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有趣的墙说课稿
第七课《有趣的墙》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15册第7课的教学内容,属设计•应用类课程。教材尝试改变立体构成教学单调的技法训练模式,在生活中寻找一些常见的可以产生累积效果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立体构成——累积构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练习中,扩大眼界,培养对立体构成——累积构造的欣赏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内容设置上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和审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对立体构成中形式美规律的认识,增强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意图: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立体构成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通常是在设计制作类的课程中涉及到,并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单元内容,因此相对来说学生对立体构成的知识不是十分熟悉的。事实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到建筑设计小到家中物品的摆放,累积构成的实际运用的例子比比皆是,本课教学的设计强调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的素材,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更自觉的关注生活,热爱艺术。同时,累积构成又是一种很适合学生集体参与创作的作业类型,从累积材料的选择到立体构成的完成过程都让学生合作完成,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立体构成的基本知识和累积构造的制作练习,使学生了解累积构造的基本规律
2、通过对生活中运用实例的欣赏,提高学生对立体构成作品的欣赏能力。初步培养开发学生立体形态的创造潜能,重视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3、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集体荣誉感。
教学重点:
学习设计师通过不同形式的累积构成设计的具有形式美感的“墙体”
教学难点:
理解累积构造方式的基本规律,并尝试运用实践。
教具准备:
教具:各色彩卡纸,双面胶,剪刀,刻刀,部分作品,多媒体课件
学具:各色彩卡纸,剪刀,美工刀,胶水或双面胶,水彩笔或水分颜料等。
分组:每组准备相同的材料。(体现小组合作的精神、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以学生参观世博会的亲身经历导入本课的主题:有趣的墙。
教师:前段时间在上海举办了第41届世界博览会,有没有同学去过世博会呢?
学生:有
教师:同学们在世博会的参观的过程之中,对什么印象最深刻?
学生:…
教师:老师在假期也去参观了世博会,可惜游客过多,许多展馆都没能参观,但世博会的场馆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场馆的外墙让我非常惊讶,原来墙壁还能如此的有创意!
二、以有趣的墙面为案例,让学生在欣赏中体会立体构成的美。
教师:下面我们来欣赏几个世博会的场馆。
西班牙馆:
又名藤条篮子,藤条的外墙是藤板用钢丝斜向固定,像鱼鳞一样排列,既牢固又美观。这些深浅各异的藤板都是在孔子的故乡山东制作完成的,不经过任何染色,藤条用开水煮5小时可变成棕色,煮9小时接近黑色,这就是这些藤板色彩不一的“秘诀”。
英国馆:(表现环保理念)
又名种子圣殿,英国馆的主题是种子,外观像一朵蒲公英,由6万根亚克力管组成,管子的底部放着900种共26万颗种子,全部是濒临灭绝、稀缺品种。
韩国馆:(表现民族文化)
韩文被直接体现在展馆的外观设计之中
匈牙利馆
匈牙利馆在建筑表现上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无论馆外馆内,参观者都能看见一根根大约直径10厘米的木套筒“从天而降”。
教师:世博会的墙真是构思巧妙!那让我们同学们也来试一试!
三、试一试,垒一垒,在实践中学习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用模拟的砖块设计一面墙。
教师:有没有同学再来试一试?但要求是不能和刚刚一位同学一样
通过几位学生尝试垒墙
教师:
定义:
以一个基本型为主体在骨式内进行重复排列,我们称这种基本形式为累积构造。
骨式的变化:
上下、左右、前后、倾斜…
基本型的变化:
累积构造可以是以单个块材为单位,同时也可以将几个块材组合为一个单元后再进行累积。
总结:
累积构成能表现一种有秩序的视觉形象,使人感受到秩序美。有秩序的排列表现出的韵律美,表现出协调、和谐的感觉。
四、制作示范:
教师制作示范
1、以步骤性的示范,减缓学生自我实践过程中的盲目性。
2、以多个类型的示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避免出现完全照搬的现象。
五、你也露一手:
A、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设计制作你心目中的艺术墙
B、要求:
(1)每组设计制作的基本形
(2)发挥想象累积组合
(3)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刀具的安全
C、教师巡回辅导,加强技术指导。
六、互评:
(1)选一位对本组的作品进行点评,并向同学介绍你的创意、你们的作品产生什么样视觉效果?
(2)评选你最欣赏的一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