作与使用的科学与否对整合课的成败起着基础性作用。根据以上情况,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坚持“课件的科学性”原则,即:整个课件内容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并突出教学重点;是否符合学科的规律;是否符合心理学规律;是否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这是一个课件能否正常使用并取得效果的前提条件。而要科学使用、合理地制作教学课件还须注意:课件的使用和选择应以突破教学难点为根本目的,只有在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或无法解决教学难点时,才考虑使用各种软件制作的课件,以起到辅助教学与必备工具的的双重作用,顺利突破教学难点。同样,课件在课堂的切入点应以不影响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完整性,且符合学生思维的递进性和连贯性为原则,不能随意切入,否则都会因为影响教学效果而破坏了科学性。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实践中必须坚持“软件重于硬件,观念重于设备”原则。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中,坚持“软件重于硬件,观念重于设备”原则是上好课的前提。

所谓“软件重于硬件”原则,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本校硬件实际,因地制宜地选择教学软件。如网络教室没有或不足的学校,或教师网页制作有困难的学校,可以更多地考虑如何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常规教室里学习。没有“实物投影仪”的学校,可以借助于flash动画解决一部分问题(这里不提倡用flash动画代替理科实验)。

“观念重于设备”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明确,在先进理念指导下发挥设备的作用才是有意义,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应有的观念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实施的变革,将带来传统教学策略和理念的革新。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资源的变化,信息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将更加丰富。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主要的是带来学习方式的革命。学习者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因此,教师制作课件,特别是编制网络运行课件,要体现以上观念,教师教学过程更应该从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角度出发,由学生在人、机、网络、教学资源高度整合的环境下,通过协作、探究、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主动建构知识意义。这时,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这样的教学方式才是合理的,做到“凡是合理的才是最好的”。

在整合教学实践过程中,理念应该始终如一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尤其是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树立“设计问题的新颖性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制作精美的动画等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观点,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教师自身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如何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恰如其分的鼓励式的语言,恰到好处的个性化的表扬,灵活机智地处理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才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在听过众多的整合课中,许多教师离题万里在“拓展知识”,更多的教师不能处理学生在BBS论坛上反馈的信息,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处理信息,成为整合课的一大遗憾。这里固然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关,但更主要的是教师的理念没有跟上,即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导致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不能有机地整合。此时信息技术已经显得毫无意义了。正如网友们在讨论整合时所言:“如果没有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一步步展开深刻思考,则信息技术整合就失去了灵魂,功能强大的信息技术就只是可供教师换取一两声喝彩的花拳绣腿和表演道具;如果课堂上没有了教师和学生合作开展的观察、比较、体验,则信息技术整合课就失落了基本的教育应用价值,教师煞费苦心搜集的“海量”资料就只是让学生头晕目眩、眼花缭乱的镜花水月、海市蜃楼;如果学生不再对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必要的理解、建构,以及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记忆、练习和巩固,则信息技术整合就失却了学习的标靶;学校和教师煞费苦心购置或制作的“精美”课件就会沦为让教师和学生迷失学习目标的毒品和迷幻剂。”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必须坚持以下具体原则,体现“软件重于硬件,观念重于设备”原则。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坚持以下原则的意义:

(1)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原则

“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是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主要的理论依据。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教师则在教学过程中起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学习过程的组织、帮助与指导等引导作用,使学与教有机地统一起来,体现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思想

(2)基本任务的自主学习原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学习,即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和认知能力,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其根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主体性和参与性两方面。在整合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状态,根据这些信息形成学习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制定并执行学习计划,最后将新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问题中,并评价是否实现了问题解决的目标。

(3)教师发挥指导和促进作用,鼓励交流、资源共享与协作原则

在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作用。相反,教师能否运用教学技能指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决定意义。教师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指导学生评价自己的知识状态,指导学生根据这些信息选择学习内容,指导学生制定并执行学习计划,指导学生评价是否实现了问题解决的目标,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组织讨论、交流,并在讨论中协调,整合各个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控制、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适应良好的小组成员关系。指导小组活动,以确保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内化其思维过程,并鼓励相互评价等。

