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用常见题型之信息表述类题型分 本文关键词:题型,表述,中考,常见,信息
中考语用常见题型之信息表述类题型分 本文简介:中考语用常见题型之信息表述类题型分析与对策——广州市骏景中学语文科组2009学年“语言运用题型的几种样式的研究”小结汇报广州市骏景中学石元元在近几年广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当中,语言运用类题型是必考的题型,但这一类题目的类型又是极其繁多的,学生在解答这类问题的时候也往往不得其法。骏景中学语文科组教师针对这
中考语用常见题型之信息表述类题型分 本文内容:
中考语用常见题型之信息表述类题型分析与对策
——广州市骏景中学语文科组2009学年“语言运用题型的几种样式的研究”小结汇报
广州市骏景中学
石元元
在近几年广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当中,语言运用类题型是必考的题型,但这一类题目的类型又是极其繁多的,学生在解答这类问题的时候也往往不得其法。骏景中学语文科组教师针对这类题型,进行了实战式的探讨,力求对学生解题有所帮助。我们初二年级两位老师探讨的方向是信息表述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语文中考中对学生有明确的考点要求,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其中的信息表述类题型在中考当中较为常见。中考对其的要求是:“信息表述:筛选、整合重要信息,用文字表述出来,如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内容、观点”。我们整合了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题,大致将此类题目分成三大类:新闻表述题、信息提取题和综合题。
一、
新闻表述题的解题方法
中考所涉及的新闻一般指消息。消息是用概述性的叙述方式,以简洁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报道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的一种文体。
历年来各省市中考所涉及的新闻题主要有三种题型:一是用限定的字数提取新闻内容,二是为新闻拟定标题,三是为新闻补写导语。
(一)用限定的字数提取新闻内容
解题方法是:找出该则新闻的六要素并提取出来(注意关注导语),按照“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做了一件什么事、事情的结果如何”的格式组织语言,然后根据题目中字数的要求进行信息的二次筛选,确定最重要的信息,形成答案。
例:(襄樊中考)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限20字以内)
他们感动着古城襄樊,他们的故事传颂在襄江两岸。2008年3月25日晚,由襄樊市委宣传部主办的2007年度感动襄樊十大人物评选结果揭晓。
被评选出的感动襄樊2007年度十大人物是:年复一年的抚养、教育40多个“问题孩子”的江建军;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地成就一番事业的王国良;重病在身,却把最后的能量献给山区教育的肖永才;面壁十载,临摹永乐宫壁画的“画痴”刘庸之……他们身份各异,经历不同,但都有共同的一点,那就是拥有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
解题思路:首先,我们根据导语“2008年3月25日晚,由襄樊市委宣传部主办的2007年度感动襄樊十大人物评选结果揭晓”确定其六要素为“2008年3月25日晚、襄樊、2007年度感动襄樊十大人物、评选2007年度感动襄樊十大人物、评选结果揭晓”,字数规定为20字,再来进行筛选,具体日期和地点无关痛痒将其舍弃,最后保留“2007年度感动襄樊十大人物评选结果揭晓”,有时还要对文字、语序进行适当的调整。此类题目,新闻的主题部分其实可以不用细看,这样也可节约考试时间。
(二)为新闻拟定标题
方法与第一种题型相似,只是标题与导语相比不需要太具体,除了要直接、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外,还要能做到鲜明、醒目、新颖,因此对文采的要求更高一点。在作答时提取出关键信息后还要用你全部的智慧让这个标题看起来更“养眼”,可以在拟标题的时候适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对偶、对比、比喻、双关等等。
例:(四川眉山)为下列一则新闻拟一标题,不超过15字。
成都商报讯
4月13日,又一套“竹编福娃”在四川省青神县中国竹艺城制作完成。该作品将捐赠给北京奥组委,以表达竹艺城员工对即将举行的北京奥运会的祝福。每一幅竹编作品要使用2000多根薄如蚕丝的竹丝。
解题思路: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为竹艺城中新创作的作品竹编福娃将捐赠给北京奥组委,至于福娃的完成时间、制作材料则不必体现在标题当中,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好看”的问题了,如本题我们可以采用对偶修辞形成答案“竹艺城中添新品,竹编福娃迎奥运”。选择修辞也要根据新闻的性质,新闻是严肃的,用对偶修辞较为妥当;新闻是趣味性的,可采用拟人等修辞;等等。
(三)为新闻补写导语
方法同第一类,再根据新闻导语的特点,增加人物、时间、地点及意义等。
例:(2005年江苏中考)导语是对消息核心内容的概括。请在下面这则消息的横线上补写导语。?
