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心得体会 本文关键词:数学课,心得体会
数学课心得体会 本文简介:听数学老师课心得体会9月13号我有幸在我校园艺班听了由老师主讲的数学公开课学习,这次的听课学习使我收获很大,下面就这次的听课情况谈点自己的感受。一、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标明确,能为教学服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觉数学是有趣的。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
数学课心得体会 本文内容:
听数学老师课心得体会
9月13号我有幸在我校园艺班听了由老师主讲的数学公开课学习,这次的听课学习使我收获很大,下面就这次的听课情况谈点自己的感受。
一、教师善于创设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标明确,能为教学服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觉数学是有趣的。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挑战,渴望挑战带来的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挑战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
二、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制作精良,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课题材料的搜集上和视听效果上,都非常富有创意,如花似锦,引人入胜,而且都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做到学数学用数学。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到生活中使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形象直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得牢固掌握。
三、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也是至关重要的,不但要有准确的数学专业用语,让学生听懂理解知识,而且教师要有及时的课堂评价,随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多表扬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师生互动环节引人入胜,氛围融洽。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把枯燥、呆板的课堂教学改变了,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尤其是在听课过程中,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些数学教师教学方法的与众不同,我感受到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如此的默契……看到每个老师都精心的设计每一堂课,从板书、图片、内容,那种工作态度与热情都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在他们的课堂上很少有见到不学习的孩子,因为他们都深深地被老师的课所吸引着。
五、教学中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实践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体现了探索性的教学过程。
以上是我听数学课的几点心得体会,因为各科的教学理念都是相通的,我以后要把通过听课学习到的优秀经验,用到自己的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让自己的课堂也更加活跃起来,真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充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从而切实感受到了知识的魅力!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篇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开放和创新》实验报告定稿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开放和创新》实验报告定稿 本文关键词:定稿,课堂教学,小学数学,实验,创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开放和创新》实验报告定稿 本文简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开放与创新实验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每一个人应该能够在一个比较灵活的范围内,比较自由地选择他的学习道路。终身教育的思想首先是建立在学会认知的基础上。学会认知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分类的系统知识。它既可视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以视为一种人生目的。作为手段,应该使每个人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开放和创新》实验报告定稿 本文内容: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开放与创新实验研究
结
题
报
告
一、课题提出
每一个人应该能够在一个比较灵活的范围内,比较自由地选择他的学习道路。终身教育的思想首先是建立在学会认知的基础上。学会认知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分类的系统知识。它既可视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以视为一种人生目的。作为手段,应该使每个人学会了解周围的世界,能够有尊严的生活,能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因此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在空间和时间上重新分配,用开放的教育观念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重组教和学的策略。
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表现在教育时空上封闭狭隘与开放拓展的重古轻今,表现在教学方案上强迫灌输和自由学习的冷热参半,表现在师生关系上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此消彼涨。其具体的课堂教学形态是:大量采用“师问”的教学方法而被误以为是“启发式教学”,表面上学生热衷于追求师给问题的答案,而不会自主提问,沉湎于师给的学习方法而不会自主选择学习策略。然而,知识不能是由自认为有知识的人“普及到”或“灌输给”自认为没有知识的人的,而应该是由一个自主的人,用积极的学习态度认识到他的问题,并能用具有批判意识的头脑去合理地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而这些则在封闭的教育环境与体系下是无法得到圆满的解决的。
当素质教育的重点被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时,当《数学课程标准》把“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新的教育理念时,我们有理由相信,教育本应该是在开放的教育环境和体系下的教育。
二、研究的定位
为了进一步更新教育的理念,提升对开放的教育的认识,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转化为可供操作的,可以延续的系统的教育行为与实践活动。根据我校实际情况,从面向发展的角度,戴铜校长提出并申报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开放和创新的研究”这一课题,着力于解决以下问题:
1、
纠正数学课堂教学中封闭型的思想倾向,确立“开放和创新”的教育观。
2、纠偏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单一性培养倾向,确立开放的、多元的、创新的培养目标体系,探索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操作范式。
3、纠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喂着长大”这一现象,形成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乐学、善学”。
4、
促进我校年轻教师快速成长,缩短成长周期。
三、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概念的界定
1、“开放”与“创新”的关系。
“开放”与“创新”,作为一种教学的形态,更多地被当作教学和策略提出,还未见有人把开放教育和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整体的教育思想系统地阐释其要义,但是“开放性教学”和“创新性教学”因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强化。可以说“开放”和“创新”是紧密地联系的,“开放”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创新”是教育的手段和结果,“开放”是为“创新”服务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两者是并列平行的关系,同时又是包含和从属的关系。我们认为有了开放的教学形态,才会有创新的异彩纷成,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教育和创新教育。
2、开放性教学
“开放”在词海中的解释是与“封闭”相对的。所谓“开放性教学”,是针对过去的那种“封闭式教学”而言的,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形式单一,教法呆板,结论统一。教学环境囿于课堂、书本、教师。学生只能在教室中按图索骥,学部造车,按着教师的套路和例题的模式亦步亦趋。于是形成学生思维的三化:即思维的兴趣淡化,思维的活动弱化,思维的品质劣化。而开放性教学,应该是在终身教育的理念下,本着“教为学服务”的原则,构建开放的教学情境和模式,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精神,挖掘其自主学习的潜能的一种教学策略。
3、创新性教学。
创新,即创造性,包括创造性的个性心理品质与创造性能力。所谓创新性教学,是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通过创设民主、和谐、自由、合作的教学氛围,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学会认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创新性教学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方式。
(二)支撑性理论
教育的开放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教育的发展有待于教育的进一步开放,时代呼唤教育的开放。只有开放,才能体现教育的真正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开放性教学,创新性教学,能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起双向互动的联系通道,能最大限度地通过各种渠道吸收新信息。实施“开放与创新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去动手、动口、动脑,去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主体学习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本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有:
1、终身教育理论。从终身教育的观点看,学会认知是终身教育的基础,是支柱。“开放与创新性教育”,有利于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开放与创新性教学”也体现着课堂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有了“开放与创新性教学”,就能打通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阻隔,体现“人人获得不同的,必需的数学的理念”,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化、大众化、生活化倾向。
2、创新教育理论。从创新教育的理论看,创新教育要求课堂教学中渗透和体现创新的理念和实践,同时教育的本身也需要获得适应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源动力。“开放与创新教学”能够建立起一个民主自由的无权威束缚的环境,为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提供机会,从面改变“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式,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钻研精神,激发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增强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3、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的目的,应着眼于主体性的生成和潜能的开发,“开放与创新性教学”体现在面向全体,全面而又具有个性的发展上。满足“人人获得必需的,有价值的数学,使不同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4、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拥有不同的七种智能,这七种智能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能以传统的“知识、能力”来评价学生,要树立一种多元的、发展的评价观,同时为了开发学生的潜能,还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
四、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1、理论假设
(1)构建“开放----创新型”不同的课堂教学范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2)全面关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态度和情感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
(3)使学校充满发展的活力,课程充满智慧的挑战,课堂充满生命的创造,学生获得生命的体验。
2、研究目标。
(1)确立“开放——创新”的教学评价观,并具体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2)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开放——创新型”的课程体系,逐步积累并提炼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范式及实施策略。
(3)探索在“开放——创新”的理念下,课程实施如何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
五、实验的变量及其控制
1、自变量主要是:①转变教学观念,②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④改进课堂教学管理方法。
