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烟大学师德标兵事迹简介:履职尽责 讲好思政课的相关参考范文,台烟大学师德标兵事迹简介:履职尽责讲好思政课ldquo;毕业一年多,无论是课业还是做人的道理,都难忘老师的谆谆教诲之恩。rdquo;今年教师节,一条祝福短信,让马克思主义学院的z教......
“毕业一年多,无论是课业还是做人的道理,都难忘老师的谆谆教诲之恩。”今年教师节,一条祝福短信,让马克思主义学院的z教授感动不已。作为一名致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老教师,能够真正从思想上去引领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z教授感到很欣慰。
学无止境,教师需要终身学习
1989年2月,z教授从甘肃省委党校调入烟台大学社科部,主要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革命史》到新世纪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三十年来,教材不断更新,更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为此,z教授既要阅读大量与课程专业相关的书籍,又要关注时事政治。她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z教授解释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不是看一遍就可以了,要认真地学。”除此之外,z教授还养成了每天读书看报关注时政要闻的好习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一天不落;新闻联播按时收看。z教授还十分喜欢小说、诗歌、散文、人物传记等,她不仅自己读,有时也会向同学们推荐。她常说:“读书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学习理论的同时,z教授还不断探索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在课堂上,她会给学生布置思考题、制作PPT等作业,鼓励学生上台“讲课”,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能力都有了较大提升。
除了承担本科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工作,z教授还担任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研究生导师,承担着研究生的培养任务。这就要求她付出更多的时间来备课和学习。
“听从你心,无问西东。”这是z教授喜欢的电影《无问西东》里的一句台词。多年来,专注于教学和研究的z教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自己首先要做好
毕业后在党校的工作经历使得z教授形成了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当时刚毕业在党校工作,面对的学生比我年龄都大,阅历都很丰富,所以刚上讲台时很紧张,但讲课不能出差错。”z教授回忆道。因此,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常常要将讲稿反复修改,教学内容背过之后才走上讲台。
对自己要求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对课堂氛围要求严肃,这“三严”成为z教授独特的教学风格。《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全校公共课,有些学生不太重视,上课也常常迟到。为了让学生养成守时的好习惯,有学生上课迟到,z教授会对其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并督促其改正。一个学期过去了,她的课堂迟到现象明显改善。有学生上课玩手机,z教授会将其手机暂时没收,下课时再返还给学生。严格的课堂要求有时得不到学生的理解,但z教授却认为:“我作为一名教师,课上严格要求,这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三十多年过去了,z教授秉持着对学生负责的初心,一步一步,走得越来越坚定。她说:“严格要求学生,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每次上课z教授都会早早来到教室,三十多年来,从未迟到。在生活中,z教授也是如此,只要和别人约定好时间,她都会提前到达约定地点,从不让对方久等。
“正人先正己”,z教授将这句话挂在嘴边、记在心上。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z教授认为,一定要有坚定的信仰,这样才有底气去教育引导学生。针对高校提出的“教授上讲台”要求,她积极响应,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
三十余年的从教经验,z教授早已将专业知识牢记于心。虽是一名老教师,但每次上课前,z教授还是会认真地备课。“教材在修订,方法在改进,我也要不断地学习。”争取每一堂课都让学生有所收获,这就是z教授孜孜不倦的追求。
思政课润物细无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来说,这门课至关重要。但不可否认的是有的大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成枯燥乏味的“学分课”。身为思政课教师,z教授认为:“只要学问钻研得‘真’、课堂付出得‘真’、对待学生感情‘真’,思想政治课一样可以成为启迪思想、感化心灵的课程。”
多年来,z教授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积极思考怎样才能将课上得更灵活、更生动。有一次,一位学生找她讨论课堂上的问题,交谈中,他激动地对z教授说道:“我对您的课太感兴趣了,我想退学重新报考历史系。”z教授为他进行了细致分析,并劝导他将历史学当作兴趣来发展,并表示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来找她交流。这位同学听取了她的建议,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将历史学作为一项长期兴趣,坚持了下来。z教授说:“说实在的,学生听了我的课,能够对历史学感兴趣,我很开心。但我要对学生负责,不能让他一时冲动作出将来后悔的决定。”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过程中,z教授着力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引导力,在课堂提问中她发现有的同学掌握的历史知识是碎片化的,对于有些历史事件的认识也比较模糊。“过去的事情虽然过去了,但我们要对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z教授谈道。为此,她在教学过程中,以中国近代史上的日俄战争、日德战争为典型案例,通过对史实的全面分析讲解,让学生学会全面看待历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在教学中,z教授也常常发现,有的学生思想很消极,考上大学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窝在宿舍打游戏、挂科逃课、不思进取。于是在课堂上,她尤其注意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教育学生制定合理的目标,鼓励学生向前看、向上看,帮助学生尽快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育才造士,为国之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有着重大作用。作为一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就是z教授最大的目标。
Edit:www.16fw.com
篇2:台烟大学师德标兵事迹简介:星光不问赶路人
台烟大学师德标兵事迹简介:星光不问赶路人
近代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从教13年来,侯老师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参与工程实践,他用自己勤恳的工作态度和不凡的教育教学、学术科研业绩诠释了教师这一事业的崇高!