在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必须安排学生结对交流和学习讨论。结对交流是按异质分组的方式,将学生组合在一起,就学习内容、方法、资源等进行交流,切磋,寻求帮助。学生按要求创设规范的文件夹,他们可以互相使用搜集到的学习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学习讨论是让学生讨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等,共同协作提出解决方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引导:

一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部分发言不积极的班级或学生,教师尽可能用教学艺术,激励学生。让全体同学群情兴奋贯穿于全过程。二导学生的思维误区:当学生出现了错误的答案或离题时,教师利用学生的力量帮助其理解,帮助其走出误区。三导学生的协作意识: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时刻提醒--发挥集体的智慧会让你受益无穷!四导学生的闪光点:对于难度大的问题,既要鼓励学生协作,更要对该问题中部分内容的正确理解的学生及时肯定,并引导他们互相提供资源,做到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其中的闪光点以集体的肯定(如掌声)加以巩固。五导学生的批判思维,在整合课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疑等方法,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如“BBS论坛”或“实物投影”,激励学生挑战教师给予的答案思路,挑战参考答案,实现在批判中创新、成长。

(4)重视评价和反思的原则

评价和反思始终贯穿于整合的教学模式中。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的。这要求教师根据不同任务制定出恰当合理的评价标准,本着充分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创新的原则进行。评价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教师可以评,学生可以评,学生之间也可以评。

学生通过反思自己学到了什么,反思如何开展和如何调节自己的学习,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后续学习,这比单纯学到知识本身更重要。反思的环节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如让学生思考: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是通过什么方式学到的?引导学生明确自己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结果,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反思也可以在课外通过论坛反馈,学生对还不明白的内容或需要深化的内容,可在课外复习后,将问题或想法反馈给老师,通过个别交流,深化知识,提高能力。

总之,要想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践中深化,保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机地融为一体,必须注重对教师的适当培训,注重课件选择与制作对于整合课效率的意义,在整合教学实践必须坚持“软件重于硬件,观念重于设备”。只有坚持以上相应的原则,才能促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快速、健康地发展,并在实践中日趋完善。只有坚持以上相应的原则,才能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实践,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保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真正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

参考文献:

1.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

2.K12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中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导读》

3.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4、赵鸣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理论研究》

9

篇2:对当今高中女生体育锻炼状况的理性分析

对当今高中女生体育锻炼状况的理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体育锻炼,当今,高中女生,理性,状况

对当今高中女生体育锻炼状况的理性分析 本文简介:对当今高中女生体育锻炼状况的理性分析章亚玲浙江省杭州市第十四中学体育教研组邮编:310006论文摘要:以浙江省杭州市城区七所省一级重点高中为例,通过对目前在校高中女生体育锻炼思想认识及体育锻炼行为状况的调查得到:目前的高中女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思想认识与社会上其他年龄段的女性相比,不仅在观念意识上更具有

对当今高中女生体育锻炼状况的理性分析 本文内容:

对当今高中女生体育锻炼状况的理性分析

章亚玲

浙江省杭州市第十四中学体育教研组

邮编:310006

论文摘要:以浙江省杭州市城区七所省一级重点高中为例,通过对目前在校高中女生体育锻炼思想认识及体育锻炼行为状况的调查得到:目前的高中女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思想认识与社会上其他年龄段的女性相比,不仅在观念意识上更具有现代知识女性的思想特征,而且她们把体育看作是一种社会公益文化,享有平等参与的权力。从而进一步思考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什么教、怎样去教、教些什么?学生:为什么学、怎样去学、学些什么?等问题,提出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后得出的几个较为科学、客观的论点,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能为现代高中女生体育教学的实践和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

