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湾增殖效果评估”2010年度工作总结 本文关键词:辽东湾,增殖,评估,效果,年度工作总结
“辽东湾增殖效果评估”2010年度工作总结 本文简介:“辽东湾增殖效果评估”2010年度工作总结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资源室董婧李玉龙围绕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黄渤海生物资源调查与养护技术研究》管理条例和有关要求,确保本项目中《辽东湾资源增殖效果评价与示范》课题的顺利实施和扎实推进,课题承担单位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按照2010年实施方案开展了一系列
“辽东湾增殖效果评估”2010年度工作总结 本文内容:
“辽东湾增殖效果评估”2010年度工作总结
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
资源室
董婧
李玉龙
围绕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黄渤海生物资源调查与养护技术研究》管理条例和有关要求,确保本项目中《辽东湾资源增殖效果评价与示范》课题的顺利实施和扎实推进,课题承担单位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按照2010年实施方案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题上半年的工作情况作一简单总结。
一、完善放流工艺,提供放流技术意见
(一)营口、葫芦岛增殖放流示范区建设
1、示范区确立依据
先后在营口、葫芦岛建立了海蜇、对虾增殖放流示范区,主要包括营口-盖州市顺发水产品养殖场(海蜇)、葫芦岛-兴城市兴达海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海蜇)、绥中县海润水产苗种基地(对虾),目的是指导示范区做好放流苗种的生产工作,示范区确立的依据主要有两点:一是示范区要建立在育苗场较多,实力较为雄厚的地区;二是示范区所在附近海域适合海蜇、对虾放流,放流苗种数量较多,在此建立增殖放流示范区较具代表性。
2、指导示范区开展海蜇、对虾的苗种生产
(1)从海蜇螅状体阶段、碟状体阶段、水母体阶段、螅状体越冬期及育苗阶段全程参与并指导海蜇苗育苗全过程,指导示范区开展海蜇的苗种生产。
(2)从对虾仔虾阶段到放流全程参与并指导育苗全过程,指导示范区幼体培育密度、饵料和提高成活率的技术指导.
(3)培训示范区基层技术骨干和渔民1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00册。
(4)对2010年海蜇育苗阶段亲本来源、大小、数量、雌雄比例、性腺成熟度及每个亲体产生螅状体的数量,分析各种因素对海蜇苗种的影响,保障健康苗种生产。
3、指导辽东湾2010年海蜇、对虾增殖放流工作
2010年3月30日召开课题工作会议。
2010年4月21日,课题承担单位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组织召开了2010年辽东湾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工作方案研讨会,邀请来自辽宁省苗种管理局、海洋岛渔场增殖管理委员会的专家组成员出席了此次研讨会。与会专家根据往年辽东湾海蜇、对虾放流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对海蜇、对虾放流的时间、位置、规格等进一步进行了完善,对常态管理下海蜇、对虾产量统计以及健康苗种生产等进行了深入研讨并提出了建议。
(二)2010年辽东湾渔场海蜇、中国对虾增殖放流验收与指导
1、全程参与2010年辽东湾海蜇、中国对虾增殖放流
2010年6月1
-7日,在环辽东湾五个放流入海点,共向辽东湾渔场放流海蜇苗3.65亿头;在环辽东湾四个放流入海点,共向辽东湾渔场放流中国对虾苗6.61亿尾。课题组科研人员全程参与2010年辽东湾增殖放流验收过程,并就放流工艺提出了建议。
2、2010年辽东湾放流情况评价
(1)验收评价体系合理,放流海蜇、中国对虾苗种数量充足。
(2)大多数苗种质量较好,大小均匀。
(3)放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部分放流袋中苗种过密,影响放流苗种的成活率;
②人工传送装有放流苗种的塑料袋时,个别情况下没有轻拿轻放,苗种几经冲击,造成部分塑料袋破碎。
3、改进建议
(1)养殖池为单位进行抽样预验收,从整体统计海蜇苗的数量。
(2)注意放流袋中苗种密度,确保苗种成活率。
(3)各供苗单位之间的苗种大小规格存在差异,建议建立奖惩机制,鼓励供苗单位生产出优质的苗种,确保放流质量。
4、放流验收
2010年6月1-7日,组织专家对各市放流进行了现场验收。
2010年6月23日,在大连,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组织专家对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辽东湾资源增殖效果评估与示范”(200903005)中的2010年度辽东湾海蜇、中国对虾放流进行总体验收。
2010年辽东湾海蜇放流结果:
放流数量:10mm及以上36528.50万头;
放流苗种规格:平均伞径为13.10mm,最大25.00mm,最小6.00mm;
放流苗种运输成活率:99.10%。
2010年辽东湾中国对虾放流结果:
放流数量:10mm及以上66117.00万尾;
放流苗种规格:平均体长为11.21mm,最大25.00mm,最小5.00mm;
放流苗种运输成活率:98.7%。
二、航次调查
(一)海蜇放流跟踪调查
放流前进行了一次本底调查,放流后10-15天开展追踪调查,跟踪了解放流品种的生长、存活及分布情况,评估放流品种资源量和可捕量。