一位严师和七罐废笔芯
初见侯老师是在土木馆C507办公室。侯老师坐在办公桌前,敲击着电脑键盘。对面桌子旁,坐着他带的几个研究生,也都在埋首学习。据侯老师介绍,他的很多研究生都是在他的办公室里学习工作的。侯老师说:“他们在这学习,我可以随时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度。这样才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嘛!”
侯老师的研究生土木工程学院研16级厉立兵说:“侯老师上课特别认真。”
不仅上课认真,侯老师对所带的研究生的论文质量要求也十分严格,据侯老师介绍,他的研究生从完成论文初稿,到拿出去投稿,至少要经历三个月的时间。“正常的话不低于10稿。”侯老师如是说。而每一稿,侯老师都会认真地从头改到尾。在厉立兵向记者展示的论文第6稿中,记者看到,稿纸上还是布满了侯老师用红笔做的批注。厉立兵向我们介绍:“这篇论文我已经改了13遍了,每次交上去侯老师都会逐字逐句地审阅,然后提出修改意见,基本上每一篇成型的稿子都要经历三到四个月的时间。”
侯老师的办公桌上,已经积攒了满满一罐用过的红笔芯,这样的笔芯,十几年来,侯老师攒了七罐。
作为导师,侯老师对所带本科生班级的学习要求也十分严格。“学习是第一位的。”他这样对每一位学生说。在班风建设中,他提高学习成绩在奖学金评定标准中的比重。虽然有些同学对此举表示不理解,但是侯老师却认为:“以后走上社会,同学们就会明白我的良苦用心。”不仅如此,侯老师还会在每学期初的班会上对本学期的课程作出具体分析,并为同学们提出学习建议。班里如果有学生考研,他还会为大家分享考研最新讯息,给同学们加油打气。在考研学生复试受挫时,侯老师还会尽力帮助他们联系调剂的具体事宜。
为了方便为学生答疑,侯老师建立了QQ群,学生有问题随时在QQ群里提问,偶尔有同学提出了他不熟悉的问题,他也会帮助查找相关资料,尽心尽力,从不推辞。
既为严师,亦作益友,侯老师凭借认真严谨的负责态度,走进了学生的心中。
时光不负有心人
在侯老师看来,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做到“能够上好每一门课”,而这个“好”字,无疑不似说起来那么简单。作为一位严师,侯老师不止对学生严格要求,对自己更是严格。
刚进入烟大工作时,侯老师主要承担防灾减灾方向限选课的教学工作。后来,他又承担《土力学》《基础工程》的课程教授任务。刚承担《土力学》课程教学时,为了克服专业方向不对口的困难,侯老师认真研读每一本专业基础教材,书架上一本本《规范》,侯老师不知道翻阅了多少遍。在侯老师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侯老师的教材也同他批阅的研究生论文一样,上面布满了红色的笔记和公式。记者问:“您上课前都要把教材完整地看一遍吗?”“一遍哪够?”侯老师笑答,“这些知识点都是一条条、一遍遍‘抠’出来的。”在2011-2013年,侯老师将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投入到了探索教学方法当中。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土力学》这门课程必须要结合工程案例来讲解。因此,只要有机会,侯老师就去参与工程实践。“这是接触工程案例最好的机会。”侯老师如是对我们说。而每次工程实践结束后,侯老师都会把工程地质资料保留下来,作为学生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的参考资料。
那时,侯老师带着四个班的《基础工程》和《土力学》,一周要上两次课,他也是一边学习一边教学,加之自身对土力学的知识比较感兴趣,因此也常常备课到深夜。2012年的一个周五,侯老师在给学生上完课后,便赶去北京出差。为了不耽误下周一第一二节给学生们上课,在北京出差两天后,侯老师决定搭乘周一凌晨的飞机赶回烟台。侯老师提前四小时到达北京首都机场,在机场候机时利用网络查阅资料,对当天上课讲授内容中不清楚的环节再次进行查阅和梳理。谈及这段经历,侯老师感慨道:“这上课可是个良心活儿啊,一分也偷不得懒。”
侯老师除了带本科生的课程,还需给研究生上课、带研究生学习搞科研,与给本科生授课不同的是,研究生需要做更多的工程实践,将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融会贯通。因此,带着研究生们去做工程实践、分析工程案例便成了家常便饭。据侯老师的研究生回忆,有一次和侯老师去烟台龙湖四期地质勘查现场做地基动力参数测试的工作,让他对老师更加心生敬佩!由于做脉动测试的最佳环境是在人流量、车流量干扰小的时候,那次工程实践侯老师便选择在人们休息和车辆较少的时间段去做。侯老师的研究生高雷说:“记得当时是在11月份,天特别冷,侯老师带着大家到工地去做测试,从19时到23时30分,侯老师都陪着我们一起,给大家作指导。当时内心是非常感动的,非常感谢侯老师。”