高中女生

体育锻炼

行为状况

体育教学

问题的提出

现代人要以积极的姿态,主动迎接各类挑战,参与各种竞争,适应时代的发展。作为现代人,能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将已获取的知识技能去创造和发现更新的知识,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学生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要实现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必须寻求多样化的教育思路。只有当体育课成为一种知识、技能、技术全面的教授时,学生才能够了解体育与自己的关系,才能使他们可以在课外根据自己的具体兴趣和不同的情况进行锻炼,所以说只有将体育变成他们的需要时,健康教育的设想才有可能实现。近年来通过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从现有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有关科研论文和报刊资料中,反映对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初高中学生的体育态度、兴趣、爱好等方面研究与论述的文章比较多。而专门针对高中女生的体育锻炼思想及行为状况的研究成果却非常少,几乎没有。为此,作为担任高中女生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非常想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在致力于研究目前高中体育教学的同时,针对高中女生体育课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尚欠缺、薄弱及不够完善的若干问题进行比较深入地剖析和讨论。

并能为学校体育工作者、体育教师在进行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特别是对今后的高中女生的体育教学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参考。

研究目的与方法

通过对《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学校体育整体改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等大量的文献资料及调查、访问,试图就目前重点高中女生体育锻炼思想的文化理论认识、行为状况进行专题分析,以便为进一步研究了解重点高中女生这一群体的体育现象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参考。此课题的研究与论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个别访问、座谈及数据统计等方法进行研究,问卷调查以浙江省杭州市城区的7所[省的一级重点中学]高中1—3年级的女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14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85份。与此同时,对近5—10年间往届高中毕业的女生进行个别了解和座谈等形式。对整个研究工作分为体育文化座谈、访问、调查及资料整理分析两个阶段进行(具体的调查表见本文附件)。

研究与分析

1、重点高中女生对体育锻炼思想的认识:在校的重点高中女生应该是一支具有现代思想并充满青春活力的准知识型群体,她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仅体现出当代青少年女性对待体育行为的一般参与意识,更重要的是在她们思想中把体育锻炼同女性接受现代文化范围程度的机会溶为一体进行思考,并力求将传统妇女体育观与现代妇女体育观加以本质上的区分,进而从文化道德、传统认识、目的等更深层次的内容进行理解,使她们的这种思想境界进入一个更新的文化理论层次。从本次重点高中女生的个别访问及集体座谈后,对她们的这种认识感受非常强烈,归纳起来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1女性参加体育锻炼本身就是对传统观念的直接挑战: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伦理观念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影响着女性的价值标准。对于一般女性而言,她们或许没有感受过通过体育锻炼活动的参与本身就是调节自己思想情感和通过这一活动可以获得某种身心愉悦的感受。因而表现出我国普通女性在以往体育活动的参与方面明显低于西方。而对在校的重点高中女生而言,她们接受的是现代文化的思想和文化知识,又生活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前沿。她们把自身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认识不再看成是一般身体活动上的形式表达,而更深层的思想是通过这一方式说明她们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对于能积极地投入社会生产,创造社会财富,促进人类文明,了解人类情感方面都有着与男人们的同样重要的作用和社会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在高中女生中,她们对体育锻炼的思想认识已同传统的女性滞守家庭、扶夫养子的观念有了时代性的转变和进步,而且她们试图通过体育锻炼是要获得一种精神,即增强自我主体意识、自信心、竞争意识和完善独立性和人格。从对体育文化思想的认识上看,可以了解目前重点高中的女生在对待体育锻炼的理论认识水平上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文化领域。