(1)调查站位
(2)调查时间:
5月25日-5月30日:放流前本底调查
6月14日-6月20日:放流后补充调查
6月26日-7月3日:放流后第一次相对资源量调查
7月5日-7月13日:放流后第二次相对资源量调查
7月15日-7月21日:第一次试捕调查。
7月22日—7月25日:第二次试捕调查
(3)调查结果
①与往年相比,水温比往年偏低,回升较快。
②与往年相比,盐度的变化是前低后高。
③海蜇的发生时间略有推迟,个体比去年同期略小,个体差异较大。
(4)海蜇数量预报
按常规预报方法,对海蜇的产量进行了预报,预测2010年辽东湾海蜇产量约5万吨(开捕期8月20日,平均体重7.6kg),若提前开捕,产量下降(假设开捕时体重2.0
kg
-2.5kg,则辽东湾海蜇产量约2万吨左右)。
(二)对虾放流跟踪调查
1、手推网调查:
网具:手推网(网口3.5m*1.5m,网目0.6cm)
时间:5月25-28日,6月12日
位置:锦州市、盘锦市、营口市和普兰店放流点附近(如图红点所示)。
方法:水深0.5-1米,平行海岸推100米。
调查结果:共捕获中国对虾幼虾228尾,平均体长为24.16mm。
2、第一航次
试捕船:120马力渔船
网具:生产用扒拉网(
上网杆4m,底脚2.5m,网目1.2cm
)
时间:7月5日-12日
方法:两侧船舷各挂扒拉网一片,拖1小时
结果:16个站位中有四个站位捕到中国对虾,主要在大凌河与盘山河口的8号和9号站捕获中国对虾,另外大小凌河之间的10号站与辽河口的5号站也捕获了中国对虾。共捕获中国对虾59尾,平均每网3.7尾,平均体长为84.1mm,平均体重7.4克。
3、第二航次
试捕船:120马力渔船
网具:扒拉网
时间:8月2日-6日
方法:两侧船舷各挂扒拉网一片,拖1小时
结果:在全部16个站位中,有中国对虾的站位10个,共捕获中国对虾38尾,平均每网2.38尾,平均体长为115mm,平均体重18.6克。
4、第三航次
试捕船:120马力渔船
网具:扒拉网
时间:8月16日-
25日
方法:两侧船舷各挂扒拉网一片,拖0.5小时
结果:在全部18个站位中,捕到中国对虾的站位16个,占88.9%;共捕对虾96尾,平均每网5.3尾,高于2009年(平均每网1.1尾)。中国对虾平均体长126.9mm,平均体重27.4g
,平均个体大小高于2009年,最大个体体长158mm,体重50g,最小个体体长71mm,体重7.5g
。雌雄比♀/♂=44:52。生物学测定结果见表2。中国对虾资源分布面积较上次调查扩大,数量增多,个体增大;雌雄比例正常。今年辽东湾中国对虾的分布特点是辽东湾东西部广泛分布,深水及浅水均有捕到,且个体较大。
航次调查中采集的辽东湾各调查站位浮游动植物样品分析工作正在进行中。
三、海蜇捕捞状况调查
(一)海蜇捕捞状况调查
1、海蜇产量统计与生物学检查
2010年7月21日海蜇开捕后,在渔港、码头对渔民捕捞的部分海蜇个体进行了称重和规格测量。同时,还向当地渔业主管部门和渔民发放了《辽东湾海蜇问卷调查表》,对部分渔船生产情况进行了随机调查。
基本情况:
7月21日11时统一开捕,到7月24日渔期基本结束,后续还有渔船捕捞,渔期较长。共投产船只6156艘,海蜇大小平均体重1.9千克,平均伞弧长31.3厘米。
2、渔民问卷调查
五个市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43份,大多数渔民认为2010年辽东湾自然海蜇资源属较少年份(64.8%),肯定了增殖放流的作用(51.0%),捕捞海蜇个体偏大(53.5%)。
(二)中国对虾捕捞状况调查
1、投产船只:今年参加专门捕捞中国对虾及兼捕中国对虾的船只,五个市(葫芦岛市、锦州市、盘锦市、营口市和瓦房店市)的渔船约1813条。
2、作业渔区:葫芦岛市渔船主要在辽东湾的3、4、5、6、7、12、13区及河北天津海域的35、36、50、51区作业;锦州市渔船主要作业渔区为辽东湾的2、7、12区;营口及盘锦市渔船作业渔区主要在3、4、7、8、9渔区;瓦房店市渔船主要在近岸作业。
3、渔期、价格、个体大小、产量、产值:
9月1日统一开捕,到调查截止的9月20日,葫芦岛、锦州地区大多数船只还在生产,预计可生产到11月份,渔期较长。截止到9月20日,在辽东湾捕捞的产量为549吨,辽东湾捕捞的产值4392万元。
四、实验室内实验
采集了海蜇、中国对虾2010年放流群体及其捕捞群体、部分2011年放流海蜇亲蜇样品,实验室保存备用。
(一)实验室内已开展的工作
测定了海蜇一些个体的ITS1和线粒体COI部分片段,结果表明这两段DNA序列不适合作为海蜇放流的分子标记。
1、对采自辽东湾的5个海蜇个体的核糖体RNA转录单元内间隔区1
(ITS1)序列进行扩增测序,结果表明,海蜇5个个体测序结果均为套峰,推测海蜇ITS1序列存在个体内序列多态性,不适合作为区分海蜇不同群体或家系的分子标记。
2、对采自辽东湾的20个海蜇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亚基基因(COI)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在长630bp的COI序列中,共检测到10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变异位点较少,说明COI序列较为保守,不适合作为区分海蜇不同群体或家系的分子标记。
(二)正在进行的工作
正在进行海蜇线粒体全序列的扩增、测定工作,完成后比较线粒体全序列各片段的变异速率,找出变异位点多、多态性丰富的区域;然后分别对海蜇野生群体、放流群体子代及亲本进行扩增测序,建立亲缘关系档案,探明海蜇自然群体与放流群体间的遗传关系,尝试开发用于区分两者的分子标记方法。
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回捕率的定量问题,针对海蜇、1cm对虾的标志技术是最大的难点,目前尚无好的标记方法。
2、管理部门的协调问题。
3、准捕证的办理
4、养殖区和边防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