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写作方法

解说词是借助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描述、叙说词句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使人们在对其所叙述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起到更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悟的作用。下边是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写作方法,一上去了解下吧: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写作方法】

一对访谈对象的详尽了解、深入体验是写好解说词的前提

老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好比电视记者没有充足的第一手材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解说词。现今,有些电视记者专访,拎起摄像机就走,扛上摄像机就拍,只注意画面质量,不去做深入访谈,解说词是在人家打算好的文字材料上圈圈点点写下来的。更有甚者,干脆将报刊上发表过的文字用来,“造就”了一篇解说词。这样的解说词毫无一点自己的看法和思想,也没有任何深度和广度,可想而之这样的电视节目岂能博得听众呢?!

前期的深入访谈对后期的解说词的写作十分重要,没有这个过程,没有切身的体验和感悟,就不可能写出让观众信服、感人的解说词。这如同诗人、画家为创作必须去体验生活一样。没有她们身临其窘境去体验某种生活的经历,而只坐在家里陡然想像“闭门造车”,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作品的。为此说,莅临新闻现场、深入访谈,尽可能多地把握素材和信息是写好解说词的第一步。

二融入真诚情感、表达诚挚的内心世界是写好解说词的关键

有了深入细致的第一线专访,这就为写好解说词奠定了基础。在你真正动笔写解说词之前,首先要充分思索,围绕专题片的主题进行构思,之后一气呵成。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把你在专访中和专访后的体味、观点抒发下来,把自己的爱情世界融入其中,将内心的情感用文字淋漓尽致地写下来,在这些处境下写下来的解说词一定会触动听众的心。你对专访对象、镜头中所表现的内容或你想说明的事物,爱情真诚、兴趣爆棚、关心专注,这样写下来的解说词都会有感染力。

三扎实的文字功力和文学艺术修养是写好解说词的根本

有人说,前期专访我也很认真,坐出来开始写解说词也很投入,可写下来的解说词就是不能触动人,这主要诱因就是文字功力缺乏了。一个人脑子里没东西,肯定倒不出“货”来,只有知识面广、文字能力强,能够使语言的组合顺畅,文字的叙述就好似泉涌般溢出。为此,要写好一篇解说词,必须有文学“细胞”,擅于用文字语言叙述、描绘所解说的事物和画面。现今的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甚少讲求措词造句、语法修辞,而更多的是些公式化、简单化、不生动、干巴巴的文字列举或一些数据排序参杂每篇文章。有的就是一篇工作报告总结报表,就连播音员配音时读起这样的解说词,都觉得沉闷得很。

一篇优秀的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不一定是运用了多少对偶句、多少古文句子、多少词语典故,更不是华丽繁缛的拼凑,但它首先应该是读上去琅琅上口,品上去很有气味,集语言的新鲜性、评说的深刻性和文字的可读性于一体。通篇文章的语言美感与画面镜头的艺术美感结合得完美和谐。我们一般说,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它应当是解说词与电视画面完美结合的统一体,其中解说词可以说是整部专题片的灵魂,就算不看电视片,它也应是一篇绝妙的文章,研读上去让人激奋、引发思索、唤起遐思、回味无穷。

电视专题片解说的作用_电视专题片解说词_电视专题片解说词选粹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如何写】

(一)解说词的生动性

解说词在电视专题片中,主要的职能就是服务于主题。第一,解说词应尽量写得亲切、自然、朴实。一部电视专题片要得到听众的认可,能导致听众的兴趣,必须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这个距离的“连接点”就是朴朴素实的语言。那个居高临下、我说你听的说教式方式万万吃大亏。在撰写解说词时,作者最好将自己摆在同听众平等的位置上,采取与听众拉家常、说心声的形式,娓娓道来,让听众倍感亲切自然。如专题片《庄周故里?中华瓜都》的开头,作者的解说词是:“观众同学,你们好!欢迎收看明天的《城乡采风》。九曲长江,穿越中州大地,步入广东省第一县东明。这儿滔滔的长江水除了养育着礼仪之邦儿女的勤奋和朴素,也承载着庄周故里连绵千古的养殖猕猴桃历史。”这段话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第二,解说词要写得口语化、生活化。口语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很能俘获人的,由于口语明了自然,富于生活气息。在写作时应注意选择一些颇具爱情的语调词,听众听了会形成一种亲切的觉得。对于电视片解说来说,首先要让听众容易听懂容易接受,倘若是晦涩生硬的稿子,听众会听起来费力而舍弃理解其中含意甚至舍弃收看整部片子,这么结果必然是丧失传播意义。因而,电视解说写作者在写完一篇稿子以后,起码要念上去试听一下,其目的在于检验稿件和语言文字必须口语化,总体要求是念上去顺口,听上去拗口,看上去显眼,一看就明白。