1.2体育锻炼是体现重点高中女生自我价值存在的重要途径:在校重点高中的学生其生活方式主要内容是学习。尤其是重点高中的女生,受其生理上的差异影响,给她们学习带来的困难较男生更为突出。对此,重点高中的女生从思想上更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及心理环境,去克服学业上的压力。从我们整理访问、座谈记录来看,为克服这些困难,大多数重点高中的女生希望能通过体育锻炼的途径克服这些因生理差异带来的学习困难。她们认为,作为女性,若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幸运大学生,这本身就是自身智能价值的直接体现。而且大学时期又是自己一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努力使自己从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将来才能可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如果仅仅是“学业有成”而体质病弱,则只能说是自身人生价值存在的瞬间闪光,不可能将在学校里美好的高中文化学习轨道延伸到高校乃至离校后的工作生活之中。更何况德、智、体、美是现代文化人必须具体的基本要素。因此,她们把对参与体育锻炼思想认识看成是完善自我人生价值的重要方面,认识到体育锻炼不仅仅是身体行为上的简单活动,而是通过体育锻炼本身固有的内涵,去证明自己在某一个方面仍然是群体之中的姣姣者,并在参与这一活动的过程中,她们更愿意从中去展现自己的性格、兴趣、意志品德、情感、行为倾向等方面的个性特点。这一点是现代知识女性渴望寻机“推销”自己,让人们进一步确认自己价值存在重要的心理愿望。因此,在目前重点高中的女生中,把体育锻炼与体现自我价值存在的问题现实地结合在一起思考,则是反映重点高中女生体育锻炼思想在时代意识上已有明显进步。

1.3身心的健康仍是重点高中女生追求完美的重要方面:重点高中女生对其知识的追求方面而言,她们无疑是“智美”的精英群体。而这种单独的“智美”并不说明她们已完全达到了人生全面完美的水准。作为现代知识女性,更重要的是应该在她们身上突出熔现科学文化与身体健康为一体的那种现代人的自然美。从调查的情况看,重点高中女生对于这方面的认识更具有时代性,深刻地认识到了体育锻炼获得的是健康,而只有获得健康的身体才能去谈美,体弱多病、情绪低落是不可能营造美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因此,体育锻炼必须考虑健康与美的统一。就其体育锻炼而言,人体只有健康、充满生命力才美,而健康是内在的、本质的,是外形美的基础。所以,重点高中女生在体育锻炼的思想认识方面,已考虑到了体育锻炼中美的来源及美的基础。她们把健康美从内、外两方面加以联系,对内强调健身健心,对外突出热情、大方、端庄、典雅,使她们的德、智与体、美完美结合,并获得全面发展,才是当代高中女生力求通过体育锻炼想去获得的那种现代文明意义上的完美。譬如:追求轻松、追求知识、追求趣味等等。

1.4体育锻炼应是现代女性享有接受公益文化的一种延伸:在座谈中学生们非常明确说出了各自对参与体育的认识,她们认为:“体育运动是平等、公正开展的文化活动,提出了女性体育是每个国家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女性的经验、价值和态度能丰富和促进体育的发展”。还认为:既然女性体育文化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已被公认为是一个国家文化不可分割的整体。那么,在人人享有公益文化的时代,女性更应具有参与到这一文化活动之中的资格。尽管她们将来不一定每人都要终身从事体育工作,但就其对体育的价值、体育的情感、体育的理想与认识上,应该同高中的男生是一样的,具有对体育文化认知上的平等权力。以往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原因,将女性排斥在体育文化之外,使得对她们在参加体育锻炼的认识上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甚至有人将“妇嗜动则不雅”的怪论与女性参加体育锻炼相提并论,造成在过去的年代里,不少女性为求“雅”而不得不委屈求全地放弃参加体育锻炼权力局面的出现。而进入80年代中期,我国的社会文化研究高潮把体育文化的研究推向了广义的范围,体育不仅作为人类健康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且是人类身心文化存在于任何一个发展时代本就固有的一种特殊公益文化形态。高中女生作为文化群体中的重要比例成员,当然也有权力从本身就属于全人类的体育锻炼之中去实践、体验存在于这一活动过程之中的那些诸如情感、价值、理想、精神、道德等方面的感受。而且对这种活动参与价值的本身就明显的区别于坐在教室里被动地去接受常规文化教育的学习体验。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这样一句话:体育活动是课堂文化教育以外的一种特殊学习的延伸。而男生能去延伸课堂文化教育之外的文化实践,那么,女生同样的享有并投入到这一活动之中的权力和义务,并把体育锻炼作为充实、完善自己的一种对文化学习体验的延伸。

