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观后感 本文关键词:观后感,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观后感 本文简介:畅想杂谈《音乐之声》简析《音乐之声》人物性格的音乐特征(由于不能贴上谱例,所以文中很多处的谱例都没有)《音乐之声》是由美国音乐剧的泰斗理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汉默斯坦II根据玛丽亚?冯?特拉普(MariaVonTrapp)的自传《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TheStoryoftheTrappFamil
音乐之声观后感 本文内容:
畅想杂谈《音乐之声》
简析《音乐之声》人物性格的音乐特征(由于不能贴上谱例,所以文中很多处的谱例都没有)
《音乐之声》是由美国音乐剧的泰斗理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汉默斯坦II根据玛丽亚?冯?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传《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写而成的。这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电影,无论从哪个标准来评,它都是美国音乐片的经典之作。有趣的爱情故事、悦耳的歌曲、活泼的孩子、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动人的音乐、优美的风光、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发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美好的瑕思;人物和二战背景下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展现,细节组合,表现出艺术与娱乐最成功的平衡之作,是人类最珍贵的永恒佳品。
人物性格的表现与音乐特征
影片中女主角玛丽亚的性格活泼、开朗、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乐观态度,可以从影片中任何一首由她演唱的歌曲中体现,而这又正好与一开始登场的特拉普上校那种威严、高贵的气质和冷漠、古板性格做出了强烈的对比;同样在特拉普家中的七个孩子,他们的童心在温馨照耀下由娇气、顽皮、喜欢恶作剧、性格冷淡的“小水兵”变成了一个个聪明活泼的,对自己未来有着美好理想,甚至对爱情充满无限遐想的可爱的孩子,也在他们的歌声中展现出来。
这部影片还有一个最成功和伟大之处,就是故事中的人物性格表现是在宏大的二战背景下,这是其他歌舞片和音乐剧无可比拟的,《音乐之声》本来就是个真实的故事,通过美妙动人的音乐创作,表现出一个温馨、富有音乐之声的家庭中,人物内心的刚强、坚韧,不畏强暴的性格,而使其成为不朽之作。
人物性格与音乐特征的结合点分析
影片一开始是一个宏大的田园风光,由远而近的阿尔卑斯山雪景,背景音乐随着镜头的移动渐渐响起,玛丽亚出现在山坡上,开始了整部影片的主题曲《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山峦围绕呼唤着我,让我情不自禁地歌唱。”抒发了玛丽亚对音乐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玛丽亚活泼开朗的性格初步展现,还有一点个性的张扬,对万物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此性格特点在玛丽亚被派到特拉普家做家庭教师的途中唱的《我有信心(I
have
confidence)》中被集中体现。
结合点1:
《音乐之声》主题曲
这首被题名为《音乐之声》的主题曲,抒发了玛丽亚对故乡、对大自然、对音乐无比热爱的特性。它被反复提起,强化了人物的美好个性,特别是玛丽亚把这首歌教给了7个孩子,引导孩子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健康成长,也正是这首《音乐之声》,将另一位主人公、正好与玛丽亚性格相反的特拉普上校长久禁锢的心被家中久违了的美妙、纯真、动人的歌声所融化。他从原来不苟言笑的上校变成了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
结合点2:
《雪融花(Edelweiss)》
父亲的典型性格的转化,又表现为,他在几次不同环境下的演唱,不断得以强化。
