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一)文本的内容、地位及作用: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组里的一篇讲读课文, 文章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因此这篇文章也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本篇课文虽是本组课文中的第三篇,但它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将人类由保护地球,维护生态平衡上升到了保护环境,爱我家园这样一个角度,更加有力地向学生们渗透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文章的语言优美,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也是前两篇文章所不能及的。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体现一种三维性。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目标的确立是为了更好的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及教材内容的要求,针对高处级学生认知和学习的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的规定。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优美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2.通过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品味到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
3.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本节课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针对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针对教材的内容,针对确立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土地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二是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大地的情感,懂得必须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自己的家园。那么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中,在学生自主合作的交流中,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感悟语言蕴涵的意义以及文章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法探究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把握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是情境教学法,这篇课文是一篇著名的演说,语言优美,内容深刻。所以做为教者,我应用了文本内容上的特点,运用自己有声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一种美的境界,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感悟。当然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也是创设情境的良好教学手段。
第二是引导发现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当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体会学习的乐趣,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质疑,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课堂就是他们自己的课堂。
第三是激励性评价法。儿童的思想是天真的、纯洁的。作为学生来说,他们每一天都希望有人表扬他,鼓励他。作为教师,我们平时不都在说“少一份斥责,多一份鼓励;少一点批评,多一份赞扬”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学中,教师要在师生反馈中,要让孩子们在你对他的肯定中,赞扬中感受到“我能行”“我很棒”,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三.学法简析
(一)在阅读中学习
语文课标指出:学生应该“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本节课的语言优美,于是我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地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升华,在积累语言的同时,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这也是突破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作为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这种学习方式,也必成为本堂课学习的主要模式。
(三)在生活体验中学习
语文学习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也是提高学习语文水平的重要方法,因此,为使学生能更加深刻的领悟课文内容,加深情感体验,我在学生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这种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是从四个环节进行的。分别是:
a) 回顾课文,感知“神圣”
b) 研读理解,品味“神圣”
c) 自主探究,深化“神圣”
d) 拓展延伸,升华“神圣”
(一)回顾课文,感知“神圣”。
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学生回顾在上一节课当中所学习到的内容,通过对文章的作者与背景的回顾,让学生感知这片土地的重要,通过朗读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体会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为这节课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研读理解,品味“神圣”
在这一部分讲解中,我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一是先让学生初步理解文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