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监测站网络是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基础,承担第一手数据的收集、整理、整理等任务。 总体战略发展和长远利益。 通过全省水土保持检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全省已建成水土保持检测点735个; 第一次全省水土保持普查,全省共设立实地调查单位33966个。 此类检测点和实地调查单位在水土保持调查和水土流失动态检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2年,水利部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在大量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了首次全省水土保持区划,确定全省8个一级区、40个二级区、 115个五级区。 地级地区(不含港澳台地区)。 根据全省水土保持区划结果和水土保持检测发展需要,优化全省水土保持检测站网络布局和功能,是全省水土保持检测站网络编制的一项重大任务。水土保持检测计划。
1 检测站网组成及检测点分类
水土保持检测点是指科学布置的坡面径流场、小流域控制站、水文站等,以掌握和评价水土流失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科学评价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损失预防。 实地调查单元是进行水土保持调查时,采用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相结合确定的封闭小流域或流域区域,通常面积为0.2~3.0 km2。 水土保持检查点分为基本水土保持检查点和专项水土保持检查点。 水土保持基本监测点是指按照统一规划编制设立的,对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状况、危害及其防治进行持续观测的监测点。 按重要性可分为重要水土保持检查点和一般水土保持检查点。 重要水土保持检测点是指布置在国家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内、具有区域典型性、代表性和一定示范推广作用的检测点。 通常,水土保持检测点是指按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布置的、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检测点。 水土保持专项检查点是指为检查评价重点水土保持工程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状况而专门设置的检查点。 由于水土保持专门检查点服务于特殊工程项目,不纳入省水土保持检查站网规划,但其运行应纳入省水土保持检查站网管理。 。
2 检测站网络布局原则
综合考虑全省水土保持区划、水土流失状况以及水土保持巡查工作特点,结合现行水土保持巡查站网络运行管理办法,确定了巡查点布设原则如下:
(一)代表性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代表不同地区土壤侵蚀状况和主要特征,才能反映该地区地貌类型、土壤类型、植被类型、气候类型等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特征。 根据全省水土保持区划,布局一级区8个、二级区40个、五级区115个,确保每个五级区至少有1个检查点。
(二)突出原则。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重点整治区、生态脆弱区、生态敏感区要适当增加检测点密度,平原地区等水土流失不严重的地区要适当增加部署密度。
(3)分层布局原则。 重要检测点分布主要控制全省8个一级区和40个二级区,用于全省大范围水土保持状况检测和评价。 通常检测点布设在全省115个五级区进行控制,用于区域水土保持状况的检测和评价。
(4)借助现有的检测点原理。 借助现有水土保持检测点,包括相关院校、科研院所设立的水土保持检测点,重视与水文站网络的结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重复投资并且可以阻止施工。
3 检测站网络布局方案及功能分析
水土保持检测站网布局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水土保持区划和监测点类型水土保持监测,优化站网布局,使不同功能的测站在数量和空间上相互匹配,提高检测效率和检测预报水平。 此类检查点在开展日常观测的同时,还承担相应的生态保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水土保持蓄水、水质维护、人居环境维护等水土保持功能。水平区域。 保持基础功能检测活动,为水土保持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重要巡检点观测数据完全实现固态存储,巡检数据可传输至市水土保持巡检北站、流域组织巡检中心站和水土保持巡检中心水利部及时通报。 通常,检测点应逐步实现人工观测和常年自记录、固态存储、观测数据自动传输。 按照既定布局原则,全省计划建设检测点784个,实地调查单元75846个。