1.5重点高中女生体育锻炼行为状况分析:从对重点高中女生体育锻炼思想认识方面的情况分析后可以看出,她们就其自身思想认识上,反映出了当代知识女性对体育锻炼文化认识方面的水准有了明显的时代进步。从她们具体落实到实践中的情况看,与其对体育锻炼的思想认识相比具有其共性,也有差异。对此,通过问卷调查有以下几种情况:

1.5.1高中女生体育锻炼主观参与倾向方面;对1285份有效问卷的主观思想倾向分析[表1]说明,在重点高中女生群体中,她们受其知识、文化背景的影响,不仅对体育锻炼的历史观、价值观较普通女性更有时代意义上的认识,相当一部分重点高中女生对体育活动锻炼的思想行为方面表现出了较强的主观参与倾向。而且年级越低,这种倾向越明显。这一点与她们对体育思想的认识、学习、生活、文化氛围等因素有着重要的关系。表明她们在周围群体的行为及学校教育的引导下,更容易受其感染而使个人的体育参与思想意识受到启发,进而激发她们从主观愿望上愿意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而高年级的女生的体育活动参与行为倾向为什么比起低年级明显减少,经过个别访问及座谈后发现,高年级女生的交际圈较低年级相对缩小,很多时候她们更愿意将时间限制在与自己关系好同学、朋友的交际圈中,加上忙于毕业迎接高考,使高中高年级的女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思想行为方面出现减弱。对此,在研究女性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应引起人们的重视,以便更有效地保护女性体育锻炼思想行为上的稳定统一。

表一:浙江省杭州市8所重点高中女生参加体育活动主观思想行为倾向调查表

年级调查

内容

高三年级

高二年级

高一年级

合计人数

占被调查

人数[%]

想参与

128

288

411

827

64.36%

可以参与

169

316

586

1071

83.35%

无所谓

55

41

40

136

10.58%

不想参与

22

18

10

50

3.89%

1.5.2、影响高中女生体育锻炼行为实施的客观原因:但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真正参与体育活动的女生人数远远达不到问卷调查的水平。为了寻找这其中的原因,通过对问卷分析后发现,她们主观上的愿望只是代表一种思想倾向,而能否实施于具体的实践行动之中,客观所提供的条件则显得尤为重要。调查反映出浙江省杭州市重点高中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客观行为状况。主观上她们想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作为锻炼的首先条件,同时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希望有专门的教师给予帮助、指导,使她们能在喜欢的项目上得到锻炼。如果学校体育锻炼的客观条件与高中女生的主观愿望出现差距,她们希望的锻炼条件没有得到主观满足,那么她们思想中的主观思想倾向便可能转入消极状态,因而出现可去锻炼也可不去锻炼的情况,最终影响并导致这批女生主观思想倾向的行动转移,久而久之,这批女生便会自觉不自觉地从体育锻炼的活动人群中流失。这说明,在重点高中女生群体中,客观锻炼条件因素在实施高中女生的主观锻炼倾向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为高中的体育活动如何结合女生们“挑剔”和“求助”倾向的实际情况,更好地开展这一群体的体育活动提出了新的思考。

