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6教育孩子需要艺术(活动式教案一) 本文关键词:教案,教育孩子,小学,艺术,活动
小学6教育孩子需要艺术(活动式教案一) 本文简介:小学⑥第三讲教育孩子需要艺术(活动式教案一)费城小学蒋辉【教学目的】当代社会,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对于孩子,家长都很娇惯,比如不给孩子买冰淇淋,孩子就拒绝写作业;而经常性物质奖励,又导致孩子不以为意;家长对孩子管得过多、过严,孩子就会产生排斥和逆反心理,对家长的话充耳不闻,教育毫无效果,结果是家长生气
小学6教育孩子需要艺术(活动式教案一) 本文内容:
小学⑥第三讲
教育孩子需要艺术
(活动式教案一)
费城小学
蒋辉
【教学目的】
当代社会,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对于孩子,家长都很娇惯,比如不给孩子买冰淇淋,孩子就拒绝写作业;而经常性物质奖励,又导致孩子不以为意;家长对孩子管得过多、过严,孩子就会产生排斥和逆反心理,对家长的话充耳不闻,教育毫无效果,结果是家长生气,孩子憋气,两败俱伤。经调查,多数学生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指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都遇到过类似的尴尬。
本课题的教学目的在于,向家长介绍几种类型孩子的表现;让家长知道怎样批评、奖励孩子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使他们懂得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家长必须掌握这门艺术。
【教学方法】
游戏、分享、话题讨论
【切入点】
由游戏切入,让家长在游戏中感受、领悟,了解孩子,他们才能选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和语言,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让其快快乐乐地做事、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家长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的不足,让家长知道怎样惩罚、奖励孩子,才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在心形纸上完成问题回答,待课上与自己家长答题卡相对比。
问题设计:
1、你最爱吃的是什么菜?
2、你喜欢什么颜色?
3、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4、你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5、你最欣赏的歌星是谁?
6、你最爱唱的歌是哪一首?
7、你成绩最好的功课是哪一门?
8、你过生日最想要的生日礼物是什么?
9、你最想对您说的话是什么?
10、你最好的朋友叫什么名字?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老师:各位家长,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各位家长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来参加我们的家长课程,这是对自己孩子的关心,也是对我们学校教育工作的大力支持。这次请大家来,主要是想和大家一起探讨孩子的成长问题。今天我们就从如何教育孩子入手,交流一些教育方法,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首先,我想请家长完成一个答题游戏,叫做:心灵对对碰。
就是在您面前准备好的心形纸上写下问题答案(家长动笔快速完成答题)
心形纸上设计的问题:
1、你最爱吃的是什么菜?
2、孩子喜欢什么颜色?
3、孩子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4、孩子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5、孩子最欣赏的歌星是谁?
6、孩子最爱唱的歌是哪一首?
7、孩子成绩最好的功课是哪一门?
8、孩子过生日最想要的生日礼物是什么?
9、孩子最想对您说的话是什么?
10、孩子最好的朋友叫什么名字?
(家长写完后,发放自己孩子的答题卡,拿孩子的答案与家长的答案作对比,来测验家长对孩子的了解程度。)
二、游戏感受分享
游戏结束,让家长拿自己的答案和孩子的答案对照一下,一起分享游戏感受。
(请人发放孩子的答案)
老师:我们先请最了解自己孩子的家长来谈谈他是怎么做到的。
老师:下面,请家长们谈谈您在刚才这个游戏中的感受。(3-5人)
1、当您提笔写答案时,您觉得您了解您的孩子吗?
2、看到孩子给出的结果,您有什么感受?
3、您在哪些方面比较了解孩子,哪些方面不够了解孩子?
4、您平时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孩子呢?
(老师不论听到什么样的感受,都要给予正向的肯定。不评价,不指责,用接纳、包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家长,为家长和孩子创造充分表达的气氛。游戏分享越充分,后面的话题讨论就越容易进行。)
三、话题讨论
(参见《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小学⑥第47-66页)
从游戏的体验中联系现实的亲子关系、联系家庭中常用的教育方法。
1、您平时经常用什么方式与孩子交流(教育孩子)?
2、您认为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方法?
3、您在什么情况下会使用惩罚或奖励的办法?