抗日战士聚徐州?
本报讯,今天是徐州沦陷纪念。
。记者了解到,9名老人分别来自上海、北京、镇江、济南、南京、长沙等地,但都是徐州籍,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也已83岁。值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老人们相约在徐州沦陷日前夕,相聚到徐州,重话昔日的峥嵘岁月,再游当年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前日上午,他们参观后感叹徐州的变化太大了。这些耄耋老人谈起徐州沦陷前后的战斗经历,激昂慷慨,还激动地唱起了《救亡军歌》。(2005年5月19日《彭城晚报》,有改动。)
解题思路:首先要找齐新闻要素,时间——新闻第一句话已写明,无需再写;地点——徐州;人物——徐州籍抗日老兵;事件——老兵相聚徐州,追忆往昔。然后再组织语言,形成答案“当年曾在徐州生活、工作过的9名八旬老人从全国各地齐聚徐州,共忆往昔峥嵘岁月。”
二、
信息提取题的解题方法
解题方法是:运用数学课堂上学到的“合并同类项”以及“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归纳出能涵盖几方面的概念,但注意不要将几个方面简单相加,能并就并,能舍便舍,尽量精炼。
例:(2008年河南中考)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有关部门对不同人群进行测试,要求每人写出“我虽然工作在风光旖旎的地方,却很寂寞,所以我要跳槽”这句话。结果,写不出或写错“旖旎”两个字的占95%,“寂”字占54%,“寞”字占65%,“槽”字占70%;书写潦草的约占70%。
上海的有一份“汉字书写现状”调查显示,年轻人写钢笔字不规范的占70%—80%。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条主要信息。
解题思路:第一则材料表达的信息是“经测试,不同的人群都存在汉字书写不熟悉、不工整的现象”,第二则材料表达的信息是“调查显示,大多数年轻人汉字书写不规范”,两则材料的“公因式”是:“调查显示,大多数国人汉字书写不正确、不规范。”形成答案。
三、
综合题的解题方法
此类题目综合性非常强,考查涉及的面比较广,知识点比较多,因此要仔细分析题目,先按照上述方法提取材料信息,在此基础上根据要求再作答。
例1:(2008年江苏南京中考)小勇搜集到以下材料,请为其补充一两句议论性文字。
汶川一震,举国悲痛。各界人士都在第一时间伸出了援助之手。
飞人刘翔两次共捐出了350万元,还想着为灾区人民再做些实事。主持人倪萍捐出了100万元,还在带动更多的人去募捐。火炬手金晶捐献了6000元,她只是刚刚找到了一份正式的工作。有个路人给了一位卖艺人100元钱,那位艺人道谢之后,转身就将钱投入了不远的赈灾捐款箱。100元不算多,但也许已是那位街头艺人平时好几天的收入……
有捐款,就有数额;有数额,就有高低。此高彼低,你厚我薄,难免会有些议论。其实大可不必,因为
解题方法:与前两类单纯提取信息的题型相比,这类题目在提取信息的基础上还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其实是为这段文字写个中心句。350万到100元,数字有大有小,但对灾区人民做实事的心情却是一样的,这样我们便找到了答案“捐款的数额不可能一样,
但每一笔捐款背后的那份对灾区人民的关爱之心,却是一样的。”
例2:认识鲁迅
要求同学谈谈“你心目中的鲁迅”。下面是同华们收集到的有关鲁迅的材料。有的同学建议根据这些材料拟一副对联来概括我们心目中的鲁迅形象。现在,已有同学拟了一则上联,请你写出下联。
材科一:鲁迅先生“关于自己”的话。
◎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随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我是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给我作传的,因为一生太平凡。倘使这样的也可以做传,那么,中国一下子可以有四万万部传记,真将塞破图书馆。
◎我觉得古人写在书上的可恶思想,我的心里也常有……
材料二:几个生活细节
◎孙伏园回忆:我随鲁迅先生旅行,如到陕西,到厦门,到广州,我的铺盖常常是鲁迅先生替我打的。耶稣常为门徒洗脚,我总要记起这个故事。
