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心山庄棚户区改造安置小区测量方案 本文关键词:棚户区,安置,山庄,测量,改造
田心山庄棚户区改造安置小区测量方案 本文简介:田心山庄棚户区改造安置小区测量方案文件号:TXSZ/SGFA/012版本:第一版建设单位:株洲九方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单位:湖南省株洲市规划设计院监理单位:株洲九方工程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施工单位:湖南九方时代建筑安装有限公司编制:审核:批准:湖南九方时代建筑安装有限公司二零一四年三月目录第一
田心山庄棚户区改造安置小区测量方案 本文内容:
田心山庄棚户区改造安置小区
测量方案
文件号:TXSZ/SGFA/012
版
本:第一版
建设单位:株洲九方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设计单位:湖南省株洲市规划设计院
监理单位:株洲九方工程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湖南九方时代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编
制:
审
核:
批
准:
湖南九方时代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二零一四年三月
目
录
第一章
工程概况1
第二章
编制依据1
2.1
田心山庄棚户区改造安置小区施工图1
2.2
规范、规程1
第三章
测量准备1
第四章
土方工程测量4
第五章
地下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测量5
第六章
楼层轴线放样6
第七章
模板测量7
第八章
地上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测量7
第九章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11
9.1
基准点的布设11
9.2
观测点的布设12
9.3
精度要求16
9.4
仪器选择17
9.5
观测方式17
9.6
水准观测17
9.7
观测周期和观测时间17
9.8
允许值和预警值18
9.9
注意事项18
9.10
资料整理20
第一章
工程概况
田心山庄棚户区改造安置小区,位于株洲市石峰区,西侧为田心路,东、北面临莱茵小镇住宅小区,南面为山庄路,规划总用地面积23950.27㎡。
根据《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中规定,本工程平面控制测量精度要求为四等,高程控制测量精度要求为二等,建筑变形等级为二级。
第二章
编制依据
2.1
田心山庄棚户区改造安置小区施工图
2.2
规范、规程
序号
名称
编号
1
《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2007
2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
8-2007
3
《建筑施工手册》
2012年12月第五版
第三章
测量准备
施工测量准备工作包括图纸的审核,测量定位依据点的交接与校核,人员的组织及测量仪器的选择、检定与校核,测量方案的编制、论证与数据准备,工程重点、难点的分析与应对措施。
1、所有进入现场的测量器具都进行过检定周期的审定;
表2.1—1议器设备配备表
名
称
型
号
数量
精
度
用
途
水
准
仪
DS32
1
1mm/km
施
工
水
准
测
量
50m钢卷尺
1
经检验合格
距
离
测
量
全
站
仪
RTS
632B
1
2mm+2ppm
坐
标
点
测
量
激光垂准仪
1
垂
直
度
测
量
注:仪器均在质量技术监督局检验且在准用期内。
2、基准控制(网)点的复测;
测量工作实施前与业主进行基准控制点(网)书面和现场交接,对业主提供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的测量成果资料和现场控制点(网)进行复测,并将复测成果报业主和监理审核。在施工过程中定期对控制网点进行校准。
3、平面控制网的建立
(1)布设原则及精度
1)平面控制先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
2)轴线控制网的布设根据设计总平面图、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图等进行。
3)控制点选在通视条件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
4)平面控制网的精度技术指标必须符合表2.4.1-4的规定:
表4.1-4
平面控制网的测量精度要求表
等级
测角中误差(mβ)
测距相对中误差
相对闭合差
四等
±2.5″
1/80000
1/35000
5)控制桩位必须用混凝土保护,地面以上设醒目的围护栏杆,防止施工机具车辆碰压,见图4.1-5。
图4.1-5
控制桩埋设及保护示意图
?25螺纹钢
100×100×10钢板
维护栏杆
控制点
(2)平面控制网
根据业主提供的现场控制点资料和图纸平面图布设平面控制网。(如图:2.4.1-2)
图
总平面控制布置图
4、高程控控制网的建立
(1)控制点的埋设
图5.1-1
水准点埋设示意图
?25螺纹钢
高程控制网以业主提供的场区水准基点为依据,在平面总控制网点上布设5个控制点,形成环形闭合水准路线。水准点埋设见图5.1-1。
(2)控制测量
