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师范)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参考范文,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师范)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本文关键词:人才培养,体育学院,师范,本科,方案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师范)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本文简介: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师范)本科......
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师范)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本文关键词:人才培养,体育学院,师范,本科,方案
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师范)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本文简介: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师范)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院简介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位于风景秀丽的南湖湖畔,始创于1950年,1979年复办成立体育系,2005年在原体育系和公共体育部的基础上组建体育学院。六十多年来,体育学院秉承“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通过学院数代人的艰辛奋斗和无私奉献,塑造了华师体
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师范)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本文内容:
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师范)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位于风景秀丽的南湖湖畔,始创于1950年,1979年复办成立体育系,2005年在原体育系和公共体育部的基础上组建体育学院。六十多年来,体育学院秉承“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通过学院数代人的艰辛奋斗和无私奉献,塑造了华师体育学院灿烂的历史丰碑,是中南地区培养体育师资和各类体育专业人才的摇篮。
体育学院现有体育系、公共体育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研究中心3个分支机构,形成了一个学科丰富、层次完备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可招收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四个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其中“体育教育训练学”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学院还开设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体育)、体育硕士等专业学位点,在本科层次设置“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2个专业。体育学院根据社会需要,培养学术型和专业型人才,现有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共计1200余人。学院还拥有“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各类高水平的体育科学研究人才提供优良的平台与环境。
体育学院初步形成了一支整齐精干、年富力强、团结奋进的专业教师及学术团队。现有教职员工
111人,其中专任教师88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46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
30人,有各项目国际、国家级裁判5人。教师团队成员包括世界冠军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学院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学术成果受到社会及学界的高度评价。并拥有“国家特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学校体育学’课程)”等系列高水平的建设平台。
体育学院的科学研究以体育、教育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基础理论问题为中心,注重实证研究及研究过程与方法的规范化;在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农村体育与体育场馆发展两个研究方向)、运动心理、体育教师教育等研究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注重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多项研究成果对我国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的制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拥有齐全的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场馆。有多功能体育馆、羽毛球馆、体操房、游泳池、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田径场(室内、室外)、网球场(室内、室外)等各类现代化体育场馆。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十分重视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高水平运动训练。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上,学院确立了“体验-创新-引领”的发展方针,在体育教学、群体活动、高水平运动队、体育文化研究等工作中形成了鲜明的华师特色,健美操、羽毛球、田径等高水平运动队成绩优异,太极柔力球、民族健身舞表演等已成为校园体育“名片”,荆楚“三民”(民间、民俗、民族)体育文化研究则成为文化研究优势方向。