2、因变量是实验目标中所要达到的学生素质发展的状况。
3、相关变量的控制:包括教师、学生、教学资源的控制。
(1)本实验以随机取样的方法确定实验对象。
(2)教师不人为地制造不公平的竞争氛围,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均没有加班加点,没有加重学生的负担,特别是课外负担。
(3)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对照比较,及时统计数据,积累资料,避免干扰。
六、实验过程
1、实验对象:
本实验以淮安市实验小学1~4年级1~3班为实验班,实验班和教师的确定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不为实验班指定教师。
2、实验内容:
课堂教学以儿童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和自主学习精神的激发为落脚点,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学习氛围,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开放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开放题教学为抓手,以“问题解决”为策略,探究教学方法,改进学习方式。
3、实验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研究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学习小学数学教学理论,了解目前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开放与创新研究的程度等材料,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借鉴相关方面的经验,从而提升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念。
对比实验法:通过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对象进行检测相关性对比,从而总结本课题的优越性或不足之处,并对课题方案进行适时调整。
经验总结法:实施课题研究方案,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依据教育教学理论和研究中形成的教学理念,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并上升为一定的可供仿效或借鉴、推广的经验。
4、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02.10~2003.1)
①调查研究,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论证该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并向市教科所递交《课题申请议定书》。
②组织发动,成立研究机构,明确课题研究的任务分工。
③培训实验教师全面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
④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做好实验班学生的前测工作。
(2)实验阶段(2003.1~2005.2)
第一阶段(2003.2~2004.2)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子课题组拟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进行实验前测,上实验课,征集开放题,完成阶段性工作总结,调控、修正研究思路。
第二阶段(2004.2~2004.7),对学生的素质发展作初步评价,进行个案研究,典型引路,现场交流,组织推广,发动全校教师参与研究,继续征集开放题,完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2004.9~2005.2),撰写课题研究子报告,发动实验全体教师汇编课题研究论文、教案集,汇编开放题。
(3)总结经验阶段(2005.2~2005.9)
验证实验假设及变量,根据实验方案进行总结,拟定实验报告,总结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推广实验成果做好准备。
5、实验原则与措施:
实验原则
①开放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开放的教育教学观,开放教学时空,开放教学目标,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教学手段,开放学生思维,开放师生关系,开放教学全程,最终达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②创新性原则。要实施本课题的研究,教师首先必须更新自身陈旧的教育观念,勇于创新,勇于突破传统教学的种种束缚。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多种因素的开放,在这样开放的环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激发与培养,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与发展。
③主体性原则。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把主动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开放民主的教学场所,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把学生当作乐事。
④发展性原则:学生的潜能巨大,潜能是可以开发的。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开发,数学能力有较大提高,潜能得以一定程度的开发。
⑤激励性原则。教师要把握好激励性原则,让学生学会探索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积极向上的情感,磨练学生坚强的意志,提高需要的层次,使学生时刻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⑥科学性原则: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实事求是,确保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实验措施
①建立学校科研网络,形成教科研工作良性运行机智.
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开展,我们从研究开始时期,就在严格规范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做了以下工作:
a、建立教科研机构。学校成立了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力求在指导、管理、参与上各司其职,以确保教科研实验的组织计划、落实等。
b、完善了教科研规章制度。
c、精心设计实验方案、调查问卷,规范实验操作过程。通过调查研究,提出实验假设,明确实验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加强理论文献学习,为实验奠定理论基础。我们将实验明确为以下几个阶段:调查研究和理论学习阶段,实验阶段,总结和应用于推广阶段。
d、切实加强教科研队伍的建设。我们把研究工作定位于课题研究和教科研队伍建设的二者结合。提出课题研究做好“三抓”的工作思路:抓管理,抓过程,抓总结。
②认真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努力搞好实验的检测工作。
③加强科研成果考核,每学期末,对所有的研究老师,进行分项量化考核,表扬先进,激励后进。
七、实验的过程与结果
(一)、调查分析的结果:
在实验前期和实验后期,我们组织了两次较大规模的调查测试,发放问卷近300份,了解师生的关系、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学生对数学情感、学习数学的方式、思维的开放性等,有关情况如下表:
表一:
“课堂上,当你说错话或写错字或讲错题时,你的学生有什么反应?”