高程控制测量测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规定的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测站观测顺序为往返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偶数站为前—后—后—前。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偶数站为后—前—前—后。
(3)精度等级
高程控制网等级为二等,技术要求见表5.3-1。
表5.3-1
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等级
视线长度
(m)
前后视距差
(m)
前后视距累
积差(m)
视线高度
(m)
基辅分划读数
之差(mm)
闭合差
(mm)
二等
≤30
≤1.0
≤3.0
≥0.3
≤0.3
4
高程控制网水准线路按环形闭合差计算,每km水准测量闭合差按下式计算:MW=±4mm(L为路线长度)。
第四章
土方工程测量
1、平面测量
(1)面层开挖线放样
首先根据轴线控制桩采用全站仪投测出外边框主轮廓控制轴线,然后根据开挖线与控制轴线的尺寸关系放样出开挖线,并撒出白灰线作为标志。开挖线的阴、阳角点钉出木桩并用小铁钉作标记,以便开挖线被破坏后能及时恢复。
(2)底面开挖线放样
土方开挖至基坑底面时,首先投测控制轴线,并撒出白灰线作为标志,然后根据开挖底口线与控制轴线的尺寸关系放样出开挖底口线,同样撒出白灰线作为标志。采用相同的方法,放样出集水坑、电梯井坑等开挖线。
(3)基槽验线
当土方开挖完成后,根据各轴线控制桩投测外轮廓控制轴线到基坑底,并钉出木桩,在木桩顶面轴线方向上钉小铁钉,同时复测基坑底口和集水坑、电梯井坑等位置是否正确。
2、高程测量
(1)控制点的联测
在向基坑内引测标高时,首先联测高程控制网点。经联测确认无误后,方可向基坑内引测所需的标高。
(2)标高基准点的引测
土方开挖过程中,每开挖一步,都要往基坑引测标高控制点,引测方法:悬吊钢尺法(如图2-1)。
图2-1
土方工程高程传递示意图
水准仪
塔尺
高程基准点
钢尺
脚手架管
重锤
标高控制点
视线
第五章
地下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测量
1、轴线控制桩的校测
在建筑物基础施工过程中,对轴线控制桩每半月复测一次,以防桩位移动。校测仪器采用测角精度2″、测距精度为2mm+2ppm的全站仪。
2、平面测量
(1)垫层轴线放样
图2-1
垫层轴线放样示意图
经纬仪
经纬仪
垫层
轴线
轴线
在垫层上进行基础定位放线前,复测轴线控制桩无误后,再用经纬仪以正倒镜挑直法投测各控制线,投测允许误差±2mm,在垫层上面先要放出和单体平面图上标示轴线有关系的控制线,例如和A轴线平行且距离为2m和1轴线垂直的一条直线作为整个这个单体的控制依据再利用它和结构之间的尺寸关系及角度关系放出各结构位置。最后要弹出默线有需要标定的地方要用红油标定出来。见图2-1。
第六章
楼层轴线放样
将经纬仪架设基坑边上的轴线控制桩位上;经对中、整平后,后视同一方向桩(轴线标志),将所需的轴线投测到施工的平面层上;在同一层上投测的纵、横轴线各不得少于二条;以此作角度、距离的校核,见图1-1;经校核无误后,方可在该平面上放出其它相应的轴线及细部线。在各楼层的轴线投测过程中,上下层的轴线竖向垂直偏移不得超过3mm。
图1-1
楼层轴线放样示意图
经纬仪
控制点
控制点
控制桩
纵向轴线控制桩
横向轴线控制桩
横向轴线控制桩
视线
视线
2、楼层轴线复核
每一层平面或每一施工段测量放线完成后,必须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及时填写楼层放线记录表并报监理验线,以便能及时进行下道工序。
3
高程测量
(1)标高引测
在向基坑内引测标高时,首先联测高程控制网点,以判断场区内水准点是否被碰动;经联测确认无误后,方可向基坑内引测所需的标高。
(2)楼层标高控制点布设
采用钢卷尺水准法在同一平面层上所引测高程点,与各层标高控制点作相互校核,每次校核不少于3个点,校核后的校差不得超过3mm,取平均值作为该段施工标高的控制点,引测到附近的立柱上进行标识,以便施工中使用。
(3)标高控制线放样
待模板拆除后,用水准仪在高程控制点以外的立柱上抄测每层结构+1.000m
线,作为该层结构施工标高控制的依据。
第七章
模板测量
1、中心线及标高的测设
根据轴线控制点将中心线测设在靠近墙体底部的楼层平面上,并在露出的钢筋上抄测出楼层+500mm
或+1000mm
标高线,控制模板平面位置及高度。
2、模板垂直度检测
模板支立好后,利用吊线坠法校核模板的垂直度,并通过检查线坠与轴线间距离,来校核模板的位置。
第八章
地上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测量
施工测量精度受结构自振、风振、日照的影响大,拟采用增加施工测量基准层,减少激光准直仪的投测高度,以及通过测量基准层传递,采用计算机软件自动处理动态测量数据,消除结构自振、风振对施工测量精度的影响。
施工测量时进行测量控制基准点的竖向传递转换,这样可以减少投测高度过高的影响,保证控制测量的精度。平面控制基准点的竖向传递采用通过计算机技术处理的激光准直仪进行,且通过计算机软件自动处理动态测量数据,消除结构风振、日照对施工测量精度的影响。高程控制基准点的竖向传递采用全站仪测天顶距法进行。
利用计算机通过对激光接收靶上测得的结构自振、风振产生的摆动影响的激光接收点摆动振幅进行自动处理的方法解决结构自振、风振对垂直度测量控制进度的影响;通过在清晨同一时间进行垂直度测量时间的控制解决日照对垂直度测量精度的影响;通过固定的测量施工人员控制测量精度的人为误差。
1、平面测量
(1)轴线控制点的布设
