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教育工作中,我注重对学生的感情投入,善于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总是尽量去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与鼓励。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能够做到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让他心悦诚服,并能有所醒悟。
这学期,我任教的一四班有个小男孩,由于父母离异,他从小跟着姥姥生活,老人可怜孩子的处境,就一味溺爱外孙,让他养成了任性、倔强的性格,加上缺少母爱,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他成了班级管理的“老大难”,课堂上随心所欲,乱说话、乱走动、做小动作、经常忘带学习用、和同学们关系不融洽。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针对他的这种情况,我首先和他的姥姥进行了电话沟通,听着电话那边老人的诉说,我能理解他们的不易;接着我又和他的妈妈见面长聊,了解到现实情况也很无奈,母亲再嫁,新的家庭又无法接纳孩子,看来指望家长支持希望不大,我只有从自己身上寻找办法。通过观察,我发现他劳动很积极,是个非常勤快的孩子,我就多给他创造机会,并借机表扬他;又发现他其实是个非常想上进的孩子,他的那些不好的表现,无非就是想引起老师对他的注意,了解到这些后,只要他在学习上有一点点进步,我就及时鼓励表扬,奖励小红花,给他盖红章。我还在生活上多关心他,生病了给他倒杯水,下雨了给他撑一把伞,孩子的心慢慢和我贴近了,每一次给他批改作业,(面对面)他都离我特别近,甚至快要贴到我身上,我知道那是孩子需要母爱的表现,于是我就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去呵护。后来听他妈妈讲,孩子回去告诉姥姥,说吕老师像妈妈。听到这些,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孩子做得很少,但孩子给我的评价却是这样高,爱的双向交流,使我越来越深地爱上了教育这一行,还有什么能比塑造人的灵魂更崇高的职业呢?短短几个月的努力,孩子慢慢变了,上课能积极发言了,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了,和同学的关系相处得也和谐了。在期末的测试评价中,还被评为优。我付出的真挚爱心终于使残雪融化,顽石成金。
“爱是教育的基石”。老师对学生的爱,应建立在尊重和民主的基础上。师爱无选择,老师只有像疼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关心、爱护学生,才能换来学生的爱戴和信赖。“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师生感情融洽和谐,才更有利于“传道、授业、解惑”。
爱迪生说得很形象:“教育之于心灵,犹如雕刻之于大理石。”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将“师”、“范”两者联系起来的,是充满爱心的智慧方法。我们的老师,如果都有如此细心的智慧,一定能够在孩子们的心灵中雕刻出绚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