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研究(一):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术史回顾 文学处于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大潮中,与唐代文学有诸多不同。 看看本世纪的现代文学研究。 他的学术历程,无论从总结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史,还是从推动21世纪现代文学研究的角度来看,都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文学的终点是“五四”运动,但早在“五四”之前,就有人开始了现代文学的研究工作,如殷半生(钟俊文)的《小说评论》( 1906)、于明震的《关文》(1907-1908)、刘士培的《论现代文学的演变》(1907)、李想的《论芜湖学派》(1909),以上注解和评论多是关于某一作品和某流派文学的即兴评论,以及画家实名查询和人生经历的介绍,普遍零碎、肤浅,缺乏系统性、逻辑性和科学性,更谈不上对现代文学的分析和发展了。一个完整的澄清。 但在“五四”前的笔记和文章中,也有一些宝贵的意见。 例如,《谭英士随笔》指出,《官貌笔记》的结构“仿《士》,每人言毕,即交于他人,则全书复述。在这里,它将被签名并返回到小说的变体中。” 《小说与小花》对“三侠五义”的评说:“英雄情怀,能集武侠传奇之丰功伟绩,载于《水浒笔记:》晚清文学丛书·小说与戏剧研究卷》近代文学作品,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75-376期《后四》。
我把五四运动至本世纪末的现代文学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初期(1919-1949); (2)重建时期(1950-1978); (三)鼎盛时期(1979-1978) 1999) 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49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开创期。 “五四”运动后,虽然学术界不再使用“现代文学”的概念,但现代文学的概念却很模糊。 1921年,沈雁冰(茅盾)着有《现代文学体系研究》(注:《现代文学体系》。1921年12月出版,这本书大概是最早提出“现代文学”概念的。但book is not for Chinese literature,这里只是借用了“现代文学”的概念),所以“现代文学”的概念逐渐被学术界所使用。 后有陈言的《现代诗歌笔记》(1923)、严维等人的《现代诗歌集》、钱仲连的《现代诗歌评论》(1926)、金兆子的《现代文学概论》(1933)、钱歌川的成功是同意的。 1929年,陈子瞻着有《中国现代文学的演进》(北京中华书局)。 他在书中说:“所谓近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想来想去?是从‘八一维新运动’(1898)时说起的”; 陈独秀曾主张“元明文字和清代小说是现代文学中最灿烂的”。 郑振铎说:“近代文学始于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1982年版,第828页。
1958年,他在撰写《中国文学史分期论》时,将中国文学史分为古代、远古、中世纪、近代、近代五个时期。 郑先生把现代时期明确定义为“半建设半殖民地时期(公元184-1918年)”。 ),钱继博写的《中国近代文学史》,似乎把“现代”当成了“现代”。 事实上,在 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现代文学还没有产生明确的科学概念。 尽管如此,从“五四”到1949年,现代文学研究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即对现代文学范畴内主要画家、社团流派的作品及其文学现象进行了阐述,为现代文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这方面有突出成就的有鲁迅、胡适、郑振铎、阿婴、陈子瞻等伟大的神学家。 最早阐述现代文学的是胡适的《近五六年中国文学》。 这篇文章是为纪念《申报》五十岁生日而写的,其阐述范围只能是从1872年到1922年的五六年。但这五六年恰恰是近代中国最繁荣、最具代表性的时期。文学。 《申报》创刊于1872年。19世纪七十年代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思潮的萌芽时期。 随着近代维新思潮的发展,文学逐渐发生变化,以梁启超为旗手的资产阶级文学盛行。 创新运动,包括诗歌革命、文学革命、小说革命和戏曲的改良,一直到五四前后,这是现代文学最现代化的时期。 胡适写这本书,无意概括现代文学,而是客观地描绘了一个现代文学的轮廓。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为现代文学研究构建了一个表达框架。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胡适从新文学的立场来考察近五六年的文学演变史时,首先发现“这五六年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重要性在于,这五六年“是新旧文学交替时代的一个必然阶段”(注:《中国文学近五年或六年》,《胡氏文存二集》,第2卷,广州东亚图书馆1924年版,下文第91、94页引述胡氏杂文,除特别注明外,见《近五六年中国文学》。 ). 胡适作品的开场白表明,他并没有一味地“攻击”旧文学,而是有一种清醒的“历史主义”观点。 胡适说,近五六年的文学,因为“时势所迫”,不得不发生一些变化:“五六年的后半期(作者注:丙子改革后)是古代文学的渐变史。” 诚然,胡适的文学论战总体上还存在分清文言、判断文学是“死”还是“活”的根本缺陷,但他却是一个有胆识的学者。画家的作品,他没有记下来,因为都是用文言文。除了别人给的比较中肯的批评外,典型的例子就是对严复、林纾、章太炎三位古代文学家的评论。林纾用文言文翻译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专着和外国小说,但胡适对颜、林的评价颇具历史主义色彩。
