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和德国的农村土地制度 本文关键词:德国,英国,农村土地,制度
英国和德国的农村土地制度 本文简介:01班12440309研三班葛露阳英国农村土地制度及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借鉴一、英国建立了严格的农地保护制度和高效的农场经营制度英国国土面积狭小,人多地少。2005年,国土总面积24.4万平方公里,人口6036万,耕地面积573万公顷,人均耕地0.095公顷(1.42亩),与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相近。目
英国和德国的农村土地制度 本文内容:
01班
12440309
研三班
葛露阳
英国农村土地制度及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借鉴
一、英国建立了严格的农地保护制度和高效的农场经营制度
英国国土面积狭小,人多地少。2005年,国土总面积24.4万平方公里,人口6036万,耕地面积573万公顷,人均耕地0.095公顷(1.42亩),与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相近。目前,英国农业已高度现代化,2007年GDP中农业份额占0.5%,就业人数中农业就业份额占1%,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长期位居世界前列。二战前,英国对耕地基本不予保护,所需农产品主要依赖盟国和殖民地进口。二战以后,伴随海外殖民地纷纷独立和国内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英国日益重视本国农业发展,加强农地保护和管理,促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一是将改变农业用地用途的权利由政府行使。1947年英国颁布实施了《城镇和乡村规划法》,规定私有土地变更农业用途,必须向政府缴税,从此土地私有者失去了擅自变更农业用途的权利。其后,还陆续制定了《新城镇法》、《村庄土地法》等一系列法律,进一步强化用途管制。
二是建立农地质量评价和规划管制制度。英国农业部从1966年开始进行农地质量评价,建立了农业土地分类系统,后经多次修订,现已成为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许可的基础和经济建设的战略指导。目前,他们正通过实施乡村发展纲要和国家发展规划,强化对农业用地特别是优等农业用地的保护。
三是多元化解决农地纠纷。发生农地纠纷,当事人可以通过以下渠道解决:最高法院和苏格兰郡法院受理土地所有权和继承权争议,下属法院受理地主与佃农争议;苏格兰土地裁判所与英格兰和威尔士土地裁判所受理征地补偿争议、土地登记争议等;农用地裁判所受理农业用地经营活动中的有关争议,独立行使裁判权,成员分别由土地所有者和承租者组织的代表组成。英国的土地裁判制度属于行政裁判,根据法律设立,既不属于法院,也不属于行政系统,工作经费由行政机关保障,裁判活动独立进行,主席由大法官任命,成员由部长任命,但部长不能解除裁判所成员的职务。
四是促进自营农场的发展。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内,租佃制农场是英国农业的主要经营形式。进入20世纪以来,政府不断通过立法、财政补贴等方式,限制地主权利,发展了自营农场,促进农业规模经营。1906年《农业持有地法》规定,地主不得干涉农场主如何使用租佃的土地;1941年《农业法》规定,农场主可获得终身租期;1976年又将租期延长到租地农场主死后的两代人;1986年在坚持赋予租地农场主终身租赁权和两代继承权的同时,对租金实行三年一次评估调整,防止租金过高。经过上百年的调整,在限制地主权利的同时,也限制了租佃制农场的发展(1995年英国政府废除了佃农终身土地租赁权),并催生和发展了自营农场。当前,租赁经营的农场仅占农场总数的16%,自营或者以自营为主的农场已占农场总数的84%。农场的平均经营规模由1895年的32公顷提高到目前的70公顷(其中一半以上的耕地由经营规模超过120公顷的农场经营),自营农场经营成为英国现代农业最基础的经营形式。
二、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借鉴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学习借鉴英国的经验和做法,对扩大我国农业的国际参与度,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建立和谐社会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一)始终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权利
英国与我国同是人多地少的国家。从他们近现代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看,保护农地与推进现代化建设并不矛盾,保护农民土地权利与发展规模经营也不矛盾,坚持家庭经营与建设现代农业更不矛盾。他们的丰富实践和历史经验启示我们,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不能随意调整和改变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不能急于求成盲目推动土地流转,要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尊重和保护农民承包土地的各项权利,稳步促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发展现代农业。