4、您的惩罚奖励收到好的教育效果了吗?为什么?你是否曾尝试过改变这种现象?
5、您要惩罚或奖励孩子之前征求过孩子的意见吗?您能尊重孩子的选择与决定吗?
6、“棍棒下面出孝子”“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两句话,您认为有道理吗?
四、结合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是否是一个成功的家长关键在于发现孩子的优势并帮助孩子发扬光大。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只要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原则,在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讲究家教方法,就一定能让孩子们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当孩子犯了错,尤其是内心已经很愧疚的时候,他们需要父母的爱和宽容。教育专家海姆·吉诺特说
:“惩罚并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行为者在犯错误时变得更加隐蔽,更加巧妙地掩饰,更有技巧而不被发现。小孩儿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下一次更隐蔽,而不是要更诚实、更负责。”
奖励和惩罚都能促进孩子的成长,关键是要奖罚分明、适度。日本著名教育家铃木镇一曾说过:“对孩子的赞美和赏识不是无原则的,而应该运用科学的、适当的方法,使孩子切实感受到深入人心的鼓舞。”(引导家长研读《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小学⑥第63页专家的调查实验)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些孩子解答一些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开始他对所有的孩子都不奖励,而后,他把孩子分成两组,一组每解答一道难题就奖励一美元,另一组则没有任何奖励。在安排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里,他发现,尽管有奖励那一组的孩子在有奖励解答的时候,解题十分努力,但在自由活动的时间里,却很少有人在自学解题;而没有奖励的那一组却有很多孩子在继续认真地解答尚未解答的难题。从总体上说,有奖励组的孩子对解答难题的兴趣减少了,而无奖励组的孩子反而兴趣更浓厚。
这个试验说明了什么呢?它说明了用金钱奖励在短时间内可能作用,但不一定能起到长久的积极作用,它还说明了奖励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奖励要讲究方法和技巧。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许多家长也在实行奖励制度,有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相当一部分家长不管奖励多少,孩子仍然老样子,效果不理想,有的甚至越奖越差,起了反作用。原因何在呢?就在于奖励不得法。
教育孩子的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
补充案例(根据时间、教学需要适当剪裁案例):
(一)及时修正长歪的“枝杈”——孟母教子的故事
(二)马克·吐温与女儿(教材p55案例故事)
及时修正长歪的“枝杈”——孟母教子的故事
一、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
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乡下,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这里挖坑掘土。死者的亲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颇为热闹。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强,对这些事情感到很新奇,他看到这些情景,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一会儿假装孝子贤孙,哭哭啼啼,一会儿装着吹鼓手的样子。他和邻居的孩子嬉游时,也模仿出殡、送葬时的情景,拿着小铁锹挖土刨坑。
孟母一心想使孟子成为好读书、有学问的人,看到儿子的这些怪模样,心里很不好受。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决定搬家。不久,孟母把家搬到城里。战国初期,商业已经相当发达,在一些较大的城市里,既有坐商的店铺,也有远来做生意的行商。孟子居住的那条街十分热闹,有卖杂货的,有做陶器的,还有榨油的油坊。孟子住家的西邻是打铁的,东邻是杀猪的。闹市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行商坐贾,高声叫卖,好不热闹。孟子天天在集市上闲逛,对商人的叫卖声最感兴趣,每天都学着他们的样子喊叫喧闹,模仿商人做买卖。