在地下室施工完成后,依据基坑边布设的平面控制网,按照《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四等导线网测量的精度要求,在±0.000m楼面(第1控制基准点层)布设轴线控制基准点,并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坐标校核,精度合格后作为地上部分平面控制依据。本项目各楼层内设置四个轴线控制点,各控制点位置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布设。控制点所对应的各楼层浇筑混凝土顶板时,在垂直对应控制点位置上预留出200mm×200mm
的孔洞,以便轴线向上投测。随着施工的进程,楼部分轴线控制基准点分阶段向上传递转换。
(2)控制点传递原则
为了保证核心筒的铅垂性,使固定在底板面上的控制点精确传递至施工层,以控制施工层的各轴线,为保证传递精度,竖向传递必须分段投测。
(3)控制点传递方法
平面控制点的竖向传递首层平面放线直接依据首层平面控制网,其它楼层平面放线,根据规范要求,应从地面控制网引投到高空,不得使用下一楼层的定位轴线。平面控制点的竖向传递采用内控法,投点仪器选用天顶准直仪。在控制点上方架设好仪器,将瑞士产徕卡ZNL型激光准直仪架设在首层楼面基准点上,对中、整平后,接通电源射出激光束。把有光学成像物镜与CCD光点传感器的激光接收靶由导线引入计算机系统。根据计算机显示器显示偏移方向的偏移值移动激光接收靶。基准控制点与激光接收靶中心重合后确定控制点的点位并加以保护,要在接收靶的周边用笔画出个框来,这样就是接收靶稍有移动也可以跟据它的形状放回原位。另外在对中整平后设点时要将红外线调到最细这样增强了准确度。如投点精度不够,必须重新投点,直至满足精度要求。考虑到天顶准直仪的视距变长以后,清晰度影响投测精度,故施工到一定高度以后,基准点应转移到稳定的上部楼面上。在本工程施工中,平面基准点从底层转移到20层楼面,移动一次,以后直至到顶,如下图所示。
图8.1-3
基准控制点传递示意图(一)
(4)轴线竖向投测的允许误差
轴线竖向投测的允许误差见表7.4。
表7.4
轴线竖向投测的允许误差
项
目
允许误差(mm)
每
层
±3
高度
(H)
H≤30m
±5
30m<H≤60m
±10
60m<H≤90m
±15
90m<H≤120m
±20
2、高程测量
(1)标高基准点的建立
在首层建立3个标高测量基准点,采用水准仪由施工现场内高程测量控制点引测,校核合格后作为起始标高。
(2)标高传递
高程控制点的传递是在底层平面控制点预留孔正下方架设好全站仪,先精确测定仪器高,再转动全站仪进行竖向垂直测距,最后通过计算整理求得激光反射片的高程,然后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所规定的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把激光反射片的高程传递到核心筒外壁上,见图2-2。高程的传递不得从下层楼层丈量上来,以防此误差积累。
(3)标高控制线的建立
施工层抄平之前,先校测首层传递上来的三个标高点,当较差小于3mm
时,取其平均高程引测水平线。抄平时,尽量将水准仪安置在测点范围的中心位置,采用水准仪、塔尺引测高程控制点的标高。方法是:调整仪器高度使其后视线正对水平线,前视则用铅笔直接在钢筋或钢柱上标出视线,提高测量精度。标高的竖向传递,应用钢尺从首层起始高程点竖直量取,当传递高度超过钢尺长度时,应另设一道标高起始线,钢尺需加力、尺长、温度三差改正。在传递过程中要使钢尺尽量稳定后上下在一条垂直线上时再进行操作,下面挂小锤要跟据实际情况当时的风力和高度来决定。读数时要严格按照规定要求,测量人员要高度重视具有测量经验工作认真的。上下测量人要步伐一至配合有序的进行这项工作。最后处理数据要精确,如不合格要进行重新引过直到符合要求为之。具体操作如图2-2:
柱子
梁板
塔尺
高程控制点
全站仪
反射片
核心筒
激光
图2-2
高程控制点传递示意图
第九章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9.1
基准点的布设
根据需要在建设场地外围埋设控制点,构成闭合路线。由于布设的控制点是变形监测的基准点,因此在布设时基准点要选在施工变形区外、场地稳固、便于寻找、保存和引测的地方。变形监测基准点布设个数为5个(分别为JD1、JD2、JD3、JD4、JD5),以便在监测过程中对其稳定性进行检核。基准点位置详见《沉降位移监测平面图》。水准点埋设见图3.1-1。
图3.1-1
水准点埋设示意图
?25螺纹钢
9.2
观测点的布设
1#~7#楼共布设81个观测点,观测点布设于主要结构柱上。(见各栋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形式,并符合下列规定:
1、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如图3.2-1;
图3.2-1
沉降观测点的埋设
2、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雨水管、窗台线、散热器、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
3、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形式见图3.2-1和图3.2-2;
图3.2-2
窨井式标志
图3.2-3
盒式标志
(适用于建筑物内部埋设,单位:mm)
(适用于设备基础上埋设,单位:mm)
图3.2-3
1#楼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图3.2-4
2#楼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图3.2-5
3#栋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图3.2-6