在第一次为孩子们演唱中,严肃的父亲由沉静转而动情,内柔外刚的性格特征,在深情的歌声中,一一凸现。他眼神中总是流露出一种怀念之情。特拉普是一名奥地利海军舰长,他憎恨将要吞噬奥地利的德国政府,不屈服于德国,而这首小小的歌曲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音乐节上,拒绝为纳粹服务、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上校准备冒险带全家离去,临别之际,他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上的还是那首他最喜爱的这首歌,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玛利亚默契地接唱下去,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它使一部洋溢着欢声笑语的喜剧片在此刻展现出了严肃、深刻、崇高的爱国主义内涵。这也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特拉普上校一开始出场仅仅让人觉得他是一名严厉、冷漠的父亲,而当他自己拿着吉他沉醉在对土地、对祖国的一片深情之中,忘我地唱着《雪融花》时,我们也与歌声数次切入站在门口的玛丽亚一同凝视着上校,发现了一个男人内柔外刚、丰富、博大、敏锐的内心世界,又流露出对祖国深情的怀念和深刻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音乐早已悄悄地把两颗高尚的心灵连接起来,爱情的火花开始燃烧。
结合点3:
《多来咪(Do
re
mi)》和《孤独的牧羊人(The
lonely
goatherd)》
音乐之声中还有两首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都是由玛丽亚带领特拉普家里的七个孩子演唱的歌曲《多来咪(Do
re
mi)》和《孤独的牧羊人(The
lonely
goatherd)》。反映出玛丽亚和孩子们特有的儿童心理,又再次突出了她和孩子们活泼开朗、可爱诙谐的性格特点。
《多来咪》是玛丽亚教孩子们学会唱歌时所唱的第一首歌曲,不同的童声效果在他们的歌唱中分别表现出来,加上孩子们童趣的载歌载舞的气氛场面,更有了百老汇音乐剧歌与舞相结合的表演特点。
《孤独的牧羊人》是玛丽亚和孩子们为特拉普上校和伯爵夫人表演的舞台傀儡戏。
这首歌曲中被称为“尤得儿”(Yodel)的演唱法,是流传在瑞士、奥地利的梯罗尔山区和德国巴伐利亚等地居民中间的一种特殊唱法,是用真声和假声急速交替演唱。如此特别的唱法配上活泼的音乐,加上舞台上幽默的戏剧,显得整部傀儡戏轻松幽默,同时也表现出孩子们的童真和玛丽娅的开朗活泼。
结合点4:
《翻山越岭(Climb
every
mountain)》
院长嬷嬷在开导玛丽亚要勇敢地面对困难时所演唱的《翻山越岭(Climb
every
mountain)》中,用她慈母般的歌喉,充分展现了院长嬷嬷作为一个宽厚的长者的风范,而当她与其她几位修女们重唱《玛丽亚(Maria)》时,又与其她修女们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成为女声组唱中各自性格的独特表现手段,院长嬷嬷在重唱中更像一位充满爱心,仁慈的“圣母”,厚实的嗓音显出了她的心地善良,待人温和的个性,在歌曲演唱的厚重感,又表现出她沉着稳重的心态。
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音乐表现的多样性
《音乐之声》中有一首被广泛传唱的歌曲,就是玛丽亚在特拉普家的第一个夜晚,是个雷雨之夜,7个孩子害怕雷鸣闪电,都躲到玛丽娅的房间里来,玛丽亚便用一首《我心爱的一切(My
favorite
things)》告诉他们:每个人一生中总会碰到不顺心的事,这时候只要想起心爱的一切,烦恼、忧虑就会烟消云散。这是一首带有叙述感和欢快音调的歌曲,充满念想和追求,表现了每个人的人生道路总伴随着无数曲折和对美好的向往。即便是性格快乐活泼的玛丽娅,也有她失恋的痛苦。这样的人物性格,走向多样性,还是由这首歌表现的多样性来完成。就在玛丽亚离开特拉普家后,孩子们试图想去找回他们想念的玛丽亚小姐,但没有成功,反而因为向父亲撒谎而没有晚饭吃,7个沮丧的孩子在这时想起了玛丽娅的这首歌,一起唱了起来。它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把玛丽亚和孩子们的心结合了起来;而现在再次出现,一开始是舒缓和略带忧伤,叙述变得沉思和对遥远美好事物的记忆,然而美好总是人类心目中的追求目标,遥远之处,一个美妙的音乐之声唤醒了沉思。歌曲表现了孩子们逐渐走向成熟,他们学会了思考。当孩子们唱到一半,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来了,玛丽亚回来了,孩子们欢快地奔向了玛丽亚,一同完成了对《我心爱的一切》这首歌的追索。
这样的例子在《音乐之声》全剧中屡见不鲜,就像一个主题的反复变奏,随着人物性格的展现和发展,音乐之声的宏大内涵不断在人物性格上得到表现和强化。一个人用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人生,就可以重新唤起歌声和欢笑,音乐之声的主题被一再提起。
上校16岁的大女儿丽丝儿和上校的传令兵劳尔夫彼此有了朦胧的感情,他俩在后花园幽会时唱了一首表现少男少女初恋情怀的歌《十六岁到十七岁(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影片中闪电和雷鸣声把他们跳舞的场所点缀得异常浪漫,似乎预示着青春期情感的萌芽。但劳尔夫因参加了纳粹党而没有和丽丝儿有什么结果,她向她的新母亲——也就是玛丽亚,倾诉自己的心事,玛丽亚向她唱了一首歌,歌曲的旋律仍是这首歌的旋律。玛丽亚虽说性格外向、张扬,但作为一个母亲,她还有一颗慈爱的心,对孩子有着万分的母爱。
