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工作心得 内容页

《认识艺术(全彩插图第8版)》读书心得

《认识艺术(全彩插图第8版)》读书心得
作为一位艺术的门外汉,我在读这本书前,从没想过,也许我也能成为一位艺术人。
  我对艺术充满了兴趣,也买过相关的书,但也一直停留在爱好者的阶段,因为那些书不是技术性太强,让你21天成为高手,就是理论性东西太多,用文字罗列出的艺术史,只让我这种艺术小白感到昏昏欲睡。
  而认识艺术这本书,它不单单是一本入门书,还是一本真正带你走进艺术的教材,就像原作名livingwithart那样,它让你认识艺术,与艺术相伴。
  这本书并没有像其它教材一股脑将术语扔给你,也没有冗长的说教,它以一种艺术的方式,让我们用感性去体会艺术。
  首先,从编排你就看出,它共有四个部分:导论、艺术语汇、二维媒介、三维媒介。它从带动你的感知入手,慢慢向你渗透艺术的基础,进一步从二维到三维,从书本渗透到了平常的生活中。
  值得说的是第一部分的导论,并不是敷衍式的,它用一幅幅图片和对艺术品的解说,让你走入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这部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开始的越战老兵纪念碑,几段解说点出了这座纪念碑的意义和背后的历史,以及在这些背后更深刻的思考。越战老兵纪念碑一直都被奉为经典,但是大部分介绍都着重了林璎受到的争议,而忽视了这份设计被选中的真正原因。
  “从两头沿着一条走道进入纪念碑的参观者们起初几乎没有意识到脚边的矮墙。纪念碑的起点和战争本身的开场完全一样:几乎不被察觉,几支支援部队被派往一个遥远的小国,几个人阵亡的消息出现在晚间新闻中。当参观者沿着向下倾斜的小路继续往下走时,墙变得越来越高,直至高过头顶,上面的人名层层叠叠。人们常常会伸手去摸这些字母,在这样做时,他们也碰触到了自己回到往昔的思绪。在走道的最低点,墙在达到最高的同时拐了一个弯。小路开始向上倾斜,墙则开始逐渐消失。参观者被华盛顿纪念碑或林肯纪念碑吸引,忘记了战争。
  林璎建造的建筑物以一种安静、不显眼的方式引发了一种仪式,一段向下进入死亡谷,然后朝上走向希望、康复与和解的旅程。”
  其次,在这本书里,你获得的知识比任何一本书都要多。
  在89页,通过《美杜莎之筏》讲述了方向与运动这一对概念,它将这幅画用线条分析构图,明晰清楚的讲述了作者的意图,带领我们从外行看热闹到内行看门道,明白这幅画的艺术之处,还有这幅画带出的情绪。
  在148页,这本书则教会了我,怎么看懂抽象画。这页是关于元素与原则的小结,在通过上一章所学的术语描述我们所见后,更充分地分析一件作品。作者的意图,为了达到这种意图他是怎么做的,这幅画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这本书就是这样,它不是仅仅让你去认识一些术语,用来向人显示自己的艺术修养,而是带我们去领略艺术的美,就像一位尽职尽责的老师,我不但授之你鱼,更授之你渔!
  除了这些向你娓娓道来的艺术,它的艺术家、思考艺术、跨文化的模块,让你更深刻思考这些艺术背后的故事,这是我觉得最精彩的部分。当我通过读这本书了解艺术相关知识的时候,我其实是被动接受着一些知识的,这些知识虽然新颖,让我兴奋,但是它还并不是完全是我的,当我开始去思考的时候,我才真正融会贯通这些,并开始有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获得了一种成长。
  就像137页里思考艺术里讨论的《女神游乐厅的吧台》,我自己则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作者在以一整幅镜面作为背景的情况下,除了虚实的结合,作者是否也在强调一种现实与梦境的结合呢?因为在他画这幅画的时候正在生着重病,他再也不能去女神游乐厅这种曾带给他欢乐的地方了。我们看到的是实,而在实的背后反映的却是虚。作者是不是就要将我们带入到这种错觉中呢?而在背后镜面中映照出的那个男人,是作者?亦或者其实是在看画的我们呢?作者用这种方式将看画人纳入到画里,是不是也在告诉我们,真实和虚幻的关系?当我们以为我们置身事外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成为了那个镜中人。
  我看书有一个习惯,就是将书从头到尾都翻一下,除了书中附录的相关网上资源,书后亦有延伸阅读、重要词汇,十分细心与贴心,让喜欢艺术的人,在这本书后,更知道如何与艺术继续相伴。可以看出原作者是真的爱艺术之人,也希望能将艺术带给每一个人。
  在出版后记里,我更是知道原来后浪是出过一版黑白版本的,这样想来,我是多么幸运,能看到这本彩色的认识艺术,我看到了艺术里的色彩,领略了这本书里生动的艺术。
  就像本书的作者介绍的那样,每个作品,大家都应去现场领略它的美与震撼,书本的翻印虽然普及了人们对艺术的需求,但是作者通过作品想表达的东西,却不能尽数通过这些薄薄的纸张传达过来,当我们已经成为艺术里的镜中人时,或许也将不满足于此,想走的更近更近一些。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