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晚清小说家《老残游记》的英语译介历程

老残游记》是晚清小说家刘鹗(1857-1909)的代表作。 包括第一卷、第二卷和外装版。 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老残游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杰作”。 其英译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国内外有多种版本,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老残游记》英文翻译介绍过程

1929年,英国汉学家韦利在《亚洲》杂志上发表了《歌女》。 该文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一卷第二回“王小鱼讲故事”,开启了小说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 穿越英语世界的漫长旅程。

老残游记<a href=http://www.16fw.com/xdth/dhg/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读后</a>感1500大学生_读老残游记有感2000字_老残游记读后感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掀起了《老残游记》英译热潮。 1935年,林语堂在《中国书评》上发表了《中国的加里·库彻》,也是《王小鱼讲故事》的节选。 1936年,林语堂出版了《老残游记》两集的节译本《泰山尼姑》,后收录于林语堂1951年版的《寡妇、尼姑和艺妓:英译重编》中。传奇小说”。 1939年,林以金、葛德春的《行医资料》全英译本在商务印书馆出版。

1947年,杨宪益、戴乃迭在南京独立出版社出版了《颓废先生》,后更名为《被遗弃的先生》和《颓废先生:一次郊游》,1948年由乔治·艾伦·昂在伦敦出版,分别于1961年。 由文出版社、香港复兴出版社出版。 杨的翻译因删除了原卷第9至11章的全部内容以及第16至20章有关谋杀案的部分内容而受到英语世界学者的批评。 2005年,杨宪益译本入选《熊猫丛书》,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1939年,时任燕京大学教授的哈罗德·欧内斯特·沙迪克在《燕京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老残游记:一部社会小说》的长篇研究文章,其中包括该小说第一部十一章的零星节选。收藏。 翻译。 1952年,西迪克的《老残游记》全译本由康奈尔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于1966年(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74年(格林伍德出版社)和1990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 《社会》在美国重印,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谢迪克的全译本还入选《大中华图书馆》丛书老残游记读后感,分别于2005年和2015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老残游记读后感_读老残游记有感2000字_老残游记读后感1500大学生

1989年,美籍华裔汉学家王蒂莫西·黄(Timothy C. Wong)出版了《老残游记第二部:第七章至第九章》的两部分译本。 2017年,国内学者耿直、肖黎明的《老残游记》全译本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英语世界《老残游记》研究

《老残游记》虽然有多种英译本,但它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影响很大程度上是从塞迪克译本的诞生开始的。 相关研究也从对塞迪克翻译的评论转向对小说本身的研究,并逐渐扩展到比较文学和比较哲学的研究领域。

老残游记读后感_读老残游记有感2000字_老残游记读后感1500大学生

首先,对谢迪克的翻译进行回顾。 谢迪克的译本自诞生以来就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为了呈现原语文化,谢迪克采取了异化翻译策略,辅以40页的详细训诂,使译文兼具文学可读性和学术研究性,为《老残游记》英译本奠定了基础。说话的世界。 相关研究提供了详细的文献。

英国汉学家麦克利维、意大利汉学家兰乔蒂、黄宗泰等学者曾撰文宣传此译本。 一方面肯定了塞迪克在保留中国文学文化精髓、迎合西方读者审美趣味方面所做的努力。 另一方面,也指出塞迪克的翻译存在语言生硬、不够流畅等问题。 但其弊大于弊,塞迪克的翻译仍然是英语世界学者打开《老残游记》研究大门的“钥匙”。

二是小说本体论研究。 英语世界对《老残游记》的本体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的文学定位、原创考证、文学价值研究等方面。 首先,国内外学者对《老残游记》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学定位,这为后世学者研究《老残游记》提供了多元的学术视角。 其次,由于清末民国时期图书版权管理混乱,出现了可疑的小说复制品,引发了英语世界学者的原创批评浪潮,例如中国学者马有云以及国内学者刘厚春对《老残游记》第二集原版的争议、黄宗泰对第一集原版的研究等。最后,对小说文学价值的研究视角多样,硕果累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夏志清的《老残游记新论》,探讨了小说的艺术成就和政治意义。 它是英语世界《老残游记》研究的里程碑,开辟了《老残游记》超文本研究的视角。

老残游记读后感_老残游记读后感1500大学生_读老残游记有感2000字

第三,比较文学和比较哲学的研究视野。 刘鹗是晚清民间儒学“太鼓派”的弟子。 他所倡导的哲学理念是儒家“治世为实”的思想、道家“内向平衡”的立场、佛教“慈悲救度”的情操。 他是一个流浪的人物。 “入世”与“出世”之间“官”与“隐”的哲学态度。 《老残游记》是中国传统小说和西方小说的混合体。 这是刘鹗将西方小说元素融入中国传统小说的大胆尝试。 此外,《老残游记》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交流碰撞的文学典范。 它是文学领域的哲学研究和哲学领域的文学研究的典范。

研究视角的转变

20世纪90年代后,英语世界的学者突破了《老残游记》翻译评论和小说本体论研究的障碍,转向比较文学和比较哲学的研究领域。 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融合与交流已成为英语世界《老残游记》研究的热点话题。 许多汉学家如萨金特(Stuart H. Sargent)、菲利普·菲利浦(William Philip F),以及中国学者黄宗泰、夏志清、林书福、李欧帆、邝国光)等都是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

读老残游记有感2000字_老残游记读后感_老残游记读后感1500大学生

从比较文学研究的角度,通过对《老残游记》的历时性和共时性分析,发现刘鹗对中国人道主义精神的继承与对西方科技文明的接受之间的矛盾,揭示了《老残游记》的《老残》被誉为“人类文学”。 在比较哲学研究的层面上,《老残游记》既充满了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又带有浓厚的传统东方主义色彩,与“中国自由主义传统”和“东亚自由主义传统”密切相关。汉学家西奥多·德·巴里(Theodore de Bary)撰写的《文明:五年》。《各个阶段的对话》的哲学概念虽然有共性,但也极富个性化,具有当代性和民族性。《文明:五年》是英语世界学者的哲学转向。他们对老残游记的研究不仅表明中国古代哲学在“他者”的语境中获得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反映了英语世界读者在“物欲横流”的金钱世界中挣扎的事实用东方哲学的智慧构建精神家园,寻求精神慰藉的具体体现。

《老残游记》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案例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 首先,加强海外汉学家与中国文学翻译家的协同合作,深入解读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赋予译本在外国语境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其次,加大与海外出版社的合作老残游记读后感,扩大海外阅读群体,提升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 三是找准中西文化语境融合的重点,重点推广含有哲学原理的文学作品,满足目标读者的阅读期待。 总之,在中国文学对外翻译传播过程中,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精髓,为构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学话语体系、促进文学文化交流做出更大贡献。世界各国之间。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