玛丽亚和特拉普上校两人在与丽丝儿和劳尔夫幽会时相同的地点交谈时,背景音乐是由《音乐之声》和《雪融花》的主旋律不断交替着,真有点像柏辽兹作品中所贯穿的的“固定乐思”(就是乐曲中一再出现的基本主题,它代表某一人物或某一种思想感情,并在音乐的戏剧性发展中,为了适应特定环境的需要而作种种不同的变化),两个人的主题在朦胧的音乐声中相互缠绕着,好似两人的感情也在互相缠绵着。
影片《音乐之声》的副制片人,也是本片的作曲,理查德?罗杰斯的自传里提到写《音乐之声》的过程:“我们认为这出戏不但要写出真实的人物,更要保留他们的背景。《音乐之声》是戏里出现的第一首歌,是挥舞手臂歌唱自然和音乐的歌曲;《多来咪》是玛丽亚给孩子们的第一堂音乐课,也是她试图接近孩子们的结果;《我心爱的一切》是一连串的最简单又最惹人欣喜的事物,这首歌有一点民歌的风味;《孤独的牧羊人》和音乐‘涟恩德拉’(Landler)
都是由奥地利阿尔卑斯山上景色引发的灵感;《翻山越岭》则是为了给离开修道院的玛丽亚鼓气,而且这首歌在后来也成为全家人翻过阿尔卑斯山离开祖国奥地利的音乐。”
说到背景音乐,《音乐之声》还有其它片断做了极巧妙地运用。如玛丽亚与特拉普上校的婚礼,背景音乐就是影片开始不久,院长嬷嬷和5位修女唱的《玛丽亚》,只是把歌曲形式稍微改动成了进行曲式,玛丽亚身穿婚纱,一步一步跟着节奏走向上校。歌词中唱着:“怎样解决玛丽亚的问题。”性格阳光开放的玛丽亚最终不适合修道院,可能这也意味着她的问题解决了。仁爱的院长嬷嬷不但敲醒了玛丽亚去面对困难的勇气,还帮助了特拉普一家逃离德国兵的追捕,直到篇尾,响起的背景音乐就是她对玛丽亚唱的《翻山越岭》,加上了合唱,更让人对这勇敢的一家未来充满美好的希望,他们在阿尔卑斯山上艰难地步行,为自由而奋斗。歌中唱着:“攀登上每座顶峰,泉水淙淙,追随每条彩虹,寻找你的梦……”
音乐剧和歌舞片中人物性格表现的传统特征
音乐剧和歌舞片是美国百老汇和好莱坞结合所带来的特征。
歌舞片是好莱坞梦幻和神话的一种最典型的体现和载体,它也是有声电影时代开始后带给观众的一个新的电影种类。从那时起,歌舞片在好莱坞迅速发展起来,并在电影史上留下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佳作。音乐剧在英美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在美国,它较多地受爵士乐、踢踏舞、喜剧性话剧和含有歌唱的喜剧的影响,不仅有像“齐格菲尔德富丽秀”(Ziegfeld
Follies)这一类轻歌舞剧,重制作而轻情节,而且有歌舞厅的小型娱乐性歌舞,多数在高档餐厅和宾馆。在英国,音乐剧则更多地与轻歌剧和话剧相联系,特别是与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的戏剧背景相关,舞蹈方面更贴近芭蕾舞。《音乐之声》即拓展了它本身的流行元素,也不脱离传统的古典气息。如孩子们唱的《孤独的牧羊人》,《晚安,再见(So
long,farewell)》,丽丝儿与劳尔夫唱的《十六岁到十七岁》等都是用载歌载舞的舞台表演,内容通俗易懂,音乐活泼有趣,沿用了歌舞片的传统模式;而片中舞会时演奏的音乐曲式是华尔兹和其它的民间舞曲,玛丽亚还给孩子们示范了奥地利的民间舞蹈“涟恩德拉”(实际上就是圆舞曲的前身,所用的拍子类似今日的慢圆舞曲,流行于18世纪后期与19世纪初,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作品中均有大量的涟恩德拉舞曲),出乎意料的是,上校突然走过来主动邀请玛丽亚共舞,舞蹈最后他们互视对方,他们之间的爱意一目了然。这所有的一切都再次表现了影片中明显的人物性格特征。最让人惊叹的是,整个故事情节的背景是二战时期,音乐节上全体观众高亢、充满激情地合唱着《雪绒花》,表达了奥地利人民反对侵略的正义心声和不畏强暴的必胜信念。
《音乐之声》的音乐创作在人物性格与情节推动中的强烈作用,使戏剧冲突凸现张力,而其中,音乐形象分明,特征显著,人物的正义感和爱国热情与非正义和法西斯的对抗主题,强化了可看性,提升了主题思想意义,而使人物性格得到充分展现、发展和升华,正义和道德的崇高被更广泛地接受和流传。
篇2:经典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经典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本文关键词:观后感,经典电影,音乐之声
经典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本文简介:音乐的力量——观《音乐之声》有感Doe,adeer,afemaledeerRay,adropofgoldensunMe,anameIcallmyselfFar,along,longwaytorunSew,aneedlepullingthreadLa,anotetofollowSewTea,adrin
经典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本文内容:
