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工作心得 内容页

《平乐镇伤心故事集》读书心得

《平乐镇伤心故事集》读书心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或者说是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于我而言,最痛苦的就是我的阅读和思维习惯一直是方言,这就导致在跨越地域界限的交流中,我需要自己做一个同声翻译,心里面安一部快速打字机,“平舌翘舌前鼻音后鼻音边音鼻音,天,这几个字分不清楚平翘舌”,伴随着椒盐普通话的交流,打字机前的小人儿一直高速运转。跨越山川湖海,在不同的城市生活,打字机既不能丢掉,也没法升级,还是那个旧旧的慢腾腾的智能ABC。
  以前读书,总有很多名词或者动词不明白意思。这也导致在表达很多东西的时候,我知道普通话我描述不出来,最沮丧的就是要和投缘又不同方言的朋友讲一种昆虫或者蔬菜,那是一定一定只能放弃的。事实上,到如今我也没搞清楚四川方言中得藤藤菜、牛皮菜这些东西在普通话中叫什么。
  《平乐镇伤心故事集》写的是我熟悉的80年代90年代,熟悉的四川小镇的生活。偏巧还是用我不需要翻译的方言。在颜歌的笔下,平乐镇是飘着豆瓣香郁的郫县郫筒镇,而那个大而繁华的永安市就是我所熟悉和喜爱的成都。
  上大学时,在图书馆五楼读她的《良辰》,那时候她已经开始尝试逐渐走出新概念一等奖的光环。再后来读她的《异兽志》、《五月女王》、《我们家》,直到最新出版的《平乐镇伤心故事集》。如果是追求故事结局或者心灵鸡汤的启喻性,读她的书无疑会抓狂。她的书很少有一个封闭式或者明确的结局,恰到好处地点到为止,是她的控制和坚持,这也是文人和讲故事的人两种截然不同写作方式的表现。
  如果说到与她相识的缘分,一次也没有,包括她今年做的许多场交流会之类的东西。她在北京讲谈,我在成都工作。她回成都在方所和大家聊天,我又去北京出差。与她的作品结缘,却已是十余年,从我们的年岁来推算,都数得上老朋友了。看着她从永安市读到美国,读到博士,从伤春悲秋的虚构和无病呻吟中走出来,开始创作突破地域限制的特定语言文学,而不是像很多出去混了两年的某某一样开始中文夹英文地掉书袋编故事,这无疑是在我们共同成长中彼此的选择。
  读她的书,我时常会想,“把饭热一下”、“他们嘻哈打笑地走了”这种句子非四川方言的读者是否能看懂。但到后来我开始思考,书籍的真正意义。准确地说,她的作品是真切而细致的具有时代特征的80后成长经历。绞绞糖、炸洋芋、忧伤的红领巾、妈妈抽屉的口红……这些是与60、70、90都不同的具有年代特征的80后共同回忆,而不是像很多名利灯下那些犀利或者忧伤的当红作家们,扣屎盆一般将逃课打架父母双规堕胎扣在80后头上作为年代特征。
  在一场毛毛雨下的归家路中,我愚蠢而毫无新意地开始想着自己的生与死,存在的意义。陷入生活的沮丧中。无论我多么努力地生活,在那一小拨人中有多么不得了,时间的沙土掩上我的面庞,一样地烟消云散。不能留下任何可以和人长久对话的,或者对世界有用的东西,我于这个世界与爬虫又有何别?
  颜歌的这本书却不同,她用俏皮而浓郁的方言,反复地描述具有时代特征的平乐镇不同年龄和层次人物的小故事。这种热忱而接地气描述方式是普通话的生冷所不具备。上帝视角看故事的好处在于,于细微处见伤心。她讲故事没有那么多的大段忧伤辞藻堆砌,也没有刻意的矛盾冲突,但你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这些人的生活,是和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不论唐宝珍、张崇德还是刘启华,他们或许都是你漠不关心的路人甲。他们在你身边举重若轻地过着人生,与你一同渴望被理解和被爱。爱并不只属于好看的年轻人。这或许才是书籍真正的意义,使人见己之狭隘愚昧,对世界更有同情心和知理心。
  早先喜欢一个人,全世界的色彩都因她的离开而黯淡无光。
  到如今还是喜欢那个人,已经可以将她放在心底,安静地远远地看着她,或者并不再看她。
  生活最幸福的事变成了带爸妈去三圣乡喝茶闲坐、爬爬青城山,或者是周末带着妈妈赶超市,给她在太升路买部屏幕特别大的手机。
  成熟最伤感的地方就在于,明白自己对于世界的渺小和无能为力,开始节制并不奢望获取任何多余的情感或者物质,珍惜此刻所有。大白话来说,就是对生活的妥协和于细微处寻快乐。
  我想,或许对于80后而言,如今最伤心的就是25-35岁这个年龄段,必须要接受自己的轻如鸿毛了吧。我们最终的归属也会是端着茶杯背着手的大爷、跳着广场舞的大妈。
  不论此时此刻的我们有多爱一个人,为了那个人付出所有青春。这些最终都会变成我们记忆中的琐碎往事。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