4#栋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图3.2-7
5#楼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图3.2-8
6#楼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图3.2-9
7#楼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9.3
精度要求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对各等级变形监测精度的要求见下表。
图4.1
建筑变形测量的精度要求
变形测量等级
沉降观测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mm)
二级
±0.5
注: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系指几何水准测量的测站高差中误差或静力水准测量、电子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中相邻观测点相应测段间等价的相对高差中误差。
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建立垂直沉降监测高程控制网时,高程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规定。
图4.2
垂直位移监测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
每站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符合或环线闭合差(mm)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
二级
1.0
0.30
0.60n
0.8n
注:表中n为测站数。
9.4
仪器选择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中规定,各等级水准测量使用的仪器型号和标尺类型应符合下表规定:
图4.3
水准测量的仪器型号和标尺类型
级别
使用的仪器型号
标尺类型
DS05、DSZ05型
DS1、DSZ1型
DS3、DSZ3型
因瓦尺
条码尺
区格式木制标尺
二级
√
√
×
√
√
×
注:表中“√”表示允许使用;“×”表示不允许使用。
9.5
观测方式
一、二、三级水准测量的观测方式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图4.4
一、二、三级水准测量观测方式
级别
高程控制测量、工作基点联测及首次沉降观测
其他各次沉降观测
DS05、DSZ05型
DS1、DSZ1型
DS3、DSZ3型
DS05、DSZ05型
DS1、DSZ1型
DS3、DSZ3型
二级
往返测或单程双测站
往返测或单程双测站
—
单程观测
单程双测站
—
9.6
水准观测
1、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和视线高度应符合下表规定:
图4.5
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m)
级别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差
前后视距差累积
视线高度
二级
≤50
≤2.0
≤3.0
≥0.3
注:①表中的视线高度为下丝读数;
②当采用数字水准仪观测时,最短视线长度不宜小于3m,最低水平视线高度不应低于0.6m。
2、水准观测的限差应符合下表规定:
图4.6
水准观测的限差(mm)
级别
基辅分划读数之差
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
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较差
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
二级
0.5
0.7
≤1.0n
≤0.7n
≤1.5n
注:①当采用数字水准仪观测时,对同一尺面的两次读数差不设限差,两次读数所测高差之差的限差执行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的限差;
②表中n为测站数。
9.7
观测周期和观测时间
1、建筑施工阶段的观测:
(1)1#~7#楼基础完工后开始观测;
(2)每加高1~5层观测一次,并且在各建筑增加荷载的25%、50%、75%、100%时各测一次;
(3)施工过程中若暂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2、在观测过程中,若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2~3d一次的连续观测。
9.8
允许值和预警值
常见的建(构)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见下表。变形监测的变形量预警值,通常取允许变形值的75%。
表4.7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
变形特点
地基土类别
中、低压缩性土
高压缩性土
工业与民用建筑相邻柱基的沉降差
(1)框架结构
(2)砌体墙填充的边排柱
(3)当基础不均匀沉降时不产生附加应力的结构
0.002l
0.0007l
0.005l
0.003l
0.001l
0.005l
多层和高层建筑的整体倾斜