孟母觉得家居闹市对孩子更没有好影响,于是又搬家。这次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许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学宫里书声朗朗,可把孟子吸引住了。他时常跑到学宫门前张望,有时还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演习周礼。周礼,就是周朝的一套祭祀、朝拜、来往的礼节仪式。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孟子也和邻居的孩子们做着演习周礼的游戏。“设俎豆,揖让进退。”不久,孟子就进这所学宫学习礼乐、射御、术数、六艺。孟母非常高兴,就定居下来了。
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竟然接连三次搬迁,可见孟母深知客观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点在少年儿童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虽然不是一个人成才的唯一条件,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孟子以后既没有选择墨学、道学等曾经显赫一时的学说,又没有像苏秦等纵横家那样,从个人的权利思想出发,图得个人平生的快意,而是偏偏选择儒家学说作为他毕生奋斗的事业,终于成为一位在现实的人生中,不为一己之身而谋,舍生取义,只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的“圣人”,这与孟母早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二、买肉啖子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猪。孟子见了很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孟母听了,笑了笑,随口说到:“是给你吃啊。”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邻居不是为了孩子杀的猪,我却欺骗了他。这不是在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来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了。
三、断机教子
“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
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覆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马克·吐温与女儿
马克·吐温有三个女儿,他对她们无限慈爱,舐犊情深,家庭中充满了温馨。从女儿们开始懂事那一天起,他就让她们坐在自己就座的椅子的扶手上给她们讲故事。故事的题目由女儿们选择,她们常不假思索地拿起画册,让父亲根据上面画的人或动物即兴编故事。马克·吐温虽然可以毫不费力地编出一段生动的故事来,但是每次他都非常认真,从不敷衍。
在这个家庭里,父母和女儿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平等、民主和相互尊重的关系,洋溢着和睦融洽的气氛,父亲从来不摆出一副做长辈的架子,从不训斥女儿。孩子有了过失,马克·吐温也绝不姑息,让她们记住教训,不再重犯。
马克·吐温想带着孩子们到农庄度假,一家人可以坐在堆满干草的大车上,颤悠悠地向郊外驶去,一路上饱览着美丽的田园风光,这是女儿们向往已久的事了。可是就在搭车出发前,大女儿苏西动手打了妹妹克拉拉,尽管事后是苏西主动向母亲承认错误的,但是按照马克·吐温指定的家规,苏西必须受到惩罚。惩罚的方式由女儿自己提出,经由母亲同意并付诸实施。苏西提出几种受惩的办法,包括她最不情愿受到的惩罚——不坐干草车旅行。犹豫了老半天,苏西终于下来决心对母亲说:“今天我不坐干草车了,它会让我永远记住,不再重犯今天的错误。”马克·吐温非常理解女儿为自己决定的受罚方式对她究竟有多大的分量,他后来在回忆这件事时说:“并不是我让苏西做这件事的,可想起可怜的苏西失去了坐干草车的机会,至今仍然让我感到痛苦——在26年后的今天。”
马克·吐温给予女儿的是友好、接纳和民主的家庭生活环境,女儿在尚未成年的时候就对父母充满了爱与尊敬。
教材p56-57三个案例故事,分别讲的是校长惩罚杀死自己宠物狗的学生小约翰·克劳德的故事、华盛顿童年不撒谎的故事、敬一丹在妈妈的鼓励下三次走进考场终于考上北外研究生的故事,家长们可在课下认真读一读,看看对我们教育孩子有怎样的启发。
【针对原因,给出具体可操作的教育对策】
(参见《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小学⑥第52-54页、第63-65页相关内容。根据时间,可细讲,亦可简单讲一讲纲要,具体原理或者做法让家长课后自学。黑体字为纲要。)
●下面四种情况可以考虑惩罚:(惩罚的必备条件)
1、当孩子故意犯错的时候;
2、当孩子反复犯同样错误的时候;
3、当孩子对温和的说教不敏感的时候;
4、当孩子听不进道理的时候。
●怎样惩罚孩子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呢?