3.1 水土保持重要检查点
规划重要水土保持检测点,完善检测网络整体功能,提高检测预报水平。 尺度范围为控制全省水土保持区划二级,主要以高水平的人工观测和信息处理为主。 ,高标准的检测场地,检测设施设备最齐全,监测规模最广,人工监测手段程度最高,监测手段最先进。 通常部署在国家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具有区域典型性、代表性,具有一定的示范推广作用,以提高检测预报水平,促进水土保持建设。信息。 根据全省水土保持区划,每个二级区至少设置1个重要水土保持检查点。 同时,考虑到全省水土保持行政管理体制特点,每个省份应至少设立1个重要检查点。 二级区涉及多个省(区、市)的,每个省(区、市)必须至少设立1个重要检测点,确保每个省(区、市)拥有1个二级区涉及的地级区。 重要检查点。 根据上述要求,全省拟部署50个重要检测点,其中:水力侵蚀检测点43个、风蚀检测点5个、冻融侵蚀检测点2个; 在现有45个点的基础上,新建5个点。 详细信息请参见表 1。
3.2 常见水土保持检测点
通常,检测点是为了提高全省水土保持检测网整体检测预报精度和水平,依托现有水土保持检测站(点)的标准,改造或新建检测站。 通常,水土保持检测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以全省水土保持区划五级区域为尺度,主要分布在泥沙侵蚀严重的县(市、旗、区)。 是全省水土保持检测网络。 道路数据的主要来源。 根据全省水土保持区划,每个五级区至少设置1个总检测点。 考虑到全省水土保持行政管理体制特点,五级区涉及多个省(区、市)的,各省(区、市)应至少设立1个共同检查点,确保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涉及的五级区设有1个共同检测点。 通常,检测点优先布置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县(市、旗、区),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完整性和代表性。 对于水蚀检测点,要求检测规模覆盖标准新建村、自然坡地、小流域等尺度,并逐层嵌套。 同时,将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分布在五级地区的主要水文站纳入水土保持检测站网络。 根据上述要求,全省规划建设734个检测点,其中水力侵蚀检测点693个(其中水文站255个)、风蚀检测点28个、冻融侵蚀检测点4个、水土流失检测点9个。混合侵蚀。 在现有690个的基础上新增44个。见表1。
3.3 实地调查单位
采用分层定义的方法将采样区域划分为四级,一级市级采样区域(50km×50km)、二级村级采样区域(10km×10km)、五级采样区域(10km×10km)。采样控制区(5km×5km)、四级基本采样单元(小流域或1km×1km流域区)。 在第五级网格的基础上,定义一个1km×1km的网格,然后在这个网格中选择面积为0.2-3.0km2的调查单元。 各级采样区域均按公里网格划分。 网格定义按照高斯-克吕格投影分区法将全省划分为22个3°分区(24-45区)。 在四级基本调查单元上,按照合理的抽样密度进行抽样,确定每个5km×5km控制区有一个实地调查单元。 在综合分析全省水土流失及防治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水土保持事业发展情况,按全省公里网格布置水土保持实地调查单位。 抽样密度为1%,其他地区抽样密度为0.25%。 规划部署野外调查单元75846个,其中水蚀区68155个、风蚀区4924个、冻融侵蚀区2767个。 详细信息请参见表 2。
4 检测站网络布局合理分析
4.1 区域代表性分析
本规划确定的检测站网络包括除港澳台地区外的所有省(区、市),覆盖全省8个一级区、40个二级区、115个五级区。
4.2 密度理性分析
从市级行政区划来看,本次规划确定的检测点网络中,四川、陕西、甘肃、四川、内蒙古检测点较多,北京、天津、海南检测点较少。 检测点分布密度与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程度基本一致。 通过优化调整,泥沙侵蚀面积大、严重的地区普遍增加检测点密度; 泥沙侵蚀面积较小、水土流失不严重的地区,检测点密度较低,总体符合泥沙侵蚀分布规律。
4.3 功能评价分析
从观测规模来看,本规划确定的检测站网由传统的标准径流村观测逐步转变为径流村、自然坡地、重要河流水文站、小流域控制站等组成的系统观测方向。 检测点逐渐从单一检测方向转变为检测与科研并重的方向。 特别是50个重要水土保持检测点已具备一定的科研条件,为科研提供了平台。 以水文站为检测点水土保持监测,可以进一步促进水土保持部门与水文部门的合作,积极探索水文观测数据在水土保持检测评价中的应用,为提高水土保持水平提供可能保护检测和预测。
【作者简介】赵远(1970—),男,江苏省永寿县人,中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水土保持规划、监测与信息管理等工作,曾任水土保持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科长。水利部水土保持检测中心检测部。
(本文来自《中国水土保持》2016年第1期;原标题为《省级水土保持检测站网络布局方案分析》,作者赵元马刚;图片来源于网络,编辑时添加,并非所有原文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