要先保证人活着救人才有意义
作为城市基建工作的参与者,每一次看到自己参与的工程完工,侯老师都有一种自豪感。这些年来,侯老师参与过的最大工程是哈尔滨轨道交通地震安全性评价,那是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期间。侯老师笑说:“说来遗憾,地铁完工后我还没有坐过呢!”
作为防灾减灾专业的学者,侯老师一直将防灾减灾这件事挂在嘴边,放在心上。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地震,侯老师原来的博士单位选择了都江堰这座城市做震害调查,并邀请已经毕业的侯老师去帮忙调查,侯老师没有迟疑,商定好时间后就带着防灾减灾方向的研究生赶赴了都江堰。由于调查工作量非常大,侯老师和学生吃过早饭就前往调查现场,晚上回来后又加紧将照片资料和调查数据归档。据侯老师回忆,那个时候基本上整个白天都在外边跑,天黑到看不清建筑物了才返回住处,每天的休息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虽然工作异常辛苦,侯老师却从不觉得累。侯老师说:“国家和人民经历了这么大的灾害,我和学生能尽一点微薄之力,心里也算是有个安慰。这段经历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当专业理论贴合实际时才具备可施行的价值和意义。一次,东北的一个矿井发生了坍塌事故,侯老师所在的一个交流群里,大家都在讨论救援方案,救援难度看似不大。在大家都从专业角度给出钻井建议时,侯老师却建议先给被困者提供足够的水和食物。后来这一建议也被救援组采用,最终,将矿井下的被困者成功援救出来。侯老师在给学生们上课时,也常常会引用这个例子,他告诉学生们:“专业理论需贴合实际,科研成果要向生活转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先保证人活着,救人才有意义啊!”
此外,侯老师作为烟台市九三学社的社员,同时担任莱山区的政协委员,为地方建言献策,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关心时事热点,关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防灾减灾方面,提出了关于中小学校舍加固、消防安全、样板城市等具有可执行性的提案,并积极配合回访,努力推动提案落实,做到了有始有终。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会记录每一位行者的追梦路程与辛劳付出!侯老师的故事告一段落,但他的工作却远未结束。“师者,人之模范也!”侯老师牢记这一名言,他在工作中处处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以自身高尚的师德师风影响和引导学生。
篇3:台烟大学师德标兵事迹简介:潜心育人 践行师德风范
台烟大学师德标兵事迹简介:潜心育人 践行师德风范
以饱满的热情认真对待课堂教学,他是法学院授课量最多的教授;以进取的态度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他开设的法律诊所课堂创下丰硕成果;以慈爱的情怀全面参与学生活动,他与学生朋友相交备受尊敬。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融注于20年的教学点滴,他以用心、淡然的态度书写别样人生,以一言一行践行师德风范。他,是烟台大学师德标兵法学院z教授。
教书育人我乐在其中
自1998年初至烟台大学,z教授已与法学院共同度过了20个春秋。讲台是他的主阵地,从教以来,z教授主要从事刑法专业教学,年均课堂授课不低于158课时,是法学院课堂授课量最多的教授。“我一直把课堂授课当作一种乐趣,乐在其中,自然不会有累的感觉。”z教授语调也轻快。
潜心育人,积极探索,他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z教授说:“现在的法学教育,理论和实践比较脱节,我想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实践平台。” z教授不断吸收先进教育理念,不断寻找更适合学生们的教学方法,自2006年起开设的山东省高校首创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是他最引以为傲的“拳头产品”。
据了解,“法律诊所教育”是源于美国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采用模拟和真实法律服务相结合,有系统化的教学模拟案例和程序训练,同时会根据真实法律服务的需要实时开展教学。z教授介绍:“法律诊所课程的特点是拿真实的案例来锻炼学生,它就像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对外窗口,学生们可以通过这个窗口来承接社会上的法律咨询甚至是案件,这样的教育模式非常锻炼学生。”经过不断的教学探索与实践,该课程已培育学生600余人,解决纠纷数十起,提供咨询百余件,更获得了校级教学成果奖,开课十几年来创下的丰硕成果,一一印证了法律诊所教育模式的科学性。