1、惩罚要慎用,做到少而精。
不要管得太多、太琐碎,否则孩子容易成为“老油条”,产生逆反心理或给孩子造成精神创伤、畏首畏尾。要抓住重点本质的问题,而且一管到底。
2、惩罚要及时。
家长应尽可能在孩子发生不良行为时就加以惩罚,如果事情过去几天或几周再进行惩罚,孩子会搞不清为什么受罚,即使知道也不会有强烈感受。
3、惩罚要明理。
在对孩子进行惩罚的同时要讲明道理,让孩子知道自己具体错在哪里,对事不对人。
4、在惩罚上立场要一致。
有些家长尤其是隔辈人因为疼爱孩子而作无原则的庇护,成了孩子不良行为的保护伞,不但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大人之间也会产生矛盾。
5、惩罚要与积极的帮助建议相结合。
例如,在告诉孩子“不要在墙上乱涂乱抹”的同时要告诉他“可以在纸上画”。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在墙上挂块小黑板供孩子涂抹。
6、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惩罚方式。
对1岁以下的孩子可利用注意力转移,当小孩子走近“禁区”时,说“不许”不如说“快过来,看这个”。对年龄大的孩子,你可以采用减少零用钱等进行惩罚。
7、针对不同环境采取不同的惩罚方式。
在人多的场合,最好采用皱眉、打手势等暗示动作或表情。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保护,也就较容易接受你的要求。
●惩罚孩子要注意几点:
1、孩子确实有了过错,家长的批评、惩罚措施就要及时跟上。
一般地说,在孩子刚犯错误时,及时处罚,容易引起孩子的自责,加深对错误的认识和记忆。当然,对孩子认识上的转变,家长不宜过急。
2、惩罚不能情绪化。
孩子有了过错,是否惩罚,不应与父母亲的情绪相联系。不能因为父母亲今天的心情好就不罚了,心情不好,不该罚的也罚了。这容易使孩子养成察言观色、投机取巧的习惯,用种种办法来逃避惩罚,而不是真正吸取教训。
3、惩罚要适度。
惩罚要慎用、少用。非惩罚不足以教育时,要注意适度合理,让孩子能够接受。小题大做会伤害孩子;大题小作就会宠坏孩子。如果孩子对错误有真正的认识,并有改正的表现,父母就要接受孩子的宽恕请求,取消惩罚。
4、不要以“劳”代罚。
孩子犯了错误,需要惩罚时,应当针对所犯的错误情况,采取惩罚措施。比如孩子有意破坏、损坏物品,就应当限制这方面的活动,而不能罚他去学习、干家务,这样会适得其反。
5、打骂不是教育。
孩子有了过错,千万不能打骂。这不仅是认识问题,也是文明素养问题,还是法制观念问题。管教孩子决不可取此下策。(讲自己的感受。)
6、惩罚必须坚决,要进行到底。
孩子发脾气,摔坏玩具或东西,父母就应禁止他与小朋友一起玩,如果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就等于取消惩罚。
7、父母对孩子的惩罚应该一致。
不能父母一方惩罚孩子,另一方把它取消。这样,孩子更不听话,觉得父母有一方袒护自己。
●惩罚孩子的七条原则: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都有受家长惩罚的时候,如何使孩子在惩罚中进步、提高,不致因惩罚而使孩子心头积聚孤僻情绪,进而造成亲自双方对立,这其中很有学问。国外有本名为《父亲手册》的书,具体阐述了惩罚的七条原则,值得广大家长们借鉴与参考。
1、犯错就要处罚。
如果孩子生气时把一片玻璃打碎,虽非故意,也要指出这是他的过错。他虽然没有料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他仍要对后果负责。
2、把要求对孩子讲清楚。
假如你要求孩子做完家庭作业才准看电视,你就要对他讲得清清楚楚,让他记在心上。如果你发现孩子不做功课而先看电视,你就罚他几天之内不准看电视。你先要定下你的要求,他犯了再惩罚,不可不教而罚。
3、惩罚之前先警告。
在惩罚之前,先对孩子警告,一两次警告就会让孩子警惕,他必须改正自己的行为,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4、开始与结果要明确。
惩罚的开始与结果要明确,不要让家中一整天都充满了怨愤气息。惩罚完毕,一切就算过去。
5、犯错后立即惩罚。
犯错误之后,立即惩罚。妈妈常对孩子说的那句“爸爸回家后就有你瞧的啦”的口头禅,并不合适。尤其对孩子来说,这就更坏。因为小孩子没什么时间观念,等到他被罚时,他早忘了惩罚的原因了。大一点的孩子如犯了重大错误也需要立刻处罚。母亲如果能立刻把父亲叫回家来,父亲当场惩罚比等他下班回家来再惩罚有效。
6、让孩子明白受罚的原因。
在惩罚前,一定要向孩子解释一遍惩罚的原因,否则孩子不懂他们为什么受罚。
7、要言出必行。
假如你警告过孩子当他犯某一种过错时要惩罚他,那么在他犯错后,你就一定要实施你惩罚的诺言。假如不处罚,你以后便难以下达命令,你的惩罚也就失去了警示作用。
●家长该怎样奖励孩子呢?