◎北京大冷天鲁迅先生还穿着单裤。他对朋友说:“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的老棉花。你看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厚被子。生活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材科三:两张照片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
下联:
解题方法:首先提取信息,材料一表述的信息为“鲁迅先生甘心情愿奉献别人而不愿为人所知”,材料二表述的信息为“鲁迅先生对朋友无微不至,对自己却很苛刻”,材料三中左边的鲁迅先生怒目相视,右边抱着儿子的先生慈爱非常。三则材料共同传递的信息是“鲁迅先生对自己要求苛刻,对朋友及家人热情周到,对敌人一针见血”,那么下联我们就不难补出了“慈祥冷峻缘于爱憎”。
经过我们的课堂实战演练,我们发现,在接受并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后,学生能够在解决此类问题上节约不少时间和精力,而答题的正确率较之以往还提高许多,因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三的学生复习时间相当紧张,靠学生自己去摸索解题方法未免不切实际,教师如能成学生之美,也当算功德一件。
篇2:传播学概论考试题型笔记
传播学概论考试题型笔记 本文关键词:传播学,概论,笔记,考试题型
传播学概论考试题型笔记 本文简介:传播学概论考试题型一.单项选择10题(10X1`)二.多项选择5题(5X2`)三.填空5题(5X1`)四.名词解释4题(4X4`)五.简答4题(4X9`)六.论述2题二选一9`名词:比如什么是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类型…不属于…大众传播的5种类型简答:书上的题例如什么的功能是什么…特点…作用论述:答主要
传播学概论考试题型笔记 本文内容:
传播学概论考试题型
一.
单项选择
10题
(10X1`)
二.
多项选择
5题
(5X2`)
三.
填空
5题
(5X1`)
四.
名词解释
4题
(4X4`)
五.
简答
4题
(4X9`)
六.
论述
2题
二选一
9`
名词:比如
什么是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类型…不属于…
大众传播的5种类型
简答:书上的题
例如
什么的功能是什么
…特点…作用
论述:答主要观点和简述原因
考点:
一.
传播定义
信息定义
传播的英文
二.
第七章
重要=
=!
(重要的概念
理念)
符号概念,分类,特点
非语言传播
象征性的社会活动和几个模式(五大模式)
外传播
内传播
是神马
五大传播类型
功能
特点
举例
演讲是…传播
人类传播进程
人类传播与动物传播
区别
传播基本过程
大众报刊是什么
其社会功能
电视的特点
流言产生条件
群体传播
内部机制
集合行为
内部行为
上课笔记
传播的含义:
关于communication的初步理解
影响说:传播是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符号互动说: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信息说:传播是信息的运行
1.
传播是人类两大根本活动之一
1)
对外部世界的适应与改造
2)
对内心世界的充实
2.
传播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3.
传播是人类生活的唯一手段和目的
是人的本质和价值所在
4.
传播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之一
5.
传播是人类进行文化创造和传承的重要途径
传播方式的进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
6.
理论的作用在于总结和指导
让你少走弯路
传播学可以提高你的媒介素养和传播能力
设计属于传播产业
第二节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一.
什么是意义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二.