(二)加快改革健全农地保护制度
英国等发达国家对农地实行用途转变许可和规划控制,有效地保护了农地资源,实现了农业与城镇化、工业化统筹协调发展。除执法严格、管理规范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两项制度建立在农地质量评价和加强农地监管的基础上。加强我国农地保护和管理,健全农地保护制度,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探索。一是建立农业用地质量评价制度。开展农业用地质量分等定级调查,加快基本农田到户入证和落实到具体地块、图件等工作,尽快制定农业用地保护规划,并作为其他城乡建设和用地许可的基础。同时,对补充耕地,要落实国土资源部门与农业部门的联合确认制度。二是健全农业用地转变用途许可制度。由于农业用地的特殊性,英国农业部门对农地转变用途负有监管职责。目前,我国已经明确林地、草原用途转变须经林业、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许可。鉴于耕地对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建议对耕地改变用途,也实行经农业部门许可的制度。
(三)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
虽然我国与英国的农地制度不同,但他们的农地产权交易管理制度和经验,启示我们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以保证现代农业建设健康顺利进行。一是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着重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租赁和合同管理制度,建立农业用途审查制度,明确转让对象、租赁期限、农业用途认定等问题,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的审批、备案部门由发包方调整为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并对流转合同履行情况实行定期检查。二是注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问题。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验,组织承包农户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并结合农田整治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在承包农户分散经营的基础上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经营规模化。
(四)加快建立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制度
英国的土地裁判所是从本国实际出发建立的农地纠纷解决制度。我国各地通过开展农村土地承包仲裁试点,探索建立了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为建立中国特色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制度奠定了实践基础。当前,在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仲裁立法的同时,要加强土地承包仲裁规范管理,加快配套法规制度建设,大力培训仲裁员,完善多元化的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为土地承包仲裁法律正式实施奠定基础。
篇2:吴琼《西方美学史》第七章英国经验主义美学读书报告20XX-11-3
吴琼《西方美学史》第七章英国经验主义美学读书报告2010-11-3 本文关键词:美学史,经验主义,英国,第七章,美学
吴琼《西方美学史》第七章英国经验主义美学读书报告2010-11-3 本文简介:2010/11/3读书报告——吴琼《西方美学史》第七章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徐彦宾一、历史定位英国在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和18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之后,自然科学有了长足发展,哲学上出现了经验主义思潮(17世纪),古典主义继续发展,浪漫主义崭露头角。经验主义美学思潮就在这样的哲学和文艺气氛中产生了。英国经验
吴琼《西方美学史》第七章英国经验主义美学读书报告2010-11-3 本文内容:
2010/11/3读书报告
——吴琼《西方美学史》第七章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徐彦宾
一、历史定位
