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摘要:当英式“欢乐教育”碰撞

摘要:当英国的“快乐教育”与中国的“勤奋教育”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爱的火花”? 近日,BBC播出了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 “中国式学校”(以下简称“中国式学校”)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高度关注。 五位中国老师满怀信心来到英国一所中学,用中国式教学为50名英国学生授课。 然而,“中国式教育”在英国学校显然不适应当地环境。 课堂纪律不严,大声喧哗、嚼口香糖、泡茶、强迫站立等,正是在如此“严酷”的教育环境下,导致中国教师与英国学生互不相容,矛盾不断升级。 但最终,中国教育还是“赢了”。 然而,考试成绩的最终胜利是否就意味着中国教育的胜利呢? “中国式教育”何去何从? 这些问题都需要中国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解决。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教育与英国教育的异同,分析差异的原因,希望通过比较中西教育的差异为我国的教育提供启示。

关键词:中式教育、英式教育、教育理念、福利制度、竞争环境

1 简介

英国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 纪录片《中国式学校》以“严格刻板”的中国老师和“调皮顽皮”的英国学生为主角。 他们之间的“摩擦与碰撞”,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关于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异同的大讨论。 中国教育历来以“勤奋教育”享誉海内外,而英国教育则以“快乐教育”享誉世界。 长期以来,关于中国教育和英国教育孰优孰劣的争论一直很激烈。 与其为该把哪个教育发扬光大而死战,不如静下心来,脚踏实地,认真分析各自的优缺点。 为了更好地扬长避短。 我们应该学会反思、相互学习,不断融合中英教育的优势,为中国式教育的推广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让中国式教育的未来发展得更好。

2.相关概念定义

2.1 华文教育

传统教育改变命运_改变命运的原理_改变命运的因素

中国式教育又称“中国传统教育”。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教师非常重视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 “中国传统教育是指中国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即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形成并流传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体系。” 它总是指旧的教育体系,但这并不是说它不好。 我们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中国的传统教育本身。 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传统教育中,有好的、优秀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也有不好的、过时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 一些教育理念、制度和方法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们的认知规律。 它们是良好的、优秀的教育传统,将代代相传。 “因材施教”、“教学取长补短”等教育思想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生命力旺盛。 中国的教育历来以教师为中心,只注重分数。 事实上,它在不断进步和发展,逐渐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从纪录片中可以看出,中国课程不仅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还包括体育和手工烹饪,引入中国式教育培养英国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2.2 英国教育

英国教育又被称为“英国传统教育”。 英国传统教育强调“绅士教育”。 “绅士教育一方面使英国培养出了大批社会精英,对英国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另一方面,这种英国绅士教育也成为英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英国经济长期衰退。” 因此,当今的英国强调绅士教育、快乐教育,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3 教育理念

“教育哲学是教育思想家乃至整个民族长期积累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映、体现和追求,是教育理想的、精神的、可持续的、相对稳定的范式。教育的发展,具有引导性、前瞻性、规范性的特点”,纪录片中蕴含着这样的理念。

三、中英教育现状

传统教育改变命运_改变命运的原理_改变命运的因素

3.1 相似之处

BBC纪录片《中文学校》中,老师们非常认真地教给学生知识点,他们都认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知识点和难点。 近年来,中式和英式教育取得了显着进步,特别是在教学大纲制定、教材编写、水平测试等方面。 但也要看到,中式、英式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一些意识形态偏见有待澄清。 比如周期长、效果差; 教师队伍水平亟待提高。

3.2 差异

中式教育注重基础教育,英式教育强调创新教育。 我国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人们普遍认为,孩子从小就应该认真学习基础知识,打下良好、扎实的基础。 为此,学校别无选择,只能采取“灌输”、“填鸭式”的方式来教育学生。 让他们机械地学习,学习到死。 他们不假思索地死记硬背,因为只有背下来,他们才有机会考上重点小学、初中、重点大学。 西方学校提倡在教育中采用“一体化”的教育方法。 教师从小就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而不是培养学生简单地死记硬背各科基础知识并牢记在心。 ,一种枯燥无味、考试过后就会忘记的学习方法。 英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兴趣和原创性。 对于他们来说,一颗童心:“不是一个需要装满的罐子,而是一团需要点燃的火”。