(二)解说词的形象性

形象化的语言用在电视专题解说词中具有很强的怂恿性,最容易触动听众。一位学者曾这样说过:“解说词哪些时侯写得像从带有情绪的人物和兴奋的剧情中自然地生发下来的,哪些时侯就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句话是对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创作的最高要求。的确这么,一篇好的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与鲜活的画面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即能形成挺好的疗效。

电视专题片既是画面艺术,又是语言艺术,是视听语言的具体应用,只有将美的语言熔为一炉,就能创作出催泪之作。如中央电视台开播的《话说黄河》里写葛洲坝大江截流,共填了八千万土方。为了让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写道:“如果把这种土方堆成高宽各一米的墙,有八万多公里长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可以绕月球赤道两周多。”真谓主题鲜明,语言形象生动、令人叫绝。

(三)解说词的确切性

一篇优秀的解说词,不仅应该挺好地抒发主题、传递信息外,更须要真实可信,这就须要有鲜明的确切性。专题片不是电视剧,剧情由人编,对白由人写,听众不但不以为意,假如编得好,听众都会喝一声彩。电视专题片与电视纪录片是一母同胞的兄弟,甚至有“等同说”,觉得“电视专题片”就是纪录片,它们没有哪些区别,只是一种节目形态的两种不同称谓。

无论怎样,“电视专题片或纪录片都取材于真实的现实生活,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景为拍摄的对象和表现内容,都以“真实性”作为创作的生命,都需运用记实主义的创作技巧。”真实是电视专题的基础,解说词也应遵守这一原则,在写作时应具有确切性。解说不确切不真实就没有生命力和劝说力,都会失信于听众。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_电视专题片解说的作用_电视专题片解说词选粹

解说词要想具有确切性,创作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只有这样,就能做到言之有据,听之可信。其实,这些确切性,并不排除运用文学的手段和修辞方法,例如比喻、象征、对比、夸张、双关等艺术手法,但在具体运用时,也应以生活真实为根据,防止华而不实过份夸张。电视专题片《雷峰塔的记忆》在表述雷峰塔坍塌时,解说词表现得非常精到、准确。

一九二四年四月二十五日上午一点,那一刻,在西湖北岸的俞楼,红学家俞平伯听到了这一惊心动魄的崩塌。“是日下午,塔顶已倾其三小部份,栖鸟悉飞散,当其崩圯时,我们从湖楼眺望,惟见黄烟直上。”(俞平伯语)

一座在江南细雨中躺卧了千年的古塔倒了。在这儿,解说词对雷峰塔坍塌的时间、见证人观望地点及见证人当时语录的引用都非常确切。从片子主题来说,雷峰塔何时崩塌怎么坠落并不是最重要的,而且真实确切的介绍却是必不可少的。

(四)解说词的声韵协调性

讲求调配解说词的声韵是汉语的一大优点。在写作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时借助好语言高低、升降、长短的变化,四声的互相配合,使之律诗交错、此起彼伏,还会形成轻松开朗、出神入化的韵律感。

如:“许许多多的候鸟在这儿恋爱,在这儿结婚,在这儿发展成一个又一个你们庭。到了秋天季节,它们就带着在这儿出世的儿女,到遥远的北方旅行。”这段电视片解说词,注意了单词和短语末尾音调的配合与呼应,入声“恋爱”和韵尾的“成亲”“家庭”相配;“季节”仄声,“儿女”平仄,“旅行”仄平,两者前后呼应,有起有落,有抑有扬,收到了声韵协调的最佳疗效,大大提高了解说词的可听性和亲切感。