近年来,我院多次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有20多人次在健美操、游泳等项目竞赛上获得世界和全国冠军。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注重对外学术交流,聘有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以及体育界人士担任兼职教授,学术交流频繁,指导和带动了我院教学、科研及训练水平的提高。我院与国外多个院校建立稳固的合作交流关系,多次应邀派出教师前往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外访问、进修、讲学或担任教练等。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将继续致力于探索和发展体育领域的专门知识,培养“德技相长、多能一专,学以致教、善为人先”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繁荣我国教育与体育事业,推动体育科学进步。
专业编号:418
专业代码:040201
一、专业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始建于1950年,由于国家政策调整中途停办,1979年恢复招生至今。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学院办学历史最长、基础最扎实的专业,也是体育学院最大的本科专业,该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也是湖北省品牌专业,属免费师范生教育。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仅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较全面地覆盖相关理论知识,体现了“注重基础,关照全面”的思想;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以“一主一辅,有效拓展”较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强调教师教育技能的提高,在体育教师教育标准的指引下“实务为要,观摩学习”,以四年贯穿的培养方式强化学生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技能。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体育及相关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知识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一流师资,能够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管理和训练工作以及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并为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
三、基本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体育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自由和宽容的态度、团结与协作精神及一定的审美能力;
2.掌握体育与健康教学、体育锻炼指导、运动训练和竞赛组织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教师职业资格的基本条件,能独立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工作,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
3.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习惯及求实探索和创新精神,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
4.具有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有基本的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形成良好的责任感;
5.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基础和科学素养,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新进展,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较强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
6.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主要课程
体育学概论、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体育心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各项目理论与实践等。
五、学制及授予学位
学制:4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六、课程教学学时、学分分布表
类别
学期
课类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计
百分比
学
分
公共教育平台必修
7
4
6
3
6
/
/
/
26
25.5
通识课程平台必修
1
/
6
6
5
3
/
/
21
20.6
专业课程平台必修
6
7
3
/
/
1
/
/
17
16.7
专业课程平台选修
计划开设
/
/
8
15
15
24
/
5
67
/
学生应修
/
/
1
3
3
4
/
2
13
12.7
通识教育平台选修
/
2
2
6
7
8
/
/
25
24.5
小
计
14
13
18
18
21
16
/
2
102
100
七、课程计划表
课程
类别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开
课
学
期
学
分
学时分配表
周
学
时
先行课
考试方式
双学位课
授
课
实
验
课
外
公共教育平台
必修课
3400002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
3
48
/
/
3
/
1
/
35000013
大学综合英语
1
1
4
52
/
/
4
/
1
/
35000023
大学综合英语2
2
4
64
/
/
4
35000013
1
/
