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和教学计划(人教课标版全册)

日期:2020-06-08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和教学计划(人教课标版全册) 本文关键词:教学计划,下册,八年级,教案,人教

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和教学计划(人教课标版全册) 本文简介:学生情况本学期我任教初二年级的美术教学。所教班级学生美术知识与能力参差不齐。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对学生思维的激发,问题探讨重视不够。2.有囫囵吞枣现象。以本文为载体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多角度分析总结概括上欠缺较多。3.部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其主动性

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和教学计划(人教课标版全册) 本文内容:

学生情况

本学期我任教初二年级的美术教学。所教班级学生美术知识与能力参差不齐。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对学生思维的激发,问题探讨重视不够。

2.有囫囵吞枣现象。以本文为载体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多角度分析总结概括上欠缺较多。

3.部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是关键。

教学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养成学习美术的良好习惯;在教学的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有利于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能把内心的情感、思想,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会对生活的观察和分析、表达。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并积累一定的绘画能力和创作能力。认识美术与生活的联系,良好的学习和创作习惯。

提高质量的措施:

1.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并结合具体实际运用,采用竞赛、多媒体等,形象、直观、大容量,扎扎实实上好美术课

2.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将美术学习与学生经验,生活世界和社会、科学世界紧密联系。将学习美术富有时代生活气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3.不断吸纳先进的美术教学理论和方法,深入挖掘文本,借助资料分析教材,驾驭教材,对文章把握有自己独到见解,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实,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带给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

4.欣赏课部分,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欣赏方法,引导学生自觉的去感知美术作品的艺术风格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5.技能技法课部分,本学期将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地,将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学会制作,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教学进度:

期中授完初级中学美术教科书第四册1--3单元;期末授完初级中学美术教科书第四册4--6单元。

2010.3.6

教案

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

课型:欣赏、评述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1)

认识敦煌艺术是由石窟建筑、彩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共同组成的佛教艺术的宝库。

过欣赏敦煌石窟的彩塑,认识敦煌彩塑是我国数千年艺术传统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外来艺术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风格的彩塑,注重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欣赏敦煌莫高窟艺术,充分认识我国石窟艺术的伟大成就,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通过了解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散失的过程,了解勤劳智慧的先民们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认识敦煌作为石窟艺术宝库的价值,认识到艺术品的珍贵。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传承美术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欣赏和理解。

教学难点:

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

生:《中国地图册》、《历史与社会》教材等

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教学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1、播放中日合拍电影《敦煌》片段

2、引出课题

观看影片,注意观察影片背景。

通过电影片段引入课题,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产生对本课学习的浓厚兴趣。

深入展

问:敦煌在我国版图的哪个位置?在古丝绸之路中的地位?

通过查找现代地图以及古丝绸之路的地图,回答。

了解敦煌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对进一步了解、认识敦煌有重要意义

多媒体演示,教师讲述佛教的传入和石窟艺术(重点是敦煌莫高窟)

1、彩塑:

北朝:第275窟

交脚弥勒第432窟

菩萨像

隋朝:第419窟

菩萨

阿难像

第420窟

菩萨像

2、壁画:

隋朝:第244窟

说法图

唐朝:第112窟

反弹琵琶伎乐

请学生比较分析各个时期的造型艺术的特点。

让学生感性认识敦煌艺术,激发对敦煌艺术的认识热情。

多媒体演示

1、《行道天王图》(唐)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2、《观音像》(五代)现藏与大英博物馆

引出藏经洞的沉痛故事

学生查阅回顾《历史与社会》教材,描述1900年的中国社会状况,思考藏经洞的遭遇的历史根源。

认识敦煌作为石窟艺术宝库的价值,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文物保护的责任感。

布置书面思考题

北魏和唐代的石窟造像各有什么特点?反映了各自什么样的审美标准?

藏经洞遭受的劫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如果你意外的发现了文物,你会怎么做?谈谈我们该怎样尽到保护文物、爱护文物的义务?