情况统计(师)
A、许多学生立即纠正
B、个别学生立即纠正
C、课后纠正
D、不纠正
实验前
55.5%
37.8%
6.7%
0%
实验后
75.76%
18.18%
6.06%
0%
表二:
学生课堂举手发言情况统计(师)
90%以上
B、70%以上
C、50%以上
D、30%以上
E、不足30%
实验前
11.1%
46.7%
24.4%
17.8%
0%
实验后
9.09%
36.37%
48.48%
6.06%
0%
表三:
学生喜欢学数学的情况统计(生)
特别喜欢
比较喜欢
一般化
不喜欢
实验前
11.1%
40%
40%
8.9%
实验后
59.5%
27%
10.8%
2.7%
表四:
“对‘新知’的处理,你经常采用的方式”情况统计(师)
A教师讲解
B学生先尝试后讲解
C、小组合作学习
D学生自学
E探究式
学习
F其它
实验前
55.6%
53.4%
13.3%
18.9%
17.7%
0%
实验后
42.42%
57.58%
51.52%
21.21%
19.42%
0%
表五:
“对于一个题目,你常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或常用多种方法讲解给学生听”情况统计(师)
A、经常
B、有时
C、偶尔
D、没有
实验前
66.7%
33.3%
0%
0%
实验后
84.85%
12.12%
3.03%
0%
表六:
学生对一题多解情况统计(师)
A、非常多
B、多
C、不太多
D、不多
实验前
17.7%
57.9%
22.2%
2.2%
实验后
27.27%
42.43%
30.30%
0%
表七:
“课堂上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你常会采取哪种处理方式”情况统计(师)
等待学生自己
发现错误
让其他学生发现
错误,并纠正
老师引导学生自己
发现错误并改正
老师纠正错误
实验前
2.2%
48.9%
48.9%
0%
实验后
12.12%
66.66%
18.64%
2.56%
表八:
“平时在解数学题时,你会想想还有别的解法吗”情况统计(生)
A、经常
B、有时
C、很少
D、从不
实验前
12.3%
38.2%
40.4%
18.1%
实验后
43.2%
54.1%
2.7%
0%
下表是一道开放题实验前后的对比:
题目:下图是一张长方形的纸,请你在这个长方形上画一条直线,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相等的两份,你能画出多少种?
表九:
画对5种
画对4种
画对3种
画对2种
画对1种
画对0种
实验前
5.5%
8.1%
24.7%
43.2%
16.2
2.3%
实验后
10.8%
10.8%
27.9%
32.4%
15.9%
2.7%
表十:
“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编排特点,不同的人对教材有不同的理解,你常会根据实际情况重组教材、整合教材吗?”回答情况的统计(师)
A、经常
B、有时
C、偶尔
D、公开课教学时
E、从来没有
30.30%
57.58%
9.09%
6.06%
0%
表十一:
“在过去的一学期中,你带学生走出教室学数学几次?”回答情况的统计(师)
A、5次以上
B、3至5次
C、2次
D、1次
E、一次也没有
实验前
4.4%
11.1%
26.7%
11.1%
46.7%
实验后
27.27%
30.30%
15.15%
27.27%
18.18%
通过调查发现,我们这三年的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
1、
师生的关系得到改善,民主、平等、和谐
从表一可以看出,实验后选A的学生比实验前高出了20.26%。学生范错,教师理所当然的应当立即指正,而面对老师的错,学生没有因为老师是权威而“从师”、“纵师”,实验后四分之三的学生立即当面指正。老师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员,如同伙伴。从老师充当“学伴”这一角色可以看出,我校数学课堂环境明显得到改善,教学氛围是民主的、宽松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融洽的。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能敢说真话,才能会对一问题各抒己见,老师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学生心理上就有一种安全感、信任感,人格主体得到了尊重,创新才成为可能。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在宽松的环境和轻松的心境下,做事的效率会更高。
