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信会华人牧师黄品三 本文关键词:牧师,华人,浸信会,黄品三
浸信会华人牧师黄品三 本文简介:黄品三牧师小传黄品三是浸信会的华人牧师。他于1823年生于江苏南汇地区一富裕之家。自幼就非常聪明,悟性极高。且博览群书、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殷实的家境使黄品三不必为生活过度忧愁、劳碌,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探索永恒之道。年轻时,他深受道教影响,认为靠自身的修炼就能长生不老,与天同寿。1847年,美南浸信会
浸信会华人牧师黄品三 本文内容:
黄品三牧师小传
黄品三是浸信会的华人牧师。他于1823年生于江苏南汇地区一富裕之家。自幼就非常聪明,悟性极高。且博览群书、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殷实的家境使黄品三不必为生活过度忧愁、劳碌,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探索永恒之道。年轻时,他深受道教影响,认为靠自身的修炼就能长生不老,与天同寿。
1847年,美南浸信会在上海地区开始宣教工作,晏马太牧师(Rev
Matthew
Tyson
Yates)夫妇和高乐福牧师(Rev
Tarleton
Perry
Crawford)夫妇等传道人陆续登陆上海。高乐福夫人为了提高中国女孩的文化知识,创办了一所女子小学。由于一位教中文教师染上毒瘾,无法担负教学工作,被学校辞退。黄品三遂接替他的教鞭,被学校聘为老师。黄品三教学认真,人品又好,很快得到高牧师娘的赏识,成为她私人的教师。通过和高牧师娘的接触,黄品三知道了耶稣基督的福音,他开始反思道教信仰。他觉得人都是不完全的罪人,单靠自己的修炼是无法解决永生问题,唯有靠耶稣基督的救赎才能使有限的生命达到无限的永恒。我立即放弃道教信仰,热心渴慕主的道。1855年,在黄浦江岸,晏马太为黄品三施行了浸礼。
黄品三在美南浸信会的上海老北门第一浸信会堂开始其侍奉生涯。1857年,黄品三被按立为教会执事,协助高乐福管理教务。1863年,高乐福前往山东宣教,黄品三成为晏马太的得力助手。
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后,美南浸信会逐渐减少了对中国教务的支援。上海的宣教经费严重短缺,甚至连牧师的工资都很难按时发放。晏马太被迫担任美国领事馆的翻译以维持教会和家庭的需要。由于晏马太为属世之事奔波劳碌,教会的日常事务都落在了黄品三身上。黄品三在这段时期里,夙夜忙碌,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件事工,带领教会度过了难关。1870年,晏马太终因操劳过度,患上了喉管疾病,只好回国疗养。回国前,他将所有的教务全交给了黄品三,并按立他为牧师,黄品三因此成为浸信会在上海首位华人牧师。
黄牧师牧养教会23年,他学识渊博,讲道深入浅出且贴近实际,又加上美好的生活见证,因而深得信徒的喜爱。在他和同工努力下,福音传播迅速。据王治心的《中国基督教史纲》记载:浸信会在上海及附近地区“推广布道工作到昆山苏州镇江,先后建造礼拜堂,连上海成立了四教会。一八八六年万应远海林来助,到一八八八年晏马太去世,这年又有白多马戴佐恩等来华,分派在苏州,镇江等处工作。又从镇江推广到杨州。”
黄牧师除牧养教会外,还积极从事文字事工。他先后在《教会新报》、《万国公报》等报刊发表文章40多篇。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教会在翻译《圣经》时,就“GOD”的汉译名产生很大争议。黄品三因此撰写《圣号论》、《作圣号论原意》、《首要称名论》等文章,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应将“GOD”汉译为“造化主”。他觉得汉语中表示上主的词虽然很多,但没有任何一个可以作为“GOD”的确切译名。无论“上帝”还是“神”都没有这方面的内涵。“以独一之圣号而择中国适合其义者,实难。强称之曰‘神’、曰‘上帝’,不得已也。……故称为‘造化’、为‘造物’、为‘上帝’、为‘神’,以意逆耳,未得其原也。……愚意中国既称天为造化,不若加一字而称‘造化主’,此三字释道二教所未称,亦未闻有假造化主之说。”尽管现在中国教会已很少就此发生争论,但黄品三“造化主”的汉译以及由此引发对基督信仰与中华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至今仍有其意义。
1890年,黄品三在上海安息主怀。享年68岁。
作者:吴志福(加利利人)
参考资料:
顾长声著:《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上海书店出版社
王治心著:《中国基督教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
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