思考,答题

小结本课学习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以及运用。

课后延展

对敦煌有浓厚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网或到图书馆等地继续了解

《敦煌莫高窟》思考题

1、填表

石窟

名称

创建

时间

地理

位置

洞窟

数量

造像

数量

壁画

面积

艺术

特色

莫高窟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麦积山石窟

2、北魏和唐代的石窟造像各有什么特点?反映了各自什么样的审美标准?

3、藏经洞遭受的劫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如果你意外的发现了文物,你会怎么做?谈谈我们该怎样尽到保护文物、爱护文物的义务?

课艺术与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能够联系生活,了解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对人类生活的促进作用,认识到现代科技对艺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2、过程与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生活中各种物品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艺术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设计对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增强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对艺术的热爱,了解著名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工作经历,认识到将艺术和科学进行有机结合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教学重点:

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分析艺术与科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在生活用品设计中体现的。

教学难点:

艺术对科学的促进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物品和图片。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看到雨过天气晴后出现的虹和霓,小时候看到虹和霓都会说它太美了,等长大以后如果你会做实验,那么你就可以测量出那个虹和霓是多少度,量了以后发现虹是42度,而霓是50度。如果继续观测你知道虹是红色在外紫色在内,霓是相反的红色在内紫色在外。这都是观测到的一个非常美妙的现象。

进入理论中才知道为什么会有虹和霓,这是因为太阳光在水珠里一次全反射出来的是虹,两次全反射出来的是霓,并且通过计算,算出来一个是42度,一个是50度,这就是科学找出其根源。也就是说艺术与科学象两片树叶是独立的两个个体,但是在根部结合出有共性。

2、列举与讨论:

自人类文明萌生以来,艺术与科学就在互动中发展,这种互动是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的,成为人类向前跃进中试图获得平衡的一的一对翅膀,但是由于人们追求科技发展,导致科学与艺术分离带来许多弊端。

(1)、

请列举出只重视科技发展,忽略与艺术融合而出现的社会弊端吗?

学生历数生活中的例子,如:汽车造成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它在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约束了人的自由空间和主观自由度。摆脱汽车的约束,回归自然,放松自我,成为新时尚。人们对钢筋、水泥、玻璃等物质造成的单调枯燥的生存环境产生了新认识、新思考,逐渐认识到了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

理念从提出、倡导到普及,已经深入人心。

(2)、请列举生活中设计体现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实例?

埃及金字塔是世界的顾问物之一,它充分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产物。为什么一座陵墓会成为举世注目的焦点?就因为它们的造型独特、美观,让人看了由衷发出赞美感,而并不是产生恐惧感。在金字塔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类艺术与科学两种伟大能力的完美结合。还有巴黎艾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以及我国古代的安济桥等等。这些都反映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成果。

讨论结果:艺术和科学是人类发展长河中的不可偏废的双翼。

3、欣赏与评述:

探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艺术与科技是怎样的关系?

结合课件介绍分析:金字塔、安济桥、长信宫灯、编钟、等设计实例。

探究结果:艺术与科技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自远古时代,人们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就已经自觉地使之融会贯通了。

4、感想与思考:

为什么当今社会需要艺术与科学双翼齐备的高素质人才?

艺术与科学对人类来说,科技拓宽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领域,艺术想象为科学带来灵感和广阔空间。

一个好的科学家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懂得自然科学、化学、数学、历史、艺术以及世界文学知识,只有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科学家才能创造出另人瞩目的创举,从而也使人类认识到,艺术与科学是人类健康和谐发展的双翼,也正因为具备这双翼才能把握和推动社会完善的发展。

5、教师小结:

艺术与科学都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成果,也是人类所具备的独特能力.有些人会问:“两者有关系吗?”这是不懂艺术的个人见解。当今社会是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生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采,人们的审美情操也日益提高。如果科学家们所发明的产品少了一份可欣赏性,那么就抑制了观赏者的欲望,变成了美的遗憾。

课后反思:现代的人们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的包围中,已经产生了厌倦情绪,渴望清新、自然、和谐的环境。人们在物质需求满足以后,开始转向对和谐美好的人文环境的需求。例如,汽车造成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它在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约束了人的自由空间和主观自由度。摆脱汽车的约束,回归自然,放松自我,成为新时尚。人们对钢筋、水泥、玻璃等物质造成的单调枯燥的生存环境产生了新认识、新思考,逐渐认识到了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