3400002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
2
24
/
8
3
/
1
/
35000033
大学综合英语3
3
4
64
/
/
4
35000023
1
/
3400002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
3
32
/
16
2
/
1
/
3400002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5
6
48
/
48
3
/
1
/
通识课程平台
必修课
21910001
体育专业学习指导与职业规划
1
1
16
/
8
1
/
3
/
21910002
体育学概论
3
2
32
/
16
2
/
1
是
21910003
运动解剖学
3
2
32
/
16
2
/
1
是
36011001
心理学基础
3
2
24
8
12
2
/
1
/
21910004
运动生理学
4
2
32
/
16
2
/
1
是
21910005
体育与运动心理学
4
2
32
/
16
2
/
1
是
36012001
教育学基础
4
2
24
8
/
2
/
1
/
21910006
动作学习与控制
5
1
16
/
8
1
/
3
是
21910007
体育保健学
5
2
32
/
16
2
/
1
是
21900001(B)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
5
2
32
/
16
2
/
1
是
36013001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6
2
16
16
/
2
/
2
/
21900002(B)
中小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设计
6
1
16
/
8
1
/
3
是
通识课程平台
选修课
31001001
计算机基础
3
2
16
16
/
2
/
3
/
21920001
体育史
3
1
16
/
8
1
/
1
是
21920002
运动损伤与防治
3
1
16
/
8
1
/
1
是
21920003
现代球类运动赏析
3
1
16
/
8
1
/
3
/
21920004
形体舞蹈
3
1
16
/
8
1
/
3
/
21920005
运动生物力学
4
1
16
/
8
1
/
1
是
21920006
运动处方理论与方法
4
1
16
/
8
1
/
3
是
21920007
运动生物化学
4
1
16
/
8
1
/
3
是
21920008
体育统计学
4
1
16
/
8
1
/
1
是
21920009
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分析与观摩
4
1
16
/
8
1
/
3
是
21920010
体育教学场地规划与设计
4
1
16
/
8
1
/
3
/
2192001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
4
1
16
/
8
1
/
3
/
21900012
体育经济学
5
1
16
/
8
1
/
3
/
21920013
体育游戏创编与实践
5
1
16
/
8
1
/
3
/
21920014
跆拳道
5
1
16
/
8
2
/
3
/
21920015
毽球
5
1
16
/
8
2
/
3
/
36021001
儿童发展
5
1
16
/
/
1
/
3
/
36021002
中学生心理辅导
5
1
16
/
/
1
/
3
/
36022004
教育研究方法
5
1
16
/
/
1
36021001
3
/
36022007
教育研究方法基础
5
1
16
/
/
1
36021001
3
/
36022009
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
5
1
16
/
/
1
36021001
3
/
36022010
中国教育名家思想
5
1
16
/
/
1
36021001
3
/
36022012
教师专业发展
5
1
16
/
/
1
36021001
3
/
36022014
教学案例赏析
5
1
16
/
/
1
36021001
3
/
21920016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赏析
6
1
16
/
8
1
/
3
/
21920017
团体操创编与实践
6
1
16
/
8
1
/
3
/
通识课程平台
选修课
21920018
体育科研方法
6
1
16
/
8
1
/
3
是
21920019
教练原理与运用(双语)
6
1
16
/
8
1
/
3
是
36021003
教师职业发展与心理健康
6
1
16
/
/
1
/
3
/
36022001
教育哲学
6
1
16
/
/
1
36021001
3
/
36022002
课程设计与评价
6
1
16
/
/
1
36021001
3
/
36022003
有效教学
6
1
16
/
/
1
36021001
3
/
36022004
6
1
16
/
/
1
36021001
3
/
36022006
校本课程开发
6
1
16
/
/
1
36021001
3
/
36022008
教育调查与统计
6
1
16
/
/
1
36021001
3
/
36022011
外国教育名家思想
6
1
16
/
/
1
36021001
3
/
36022013
家庭教育
6
1
16
/
/
1
36021001
3
/
36022015
教育法学
6
1
16
/
/
1
36021001
3
/
36022016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
6
1
16
/
/
1
36021001
3
/
36023001
信息技术与课程实践
6
1
16
/
/
1
/
3
/
36023002
现代远程教育概论
6
1
16
/
/
1
/
3
/
36023003
教学系统设计案例研析
6
1
16
/
/
1
/
3
/
36023004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6
1
16
/
/
1
/
3
/
专业课程平台
必修课
41810001
田径
1
2
64
/
16
4
/
1
是
41810002
体操
1
2
64
/
16
4
/
1
是
41810003
篮球
1
2
64
/
16
4
/
1
是
41810004
足球
2
1.5
48
/
12
3
/
1
是
41810005
排球
2
1.5
48
/
12
3
/
1
是
41810006
武术
2
2
64
/
16
4
/
1
是
41810007
健美操
2
1
32
/
8
2
/
1
是
专业课程平台
必修课
41810008
游泳
2
1
32
/
8
2
/
1
是
41810009
学校体育学
3
2
32
/
16
2
/
1
是
41810010
运动训练学概论
3
1
16
/
8
1
/
1
是
41810011
定向运动与野外生存
6
1
32
/
8
2
/
1
是
选修课
41821001
田径理论与实践1
3
1
32
/
8
2
/
3
是
41821002
篮球理论与实践1
3
1
32
/
8
2
/