他说:今天的中国学者总认为西方的枪炮厉害,但文学、艺术、哲学自然远不如我们五千年的文明。 严复和林纾的伟大贡献就在于弥补了这两大缺陷。 严复是介绍西方现代思想的第一人,林纾是介绍西方现代文学的第一人。 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同意胡适对严复和林纾的总体评价和定位。 胡毅合着的具体分析更值得我们深思。 例如,他说:“严复翻译古文就像前清官僚戴红帽子演讲一样,可以很好地拉低译书的身价。” 这是很有见地的。 当时的知识界虽然对语言的功能有不同的理解,但他们对语言的价值有着共同的看法:即认为语言有雅俗、高低之分。 ; 白话是妇女、儿童和农民的启蒙和宣传工具。 如果严复没有把《天衍论》译成古文,你苏州人吴汝纶也不会为它写序,称赞它“V与晚周学者齐名”。 再比如,胡适对林译小说的评价也很中肯。 他说,《浮士德巴黎杂记》的译本“自有古汉语以来,从未有过如此短小的爱情叙事散文,《茶花女》的成就为古汉语开辟了新的殖民地。” 胡适的话并非空穴来风。 众所周知,大仲马的《浮士德在巴黎》。 ),被誉为国外的《红楼梦》。 文人雅士也纷纷投稿题词,连现代翻译家严复也赞叹不已:“可怜的《茶花女》一卷,伤了那个浪子的心。
”(注:《甲辰礼诗君》《严复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65页。)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掀起了一股浮士德热。胡适之所以之所以如此强调《浮士德在巴黎的杂记》,正是基于这部小说在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胡适评价林纾翻译芝加哥欧文的《宝章录》和狄更斯的《有趣的外国历史》,并强调:“平心而论,林译本的小说往往有他自己的辣味;他往往对原著的幽默和机智有深刻的理解,所以他往往在这些方面下了更多的功夫。他最大的毛病就是看不懂原文;但他显然是有点文采的人,所以如果有一个得力的助手,他对理解原文的文学兴趣往往会大很多比今天很多能看懂原文的人都高。 这番话除了是“五四”后第一句对林语翻译小说做出正确评价的话语外,对后世研究者也很有启发。 许多评论家经常称赞林译狄更斯的小说 胡适的幽默风趣是胡适最先强调的。 Part 2:70年代近代文学研究 1970年代台湾近代日本文学研究高峰会,总难免会刊登1980年集英社出版的柄谷仁的《近代日本文学》。《文学的起源》 。台湾文学史与批评话语的变迁。
正如1988年《日本近代文学之源》文库出版时柄谷博人自己所说:? 显然,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是一个巨大的过渡时期……现在回头看就会清楚,我的书也属于那种时尚(后现代主义)。 ? [1] 248-249 与此同时,柄谷浩在本书的序言中说:? 本书并非如书名所示的文学史。 有关文学史的信息仅用于“文学史”评论。 所以,如果把这本书当作又一部文学史来读,我会苦笑。 此外,对于那些拖延回避这本书的评论家,我只有微笑。 ?[1]243 在否认本书是一般文学史的同时,柄谷也预言与本书提出的新观点和思维框架无关的文学批评是没有意义的。 事实上,柄谷广人的著作《近代日本文学的起源》确实对后来的研究者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正如高田千叶在《近代文学的起源》评论中所说:每当提到近代文学的起源这个话题,很多人都会想到柄谷裕人的《日本近代文学的起源》[2] 248. 英美也在《日本近代文学的诞生》中写道:如果这本书没有作为柄谷的《日本近代文学的起源》及其后续研究而存在,就很难写成[3]372。 不仅如此,《日本近代文学的起源》的巨大影响力也不仅仅局限于法国以外。 1993年该书中文版在英国出版后,法文版和韩文版相继在美国和日本出版。 中文版也将于2021年由三联书店出版。
《日本近代文学的起源》之所以能够形成全球性的治疗效果,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提出了现代文学体系一旦建立,其起源就被遗忘了,而遗忘后形成的一些所谓不言自明的概念是今天需要。 重新解剖和恢复。 这正是柄谷在《日本近代文学的起源》后记中所说的:台湾的“近代”文学必须放在上面的括号[1]243中。 这是从现代文学的终结的角度来看待现代文学的起源,意味着之前对现代文学的研究是在一个现代框架内进行的,使用的现代批评话语还没有被恢复研究,而未来的研究将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方式和状态,即从研究的角度来看,自《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一书在美国出版以来,已经过去了一个时代。 研究确实揭示了一种全新的事态。 这表现在自我意识、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多个层面。 首先,河村凑在《日本近代文学的起源》(文库版)的评论《批评的诞生》中说:本着关注现代思想和文学意识的精神,批评它的症结是不可能的. 这说明研究者在进行现代文学研究之前,首先要跳出“现代”这个框架的基本前提。 在这些研究趋势下,文学研究不可避免地加入了“现代国家”、“民族主义”等因素或视角。
事实上近代文学作品,文学研究方式的转变是不可避免的。 例如,在明治时代特有的表达过程的变化受到质疑的同时,开始出现阐明“现代小说”的个体发送者(作者)和接收者(读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但为了让人们感受 到丰富多样的谱系交织的文学史,对于明治时期的小说和文体,研究者从读者和作者、性质、文体、对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对成果的重新认识 近年来,学术界对阿英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重新认识。 作者简介: 龙莹莹(1988-),广东省新乡市人,北京大学文学院唐代文学专业研究生,主修现代文学。 (北大文学院 山东青岛 250022) 内容提要:阿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书的搜集整理和对高墙、古词等现代小说和现代通俗文学的研究方面,具有开创性的作用。 近年来,学界对阿婴在中国现代文学方面的成就有了公正合理的认识,对阿婴这位现代文学先驱的评价也更加正确。 中国现代文学成就简述. 关键词:阿莹; 中国现代文学 文号:i206.6 文献编号:a 文号:1006-026x (2021) 12-0000-01 阿英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 他几乎毕生致力于近代文学史著作的搜集整理和对高腔、古词等近代小说和现代通俗文学的研究。
郭艳丽先生评价阿英先生说:“阿英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著名专家,他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开创时期艰苦奋斗,成果最大,贡献最大。” 目前学界对阿婴的研究十分火热,“阿婴现象”早已出现。 对阿莹的研究涉及很多方面,如对她的生平经历的研究、对阿莹艺术批评成就的研究、对阿莹学术成就的探索、对阿莹史学的探索等。 其中,对阿英现代文学研究成果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