符号意义的分类
1.
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
2.
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3.
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
明示性意义:字面意义
暗示性意义:引申意义
外延:事物的集合
内涵:事物的本质
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
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异同的意义
非语言符号三种功能:
1.
传播态度与情绪
2.
辅助语言传播
3.
代替语言
符号基本功能:
1.
表述和理解功能
编码(符号化)—解码(符号解读)
2.
传达功能
意义(精神内容)—符号(物质形式)
3.
思考
形象概念—思维
非语言符号种类:副语言,体态符号,物化程式化的符号
1.副语言:语言符号的伴生符
音质
音量
音色
语气
语速
语调
字体
笔迹
功能:不仅辅助语言本身也有意义,可传达情绪和态度
2.体态符号
动作
表情
姿势
目光或身体接触
功能:可独立使用,也可与语言并用,在形成语境方面有重要作用
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仪式
习惯
各种标志
音乐
舞蹈
美术
设计
建筑等
功能:更具有独立性和能动性,自成体系,可代替语言独立发挥作用
符号
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或代码系统
信号
符号
语言符号
象征符
非语言符号
信号具有物理性质
象征符具有人类语义性质
信号是自然符号
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天然的因果性
并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象征符是人工符号
象征符不仅能表示具体事,物而且能表达抽象事物;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后天习得的;象征符可以自由创造和其指代对象之间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语言符号:主要包括口语和文字两种象征符
非语言符号:指人类在传播过程中使用的除语言符号之外的象征符,如动作,表情,实物等,非语言符号是人类最早的传播手段,它既是孕育语言的母体,也是语言符号的有机补充.
第三节
象征性的社会互动
一.人的象征行为
象征行为:指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象征行为是通过象征符号传达象征意义又来实现
→象征行为的特点,是使字面意义向引申意义转化;其完成基于社会生活的联想和想像
案例:长城
旗帜
领袖
太阳
二.象征性互动与传播
象征性互动: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号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又称为意义互动或符号互动
米德的观点:
·人是社会动物
意在以象征符为介质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有三个基本前提:人根据意义行为;意义在互动中产生;意义由人理解
三.
语言符号的暧昧性
1.
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
→界定不清
表达不明
词义泛化等
2.
语言符号的多意性
3.
言语适当和语言陷阱问题
四.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除了符号本身的意义,还有:
1.
传播者意义
→”我指的是--”
2.
受传者意义
→”我以为你指的是--”
3.
情景意义
→”在这里显然是指--”
如何理解符号与意义的关系?
1.
不能以明确符号表现的意义不是清晰的意义
2.
符号与意义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相对稳定,内容不断变化
3.
意义无限,而个人运用符号表现意义的能力有限
4.
情境意义是一系列情境符号组合形成的意义
案例:辞不达意
言不及义
一言难尽
言外之意
一切尽在不言中
人类传播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研究传播过程的两种视角
一.历史性考察(纵向)
(发生—发展—结束)
二.共時性考察(横向)
(环节,要素,结构)
一.
传播过程基本要素:指传播活动的核心要素
1.
传播者
2.
受传者
3.
讯息:具有完整意义的信息
由一组有关系的有意义符号组成
4.
媒介:讯息的搬运者,联系传播过程各要素的纽带
5.
反馈:受传者对接受到的讯息的反应
传播双方的意义空间
象征性互动:体现观众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意义交换
意义交换的前提:交换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A
AB
B
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理论
·文化具有象征性和符号性
·文化是以象征符来作为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并通过形成文化秩序反过来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
·消费文化(丁·伯德利亚)
·现代社会的消费已经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所蕴含的意义消费
·消费文化的实质是:由物质消费变成了精神消费
·以麦当劳为例理解消费文化
整个社会正在快餐化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讯息
编码者
译码者
释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编码者
讯息
特点:1.以为传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之分,双方都是主题
2.重点在于分析传播双方角色功能,而非传播过程各环节
优点: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主体
缺点:把传播双方视为完全对等的关系,与现实不符.相对适用于人际传播而不适用于大众传播.