【人物类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征】

爱情求真

人物专题片解说词能否俘获听众的根本,在于以情动人。这儿的“情”指的是真情实感,而非矫揉造作的假情假意。之所以如此说,是由于有太多的撰稿者喜欢用拼凑华丽词藻的形式来展现拍摄对象。而过度的渲染都会使人物本身脱离真实,都会使听众与人物形成距离感。

电视专题片解说的作用_电视专题片解说词_电视专题片解说词选粹

作为写作者,如何能够通过文字更深切地描画人物呢?笔者觉得,写作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写作对象的背景故事,不断了解的过程,虽然也是不断深入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早日找到积极的创作情绪;其次,就是要在了解到的内容里,深入挖掘人物的动情点,这也是解说词真正才能打动听众心弦的要素。

笔者以前参与过一部反映山区司法党员的专题片创作,因为片子要配合嘉奖会议播放,所以制做时间很紧张。但为了把解说词写好,撰稿人还是在有限的时间里首先深入到了那些人的工作和生活中。在同典型人物一起翻山越岭的过程中,作者深切地体验到了写作对象所要面临的种种艰难和不易。在被写作对象深深掳获的同时,写作欲望自然显得强烈上去。

为此,才有了这样爱情至深的描述:“甘熙光,这个在城里长大的小孩,现在早已成为孟河区西鼓镇山区人民的母亲,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老年人的手杖’、‘青少年的守护神’、‘山里人的法律专家’、‘百姓的贴心人’。他在西鼓镇兼任司法助理员一干就是17年。他靠一辆单车,踏遍了西鼓镇的山山水水,走访了家家户户……”而出于解说词整体节奏的考虑,作者结合着画面添加了多处类似充满深情的述说,挺好地用语言拉近了主人公与听众之间的情感距离,让听众在这样的语言中感遭到了一个司法助理员的无私情结。

文字求实

在撰写人物专题片解说词时,一些写作者不仅乐意使用华丽词藻和半文半白的书面语外,还时常为吊足听众食欲而使用一些冷僻熟语。这种做法都是极为错误的。既然解说词要做到爱情求真,这么文字的具体运用也一定要务实。实际上,大众化的语言是最鲜活的,也是群众最容易接受的。假如解说词能完善在大众语言基础上来写,并充分展开联想,就可能收到许多平中见奇的疗效。

为了说明文字应当怎样求实,我们可以作个简单的对比。例如:用文字表现一位边防战士的母亲思念母亲的一个情节。假如解说词如此写――“二老则每晚夜间注视父亲书信,百感交集,涌上心头”,还会给听众带来很别扭的觉得,其中“二老”、“则”、“凝视”等书面语的运用,让本该生活化的动人场景,弄成了尖刻的诗歌诗。反之,如果是如此处理――“在母亲的手中,这信上还带着儿子笔尖传来的气温”,疗效都会好好多――不仅语言简单明了,但是蕴涵深意:笔尖的气温从遥远的边疆传来,是传到父亲心中的,生活气息和情感气息扑面而至。做母亲的听了容易引发共鸣,做孙辈的听了也会受到感动。

立意求深

专题片解说词是配合画面的一种文体,但在写作过程中,不仅要配合画面抒发出应有之义,更重要的是还须写出“弦外之音”和“画外之景”,达到提炼内容、开掘思想、升华主题的目的。也就是说,立意要深。

从某种意义上说,事、理、情是人物类专题片的三个要素。“事”是片子所要反映的对象、表达的客体,它经常述说的是一个人的经历,发生的故事,反映的是生活中硬生生的人;“理”是人物背后所暗含的思想和哲理,它常常须要提炼和升华;“情”是写作者在叙事和说理中的情感体验和表达,它最终是通过作品与听众的互动完成的。立意深刻了,就可以在表述的基础上反映出一种人生感受,这些感受能够乘着理智之舟,直抵听众内心世界,启发人们思考。