2、“用教材”去“教”的观念得到了确立。
“教”“教材”和“用教材”去“教”是两种不同的教材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教师是课程开发的重要力量,教师既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开发者。我课题组要求每位数学老师必备两个不同版本的教材,阅览室藏有四个版本的教材。在使用教材上,我们提出“教材为我所用。”从后期的统计情况看(见表十),所有老师都有整合教材的意识,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教师经常重组教材。另外,现在学生走出教室去学习的机会也多了(见表十一),如刘永万在学校的“桃李园”上了“花坛的面积”一课,张文奎上了“实际测量”等,效果很好。
3、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学习兴趣更浓
从表二可以看出实验前课堂上有一半的学生能举手发言的班级占82.2%,实验后则达到了93.07%,高出10.87%。从学习喜欢数学情况看:实验前班中喜欢数学的不到一半,实验后达到86.5%,不喜欢的实验前占8.9%,实验后仅占2.7%。实验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浓了,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也高了。
4、教与学的策略更加多样、灵活,学生解题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观念决定教学方法,教法决定学法。从课题立项开始,教师理论培训就一直没有松过,我们采用“请进来,走出去”、集中学与分散学相结合,每学期都举行至少4次理论学习,通过组内研究课、校级示范课、轻年教师赛课,将理论内化,转变为自觉的教学行为。表四~表七的统计情况说明我们研究思路是对的,教师的教学观念明显有了转变,教学方法有了很大改时。
5、学生思维更具活跃,成绩显著提高
表六是针对教师调查的情况,对一道开放题学生能想出多种解法的实验后比实验前高出近10个百分点。表八是对学生的调查,A选项实验后比实验前高出30.9%。表九是关于学生解题能力的调查,此题一般学生都能画出两种,即竖着画和横着画。能画出三种以上的实验前只占38.3%,实验后占49.5%,高出11.2%。学生解题时为什么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想用其它解法来解题?为什么解题能力强了?我们分析,主要得益于:其一教师的示范,其二有良好宽松的学习氛围,其三教学方式的转变,即采用开放式教学,其四开放题教学。
(二)、开放题教学的成果:
传统的数学教学,习题太多,条件、问题呆板,探索的结论、方法唯一,学生的思维合僵化,解题能力也被训成了“死”能力,且数学问题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教学中设计最具教育价值的开放题,旨在开放学生的思路,开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实验中我们以开放题教学作为研究切入口。一开始,我们组织课题成员紧密围绕本课题设计教学案例,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收集相关的第一手实践资料。在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又不断的修订、充实、完善。另外,我们还组织了专题沙龙研讨,研究开放题设计的内容与形式、方法与原则、教学策略等。研究结果如下:
1、开放题教学实践的形式
①、条件开放。条件开放题就是要打破条件和结论的充要关系,可以有少用条件,多余条件,隐藏条件,缺条件(补条件),图文条件等。让学生在审题时,摄取必要的条件,不用或少用条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设计时可以根据结论,要求补充条件,选择条件,多余条件,隐藏条件等。通过引导分析这类题,可以防止学生滥用题中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提高学生明辨是非
、去伪存真的鉴别能力。
如:达能王子饼干单价是2.50元,比一袋达能苏打饼干贵0.3元,比一袋达能牛奶饼干便宜1元。一袋达能牛奶饼干比一袋达能苏打饼干贵多少元?