本着在实践中教学的思想,除了“拳头产品”法律诊所课程,z教授还指导法学院大学生法律服务中心开展法律实践活动,并与莱山区检察院共建了青少年普法基地。同时,他对学生社团和实践活动也给予热情支持和指导。2017年,指导的学生社会实践团体获得了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高校工委、山东省教育厅多家单位授予的优秀服务团队称号。2018年,指导的两个学生团队分别获得烟台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重点资助。
兢兢业业,勤恳负责,他手捧硕果,赢得了各方的认可。从教以来,z教授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两个,目前在研国家级科研项目一个,多次被选为法学院“我最喜爱的五位教师”,并多次获得烟台大学教学优秀教师称号。
平易近人展师长风范
课上,z教授因材施教,从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他尊重每个学生的思想与发言,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思维,耐心地解答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他说:“我不会不顾学生的反应只根据自己事先设计好的备课内容一直讲,我在所有课堂上都特别注重学生的反馈,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理解能力来进行教学。”
课下,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有师长风范,热心与年轻人沟通、学习和交流。除了微信、邮箱等线上联系方式,他的办公室总是对学生开放,以便学生有问题时随时向他寻求帮助。除了专业上的问题,遇到生活、就业方面的问题,同学们也会时常与他交流。
渊博的知识和平易近人的态度让他备受尊敬,也让他与法161-1班结下了一段“缘分”——z教授受邀做了法161-1班的“副班主任”。关于其由来,法161-1班团支书刘筎姣介绍道:“黄老师曾是我们班的专业课老师,还多次指导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接触的多了,班上同学都觉得他人很好,学问也很让大家崇拜。经过班委讨论提议,大家都非常同意邀请z教授做一个别的班都没有只有我们班独一份的‘副班主任’。”
他们为z教授精心举办了一场欢迎会,并提前录制了一个全班同学齐喊“热烈欢迎z老师成为法161-1班的副班主任”的视频发给了他,z教授看了这个视频很感动。他笑着说:“我原来给他们上过专业课,当时就觉得这个班级的同学特别活跃,有的同学很有思想,交流十分融洽,也加深了感情。”欢迎会上同学们站在讲台前,对z教授说了很多心里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对黄老师的独特记忆。不经意间,他已经给学生上了很多节课堂之外的人生课。
所谓的“副班主任”,没有官方的任命,他与学生之间师友相交。他强调说:“作为老师,不能高高在上,我也能从与学生的接触交流中发现自己的缺点,并一步步完善自己。”
“我认为教师应德大于专”
在交流过程中,z教授分享了自己对教师“德”与“专”的见解,他说:“各行各业都是先讲德再讲专,我认为教师这个行业更应如此,高校的师德培养工作很重要。”
同样的时间,z教授更愿意充实自己的备课而不是写论文,做学术研究和与学生交流,他选择了后者。z教授说:“跟同学们相处,我能从中得到乐趣,当自己能对他们有引导有帮助,我会很满足,所以我更愿意把时间放在教学上。”
除了日常的课堂教学,z教授还会为同学们提供很多课外辅导,比如法律诊所课程的运作和同社会各方的协调沟通,都需要随时关注并提供辅导,法律诊所课程的一步步完善和发展,与z教授在课外付出的大量精力密不可分。
师德品性的养成与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处事方式密不可分,当谈到属于自己的两个关键词时,z教授提到了“用心”和“淡然”。除了忙碌于教育教学,z教授还热爱中国传统经典,《易经》和《黄帝内经》是他的床头好书,科学著作《时间简史》对宇宙的探索也引发了他对科学的兴趣。闲暇时刻,黄老师还会打打排球、练练太极,酣畅淋漓的运动是最好的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