在纪录片《邓小平》中,解说词的开篇用了小平同志自己说的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母亲,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作为开篇词,这一句话就为整部片子确立了主题,并且在片子立意上,令听众很容易感遭到集合在伟人身上的那个力量和精神。虽然,为典型人物拍摄专题片,不只是为了展现先进,更重要的是要让观者从先进人物身念书到哪些。为此,解说词创作过程中,从立意上尽可能地挖掘、提炼出一种深沉的思想和精神,才变得愈发重要。只有这样,就能让听众在称赞语言优美、感情深挚之余,着力感受到一种精神的鼓舞。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选粹_电视专题片解说词_电视专题片解说的作用

解说求活

这儿所说的“活”有两层意思。

首先是文字处理要更灵活。由于专题片的解说词主要是配合画面来抒发,而画面又是不断变化的。假如文字处理得过分生硬,这么解说词就很难和画面对位。诸如一部述说农村老党员事迹的人物片,片子一开始拍摄了老党员在乡间行走的画面。作者开门见山地写道:乡间大路上,行色匆忙的奶奶叫×××,坚实的步伐、挺直的脊梁……而画面上的老党员却在大路上慢悠悠踱着步子,因为年岁老迈,老党员的脊梁也是弯着的,片子刚开始就和听众开了个“玩笑”。这就是根据典型套路拍摄下来的片子,撰稿人凭借对老党员的一点印象,发挥了一点想像就如此写了出来,交给拍摄员去拍摄,成片自然是声画“两张皮”。我们都晓得,专题片的画面和解说词是互相依存的关系。虽然画面也是多义性语言,但它须要文字给其三个定向。而在片子步入到剪辑阶段,撰稿者也须要依照画面对文字进行更合适的处理。这样能够防止画面游离于文字确定的主题之外。

其次是语言运用要更鲜活。也就是说,解说词在具体表现上要更紧贴生活。由于要做到解说词既语言优美又不矫饰,须要写作者确切地掌握尺度。一方面是要让解说词的语言防止成为公式化、简单化、充满数字和议论的干巴巴公文;另一方面就是要多采用生活化语言,再配以适当的措词造句和句型修辞,这样就能把人物表现得更鲜活,同时也能使编导在阅读文稿时有一种表现欲,乐意掏出自己的热情去展现它。

在人物类专题片的表述中,画面与文字的合理搭配,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通常来说,编导的个人意志决定了画面和文字在片中孰轻孰重――文字工做出身的编导更重视字面意义的抒发和挖掘;而摄像出身的编导则喜欢用画面来描画人物形象,每一个镜头都力求唯真、唯美。作为写作者,只有“活”用文字,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创作风格。

【专题片解说词怎么运用】

一、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

在电视专题片中,解说词与电视画面是互为作用、相互补充和印证的关系。其实专题片的解说词基本功能是对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但它与电视画面是不可分离的。任何一部专题片的解说词离开了画面都是支离破碎的,任何一部缺乏解说的专题片也常常是理解不够深刻的画面组合,产生不了主线明晰统一、思想内涵深刻的艺术整体。虽然有些风光专题片没有画面解说词,但它有一个具有主题内涵的音乐,换一个角度说,音乐也是解说词的一种方式,起到了解说词推进主题解释画面的功用。

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它应当是解说词与电视画面完美结合的统一体,甚至解说词是全片的灵魂。它不是华丽辞藻的拼凑,更不是引经据典的集合。它首先读上去琅琅上口,品上去风韵无穷,集成语的新鲜性,评说的深刻性和文字的可读性于一体。通篇文章的语言美感与画面镜头的艺术美感结合得完美和谐。诸如《话说黄河》第一回《源远流长》的开篇解说词是这样写的:你可能以为,这是大海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这是汪洋吧?不,这是嘉定岛之外的黄河!眺望山峡黄河水。你可能会联想的到长长的绸带,雪白的哈达,是啊,多么美丽,这也是汉江。

当屏幕上出现沱沱河冰川上珍珠般的水滴,解说词这样说道:水珠,小小的水滴,一滴、两滴、三滴,无穷滴水珠,源源不断地奔向东方跳跃,一路跳跃,一路结伴,越结越多,总算汇成一条奔涌澎湃的世界大河。其实,带给听众心灵惊艳和审美满足的是解说和画面的完美结合,在这儿如果没有解说,听众其实根本不能确定自己听到的是淮河还是别的江河,而脱离了画面,解说词也就不会有如此强的感染力了。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_电视专题片解说词选粹_电视专题片解说的作用