由于受封闭式解题习惯的影响,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凡是题中出现的条件都要用上的思维定势,不对题目进行认真分析,便先分别求出一袋达能牛奶饼干与一袋达能苏打饼干的钱,然后再相减。而实际上我们可以根据线段图直接比较出二者之间的差价。
②、问题开放。在相同的条件下让学生补上问题,补上不同解法的问题,如:两个修路队,修一条公路,甲队修800米,乙队修850米,____?学生可以补上“甲队修的是乙队的几倍?(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乙队修的是甲队的几倍?(几分之几、)”、“两队共修有多少米?”、“两队相差多少米?”、“甲队比乙队少修几分之几?(百分之几)”“乙队比甲队多修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甲队修的是甲乙两队共修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等等。
③、结论开放。也就是答案不唯一,有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的练习,一方面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获得成功的机会,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发散思维的空间。
比如:写出一个方程,使它的解为X=1。
再如:有24朵花,请你把它们分成几束,每束朵数要一样多,你有几种分法?
这样的题目没有统一的答案,学生会为不断涌现脑海的种种可能感到喜悦,乐于在思考的领域中翱翔,可以大大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④、策略开放。习题解答,除了让学生学会常规的解题方法之外,还要让学生学会多方位角度地解决问题,并从中发现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时要从解题手段、途径和非常规解题思路等考虑一题多解。开拓思路,促进思维创造性的发展。
2、设计开放题的方法与原则:
①使文本数学向生活数学延伸,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②要表现数学建模的过程,而不是问题本身的解决;③选择的问题要有比较宽泛的数学背景,使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④设计开放题时还应结合教材,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⑤要体现全新的教育思想,不能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现象;⑥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⑦要关注社会的发展;⑧设计开放题要结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教学服务的思想不能动摇;⑨形式要丰富等。
3、在开放题教学中,要注意这几点:
①要树立新的教材观,教师与学生可以共同重建教材,②要让学生当家,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③创设生动学习情境,愉快的学习数学,④树立多元评价观,⑤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⑥提供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⑦开放教学时空等。
(三)构建“开放——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这几年的研究,我们构建了“开放——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1、创设开放的情境。
从现实生活着手,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学生参与其中,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同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兴趣。根据不同的情况创设的情境,我们常用策略有: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2)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3)创设生活情境,产生联想;(4)创设故事情境,进入角色;(5)创设竞争情境,活跃思维;(6)创设“障碍”情境,激化认识冲突。如:《统计》一课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出示杂乱的动物图片),你知道每种小动物有多少只吗?怎样清楚的知道?
2、产生问题假设。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开放的情境中,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在观察、比较、想象等活动中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交流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解决问题的设想。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先讲述牛顿的苹果落地的故事,然后教师演示(小球系在一根绳上,绕绳的另一端划出圆形),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小球为什么不跑到外面去?或者让学生骑轮子不圆的自行车,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后,自己大胆猜测解决的方向。
常用的策略有:
(1)有目的地观察、操作;(2)观察或操作中思考、交流;(3)接受教师提示,将思维进行整理;(4)记录过程或结论;
如:在《圆的认识》中折叠等方法找圆心,测量等方法研究半径、直径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实践课《实际测量》中,我们就得先勘察,再纸上谈兵。
3、实验问题解决
每个人都有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都有自己个性的学习特点,但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自由组合,或教师引导组合,进行合作学习,在这过程中我们总结出要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分组、注重合作;(2)师生平等、融洽感情;(3)既有分工、又有协作;(4)提倡竞争、深化参与;(5)积极评价、互相学习。
如:在实践课《实际测量》中,我们采用学生自由组合,组内协调分工,培养团队精神。在测量的过程中,有拿标杆的,有指挥的,有记录的。互动是为了参与、思考、评价从而达到相互学习,也学会欣赏别人。又如:在《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中,各组选择了自己喜爱的研究方向,有的组探索出:每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中,必有一个是3的倍数;有的组通过列举能被3整除的数探索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和、差,也能被3整除;有的组从各位数上的数字被3除所得余数的和上去判断。这样就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质疑、去学习,去真诚的喝彩。
4、回归生活创造