3
是
41821003
排球理论与实践1
3
1
32
/
8
2
/
3
是
41821004
足球理论与实践1
3
1
32
/
8
2
/
3
是
41821005
武术理论与实践1
3
1
32
/
8
2
/
3
是
41821006
体操与健美操理论与实践1
3
1
32
/
8
2
/
3
是
41821007
艺术体操与体育舞蹈理论与实践1
3
1
32
/
8
2
/
3
是
41821008
乒乓球理论与实践1
3
1
32
/
8
2
/
3
是
41821009
田径理论与实践2
4
1
32
/
8
2
41821001
3
是
41821010
篮球理论与实践2
4
1
32
/
8
2
41821002
3
是
41821011
排球理论与实践2
4
1
32
/
8
2
41821003
3
是
41821012
足球理论与实践2
4
1
32
/
8
2
41821004
3
是
41821013
武术理论与实践2
4
1
32
/
8
2
41821005
3
是
41821014
体操与健美操理论与实践2
4
1
32
/
8
2
41821006
3
是
41821015
艺术体操与体育舞蹈理论与实践2
4
1
32
/
8
2
41821007
3
是
41821016
乒乓球理论与实践2
4
1
32
/
8
2
41821008
3
是
41823001
太极拳
4
1
32
/
/
2
/
3
/
41823002
乒乓球
4
1
32
/
/
2
/
3
/
41823003
健美运动
4
1
32
/
/
2
/
3
/
41824001
体育管理学
4
1
16
/
8
1
/
1
是
41824002
休闲体育
4
1
16
/
8
1
/
3
/
专业课程平台
选修课
41825001
体育测量与评价
4
1
16
/
8
1
/
3
/
41825002
健康教育学
4
1
16
/
8
1
/
3
是
41821017
田径理论与实践3
5
1
32
/
8
2
41821009
3
是
41821018
篮球理论与实践3
5
1
32
/
8
2
41821010
3
是
41821019
排球理论与实践3
5
1
32
/
8
2
41821011
3
是
41821020
足球理论与实践3
5
1
32
/
8
2
41821012
3
是
41821021
武术理论与实践3
5
1
32
/
8
2
41821013
3
是
41821022
体操与健美操理论与实践3
5
1
32
/
8
2
41821014
3
是
41821023
艺术体操与体育舞蹈理论与实践3
5
1
32
/
8
2
41821015
3
是
41821024
乒乓球理论与实践3
5
1
32
/
8
2
41821016
3
是
41823004
娱乐排球
5
1
32
/
/
2
/
3
/
41823005
散打
5
1
32
/
/
2
/
3
/
41823006
羽毛球
5
1
32
/
/
2
/
3
/
41824003
民族传统体育概论
5
1
16
/
8
1
/
3
是
41824004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5
1
16
/
8
1
/
3
/
41825003
实用运动生理学
5
1
16
/
8
1
/
3
/
41825004
现代安全防护与急救
5
1
16
/
8
1
/
3
是
41821025
田径理论与实践4
6
1
32
/
8
2
41821017
1
是
41821026
篮球理论与实践4
6
1
32
/
8
2
41821018
1
是
41821027
排球理论与实践4
6
1
32
/
8
2
41821019
1
是
41821028
足球理论与实践4
6
1
32
/
8
2
41821020
1
是
41821029
武术理论与实践4
6
1
32
/
8
2
41821021
1
是
41821030
体操与健美操理论与实践4
6
1
32
/
8
2
41821022
1
是
41821031
艺术体操与体育舞蹈理论与实践4
6
1
32
/
8
2
41821023
1
是
41821032
乒乓球理论与实践4
6
1
32
/
8
2
41821024
1
是
专业课程平台
选修课
41822001
田径教学与体能训练
6
2
64
/
/
4
/
1
/
41822002
篮球教学与训练
6
2
64
/
/
4
/
1
/
41822003
排球教学与训练
6
2
64
/
/
4
/
1
/
41822004
足球教学与训练
6
2
64
/
/
4
/
1
/
41822005
武术教学与训练
6
2
64
/
/
4
/
1
/
41822006
健美操教学与训练
6
2
64
/
/
4
/
1
/
41822007
体育舞蹈教学与训练
6
2
64
/
/
4
/
1
/
41824005
体育社会学
6
1
16
/
/
1
/
3
是
41825005
营养学
6
1
16
/
8
1
/
3
/
41824006
竞技教育学
8
1
16
/
8
1
/
3
/
41825006
保健推拿按摩
8
1
16
/
8
1
/
3
/
41823007
网球
8
1
32
/
/
2
/
3
/
41823008
民族传统养生方法
8
1
32
/
/
2
/
3
/
41823009
舞龙运动
8
1
32
/
/
2
/
3
/
八、实践实验教学环节
名称
学分
课外实验课程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
2
教师教育技能训练
教师语言
1
书写技能
1
主修项目训练
4
见习
2
教育实习或毕业实习
16
毕业论文(设计)
6
总学分
32
九、社群教育平台
学生至少应获得3个相关学分,学分具体分布如下:
1、指导社区及学生俱乐部活动:0.5学分;
2、指导专项运动队训练:0.5学分;
3、获得国家二级以上运动员等级证书(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入学前获得等级除外)每项0.5学分;
4、获得国家二级以上裁判员等级证书:每项0.5学分;
5、各专项教学技能等级(最多不超过1.5学分):每项0.5学分;
6、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最多1.5分
):校级0.5学分,省级以上1学分;
7、获取国家社区指导员证书(取最高等级):国家1级1学分,国家2级0.5学分;
8、各类社会活动志愿者及学院教学助理工作:0.5学分;
9、通过国家CET-4级:1学分;
10、通过国家CET-6级:1.5学分;
11、通过计算机二级:0.5学分;
12、通过计算机三级:1学分;
13、参加学科前沿动态讲座(不少于3次):0.5学分;
14、科研创新项目:国家2学分、省市1学分、学校0.5学分等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
15、获得省部级科研与教学奖励:
2分;
16、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最多不超过2学分):1学分;
17、获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最多不超过1学分):0.5学分;
18、境外游学、交流学习:0.5学分.