1.5.3

表二:浙江省杭州市城区7所重点高中女生体育活动项目选择倾向统计表

体育

舞蹈

慢跑

健美操

乒乓球

羽毛球

286

222

218

205

118

86

150

由于重点高中女生处在身心成长到成熟青春年龄时期和良好的文化生活环境中,她们的朝气与激情应优于一般女性群体,在对待锻炼选择项目上应该体现出兴趣广、择面宽的特点。然而通过问卷调查情况却有差异。表二是浙江省杭州市8所重点高中女生自由填报体育活动项目选择情况的统计。重点高中女生喜欢的7个运动项目依次为排球、体育舞蹈、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游泳、健身慢跑以及跳大绳也有一定的比例。这一点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重点高中女生体育锻炼总的择项倾向。说明青少年女性爱美、喜欢有节奏感、并以有氧运动为主。通过体育锻炼达到能使自己身体健美、注重健身、娱乐、趣味、交际等多种因素是她们体育活动择项倾向方面的总的基本态度。她们在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方面的倾向与我国的其他女性体育调查中提供的资料所反映的情况基本相似。通过分析认为,它与青少年女性的自身生理特点有关,在一些具有身体对抗的、爆发力强的及项目相对“枯燥”的运动项目与回避对抗而更具有娱乐性特点的项目上,她们更喜欢后者,这也说明重点高中女生在体育锻炼的择项倾向方面因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她们在提高自己健康水平的同时,更注意加强自身形态美及项目活动的娱乐性上。她们比普通女性更注重追求体育锻炼中的美、娱、趣,并从中达到陶冶自己情操,健美自己的身材。其次调查结果还显示,重点高中女生与男生相比差异极大。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以个人“利用学校体育设施进行体育活动”(66.8%)为主,在“宿舍或家里进行健身活动”(24.6%)和利用“家庭周围的空地、学校公园或运动场进行体育活动”(12.5%)。而“几乎除了学校规定的体育课其他时间不进行体育之类的活动”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23.8%。男生以运动场为主,女生则以空地、学校周围道路为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调查中还发现,阻碍高中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还有“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体育设施少、没有相应的运动伙伴和适合运动项目”。

2、

如何构建高中女生体育教学新模式的若干设想

通过对调查所获得的重点高中女生体育锻炼思想与行为情况资料和数据进行系统的整理及统计,可以真正了解目前的重点高中女生她们喜欢、迫切向往和需要的体育锻炼内容是什么;她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思想动机是什么;她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什么等等。为此我们可以从高中女生的体育动机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路上初步构建出高中女生体育课教学的模式,也为高中女生的体育教学改革提出新的方案。

2.1首先应该了解何谓体育教学模式?所谓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上。它是由教学程序(分为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法体系),反映在其中的教学指导思想,最佳适用范围(包括适用的内容、对象),根据范围产生是不同效果,及相适应的教学条件(包括体育场地器材、体育教师、体育经费等)而构成。近年来,我市已有一批重点高中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分析传统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一系列弊端的同时,积极创设和构建了一些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新模式。譬如:“选项技能的教学模式、一主一辅的教学模式、单元模块的教学模式、合格加特长的教学模式等”,与此同时也涌现了一批教学思想新、教学方法好、教学过程优、教学效果高并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课堂教学实例。就如我校1999年9月开展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3+X”模式,即(“3”表示学期中大纲规定的必修教学内容,“X”表示选修教学内容)。三个学期下来,特别是男女生对待体育课的态度由过去较为被动变为明显的主动,“体育课堂恐惧症状”的患者大幅度减少,足球、篮球、排球、健美操、趣味田径五个项目基本可以由同学做出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项目。学习体育的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从大部分同学中反映的情况是(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说),踢足球,酷!打篮球,帅!打排球,爽!练田径,飒!练体操,美!使学生对原来传统的体育课

“我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评价有所改变。也是学生对现在体育课初步改革后所反映的真实语言和写照。

2.2改进和完善高中女生体育教学的思想、方法、内容、形式与评价等:

应从目前高中女生体育课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正确认识和评价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中利与弊的基础上,真正了解当前高中女生她们所喜欢、迫切向往和需要的体育锻炼内容是什么?她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思想动机是什么?她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什么?等等。尽快构建出一个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的体育教学上、以及学生的动机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上都易明辩、清晰的教学模式框架。也为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高中女生的体育课教学建立一套比较规范的教学体系。为此,笔者认为:首先,体育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真正能够让全体学生参与到体育课和体育课外活动中去。

