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观《耶稣受难记》有感 本文关键词:耶稣,有感,受难记,救赎
救赎——观《耶稣受难记》有感 本文简介:救赎——观《耶稣受难记》有感官源2012级9班201202340911昏暗的小城,面对的是一个浓浓的中世纪,所有的路石都经过千年磨砺,溜滑而又高低不平,四周弥漫的气味,仿佛来自悠远的洞窟,配乐也充满对命运的不可猜想。耶路撒冷,一个交缠三个宗教历史恩怨的圣地。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以各自感人至深的
救赎——观《耶稣受难记》有感 本文内容:
救赎
——观《耶稣受难记》有感
官源
2012级9班
201202340911
昏暗的小城,面对的是一个浓浓的中世纪,所有的路石都经过千年磨砺,溜滑而又高低不平,四周弥漫的气味,仿佛来自悠远的洞窟,配乐也充满对命运的不可猜想。耶路撒冷,一个交缠三个宗教历史恩怨的圣地。
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以各自感人至深的方式在这里吐纳着无数信徒的精神寄托,把一层层神圣的悲情叠加给这座城市。
任何象样的宗教在创始之初总有一种清澈的悲剧意识,犹太人的三次大起义失败之后,陷入绝望中把希望寄托于复国救主弥塞亚,要求驱逐罗马统治恢复千年王国;穆罕默德带领信徒逃避追杀分两批乘船渡过红海,移居阿比西尼亚避难,得以保存伊斯兰教元气。
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又因与民族问题紧紧关联而历尽艰辛,彼此都承受了巨大的委屈,这就是我对这部影片所带给我的第一感受。
根据《圣经·新约》,上帝耶和华之子耶酥,虽出身于犹太人家,但因修改教义遭到一些犹太人的嫉恨,他最终被门徒犹大出卖,耶路撒冷的犹太教拉比将其抓获后,送交罗马总督彼拉多处死。《耶酥受难记》正是根据《新约》的这些记载改编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以这部影片为蓝本,来推敲其中所标示出关于西方人的一些思想根源。影片中所给我影响最深的就是那著名的“最后的晚餐”。据《圣经·新约·路加福音》中记载,“看那,那卖我之人的手,与我一同在桌子上”,“人子固然要照所豫定的去世。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就在《圣经》中记载吉斯莱逮捕的那一刻,“说话之间,来了许多人,那十二个门徒里名叫犹大的,走在前头,就近耶稣,要与他亲嘴”,“耶稣对他说,犹大,你用亲
嘴的暗号卖人子么。”
影片中表示的是,耶稣已经在餐桌上对他的使徒们作出最后的叮嘱。接着,耶稣和三个使徒与带领罗马士兵捉拿耶稣的犹大在树林里相遇,犹大以背叛人类的亲吻出卖了耶稣。这是全片的一个界点,因为在此之后百分之九十五的时间里,观众便要开始集体观赏一部由耶稣为挨打主角的暴力动作片。之后便被带到了一个号称整个罗马中最残暴的总督彼拉多面前,众祭祀要求处死耶稣。但就是这个被圣经一笔带过的总督,在影片中确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物。对于杀还是不杀耶酥的选择,完全是从世俗的角度进行思考,高明中透出无奈。面对群众的喊杀声,他一开始推脱,声称耶酥的生死他无权决定。继而又用释放杀人狂威胁群众,然后又洗手,证明杀耶酥与己无关,种种手段用至极,不愧是个资深的公务员。
杀死耶稣的元凶是谁?是犹大还是罗马总督?假如是罗马总督,罗马人可以被视为现在欧洲人的正统,那么欧洲人就要为他们杀死自己心中的神而忏悔到永远。如果是犹大,那么也可以解释另一种现象。在历史上激烈的教派之争中,一些基督徒还宣扬:现在的犹太人,都是犹大的后裔。由此,在过去几个世纪,基督徒一直认为犹太人犯下了背叛上帝、出卖耶酥的罪行,这种观念导致犹太人几个世纪一直遭到歧视和迫害。耶稣之死,是两千年来犹太人遭遇厄运的一个重要因素。耶稣身为犹太人,为世界各地信徒所崇敬,却也让犹太人处于难言的苦痛。犹太人痛恨十字架,直至今日在耶路撒冷看不到一个十字交叉的路口。更为可怕的是,希特勒正是以反犹为口号,激起日耳曼民族强烈的民族优越感,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欧洲人对于犹太人的态度是双重的,也就是说以上两种态度都存在,欧洲人在集体的无意识上对犹太人有种愧疚感,但历史从来却没有停止过对犹太人的迫害。这是一种矛盾,围绕这这个矛盾却引导了整个欧洲政治文化的走向。纳粹大屠杀惨案平息之后,西方社会在震惊之余也就传统的反犹主义进行了反思,最后普遍认同:耶酥,作为一个犹太人,他是被个别犹太人和罗马统治者处死,绝不能将罪过归结于整个犹太民族身上。
在西方人眼中,这个充斥着谎言和欺骗的血腥世界里,耶稣是惟一可以宽恕我们的人。或许人类脆弱的道德和神经不得不让一种宗教来麻痹,耶稣死了,而我们的谎言在继续、欺骗在继续、出卖在继续、死亡在继续,所以耶稣会重生,重生来继续为我们死,为我们洗清罪孽。这种谎言、暴力、死亡的轮番循环还未能证明基督有多伟大之前,却早已为人类作出了另一种现实的注解。
最后,一长一短两个镜头很唯美,孤悬于空的沉重十字架,从耶稣头上摘下的带刺玫瑰花枝。
斯时,圣山上,哭声、歌声、诵经声、叹息声全都汇于十字架下,一个救赎在这里完成一种压抑千年的倾诉,宗教奥义和民族精神由十字架和玫瑰花枝而变得可触可摸、具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