学界流行的几种传播模式
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所谓模式
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述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1.
模式是事物抽象化和定理化
2.
模式是对理论的一种素描和简化
学界流行的几种传播模式
1.
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
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首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要素,被总结为5W模式
Who→say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
5W模式的进步意义与局限性
进步意义:
1.第一个传播过程模式,第一次将传播过程清晰的呈现为5个环节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大量的受众
·每个接受者都扮演译码者,释码和编码的角色
·个人从属于群体,在群体内,讯息得到再解释或加工
特点:大众传媒和受众之间既有互动
传播过程研究的特点
1.
考察的是微观的,单一的传播过程,而不是宏观的,综合的传播过程
2.
揭示的是传播过程的内部机制,忽略了对传播过程的外部因素的考察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影响传播系统运行的若干外部因素:
传播目的,传播技巧,信息需求,传播环境,传播者的基本状况,传播者对接受者的印象,接受者对传播者的印象,媒介压力等
系统论传播模式
赖利夫妇系统模式
初级群体
讯息
初级群体
C
讯息
R
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
较大的社会结构
讯息
较大的社会结构
C—传播者
R—受传者
强调在考察传播波过程时绝不能抛开环境的影响
只注意了有形的社会因素作用,忽视了无形的社会心里因素作用
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与要素
1.
感觉—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2.
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信息属性的综合
3.
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4.
概念—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包括外延和内沿
5.
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性的思维活动.在驾驭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进行
6.
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
人内传播特点
1.
不是孤立的,与外界保持衔接关系
2.
本质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
3.
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应
4.
是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一.
人内传播?
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
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人内传播过程与结构:
施拉姆—引用温德尔·约翰逊对人们对话过程的描述来阐释人的传播行为
[事件—物理刺激—感觉—知觉—理解—行为]
人身具有信息传播系统的特点
[信息接受装置—信息传输装置—信息储存和处理装置—信息输出装置]
渡边一央—总结的人的视听觉信息处理模式,充分反应了人内传播的系统性
二.
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互动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得以产生的几个决定环节
[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1—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里—3—能动的人的意识的产生]
三.
作为社会心里过程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明确的的互动机制
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
米德: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自我可分解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1.
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
2.
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是自我意识社会关系的体现
人的自我意识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也体现着这种互动
主我是形式
客我是内容
客我可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
而主我反过来也会改变客我
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
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内省: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以完善个人的品德和行为目的
米德—内省是在遇到困难障碍等新问题状况时才会活跃
人际传播
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
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最直接的体现
人际传播的动机
1.
获得信息
2.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
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4.
满足基于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要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核心观点: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己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自我的主要机制,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自我认知则取决于与他人的传播程度.
·这种联系包括: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评价自己的想像
自己对他人的认识或评价的感情
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形式:面对面传播,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
特点:
1.渠道多,方法灵活
2.意义丰富,复杂
3.双向性,互动反馈
4.自主性和非自主性
传播学中对人际传播的两种研究
一.
人际传播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相观理论:镜中我理论
主我客我理论
社会模仿理论
二.
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过程与效果的影响
相观理论: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
创新与普及理论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一.
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的多媒体传播
核心媒体是语言
姿态表情,眼神,服装,发型等辅助
二.
姿态的传播功能
1.
强调语言
2.
补充语言
3.
代替语言
4.
控制语言
5.
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三.
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身高,体形,脸型,饰物
发型,服装
四.
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自我表达不是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与他人和一定的社会价值规范相观的应该符合社会普遍认可的真善美的价值尺度.
人际传播中的装相与本相
装相是人们在交往中自我披露的部分,含有程度不同的本相,但也含有假相
群体传播
1.
群体传播概念:指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的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附属个人的集合体
2.
群体的特征:
目标的取向具有共同性(共同的兴趣,利益或关注点)
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题共同性
3.