十、说明
1、本专业通识平台课程与体育教育专业(非师范)、运动训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相同,分别在1~6学期开设。
2、本专业学生为免费师范生,以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为目标,不分培养方向。
在专业平台选修课中设5个课程模块,即模块一为主项理论与实践课程(课程编号为41821001——41821032)、模块二为运动项目教学与训练技能提高课程(课程编号为41822001——41822007)、模块三为运动项目技能扩展课程(课程编号为41823001——41823009)、模块四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课程编号为41824001——41824006)、模块五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课程编号为41825001——41825006)。
学生需选模块一课程4学分,分别在3、4、5、6学期各选1学分,而且需完成4学分的课外训练,分别在3、4、5、6学期各完成1学分;学生需选模块二课程2学分,在第6学期完成;学生需选模块三课程3学分,在4、5、8学期各选1学分;学生需选模块四与模块五课程各2学分,在4、5、6、8学期各选1学分,学生自主选修。课内选修课总学分不低于13学分。
3、通识教育平台选修课程:(1)任意选修课为12学分,其中自然科学类不少于3学分,社会科学类不少于4学分,其他5学分由学生自主选修。在第2、4、5、6学期分别选修2学分、3学分、3学分、4学分;(2)在交叉互选课中需选修8学分,在3、4、5、6学期分别选2学分,包括体育学科选修课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总学分不少于8学分;(3)学生需选教师教育平台课程选修课5学分,其中需在第4学期从本专业开设课程中选修1学分。
4、本专业学生应修取公共教育平台必修课26学分;通识教育平台必修课21学分,选修课25学分;专业平台必修课17学分,选修课13学分;课程总学分不少于102学分。
本专业在第1学期至第6学期确定40学分的双学位课程供其他专业高年级学生修读。学生修读专业双学位课程达到规定学分并完成该专业的毕业论文,符合双学位学位授予条例的,学校颁发双学士学位证书。其中,符合学校辅修条例的,学校发给辅修专业证书。
5、实践实习教学环节应修满32学分:
(1)本专业的实验课程安排在课外进行,总学分2学分,64学时。其中运动解剖学18学时,运动生理学18学时,体育保健学12学时,运动生物化学8学时,体育与运动心理学8学时。
(2)本专业学生应获取教师教育技能课程中教师语言、书写技能各1个学分;
(3)本专业的主修项目课程安排4学分的课外训练,分别在3、4、5、6学期各安排1学分。
(4)本专业的教育见习2学分,时间为2周,分别安排在第4、第6学期进行,每学期时间为1周;
(5)本专业的教育实习16学分,时间为16周,安排在第7学期进行;
(6)毕业论文(设计)6学分,时间为6周,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
6、本专业毕业要求:本专业学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修满规定的学分,课程总学分达到102学分,获得社群教育平台3学分,并完成所有实践实验教学环节,外语考试成绩符合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要求,通过论文答辩,准予毕业。符合学校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篇2: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本文关键词:人才培养,交通运输,方案,专业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本文简介: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执笔人:李晓珍审核人:刘仁鑫教学院长:刘仁鑫)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运筹学、管理学、汽车维修工程学等方面知识,能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与维修企业从事交通运输组织与管理、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管理、交通运输设备研制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本文内容:
交通运输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执笔人:
李晓珍
审核人:刘仁鑫
教学院长:刘仁鑫
)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运筹学、管理学、汽车维修工程学等方面知识,能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与维修企业从事交通运输组织与管理、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管理、交通运输设备研制、维修、检测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二、专业培养规格和要求
本专业学生要求掌握运筹学、管理学、车辆构造、汽车运用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进行现代汽车测试、故障诊断、机务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具有汽车的研究开发、制造、服务、推广运用和交通运输部门和企业的规划设计、企业经营管理等基本能力。
三、学生应获得的知识与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运用本国语言和一门外语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机械学、汽车理论与构造、汽车电子学、交通运输管理学、汽车检测诊断与维修技术、计算机基础、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操作等基本技能;
4.熟悉国家关于交通运输和汽车技术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
6.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7.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精神;
8.