英国在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和18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之后,自然科学有了长足发展,哲学上出现了经验主义思潮(17世纪),古典主义继续发展,浪漫主义崭露头角。经验主义美学思潮就在这样的哲学和文艺气氛中产生了。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对其他欧洲国家的启蒙主义美学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
二、主要观点
人物
哲学观
美学观
艺术观
评价
培根
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玄学思辨,主张从感性经验出发,通过不断的观察和实验以及经验的归纳来获得科学的知识。
从经验和用经验的方法去研究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开了心理学美学的先河。
美是自然的客观属性,主要表现为比例的奇特。动态美胜于静态美。真正的艺术美不应听命于任何规则,而应只听命于艺术家的情感和趣味。
知解力
学术部门
记忆
历史
想象
诗
理智
哲学
艺术的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想象,它是对自然的理想化,它能借提高自然来提高人的心灵,具有娱乐和教育的双重作用,因此具有神圣的性质。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奠基人。马、恩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为英国经验论美学开辟了一条新方向,
霍布斯
性恶论。功利主义道德哲学。人生来自私,道德行为是出于自私的动机。
用经验心理学方法对想象力和虚构能力的研究:物体运动→感官→感觉→想象。诗要逼真——符合事实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诗人的虚构不可违背自然的可能性。
可笑性(喜剧性):新奇的,不期然而然的,突然荣耀感。
为英国经验论美学奠定哲学基础。
关于笑的定义被康德采用。
约翰·洛克
感觉论:一切知识或观念都是感官印象的综合,是在后天经验中产生的,不存在先天观念。
对“巧智”和判断力的区分,对隐喻与影射的讨论。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发展的第一阶段的总结,对其后的经验主义有较大影响。
舍夫茨伯里
自然神论:否定作为超自然界的绝对本原的上帝的存在,承认宇宙间存在一种理性的神,一种能动的创生力量。
其哲学核心是关于自然界的学说。宇宙的三级存在形式:死形式,赋予形式的形式,赋予形式于物质和心灵——自然神。自然神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
自然神是美的总根源。美的本质在于自然神所赋予自然的形式的和谐。真善美内在的统一。美的三个层次。美感是天生的,是直接发生作用的,但也是与理性紧密联系的。
他的理论里既有经验论因素也有唯理论因素。
反对宗教的教条主义和经验论哲学的机械唯物主义,宣扬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因此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他为英国经验论美学确立基本理论气质和研究主题。
哈奇生
“内在感官”学说。
美的分类(绝对美和相对美)。绝对美不是对象本身的固有属性,依然是观念中的美。
摹仿性艺术的美是相对美,蓝本和摹本相比较,逼真是艺术的根本要求。
舍夫茨伯里美学的集成和发展。
较早涉及美的分类问题。
荷加斯
经验主义者,反对新古典主义的理论和艺术原则,主张赋予情感以重要地位。
美学思想立足点是心灵的满足和愉悦。在总结艺术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形式美的基本规则:适应、多样、统一、单纯、复杂、尺寸。
对美的线条的研究。
美学理论的激进主义者。
反对当时绘画的新古典主义的传统,思想符合启蒙精神。
休谟
怀疑论:我们所知的只有自己的感觉,感觉之外的经验无法提供,只能保持缄默。
美和美感等同。美是人心的经验感受。美感起源于效用。审美趣味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但是也有相对统一的标准。
从美的效用或结果来界定美的本质,这是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基本特征。
休谟本身也存在关于理性的矛盾。
博克
一切感觉都来自经验。人感受外物的方式相同,只是程度有差异。
美与崇高。心理根源:崇高感产生自人的自我保存本能,美感产生自人的社会生活本能;崇高感是夹杂痛感的快感;美感是以爱为主要心理内容的。客观性质:崇高——可恐怖性。美——美是事物的客观性质,是引起爱的感情的性质。崇高和美的比较和联系。
从唯物主义的感觉论出发,采用经验归纳的方法,从主体的生理、心理结构和对象的客观性质两方面对崇高和美做了系统的研究。
但他过于侧重生理基础,忽视了理性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因素。
其崇高理论对德国启蒙美学产生影响(莱辛、康德)。
三、个人体会和评价
(一)培根所谓的比例的“奇特”是指什么呢?
常提到的是比例的和谐,这个比例的“奇特”是什么意思呢?
(二)经验主义如何统一成一个“主义”的?大家的共同点在哪里?
有人吸收新古典主义思想(如舍夫茨伯里),有人坚决反对这一思想(培根、霍布斯、荷加斯)。那么经验主义到底是什么呢?
(三)舍夫茨伯里哪里体现着经验主义?或他体现了经验主义的哪些元素?
(四)休谟是经验主义的极致还是物极必反了呢?
(五)从“崇高”角度研究灾难片或恐怖片如何?
