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培训有感:点点滴滴,感受老师的爱
暑期中中央台一直在播放“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一个个典型事例无不打动我的内心。印象深刻的是云南边境的一位男老师,因为工作突出调任了该村的村主任,而且具备了报考公务员的资格,但是他却因为学生家长的请求放弃了大好的前程,选择继续留守在边境山区。学校里的教室破旧不堪,这位老师召集村民自己建起了校舍,水泥、砖瓦、柱子、木头都是靠村里的百姓一点点凑齐的。对于贫困家庭的学生,男老师就靠采茶的微薄收入来给孩子们资助。这位朴实的男老师用自己最不平凡的举动真正诠释了师德的含义。
我们身处城市,当然也不会遇到如此的情况。那我们又该如何在平凡中做一名让学生倍感温暖的班主任呢?首先了解学生是热爱学生的起点,是实施教育的前提。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潜心观察,善于发现他们细微的情感变化,学习情况,个性特征。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学生的性格气质、能力都不完全相同,只有通过深入了解,才能消除盲目性、主观性,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即使当学生犯了小错误,有了小毛病时也能宽容地对待。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一群懵懂无知的孩子。教师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循规蹈矩,对你的话言听计从。(我相信这种状况也不是老师所愿意看到的)孩子可不可以不听老师的话?可不可以犯错误?我认为不能完全否定。因为他们的认知水平、道德评价、自我控制能力等都处于萌芽阶段,偶尔犯点小错误,完全可以原谅。在中国,当学生犯错的内在念头刚刚萌发,还未变成外在行为之前,我们就要及时加以制止,因此我们的学生觉得不自由、受束缚。但在西方国家,他们学校允许孩子在走上社会前有犯错的经历,并事先告诉他们这种错误所要承担的责任和后果。他们认为有了这种经历,才有可能在将来不犯或减少犯错误。姑且不论这种教育方式的好坏,至少我认为他们在对待学生犯错误时要显得宽容。
当学生犯了错误后,教师的普遍做法是批评和惩罚,我觉得应该是了解和沟通,“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大人有大人的心灵世界,孩子有孩子的心灵世界。童年时期正是无忧无虑,自由嬉戏的时候,不该死死圈住他们,并强加给他们一些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所能承受和理解的东西,以世俗的眼光对孩子的世界横加干涉。老师要有一颗不泯的童心,永远生龙活虎,富有朝气,理解学生,支持学生,不陈腐、古板和守旧,以开放的心态、博大的胸怀对待学生,接纳学生,包容学生。
孩子是很脆弱的,特别是那些平日里有不良表现,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因为他们得不到他人的表扬和肯定。如果老师对他们也缺乏感情,态度冷谈甚至随意损伤他们的自尊,就会引起学生内心的厌恶和反抗,这种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就成为教育的一大障碍。有一句教育格言说好:假如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工作开始时,就已经结束了。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看到孩子的优点。当你用问题的眼光看孩子时,孩子满是问题,只有当你用赏识的眼光看孩子时,你才会打心眼里喜欢他们。埋怨、讥笑学生会使学生变得越来越坏,激励常识孩子,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好。
善待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决不是放纵迁就,而要以严格要求为前提,赞科夫曾在《和教师的谈话》中写到,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设想为用慈祥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态度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教学,在他们精神成长上,取得良好的成果。因此,教师对儿童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要求相适应。对时常犯错误的学生,我在对他们投入更多爱的同时,相应地,也对他们的各方面表现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严格要求是外显行为,爱生的感情才是内含的实质。教师既不能放过学生的缺点错误,又要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促使学生感动而悔改,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就会把“爱”与“严”真正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