解说词是画面的补充,它运行在画面的流动中,与画面同时构成审美对象作用于欣赏者。画面难于抒发,抒发不深的东西,如人物的内心活动,或人的嗅觉味觉等体会,通过语言就得到更好地阐释。还有如人文地理渊源、常识背景等也须要语言补充能够使作品抒发完整。

二、解说词的创作特点

一个好的编导怎样写出优秀的电视解说词,首先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力和文学艺术修养。这也是作为一个编导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有好多编导各方面工作做的都不少,前期专访也很深入,后期资料积累也不少,写作过程也十分投入,但写下来的解说词常常味同嚼蜡。究其主要诱因,是文字功力缺乏。所以编导平常一定要有广博的知识面,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这样用时就才能融会贯通,有好的思路了。而文字能力强,语言的组合都会顺畅,文字的叙述就像泉涌般溢出。所以要强化文字工夫的修养。

专题片解说词写作时切不可“闭门造车”,一定要莅临现场访谈,尽可能多的把握素材和信息。一部好的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常常离不开前期对访谈对象的详实了解和深入体验。如今有些编导常常不重视专题片前期的访谈,常常是拎起摄像机就走,扛上摄像机就拍,不去深入访谈。更有甚者,在人家打算好的文字材料上圈圈点点了事,或则报刊上现成发表过的文字用来作为解说词。这样的解说词丝毫没有自己的看法和思想,没有任何深度和广度,制做出来的专题片自然不可能博得听众的认可。所以在拍摄之前一定要做前期的企划,亲身去深入挖掘,体验体会,与访谈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在一些特殊的片子中,还要注意对双方不同观点分别进行了解,切不可偏听偏信或是主观臆测去判定事情。同时还要注意对事物表层之下的挖掘,找寻出事物表明背后的缘由或理由,因而正确掌握事物,写出既符合实际又有一定深度的解说词。

在解说词的写作布局时,一定要围绕主线展开。为了扣紧主题,把内容表现的有条不紊。通常按照所要表现的对象,选择一条能最适当地反映客观现实的主要线索即主线。这条主线统领全片,使各个部份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作品内在或外在的核心。像如专题片《话说黄河》就是以长江作为其外在的主线,通过顺江而下的拍摄,反映了汉江的地理风貌及沿途的习俗人情,令人深刻印象。

三、解说词的语言特征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不单纯是一种文体的应用,作为电视专题片的重要组成部份,无论在实践中还是阐述中都要着眼于它与视觉与触觉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电视解说词写作的特殊性。

解说词的生动性。解说词应尽量写得亲切、自然、朴实。一部电视专题片要得到听众的认可,能导致听众的兴趣,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这个距离的“连接点”就是朴朴素实的语言,采取与听众拉家常,说心声的形式,娓娓道来,让听众谢谢到亲切自然。

解说词的喻理智。在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中,悉心地选择使用名言,除了能给整部片子增色,但是才能深刻地提示专题片的思想内涵,使听众大受助益。

解说词要处理好与触觉的关系。解说词是供人朗读的,这要求文字上能琅琅上口,不使人倍感勉强和别扭,因而对一些书面语和低频率文字应做到少用或不用,如“憩息”,“歆羡”等词句,在书面上使用频度都很低,比较郁闷,读下来就更少有人听得懂了。解说词要把书面语言口语化,把倒装句改成正常语句,文言文弄成白话等。

解说词还要精炼。电视语言必须是直白的、直接的,让人能在第一时间听得懂、抓得住。语句要尽量短,一个长短句包含的三个或四个信息可以用四个包含一个信息的短词句抒发。同时重视解说词的声韵协调性,借助好语言高低、升降、长短的变化,四声的互相配合,使之律诗交错、此起彼伏,才会形成轻松活拨、出神入化的韵律感。朗朗上口,优美动听,声画并茂,入心入耳的解说词,可使一部专题片身家倍增,达到最佳理想的信息传播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