1、要避免奖励过于频繁。
奖励应该是点缀式的,偶尔来一次,不能把凡事都实行奖励当作是自己的目标。凡是孩子应该做的,比如完成作业、简单的家务等都不应该奖励,需要奖励的应该是那些一般难以做到的、表现突出、进步明显的行为。
2、奖励要多样化。
不要都简单的用金钱来奖励,在形式上要力求丰富多彩。比如奖励一本孩子非常喜欢的课外书,奖励孩子去看一场电影、奖励孩子在节假日去旅游,或者奖励孩子由他自己选择一样礼物等。总之,应该让奖励有意义,让奖励留在孩子的记忆深处,这样才能产生久远的作用。动不动用金钱奖励,容易使孩子过分看重金钱,以至形成金钱至上、钱能通神的庸俗价值观。
3、要奖在不经意处。
不经意处,就是自己也没注意或没想到的地方。有时,可以对孩子渐渐形成的、自己也没有注意到的优点或偶尔的一次良好表现给予特别的奖励,以进一步强化孩子的这种优点和表现。比如孩子平时骑车后从来不擦车,这次不知道什么原因,自己很自觉地在擦,而且擦得很干净,那么,不妨给予一定的奖励,给他一个惊喜。又比如,孩子办理的一个同学生病住院了,孩子自作主张,用自己的零用钱买了点礼品去看望同学,家长得知后,也不妨奖励,表示对他的这种行为进行充分的肯定。
4、抓住要点,“投其所好”。
比如:“今天确实不错,我一直看着表,你今天学习了两个半小时。”这样的话,孩子听了会从心底感到高兴和激动,他们会觉得爸爸妈妈真是无微不至,连这些方面都注意到了。父母的关注会使他在明天学习更自觉、刻苦。
5、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评价,使孩子真正悦纳自己。
我们说,表扬可以使孩子更加自信,但是这仅仅是孩子自信的客观条件,要使孩子真正拥有自信,最关键还是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够客观的看待自己,能够悦纳自己。失去了这样的心理基础,再多的表扬在孩子听来也不过是对他的压力和讽刺。
●如果孩子“没有奖励就不努力”或者“得到表扬就提要求”,作为家长,该怎么办呢?
1、改变认知。
在孩子得到表扬的时候,家长应该告诉孩子荣誉是对一个人的能力、人格等各方面的认可,是任何物质的东西都不可替代的,从而使孩子能够理解和感受到精神表扬带来的愉悦感,树立起正确的荣誉观。
2、耐心说服,决不迁就。
当孩子以得到奖励为条件去做本该做的事情,或者在得到表扬后提出物质要求时,家长不仅要拒绝,更要耐心作好说服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孩子明白为什么家长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如果经过你的耐心教育,孩子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家长也不要满足孩子的要求,否则,就会让孩子觉得奖励是可以讨价还价的事情,只要自己坚持,就可以达到目的。
3、适当抚慰,循序渐进。
如果孩子已经习惯于家长的物质奖励,一旦父母没有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会有一种不服气的感觉,甚至会用放弃努力来进行对抗。家长应该在孩子平静以后,再耐心地和孩子谈一谈,使孩子从心理上真正认同家长的做法。当然,在此后的生活中,家长要细心地发现孩子的优点,让孩子感受到精神鼓励的愉悦,长此以往,孩子也就会改掉“没有奖励就不努力”的毛病了。
【课后作业】
(参见《牵手两代亲子成长记录》小学⑥第11-15页)
1、在奖惩孩子的时候,您坚持怎样的原则?效果如何?
2、反思一下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否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3、站在孩子的立场,了解孩子需要的批评奖励方式。
【结束语】
教育孩子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家长必须掌握这门艺术。
教育是一门艺术。假如不变通方法,天天对孩子说大道理和重复的话语,也难怪孩子听而生厌,置之不理了。反之,孩子会在不经意之中接受教育,达到与期待教育目的。家长也能分享到孩子成功的快乐。送家长几句话,以此共勉:
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刻;
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
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
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
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
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
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
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直;
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
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
暂时的成功与失败都不能说明什么,重要的是孩子与每位家长的心态。胜不骄,败不馁,是我们应该永远铭记在心的古训。在此希望每位家长都能正确引导孩子走上成功的道路,愿我们的学生蓬勃向上,全面发展;愿我们的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成为栋梁之材!
最后,祝各位家长工作顺利,家庭幸福,再次感谢你们的支持。
家长课程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