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一定的美学修养。
四、主干课程
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汽车理论、运筹学、汽车构造、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发动机原理、汽车检测技术、汽车维修工程、汽车运用管理学、计算机技术基础。
五、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六、学时学分分配及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教学计划课内总学时为2592学时,课内总学分为144,其中必修课学时占总学时72%,选修课学时占总学时
28%;专业课时占总学时的15%;实践教学38周。
本专业学生毕业应取得最低学分数为182学分,其中必修课为104学分,选修课最低为40学分,实践环节为38学分。在选修课学分中,公共选修课总学分不低于12分,人文社科类公共选修课不低于8学分,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不低于4学分,专业选修课不低于28学分。
交通运输
专业学时学分分配表
类别
周数
学时
学分
占总学分的比例(%)
必修课
公共课
666
37
20.3
基础课
828
46
25.3
专业课
378
21
11.5
合
计
1872
104
57.1
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
216
12
6.6
专业选修课
504
28
15.4
合
计
720
40
22
入学教育
1周
不计入总学时(学分)
毕业教育
1周
不计入总学时(学分)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4
4
其他课程实践教学
13
13
创新实践学分
1-8学期
2
专业实习
4
4
毕业实习
8
8
毕业设计(论文)
7
7
合
计
2592
182
七、必修课程教学计划安排表
交通运输
专业必修课程教学计划安排表(公共课)
课程
代码
课程名称(中文)
课程名称(英文)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合计
理论
实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An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2
36
36
1
考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Morals
and
Ethics
&
Fundamentals
of
Law
2
36
36
2
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asic
Principles
of
Maxism
3
54
54
3
考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
Theoretical
System
of
Chinese
Socialism
3
54
54
4
考试
形势与政策Ⅰ
Situation
PoliciesⅠ
1
18
18
2
考查
形势与政策Ⅱ
Situation
PoliciesⅡ
1
18
18
3
考查
大学英语Ⅰ
College
English
Ⅰ
3
54
54
1
考试
大学英语Ⅱ
College
English
Ⅱ
3
54
54
2
考试
大学英语Ⅲ
College
English
Ⅲ
3
54
54
3
考试
大学英语Ⅳ
College
English
Ⅳ
3
54
54
4
考试
大学语文
College
Chinese
1.5
27
27
1
考试
大学体育Ⅰ
Physical
Education
Ⅰ
1.5
27
27
1
考查
大学体育Ⅱ
Physical
Education
Ⅱ
1.5
27
27
2
考查
大学体育Ⅲ
Physical
Education
Ⅲ
1.5
27
27
3
考查
大学体育Ⅳ
Physical
Education
Ⅳ
1.5
27
27
4
考查
军事理论
Education
on
National
Defense
1.5
27
27
1
考试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Ⅰ
Career
Planning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Ⅰ
1
18
18
2
考查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Ⅱ
Career
Planning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Ⅱ
1
18
18
7
考查
计算机应用基础
The
technique
of
Computer
Operation
2
36
18
18
1
考试
公共课学分(学时)合计
37
666
648
18
交通运输
专业必修课程教学计划安排表(基础课)
课程
代码
课程名称(中文)
课程名称(英文)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合计
理论
实验
C语言程序设计
Programming
Language
with
C
3.0
54
32
22
2
考试
高等数学(上)
Advanced
MathematicsⅠ
4.0
72
72
1
考试
高等数学(下)
Advanced
MathematicsⅡ
4.0
72
72
2
考试
线性代数
Linear
Algebra
1.5
27
27
3
考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Probabilit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3.0
54
54
3
考试
大学物理
College
Physics
3.0
54
54
2
考试
大学物理实验
Physical
Experiment
2.0
36
36
3
考试
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上)
Descriptive
Geometry
and
Mechanical
Graphing
Ⅰ
3.0
54
54
1
考试
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下)
Descriptive
Geometry
and
Mechanical
Graphing
Ⅱ
1.5
27
27
2
考试
工程力学
Engineering
Mechanics
4.5
81
76
5
2
考试
机械设计基础
Basis
of
Mechanical
Designing
4.5
81
74
7
3
考试
计算机绘图
Computer
Graphics
2.0
36
16
20
3
考试
工程材料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
36
36
4
考试
电工与电子技术(上)
Electric
Circuit
and
ElectronicsⅠ
2.5
45
36
9
4
考试
电工与电子技术(下)
Electric
Circuit
and
ElectronicsⅡ
3.5
63
50
13
5
考试
液压与气压传动
Hydraulic
and
Pneumatic
Transmission
2.0
36
30
6
5
考试
基础课学分(学时)合计
46
828
710
118
交通运输
专业必修课程教学计划安排表(专业课)
课程
代码
课程名称(中文)
课程名称(英文)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合计
理论
实验
汽车构造
Automobile
Mechanics
4.0
72
64
8
4
考试
汽车运用管理学
Management
of
Automobile
Application
2.5
45
38
7
5
考试
车辆保险与理赔
Insurance
and
Claim
of
Vehicle
2.0
36
36
6
考试
内燃机原理
Principles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
2.5
45
40
5
5
考试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The
Technology
of
Electronic
Control
for
Automobile
3.0
54
38
16
5
考试
汽车理论
Theory
of
Automobile
2.5
45
39
6
6
考试
汽车检测技术
Automobile
Testing