H≤24
24<H≤60
60<H≤100
H>100
0.004
0.003
0.0025
0.002
体型简单的高层建筑基础的平均沉降量(mm)
200
注:①本表引用自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②表中数值,为建筑物地基实际最终变形允许值。
③l为相邻柱基的中心距离,单位为mm;H为自室外地面起算的建筑物高度,单位为m。
④倾斜,指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9.9
注意事项
1、使用的水准仪、水准标尺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应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检验。当观测成果出现异常,经分析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对仪器进行检验与校正。检验和校正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和《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8的规定执行。检验后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用于特级水准观测的仪器,i角不得大于10“;对用于一、二级水准观测的仪器,i角不得大于15“;对用于三级水准观测的仪器,i角不得大于20“。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补偿误差绝对值不得大于0.2“;
(2)水准标尺分划线的分米分划线误差和米分划间隔真长与名义长度之差,对线条式因瓦合金标尺不应大于0.1mm,对区格式木质标尺不应大于0.5mm。
2、水准观测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和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后或日落前约半小时、太阳中天前后、风力大于四级、气温突变时以及标尺分划线的成像跳动而难以照准时进行观测。阴天可全天观测;
(2)观测前半小时,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设站时,应用测伞遮蔽阳光。使用数字水准仪前,还应进行预热;
(3)使用数字水准仪,应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并避免视线被遮挡。仪器应在其生产厂家规定的温度范围内工作。振动源造成的振动消失后,才能启动测量键。当地面振动较大时,应随时增加重复测量次数;
(4)每测段往测与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在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转动仪器的倾斜螺旋和测微鼓时,其最后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
(5)对各周期观测过程中发现的相邻观测点高差变动迹象、地质地貌异常、附近建筑基础和墙体裂缝等情况,应做好记录,并画草图。
3、凡超出规范规定限差的成果,均应先分析原因再进行重测。当测站观测限差超限时,应立即重测;当迁站后发现超限时,应从稳固可靠的固定点开始重测。
4、沉降观测
(1)对二级、三级沉降观测,除建筑转角点、交接点、分界点等主要变形特征点外,允许使用间视法进行观测,但视线长度不得大于相应等级规定的长度;
(2)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有空压机、搅拌机、卷扬机、起重机等振动影响的范围内;
(3)每次观测应记载施工进度、荷载量变动、建筑倾斜裂缝等各种影响沉降变化和异常的情况。
5、每期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处理观测数据。当数据处理结果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即刻通知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采取相应措施:
(1)变形量达到预警值或接近允许值。
(2)变形量出现异常变化。
(3)建(构)筑物的裂缝或地表的裂缝快速扩大。
9.10
资料整理
1、每周期观测后,应及时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观测点的沉降量、沉降差以及本周期平均沉降量、沉降速率和累计沉降量。根据需要,可按公式(式6.1)、(式6.2)计算基础或构件的倾斜或弯曲量:
(1)基础或构件倾斜度
α=(sA-sB)/L
(式6.1)
式中sA、sB——基础或构件倾斜方向上A、B两点的沉降量(mm);
L——A、B两点间的距离(mm)。
(2)基础相对弯曲度fc:
fc=
[2s0-(s1+s2)]/L
(式6.2)
式中s0——中点的沉降量(mm);
s2——基础两个端点的沉降量(mm);
L——基础两个端点间的距离(mm)。
注:弯曲量以向上凸起为正,反之为负。
2、沉降观测应提交下列图表:
1)工程平面位置图及基准点分布图;
2)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
3)沉降观测成果表;
4)时间-荷载-沉降量曲线图(JGJ
6附录E);
5)等沉降曲线图(JGJ
6附录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