群体的分类
组织群体(即组织,或团体)—组织传播
非组织群体—群体传播
4.
群体的社会功能
对社会:
1)联结个人和社会的纽带
2)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引导社会角色,形成社会规范调节个人行为维持社会秩序
3)通过分工合作,集合分散力量,推动社会发展
对个人:
1)
满足个人需要的手段
2)
为个人提供信息和社会安全感
3)
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
1.
群体存在的三个条件:
1)
共同的目标
2)
成员之间的协作意愿
3)
群体传播(互动机制)
2.
什么是群体传播?
→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是群体成员连接协作意愿,实现共同目标的互动机制
→群体传播形成群体意识
3.
群体意识及其内容.
指在群体信息传播过程中形成的群体成员所共有的意识,群体意识是一种集合意识,是相对个人意识的一种外在的约束性的思维,感情和方式
群体意识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
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含义
2)
群体感情
3)
群体归属意识
群体传播越充分(信息流量大,流向多)则群体意识越强
4.
群体规范及其功能
群体规范指群体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是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
→群体内容的功能包括:
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达成
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统一性
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5.
群体传播中群体规范的作用
1)
排除偏离性意见,限制争论,保证效果
2)
影响外来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
①
与群体规范一致时,群体规范会促使成员接受,加强和扩大说服效果
②
与群体规范不一致时,群体规范会阻碍成员接受,说服效果减弱
例子:反规范宣传实验
6.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
群体压力:群体中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和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产生群体压力有两个原因:信息压力和趋同心理
→信息压力:个人通常认为多数人所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要大于数人,因而容易相信多数意见
→趋同心理: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流言公式: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X证据的暧昧性
流言特点:1)流言信息的快速增值
2)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
3)流言中伴随大量谣言
流言教训:1.媒体(遇上流言时的最佳时间是在流言乍起之时;加强媒介的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感)
2.受众(危急时刻保持理智)
3.政策(国家出台相观政策)
组织传播
·人类组织是社会的基本单元
最早的人类组织是社会形成前的雏形
·组织是人们为高效的完成分散的个人的或群体所不能完成的任务而结成协作体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也是组织传播高度发达的社会
组织概念
广义:任何由若干不同功能的部分按一定原理或秩序组合而成的整体
狭义: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性行为的持续性体系。指一类特殊的社会群体,即社会组织
组织的结构特点
1.
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
2.
严格的等级体系和权力中心
3.
角色的替代或补充
4.
专业化的部门分立与相互依存
5.
依靠传播协调各种关系
组织结构发展新趋势:由垂直
层系统向水平合作网络的转变
组织类型:
互利组织
赢利组织
公益组织
服务性组织
大众传播
指专业化的媒体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产生和传播的活动
篇3:新课程解决问题型试题问题设置
新课程“解决问题”型试题的问题设置
江苏省南京市教学研究室(210018)李晓明
新课程实施以来,如何改进考试的评价方式和功能,体现新的评价要求,成为每个教学研究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在学习新“课标”中关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要求的基础上,通过研讨和思考,改进试卷中主观性试题的呈现方式和评价功能,用解决问题这样的栏目,既体现“课标”中解决问题的学习要求,又反映综合题的考查目标.本文,笔者结合试题设计,谈谈解决问题型试题的问题设置和考评意图.
一、利用教材和“课标”中的素材进行问题设置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对象,“课标”是学生学习的标准和老师教学的要求;教材和“课标”中的很多素材既是学生熟悉的教学内容,又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以这些素材为原型进行问题设置,不仅贴近教学实际,反映基本问题的问题解决,而且使考试与评价改革具有可操作的特点,符合解决问题目标中提出的基本策略和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例如,南京市xxxx年期未七年级(上)数学调研试卷第七题解决问题第30题:
30.在如图所示的xxxx年1月份日历中,用一个长方形的方框圈出任意33个数.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5
12
19
26
6
13
20
27
7
14
21
28
1
8
15
22
29
2
9
16
23
30
3
10
17
24
31
4
11
18
25
(2)在这个月的日历中,用方框能否圈出“总和为162”的9个数?如果能,请求出这9个日期分别是几号;如果不能,请推测下个月的日历中,能否用方框圈出,并推测圈出的9个数中最后一天是星期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日历中的数学问题,用期末考试的xxxx年1月份作为背景设计问题,考查学生对日历中的数学知识和基本规律的掌握情况;在解决日历中存在性问题的过程中,考查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结合实际问题的推理能力,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考评要点
(1)根据日历中问题的基本规律,迁移解决问题.