Technology
2.5
45
35
10
6
考试
汽车维修工程
Automobile
Maintenance
Engineering
2.0
36
28
8
6
考试
专业课学分(学时)合计
21
378
312
66
八、选修课程教学计划安排表
交通运输
专业选修课程教学计划安排表
课程
代码
课程名称(中文)
课程名称(英文)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选课
要求
合计
理论
实验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Contemporary
World
Economy
and
Politics
1
18
18
3
考查
必选
文献检索与利用
Document
Retri
and
Utilization
1
18
14
4
5
考查
必选
专业英语
Specialized
English
1
18
18
6
考试
必选
机械制造基础
Mechanical
making
Fundamentals
3.0
54
38
16
5
考试
必选
系统工程
Systems
Engineering
2.5
45
45
5
考试
必选
机械优化设计
Optimal
Design
of
Machinery
1.5
27
18
9
5
考试
选修1.5-3.5学分
机械可靠性设计
Mechanical
Reliability
Design
1.5
27
27
5
考试
非金属材料
Non-Metal
Materials
2.0
36
28
8
5
考试
试验设计
Experimental
Design
1.5
27
27
5
考试
模具设计与制造
Mould
Design
and
Production
2.0
36
28
8
5
考试
交通运输法规
Legislation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1.5
27
27
6
考试
必选
汽车营销学
Automobile
Marketing
1.5
27
27
6
考试
必选
汽车电器设备与维修
Automobile
Electric
Equipment
&
Maintenance
3.0
54
40
14
6
考试
必选
Pro/E
Pro/E
2.0
36
18
18
6
考试
必选
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ation
System
3.0
54
46
8
6
考试
选修2-5学分
单片机原理
Fundamentals
of
Mono-Chip
Computers
2.0
36
32
4
6
考试
新能源汽车
automobiles
powered
by
new
energy
sources
2.0
36
32
4
6
考试
人机工程学
Human
Engineering
2.0
36
36
6
考试
交通运输企业管理
(双语)
Enterprise
Management
of
Transportation
2.0
36
36
6
考试
汽车节能与环保
Automobile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3.0
54
46
8
7
考试
必选
交通运输技术管理
Technical
Management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2.0
36
30
6
7
考试
必选
汽车发展动态
Automotive
Development
1.5
27
27
7
考试
选修1.5-2.5学分
交通运输商务管理
Business
Management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1.5
27
27
7
考试
汽车传感器技术
Sensing
and
Detecting
Technology
2.5
45
39
6
7
考试
汽车设计
Vehicle
Design
2.0
36
36
7
考试
微机原理及其应用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2.0
36
36
7
考试
专业选修课学分合计
28
504
5—7
公共选修课学分合计
12
216
2—7
选修课学分合计
40
720
九、实践教学计划安排表
交通运输
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安排表
课程
代码
课程名称(中文)
课程名称(英文)
学分
周数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备注
入学教育
Training
for
Freshmen
1
1
毕业教育
Graduate
Education
1
8
军事训练
Military
Training
2.0
1
考查
创新实践学分
practice
of
Innovation
2.0
1-8
考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习
Practice
of
Morals
and
Ethics
&
Fundamentals
of
Law
1.0
1
2
考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实习
Practice
of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
Theoretical
System
of
Chinese
Socialism
3.0
3
4
考查
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测绘
Surveying
and
Mapping
for
Mechanical
Graphing
1.0
1
2
考查
金工实习
Metalworking
Practice
4.0
4
3
考查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Course
Design
for
Fundamentals
of
Mechanical
Design
1.0
1
3
考查
汽车拆装实习
Automobile
Construction
and
Cannibalizing
2.0
2
4
考查
汽车驾驶实习
Automobile
Driving
Practice
2.0
2
6
考查
汽车检测技术教学实习
Practice
of
Automobile
Testing
1.0
1
6
考查
专业实习
Professional
Novitiate
4.0
4
1-7
考查
毕业实习
Graduate
Practice
8.0
8
7
考查
毕业设计(论文)
Graduate
Thesis
7.0
7
8
考查
实践教学学分合计
38
8
篇3: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和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编写框架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和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编写框架 本文关键词:和硕,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框架,编写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和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编写框架 本文简介:附件3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和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编写框架一、培养目标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结合本学科、专业的特点,制定具体培养目标。二、研究方向1.研究方向的设置要科学、规范,宽窄适度,相对稳定(每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和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编写框架 本文内容:
附件3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和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编写框架
一、培养目标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结合本学科、专业的特点,制定具体培养目标。
二、研究方向