2.2.1、让“玩”充满整个体育教学活动,让学生“玩”得越开心、越投入越好,而不是“玩”得越正规、越严肃越好;尤其是高中女生更要注重她们的身心特点,创造一些多适合女生特点的教学和活动的内容,真正使她们在体育活动中得到锻炼、得到娱乐、得到提高,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2.2、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譬如: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适时的播放一些容易理解和节奏欢快的音乐,使学生在愉悦的音乐环境的熏陶下,进行积极性的主动锻炼。因为高中女生的体育课堂教学不能等同于男生。在实施教学计划时,应选用那些既没有危险,又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具有同样锻炼价值的内容项目,如:艺术体操、跨步跳跃、游戏等。教学中能有机把它融合课堂的有关部分,如果有条件再加上音乐伴奏,就更加富有情趣,将更有助于培养女生的体力、韵律感和审美观。

2.2.3、克服单一化,提倡教学形式多样化,满足学生求新、求趣的心理特点。调查中了解到高中女生喜欢小型多样、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她们往往因此而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在当前的45分钟的课中,如果教材和教法单一,再进行长时间的跑、跳、投练习,容易使学生产生单调、枯燥、乏味和疲劳的感觉。针对女生在体育课中求新、求趣这一特点,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加强竞争性、游戏性和趣味性,不要一味强调技术性,否则,教学效果势必受到影响。

2.2.4、加强理论知识讲授,更新体育教学内容,满足学生求知和追求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教学中除了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的时间和实践课中的适当讲授时间外,还可以大量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广泛接触,了解和掌握她们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提高体育的认识,激发良好的学习动机,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是起重要作用的,因此讲述有关体育理论、运动生理和运动保健等方面的知识,解决了女生的一些具体问题,解除她们运动的顾虑,增长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对体育的正确认识,加强了学习动机的培养。

2.2.5、现代体育科学已超越了传统的教育和医学保健理论的范畴,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这就要求现代高中的体育教师要有跨学科学习的能力,把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满足高中学生对现代体育发展的步伐。理论课要结合现代体育的高科技发展和全民健身、体育欣赏、专项理论知识、采用讨论、知识问答、专题讲座等教学形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培养高中女生的体育健身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一些富有时代动感、实用性强、竞争更为激烈、趣味性和娱乐性更为浓厚的体育健身方法,消除以往体育理论课沉闷、单调的教学方式,有利于高中女生体育健身意识的培养。

2.2.6、现在大多数高中学生特别是高中女生许多现代体育运动项目既陌生又熟悉,现代传媒的迅速发展,使在校学生从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可以经常看到实况转播,如:网球、台球、棒球、垒球、保龄球等等,学生尽管对其竞赛方法和规则较为模糊,但她们对那种激烈的竞技场面和气氛以及运动员斗智、斗勇的精神和气质抱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她们迫切希望了解现代体育运动的运作方式、程序和规则。高中体育教学可以利用教师的特长和专项知识,给学生讲解介绍一些现代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和运动特点,以及如何进行该项运动,使她们学会去欣赏,去体会体育竞赛的独特魅力,领略体育竞赛带来的乐趣,激发她们的参与欲望,这对于高中女生体育健身意识的培养将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结论和建议

为此,在完成本课题研究的同时,能尽快改变原先高中女生体育课教学中弊端,提出如下建议:

1、在高中女生体育课的指导思想上,要使以运动技术技能教学为主线的运动教育向健全人的身体为目标的强身育人教育转变;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侧重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使学生养成身体锻炼习惯,提高他们自我锻炼身体的能力。

2、在高中女生体育课课程发展目标上,要突破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旧体系,建立以增强体质、提高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的课程目标体系,为培养新型的现代人才服务。