解法1由;故这9个数的和为135;
根据这9个数中的中间数为135÷9=15,所以这9个数中,最后一天为23号.
解法2设中间数为x,则
由得解得
∴.
因此这9个数的和为135;在这9个日期中,最后一天是23号.
(2)根据问题需要,建立方程模型,结合日历推理,解决实际问题.
设中间一数为x,由题意知,,解得;
观察xxxx年1月份的日历可知,18号在本月日历中位于最后一列,不符合方框圈出任意33个数的基本规律,所以不能圈出.
通过xxxx年1月份的日历可知,xxxx年2月份的第一天为星期六,按照日
历的编排规律可推出xxxx年2月份的日历如下: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2
9
16
23
3
10
17
24
4
11
18
25
5
12
19
26
6
13
20
27
7
14
21
28
1
8
15
22
由上面2月份的日历可知,18日位于第三列,符合题目的要求.故在xxxx年2月份的日历中可以用方框圈出,圈出的9个数中,最后一天是星期三.选用日历中问题作为“解决问题”型试题,是想通过课本知识、方法的学习和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给学生提供基本问题研究和迁移的平台,让学生结合新的问题情境,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基本的数学问题.此题借助课本、“课标”上的基本素材,进行了适当的延伸和拓展,设计时给出了“不确定”的问题背景,增加了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价值,使试题源于教材和“课标”,又符合解决问题的需要.
二、把握解决问题的数学本质进行问题设置
新的课程标准中对解决问题提出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的根本要求;因此,解决问题的问题设置应关注“用数学”的意识,便于让学生从数学角度看待问题.以及用双基解决这些问题.由于解决问题定位于综合题,因而,解决问题型试题的问题设置顾及了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思维.
例如,南京市xxxx年期末七年级(上)数学调研试卷第七题解决问题第31题.
31.秋季运动会前甲、乙两班学生到红星超市去购买某种品牌的矿泉水,红星超市对该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方法如下:“购买不超过30瓶,按零售价销售,每瓶3元;购买30瓶但不超过50瓶,按批发价销售,售价是零售价的八折;购买超过50瓶,按批发价销售,售价是零售价的六折.”甲班分两天两次共购买矿泉水70瓶(第二天多于第一天),共付出183元,而乙班则一次购买矿泉水70瓶.
(1)乙班比甲班少付出多少元?
(2)甲班第一天、第二天分别购买矿泉水多少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购物问题,考查学生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以及建立数学模型
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利用购物问题中的多种关系,考查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按分类思想进行分类讨论的策略,以及合理辨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评要点
(1)通过数据比较,回答问题.183-7030.6=183-126=57(元)
(2)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利用代数方法,分别建立方程模型,进而解决实际购物问题.
设甲班第一天买x瓶,则第二天买(70-x)瓶.分三种情况考虑:
当第一天购买不足20瓶时,则.解得:(不合题意)
当第一天购买在20瓶和30瓶之间时,则.解得:(符合题意)
当第一天购买超过30瓶时(不超过35瓶),二天均超过30瓶,则702.4=168(不合题意).