3.2.1 原因分析

中国式教育和英国式教育有着不同的基础和创新。 导致两者教育理念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1)文化传统的差异。 博阿斯认为,教育是文化的表现,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教育的差异与各自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儒家文化,即儒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其核心是道德和伦理。 它以人伦为出发点,以礼为核心。 在学校,教师必须受到尊重,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必须严格遵守纪律,强调绝对服从学校的教育权威和老师。 西方文化以人文主义为出发点,以理性和科学为核心,高度重视个人发展。 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在西方学校里,老师的角色就是顾问或顾问。 无论课堂内还是课堂外,师生关系都是平等的。 (2)社会环境差异。 中国教育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前苏联教学模式的影响,教育管理体制高度集权。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善,但实际上学校的自主权仍然有限。 在西方,经过文艺复兴、光荣革命、工业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许多国家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人们非常重视对自由、民主、人权、科学技术的追求。 西方教育对这一理念的影响其次,注重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创新、发明。 同时,西方教育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学校有很大的自我限制。

改变命运的原理_传统教育改变命运_改变命运的因素

3.2.2 求同存异

英国教育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信、独立、创新精神,而中国教育重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严谨、严谨、勤奋的学习精神。 因此,从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中国学生容易自律、迷信权威,因害怕犯错误而习惯于遵守规则。 因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必须充分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的优势,重基础。 同时要吸收英国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强调创新。

四、纪录片《中国学校》中的教育融合问题

纪录片《中国学校》的走红,给中英教育方式的融合带来了新的思考。 中国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 其中,孔子被后人奉为圣人,其教学思想至今仍广为流传。 儒家的教学思想始终深刻影响着中国教育,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意识,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强盛。 英国教育一直处于不断演变和变化的过程中。 这种演变和变化是伴随着中国教育文化的传入、学习和融合的。 这种融合在今天的现代社会仍然微妙地发生着。 在纪录片《中文学校》中,英国博亨特中学在引进中文教育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 这是中西教育融合的典型案例。 引入中国式教育后,英国式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培养英国学生的应试能力。 受训的英国学生更有可能在考试中名列前茅,取得好成绩。 这与西方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创造力的初衷是不相容的。 纪录片中,校长对中国老师自成一体的教学方式表现出不满,学生们也明显表现出抵制和不理解。 同时,毫无疑问,在中国教育下培养的学生在知识掌握上取得了显着的进步。 不过,在纪录片中,有学生表示,自己的创造力确实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制。 他们认为中国人喜欢死记硬背,太无聊了。 因此,从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角度,可以引发对中国教育和英国教育的优缺点以及教育融合问题的讨论。

4.1 从纪录片《中国学校》看英式快乐教育

“英国的教育总体上可以称为快乐教育,它所倡导的理念是:教育的艺术是唤醒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并在未来不断满足它的艺术;而好奇心本身的新鲜度和好处,与内心的满足感成正比。”和幸福。” 所以,BBC纪录片中英国Bohunt中学的学生在课堂上总是面带微笑,很少见到英国学生在课堂上皱着眉头、表情严肃,他们都很享受上课的过程,中国老师认为他们在微笑笑笑根本不认真上课,其实他们也在专心学习,只是看上去不专心而已,但是,他们确实很容易放弃,不听课。纪录片中的一位学生(Luca)很直言,如果他觉得自己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或者遇到问题,当有自己不懂的问题时不知道怎么解决,会分散他的注意力,进而会分散其他同学的注意力,虽然他自己也觉得这样不好,但他似乎控制不住,他们是多么容易放弃啊学习。 其中,一位中国老师尖锐评论说,如果没有英国的福利制度,英国学生可能会比中国学生学习“更努力”。 在这部纪录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英国学生上体育课的场景。 首先,当英国学生听说体育是中国学生的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时,他们感到很惊讶; 其次,当他们听到体育成绩将计入考试总成绩的消息时,他们的心迅速疯狂、崩溃。 他们说,无法想象中国学生是如何“生存”的,更无法相信这在中国是事实,而且早已司空见惯、微不足道。 。

