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个朋友的QQ签名改成了:在看《熊出没》,好开心!结果得到了很多的“赞”和共鸣。这位朋友加班是常事,空闲的时候从动画片中找乐趣也算是缓解压力的一个方法了。其实就我自己而言也一直很喜欢看这些有点“弱智”却又很搞笑的动画片,不管是《熊出没》还是《大耳朵图图》等国产内容,还是《灌篮高手》《蜡笔小新》等国外作品,只要翻到相应的频道在播放这些动画片总喜欢停下来看看,虽然剧情有不少都了然于心了。
今天读到一位老师写的文章,谈到成人读儿童文学不少好处。儿童文学因为面对的是思维方式相对简单,思想相对单纯的孩子,所以无论是言语表达还是故事情节都会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考虑。而很多面向成人的阅读题材会或多或少在思想性和语言等方面过于下功夫,导致不少作品令人“望而生畏”。儿童文学受到很多成人亲睐,得益于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一定知识储备、生活经验的成人基本不需要花费太多的脑筋就能明白,或许这也是当前“快餐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吧?
当然,这其实也可以理解一种释放压力的方法。一方面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在相对较忙的日子里抽空给自己找个乐子活跃下思维,调整一下状态,放松一下心情,不去为了解读而解读;另一方面,作为与孩子打交道的小学老师总需要适当的“与时俱进”一下,不然会被学生认为OUT了。更何况,只有关注到学生关注的,才能更好的走近学生。
虽然这些动画片或者是其他儿童文学受众是孩子,但往往其制作者以及作者是区别于孩子本身的大人,又导致这些作品或多或少融入了成人思维。或许是出于自身职业的关系,虽然很喜欢《熊出没》这样的动画片,但也注意到当中不少语言表达于孩子而言需要慎重对待。前段时间网络上一则新闻引起很多家长的注意:动画片《熊出没》受到小朋友们的喜爱,孩子却从片中学来满嘴脏话,例如“见鬼”“臭狗熊”“去死”等不雅词语。家长询问孩子,得出的结论是跟《熊出没》的主人公光头强学的。不仅仅是动画片,如今不少儿童读物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刻意强调视觉冲击力,加入暴力甚至色情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这类作品有一个不太让人想靠近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