素质教育的教育目的之一就是学生掌握了知识之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生活是数学之源,我国数学自古强调它的应用性。在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讲究问题的生活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知识性、情趣性等,只有这样,解放了学生,学生的创造才成为可能。例如:如在学完“比较数的大小”后让学生利用星期天,去商场或超市做个调查。了解哪些商品的价格在100元—1000元之间,选几样记录下来,然后用“贵一些”、“便宜一些”、“贵得多”、“便宜得多”等语言描述这些商品之间的关系,再说说它们各接近几百元。这样学生自觉地把“书本数学”与日常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再如:我校江宇老师在教完1000以内数的认识后,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藏着的1000以内的数,并记录下来。结果学生找到很多:一年有365(366)天,第四册数学有112页,我国领土有960万平方千米,我们小数报发到第811期,我的步步高复读机是408元,我们长征小学二年级大约有800名学生(江老师问这位同学这“大约800名学生”是怎得到的?生答:我们班51人,就当作50人来算,长征小学二年级有16个班,每班人数差不多,然后用16乘5个十就是800。学生的回答真是精彩!)……她还布置过这样的一道题:选一篇你喜欢的文章,数数这篇文章有多少字,然后估一估报纸的一个版面大约有多少字,一份呢?……这些作业巩固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拓宽了学生视野,使文本数学向生活数学延伸。
(四)、教师素质得到提升,推动了学校整体教学研究工作。
从上面的几个统计情况可以看出,我校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比实验前有了提高,师生关系越来越平等,树立了“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没有因自己在课堂中的偶然失误,而影响在学生心的地位,反而更爱上老师的课,“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与学的策略呈现多样化,在教学手段上有90.01%的教师达到了多样化。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老师的课堂上常会出现学生为了一个问题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出现“拖堂”现象中,这种情况占到48.48%。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具有‘开放的头脑’,在教学中才能做到‘开放式教学’。”
通过三年的实验研究,课题组培养了一批教科研骨干力量。如果孙娟、陈文静、唐晓清、李志强、吴玲、戴俊、漆猛亭等老师在研究中勇于挑重担,不怕吃苦,积极参加实践,反思、再实践,进步很大,有多篇论文、设计在省、市获奖,唐晓清在2004年市小数学年会上,上了一节《旋转和平移》获得了市一等奖。陈文静老师2005年送教下乡,受到了上级领导和听课老师的好评。李志强、吴玲两位老师在市“说上评”活动中双双获一等奖,李志强在省赛课中获一等奖的第一名,还代表省到国家参赛。三年中共计两节在省级获一等奖,五节在市级获奖。其次带动了学校老师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举行公开课、理论学习讲座等形式,加深了广大教师对本课题的认识,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有关本课题的论文,三年中共有二十余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60余篇在省市级刊物发表,十余篇在国家级获奖,教学设计有二十余篇在省级获奖,三十余篇在市级获奖。
几年的实践,数学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同时,也造就了一批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学校的教学质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进一步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全校上下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喜人局面。
八、实验的结论
通过几年的实验,我们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
开放的教学观是激活思维学生的前提。
系统论认为,环境是第一个在系统周围产生广泛作用的因素。通畅的信息环境、民主的人际环境有利于开阔思路、丰富想像,从而激活创新思维,突破现有的圈子,打破思维常规。教学中,我们教师以“学伴”角色出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了,交流的机会多了,不同见解的多了,思维更加活跃了,“课学充满生命的创造,学生获得生命的体验。”
2、开放题教学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的创新精神,提高教学质量,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的有效途径。
“常规的数学教学主要集中于‘收敛型思维’,而开放题教学特别有利于学生‘发散型思维’。”而创造能力的核心就是发散性思维能力。与那种具有惟一正确解答、惟一正确解题方法的“传统问题”相对,开放性问题其本身就构成了对于“过分规范”的直接反对。“开放性”直接决定了我们在此不可能按照既定的模式机械地去从事解题活动,而必须主动地、积极地去进行探索,因此开放题教学被认为是现今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培养的一条新途径。在创新理论和当今有关开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的指导下,我们力足本校实际情况,着力探索和研究开放题教学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开放题教学为载体,解放教学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开放教学与开放式教学间的关系。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由于开放题的开放性,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充足思考的时间、交流的空间,创设民主、安全、平等的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旧的教育观是无法达到的,因此这是改变教师的教育观的有效途径。其次,为了有利于学生交流,除了教师的鼓励,树立多元评价观外,还要开放学生的解题策略,建立一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探索出“开放——创新”的教学模式,从调查情况看,这一模式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九、讨论与思考
1、教师的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观念还需更新。从后期的统计数据看,有18.18%的教师不太愿意让学生走出教室去学习数学,18.18%的教师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3.03%的教师的课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很少。
2、“教教材”这种观念在少部分老师中还存在,从表十的统计情况可见一斑。
3、学生的学习范围只局限于学校,在相对封闭的小一统的校园中学习,素材都是被有权威加工的“高蛋白”,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社会要为学校创造机会,为小学提供开阔眼界场所、提供用武之地。在学校与社区之间如何搭建一个平台,使学生能“走出去”,落实“时空的开放”,还有待于全社会的努力。