以实际生活中学生购物为背景设计的解决问题型试题,需要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审视问题,理解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打折知识、数据比较、方程模型解决问题:设计这个问题达到如下的目的:第一,提供学生用数学的机会,使问题贴近学生的思维特点,让学生感兴趣;第二,通过此问题的解决过程,考查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策略,为解决类似的问题提供经验;第三,借助此题分类讨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提高在实际应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根据实际问题与数学模型间的关系进行问题设置
解决问题中的问题设置不能脱离学生的学习水平,不能脱离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看,经历了“实际问题→数学问题→数学模型→知识技能”的转化过程,其中,知识技能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数学模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根据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进行问题设计,可以有效地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进而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例如,南京市xxxx年期末七年级(下)数学调研试卷第七题解决问题第30题:
30.小明站在池塘边的A点处,池塘的对面(小明的正北方向)B处有一棵小树,他想知道这棵树距离他有多远,于是他向正东方向走了10步到达电线杆C旁,接着再往前走了10步.到达D处,然后他改向正南方向继续行走,当小明看到电线杆C、小树B与自己现处的位置E在一条直线上时,他共走了45步.
(1)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2)如果小明一步大约40厘米,估算出小明在点A处时小树与他的距离,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测量问题,考查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方法.
考评要点
(1)此题通过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图形反映位置和数量关系,关注学生在转化过程中对问题的思考,以及用图形表示实际问题的技能
.(画图略)
(2)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数学模型,寻找已知条件、待求距离与数学模型之间的关系,并用角边角来说明三角形全等,进而得出对应边相等,即小树B与小明在A处的距离为10米.
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也是问题设置的思考点;从这题可以看出,用课本上的习题模型进行设计,改变设问的角度,隐去原有的图形与相关条件,赋与原题生活化的现实背景,给学生问题转化,寻找数学模型提供了平台,也为解决问题与课堂教学进行了很好地衔接.根据数学模型设计解决问题,不仅考查了数学模型的学习与应用,而且考查了实际问题转化过程中的审题、建构、方法等,这样的问题设置在方程模型、函数模型.代数式模型等考评中也有重要价值.
四、关注学用结合的实际需要进行问题设置
解决问题的问题设置除了关注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解决外,还非常关注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于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我们认为它比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更重要,更显出数学的价值和作用,更显出学习的目的和需要;根据解决问题栏目定位要求,我们设计“用数学”的问题时,考虑到如下的要素:首先反映思维价值,体现综合题的要求;其次,重视重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应用,突出用数学的意识;再次,重视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引导学生探索与创新.
例如,南京市xxxx年期末七年级(下)数学调研试卷第七题解决问题第31题:
31.小强和小勇利用课本上学过的知识来进行台球比赛:
(1)小强把白球放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想通过击打白球撞击黑球,使黑球撞AC边后反弹进F洞;想想看,小强这样击打,黑球能进F洞吗?请用画图的方法验证你的判断,并说出理由;
(2)小勇想通过去打白球撞击黑球,使黑球至多撞台球桌边一次后进A洞;请你猜测小勇有几种方案?并分别在下面的台球桌上画出示意图,解释你的理由.(下面给出相应的图形,供同学们画图和设计用)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台球问题,考查学生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利用角、对称等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多样化的解题策略.
考评要点
(1)利用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方法画出黑球运动线路图或以AC边所在直线为轴作点F的对称点,利用点F、黑球、白球不在一条直线上,说明黑球不能进A洞的判断;
(2)方案有3种:(见下图,解释略)
这道题的设计避免了单纯的技能考查,使技能考查放在用数学的大背景中,也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得到有机地结合,体现了解决问题的价值解决问题栏目中用数学的问题设置,强调问题的生活价值,突出知识与技能在问题中的应用,关注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的能力,体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应用意识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有助于体现新的评价功能.
综上所述,“解决问题”型试题的设计,通过实际问题研究解决方法,又通过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的设计由于有了现实的背景和实际意义,因而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这样的设计由于注重了自主和方法,因而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和创新.因此,加强试题创新,重视问题研究,对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也有助于改变应用型问题教学解题化的倾向.
本文选自《中小学数学·初中版》xxxx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