传统教育改变命运_改变命运的原理_改变命运的因素

由于体育课成绩计入总分,因此必须测试学生的运动能力。 体育考试课上,一个小男孩(乔)因为跑步能力差,远远落后于其他同学。 他坐在操场上伤心地哭了。 让中国老师惊讶的是,英国体育老师的鼓励方式与中国的教育理念完全不同,形成鲜明对比。 她鼓励乔,他应该为自己坚持跑完整场比赛而感到自豪,并记住他没有放弃。 如果你在体育方面不擅长,你肯定会在其他领域表现出色。 她认为,中国教育中的体育课与英国教育中的体育课的主要区别在于,英国体育课鼓励学生战胜自己,做到最好。 在中国的体育课上,由于学生必须达到规定的时间要求,学生会感到压力并开始与他人比较。 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会感到非常难过。 中国老师只是站在一旁传统教育改变命运,“淡然”地拿着计时器,说几句象征性的鼓励的话:“加油!你能行的!” 然而,有些学生天生运动细胞不发达,即使给他们添加“数千吨油”仍然失败。 如果中国学生在公共场合哭泣,他们会被视为羞耻、软弱和无能的表现,并会被同学瞧不起。 然而在英国,情况有所不同,他的同学并没有瞧不起他。 纪录片中,一个女孩“霸道”地说,连史蒂芬·霍金的运动能力都不够好。 这充分说明了英国教育认为拥有人才是最重要的。 仅仅因为某人某一方面不“好”,并不能完全抹杀某人在其他方面的才能。 我们刚才讲的那个跑步失败的小男孩,乔在下面的纪录片中表现得非常好,比其他学生学得更快。 他还非常热心地教其他学生如何学习,这体现了电影中的英国快乐教育。

4.2 从纪录片《中国学校》看中国人的勤奋教育

中国式教育也可以说是“勤奋教育”。 中国式教育历来提倡学生勤奋学习传统教育改变命运,坚信“勤能补拙”。 纪录片中的中国学生都安静地坐在教室里读书,面前堆着一叠厚厚的课本。 在中国,由于人口众多,缺乏福利制度保障,就业形势严峻,竞争环境极其激烈。 学生从小就深知必须努力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可以改变他们的命运。 纪录片中,虽然最终的测试结果证明语文老师赢了。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式教育的胜利? 我们应该思考:中国式教育能否培养创新型人才? 如果不能,如何改进? 哪里去突破? 请记住:永远不要盲目乐观。

五、中西教育差异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一是完善培训体系。 从单纯注重基础教育转向注重基础和创新。 其次,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落实办学自主权。 最后,我们要加大教育投入。

六,结论

改变命运的原理_传统教育改变命运_改变命运的因素

无论是中式教育还是英式教育,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不同的教育理念必然产生不同的教育模式。 “快乐教育”与“勤奋教育”应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英国教育重视启蒙、发掘潜能,崇尚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注重人文精神,培养创新精神,但基础知识十分薄弱。 中国式教育重基础、勤奋、勤奋。 但可能过于机械化,被西方嘲笑为“工业化教育”。 然而,凡事都有优点和缺点。 中英教育理念仍有调和的空间。 两者各有所长,应该互相学习。 教育者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教育改革最终以学生为中心、干中学。 研究中西教育的差异对于我国教育的发展是有益的。

参考:

[1] 伊丽莎白·劳伦斯。 纪晓琳译. 现代教育的起源与发展[M].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37-52。

[2] 韩彦明. 大学理念探析[M].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院2000级博士生论文集,2000.

[3] 黄培昭. 当“中国式教育”遇上英国土壤[J]. 基础教育论坛,2015(08)。

[4] 田铁杰,赵世谦. 中国传统教育与现代大学理念[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5)。

[5]张志安. 绅士教育——浅谈英国传统教育[J]. 新课程学习(下),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