3、在高中女生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注意增加体育教材的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同时做好竞技运动教材化;改变教得越多会得越少的现象;不仅要重视达到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目标的“练”、更要重视达到锻炼身体目标的“练”。

4、在高中女生体育课程编制过程中,注意增加选修内容,将体育课外活动纳入体育课程中,增大课程的总体弹性;培养学生具有因地制宜选择运动素材锻炼的能力。

5、改革体育课原先单一以运动技评和达标考核体育成绩的做法,进一步构建以增强体质实效为中心的体育成绩考核制度。

高中女生的体育教学应当适应新的体育观念并深入到学生的心理和观念之中,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所蕴涵的动力并加以有效的利用,使体育教学充满一种活力,变“要你学”为“我想学”。并能“常教常新”,只有更好地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使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以及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保持体育的连贯性及延续性,才能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才能保证学生能够精力充沛地从事学习和工作,才能提高国民的整体身体素质,使全社会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R.M

加涅著

2、《学校体育整体改革》

中国知识出版社

周晓明著

3、《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人民体育出版社

曲宗湖著

4、《体育教学模式论》

体育科学杂志

毛振明著

篇3:水利与环境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及达成度评价实施办法

  水利与环境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及达成度评价实施办法

  为切实保证我院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及水利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现决定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及达成情况进行定期评价,将评价结果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经学院研究,对本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及达成度评价实施如下办法。

  一、参与人员

  以院长为责任人,由教学副院长、学科专业负责人、教学委员会、专业骨干教师以及行业企业专家(具有高级职称)组成培养目标评价专门工作小组。评价过程中,同时综合考虑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校友等的意见。

  二、评价周期

  每4年进行一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以评价结果为依据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每2年进行一次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对毕业要求进行修订。

  三、评价依据

  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关注培养目标对内外部需求的满足,评价依据包括培养目标是否符合学校发展对人才培养定位的需求、应届生的毕业出口能力和职业期待、当前执行的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校友主流职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需求、学生和家长的期望等多个方面。

  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两方面:

  1. 校内评价主要考察学生能力的达成情况,评价依据包括:①针对在校生的教学环节考核、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等,以评价课程目标的实现及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②针对应届生的毕业率、一次就业率、应届毕业生调查等评价学生毕业及就业情况是否助于培养目标的达成。

  2. 校外评价是培养目标达成评价的核心环节,通过调查毕业生毕业后5年左右的专业和职业成就,以评价与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否吻合。评价依据可以包括:①毕业生职业和专业成就调查反馈情况(主流职业领域、主要工作性质和工作成就、岗位角色或职称等);②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反馈(能力的认可度、职场竞争力);l社会第三方(如权威教育数据机构麦可思公司)对本专业毕业生思想品德、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评价反馈。

  四、评价方法

  (一)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

  由专业负责人牵头、专业教师参与座谈研讨,听取并记录教师对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建议、意见和要求,依据《水利与环境学院用人单位及毕业生跟踪调查实施办法》收集应届、往届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对学校教育及人才培养的反馈意见,分析内外部需求与当前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的吻合度,对培养目标合理性进行评价,提出修订意见报学院,由学院院长、教学副院长、教学委员会进行初步评审,然后通过单位走访、问卷调查或电话咨询将修改后的培养方案(含培养目标)送行业、企业专家评审,根据评审意见进一步修改。修改流程按照三峡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执行。

  (二)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

  由专业负责人牵头,专业教师组织收集整理以下信息:⑴毕业5~6年的往届毕业生对其工作单位、职称职务、工作成就等方面的反馈;⑵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素质、知识和能力的认可度;⑶社会第三方机构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反馈及相关媒体报道。利用校外、校内评价反馈信息,分析毕业生毕业5年左右的职业发展与专业成就是否符合预期,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判断,并利用评价结果对毕业要求及相应课程体系的修订和完善提出修改意见。

    以上《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原则的理性思考》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原则的理性思考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原则的理性思考》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