4、在开放题的设计上,有一些误区,总认为开放题就是难题,就是竞赛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开放和创新的研究》课题组
执笔
毛文波
2005年2月
参考:
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开放和创新实验研究方案》。
2、
国家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笪佐领、朱曦主编《创造教育概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4、
孔企平、胡松林著《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5、
吴永军主编《新课程核心理念例解》,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6、
郑毓信著《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7、
余文森,“试论教学的开放性”,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9期第42~44页。
18
篇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的研究》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的研究》总结 本文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问,课堂,技巧,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的研究》总结 本文简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的研究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研究总结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蓦然回首,成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研究》课题组已有好几个学期。回顾期间的工作,既有苦也有甜,大家都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奉献出了自己的智慧。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结合我校的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和教育研究实践的经验,老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的研究》总结 本文内容: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的研究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研究总结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蓦然回首,成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研究》课题组已有好几个学期。回顾期间的工作,既有苦也有甜,大家都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奉献出了自己的智慧。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结合我校的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和教育研究实践的经验,老师们都大力进行了课题研究,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尝试与实践,集思广益,使得课题组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拥有了些成果。为了使我们的课题在下阶段的研究中更有成效,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现将一学期来的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理解本课题所依据的现代教育理论的内涵
加强理论学习是课题研究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课题研究开始阶段,我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在教育教学理论上存在的巨大差距,因此,我们积极查找与我的研究课题相关的书籍、论文,并对那些感触颇深,印象深刻的段落进行摘录。尤其通过对《课堂教学论》、《课堂语言艺术》、《开讲艺术》、《练习设计的艺术》、《课堂提问的艺术》、《课堂艺术探幽》以及中小学数学教学杂志上的一些文章等的学习,其中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和洗礼,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获得了新的感悟。在这次课题研究中,我们之所以能顺利展开,并在教学实践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便是得益于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验证所掌握的理论,这样循环往复,就会从中悟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课题的落实,不断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坚持以常规教学为载体,注重课题的落实,把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虽然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但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以“备课”这一个环节是教学工作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活动的成败,因此把握学情,结合课题,深入教材是每节课前的必修课。而“课后反思”及“教学随笔”也是我们的常规工作之一,通过反思才使我的课堂教学提问技巧不断完善。
三、重视展示课活动,并将之作为对自己课题研究的水平的检验标尺,进一步深化教学水平。
我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各级教学听课、评课活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这些优质课的学习和领悟,使我的课题研究得以有效和有益的补充。通过这些教研活动我们也总结了一些课堂提问的技巧,如提问要抓住关键、要抓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要抓住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问要促使知识逐渐深化等等。
在这次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但我也发现和发掘了自己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加强理论学习,以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把课题研究深入,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更优异的成绩。
执笔:张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