灾难片的崇高感。恐怖片的伪崇高感。情绪刺激。
篇3:英国培训心得体会
英国培训心得体会 本文关键词:英国,心得体会,培训
英国培训心得体会 本文简介:英国培训心得体会为了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理清思路,开阔视野,树立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干部领导力、创造力、执行力,以达到提高税收征管水平,促进全省地方税收工作进一步向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转变,以科学发展的观念进一步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英国培训心得体会 本文内容:
英国培训心得体会
为了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理清思路,开阔视野,树立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干部领导力、创造力、执行力,以达到提高税收征管水平,促进全省地方税收工作进一步向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转变,以科学发展的观念进一步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贵州省地税局“税收征管与监控”培训团于12月1日至22日对英国进行了学习和参观考察,我有幸作为工作人员,随团进行了参观学习和考察。
一、学习考察的基本情况
学习考察的基本情况按照事先的安排,我们的学习考察分为集中学习和公务拜访两种形式。到了伦敦以后先期由剑桥国际管理学院集中授课,先后听取了英国国家审计局的妮基女士、华裔教授王胜明博士、前国会议员尼克先生给我们介绍了英国的政治制度,税收法律体系、税种的构成及优惠政策等课程。学习期间大家认真听讲,作好笔记,积极与老师进行了互动交流,学习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英国税制现状及特点
英国是实行中央集权的国家,税收收入和权限高度集中于中央。全国税收立法权由中央掌握,地方只对属于本级政府的地方税才享有征收权及适当的税率调整权和减免权等。但这些权限也受到中央的限制。
英国税收分为国税和地方税。国税由中央政府掌握,占全国税收收入的90%左右,是中央财政最主要的来源。地方税由地方政府负责,占全国税收收入的10%左右,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但不是主要来源。构成地方财政主要裁员的是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补助。
英国现行的主要税种有: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增值税、国民保险税、石油收入税、遗产和赠与税等。所得税在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占全部税收收入的60%以上。
在英国,1%的人缴纳了四分之一的税,其中折射出一个变化:英国,尤其是伦敦正在吸引越来越多世界各地的富人前来。这同适宜的投资环境不无关系。整体而言,英国的税收体系相对公正和有效。尤其是在税务减免体系的作用下,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大大减轻。目前的税收政策对于大多数英国纳税者是合理的,并能保证英国政府得到持续可靠的财政收入。
三、英国感受
在英国所到之处,优美自然的环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环境保护得很好,到处是蓝天碧水,绿树成萌。印入眼帘的绝大多数建筑物在五层以下,没有豪华的装饰,道路也不很宽阔,连伦敦也不例外,很多建筑物都保存了几百年。在参观和拜访期间,我们除了在唐宁街首相府看到警察以外,几乎没看到警察在街上执勤和巡逻,社会秩序和交通秩序井然,住宅没有防护网,大家碰面相互礼让,遵守交通规则,汽车礼让三先。公共设施的规划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特别是为残疾人安排的设施非常健全和周到。
但对待工作的态度,英国人是懒散的,每天大致上班时间是上午8:30
到9:00,下午下班时间一般是到4:00左右,
再晚可能对他们来说就是加班了,
每天上班有好几次茶休(coffee
break),上午是10:30
左右,
下午是3:00左右,
茶休期间主要是喝茶,喝咖啡,聊天。英国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花在休闲和娱乐上面,很多人下班以后就是去酒吧,据说英国人一年中多部分化花费是花在喝酒上,酒吧是他们会友,聊天和娱乐的场所。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就开始走下坡路,英国人的一生在生下来的那一刻政府已经安排好了,不是很发愁。所以一般英国人工作的机会还是比较多,没有什么紧迫感,不知道奋斗为何物。相对英国来说,中国人总体来说还是向上,也许也就是中国人都在爬坡的缘故,英国社会已经爬过了山的顶端,正在下山,所以一切都靠惯性往前走,不用有什么特别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