音乐的力量
——观《音乐之声》有感
Doe,a
deer,a
female
deer
Ray,a
drop
of
golden
sun
Me,a
name
I
call
myself
Far,a
long,long
way
to
run
Sew,a
needle
pulling
thread
La,a
note
to
follow
Sew
Tea,a
drink
with
jam
and
bread
That
will
bring
us
back
to
Do
(oh-oh-oh)
看完电影,留在我脑海深处的是这样一段清新动听的音乐。我认为,《音乐之声》能够成为经典与“音乐的力量”这一主题是离不开的。
见习修女玛利亚是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的姑娘。她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的清新、宁静和美丽。修道院院长觉得玛利亚不适合过与尘寰隔绝的生活,于是介绍她去萨尔茨堡当上了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冯·特拉普是个善良勇敢的爱国者,他的妻子早逝。家里没有歌声,也没有笑声。玛利亚来到上校家中,发现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简单而粗暴。只要他的哨声一响,孩子们就从各自的房间里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来,排好队,按水兵操练的要求通报自己的姓名。一开始,孩子们对玛利亚带有排斥情绪,总是想法设法捉弄她,但是玛利亚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她引导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这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整个家庭平添了许多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当上校带着准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发现家中呆板、冰冷的空气完全变了,他的“水兵们”已被训练成一支很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由于玛利亚给这个家带来的变化激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唤回了逝去的幸福,也唤起了他对玛利亚的爱情。于是上校最终拒绝了男爵夫人,他来到修道院找玛利亚,他们终于结成了美满的伴侣。
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的见习修女玛利亚能够赢得孩子们的爱。我觉得这与音乐的力量是离不开的。趁上校不在的时候,玛利亚用窗帘给每个孩子缝制了休闲的服装,带领他们到花园水池游玩,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上野餐。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上,玛利亚用自己带来的小提琴为孩子们弹奏并演唱。她把孩子们叫到身边,从最基本的音符教起,自己编写了一曲《Doe
Ray
Me》,使孩子们在简单的音乐气氛中爱上了音乐。音乐具有感召力,它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引起共鸣。孩子们原有的拘禁和忧郁渐渐地被音乐和笑声取代了。
上校是一个有七个孩子的鳏夫,长期的海军生活和亡妻的悲伤使他对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样严格。当他从维也纳回来时,他看见孩子们与家庭教师玛利亚玩得不亦乐乎,他对此感到很不满。当他责备玛利亚时,他突然听到了孩子们欢乐的歌声。他十分感动,因为玛丽亚把从他妻子去世之后家里就不再有的音乐又带了回来。这时候,上校也加入了孩子们的歌声中,为孩子们献上了一首深情的《雪绒花》。音乐拉近了严肃的上校与拘禁而忧郁的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在欢乐的歌声中,快乐的积极的情绪已然浮现在上校与孩子们幸福而陶醉的笑容上。
这就是音乐的力量。美妙的音乐能呼唤人们心中的渴望,唤醒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不同的音符,都仿佛每一个不同的画面,每一个不同的音阶,都仿佛每一个不同的层次,每一个不同的音调,都仿佛每一个不同的气质,每一个不同的旋律,都仿佛每一个不同的人生。音乐是人类的灵魂,自从有了音乐的创造,人的灵魂就有了一个依靠。在心灵深处,隐藏着很多鲜为人知的秘密,唯有音乐,才能激起那潭深水的涟漪。音乐是一把钥匙,这钥匙能打开通向梦境、通向因果的时光隧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