1.研究方向的设置要科学、规范,宽窄适度,相对稳定(每个方向原则上应有一个学术梯队),一般应按三级学科设置,具备培养本研究方向研究生所需的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研究方向一般为3-5个,应在考虑本学科自身优势和特点的同时,密切关注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或深远意义的相关领域,努力把握本学科专业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使本学科的培养能够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
(每个方向需对其主要的研究内容做一简单介绍)
2.设置研究方向应具备以下条件:
(1)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2)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和重要的科研成果;
(3)能开设本研究方向的前沿课程;
(4)属交叉学科,具有明显的发展潜力。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制3年,最长学习年限6年;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学制5年,最长学习年限6年。
博士研究生原则上不能提前毕业,对于特别优秀者,最多可提前一年毕业。各单位可制定提前毕业的条件。
四、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成立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由3-5名本专业和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其中应有一名校内跨学科的教授或校外导师,研究生导师任组长。
五、学分要求
全日制普通博士研究生至少修满15学分;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至少修满40学分。
六、课程设置
1.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结合博士研究生的研究领域及所需知识结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充分体现相应的深度与内涵。
博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类。
必修课分学位公共课和学位专业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位公共课,计3学分。
(2)第一外国语,学位公共课,计3学分;
(3)第二外国语,计2学分。博士研究生第一外国语为英语的,第二外国语可作为选修课;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的,则第二外国语必修英语。
(4)学科群范围内的专题讲座(课程名称:“现代农业与生物技术”或“现代农业与工程”或“现代农业与经济管理”专题讲座),必修,计3学分。
专题讲座旨在使研究生熟悉本学科的重要学术理论和前沿性成果,提高博士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和学术交流能力。学校或学院(学科)定期邀请校外知名专家来我校作专题讲座,内容包括国内外研究动态介绍与研究方法、文献讲座、新技术与新成果介绍等(该课程考核办法由学校另行制定)。
(5)学位专业课和选修课程(要明确课程名称)及其应修学分数由培养单位自行决定。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开设反映当代科学前沿最新发展成果的博士研究生课程,鼓励专业课双语教学。
(6)补修课程。跨学科或同等学力考入的博士研究生应补修本专业硕士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不计学分。
2.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在修完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后,应修本专业博士研究生除外国语以外的课程。
七、考核方法
1.课程考核
博士研究生课程的考试可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但一般应有一定量的笔试。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专业课采用笔试、口试、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重在考察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应用基础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所有课程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2.学术交流及报告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根据本学科前沿研究及结合本人研究情况,要在学院以上范围内做3次以上学术报告(每年一次),其中博士研究生主讲次数、参与次数和考核办法应在培养方案中有具体规定,对在重要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的,可给予减免次数奖励。
3.学术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对本专业博士研究生要求阅读文献的数量提出明确要求(要有一定数量的外文资料),并根据综述内容提出学位论文题目和选题报告。开题报告一般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由本学科专业5人以上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对研究生所做的开题报告进行评审,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重做仍不通过者终止培养。
4.中期考核:博士生入学后第二学期末或第三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课程学习、开题报告情况、学位论文工作进展和身体状况等。具体办法按《沈阳农业大学博士生中期考核暂行规定》执行。
5.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实行中期资格考试制度。具体办法按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学位论文是各学科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的具体体现。应引导博士生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作为其论文研究内容,学位论文应观点鲜明,理论正确,思路清晰,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博士研究生应用不少于2年时间从事与学位论文有关的研究;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应用不少于3年时间从事与学位论文有关的研究。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须发表与学位论文有关的研究论文(详见学校关于发表论文规定)。
九、答辩与学位授予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沈阳农业大学学位授予细则》的规定和要求,研究生在按规定修满学分,完成毕业与学位论文的全部工作后,需向所在学院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出答辩申请,经研究生部审核批准后,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论文评审和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必须有2名以上外单位专家。论文答辩要严肃认真,做到公正、公开。答辩通过者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达到博士学位授予要求的经学位评定分委会讨论通过,报校学位委员会批准,授予博士学位。
附:本学科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