理念从提出、倡导到普及,已经深入人心。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设计艺术界所应当吸收、遵循的。”美术教学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重新构建设计艺术学的学科体系,在学科体系的构建和专业设置上进行一系列整合,突破单纯侧重艺术,以及侧重技术的设计艺术教育模式,而是从“设计艺术学是艺术与科学的融合”理念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力图向艺术与科学融合的方向发展,使设计艺术学科借助艺术的表现,人文科学的素养,以及技术的手段,得以升华和发展,形成艺术学科、人文学科和工科相互依托的交叉学科体系。设计艺术已不是纯粹为了艺术而设计,我们应该关注社会、关注经济发展、关注人文环境。比如,建筑近年来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前的楼房建筑多是“火柴盒”,现在的建筑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和改善。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美化环境的重要性,开始追求更加美好的环境。

在生活当中,我们大家现在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生活离不开艺术。艺术的分支和门类虽然很多,

就像调色板上的色彩是五颜六色的,而不是单一、单调的。

在过去,“科学”

活动一定程度上主要是为了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而“艺术”活动则是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以后为了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的需求。

人的生命短暂,一个人不可能既当科学家又当艺术家。但是,科学家需要艺术家的灵动与智慧、艺术家也需要科学家的严谨与务实。

拓展研究

科学和艺术有着“和谐的、互动的关系”,但是也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关系。因此,我们在谈论艺术与科学的时候,应该立足于各自的特点和客观的现实实在不违背各自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寻找融合的可能和契合点,使艺术与时代同步,使科学借助于艺术能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和欣赏。

教学反思

因为欲望可以产生积极性,它是实践的动力,因此本课的关键是实物情境的感知,包括图象、实物与亲身体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性还不够。并准备的多媒体、材料还不充分,要求学生准备了与科学艺术相关的事例、资料,可学生只重视文化课没有响应。,最终是靠讲授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较为枯燥。

第二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

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的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的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2、过程与方法:

尝试选用(或创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或散文。

通过查找,收集有关山水画家及作品资料,使自己对我国古今著名的山水画家及艺术风格有所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中国画所需用具。

学生准备:风景图片,中国画所需用具。

教学过程:

1、导入:

人们形容风景美,喜欢用“风景如画”来比喻,形容人长得漂亮,说“向从画上走下来的;形容文学作品场面描写生动具体,说它象”壮丽的画卷“。如此看来绘画似乎已经成了美的象征.

2、欣赏与比较:

比较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西方风景画成熟阶段,是以英国的康斯太勃尔为杰出代表。1821年创作的《干草车》是他成熟的作品。画面呈现的是单纯而普通的乡村场景,运送干草的马车,在涉水渡河,远处草地上沐浴着阳光,广阔的天空飘动着云彩,一切都那么简洁、质朴、自然。康斯太勃尔的艺术宗旨就是忠实于自然。

中国画作品《渔庄秋霁图》

同样是山水风景画的杰作,却各具不同的风貌。一个是散点透视,远看近看均可,一个是固定一点的焦点透视;一个崇尚气韵生动,一个追求光色变化;一个讲究笔墨情趣,一个遵循自然真实;一个投入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一个忠实现实。

中国山水画大师,他们善于把客观的再现与主观的表现对立统一起来。因为绘画不应是物象的单纯写生,而应当渗透着画家的情感。欣赏中国绘画我们既要留心画家对物的形象的刻画,又要注意画家对人的情感的抒发。

我们不能用欣赏西方绘画的眼光去欣赏中国画,也不能用欣赏中国画的眼光欣赏西洋画。两者都各自有着自己的传统和流派,各成体系,别具一格。西洋画的时间和空间性是鲜明的,而中国画却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如傅抱石和关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从时间上包含着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从空间上,既有江南景物,也有北国风光,东边日出西边“雪”。而西方绘画若照此办理就会失真了。

结论:中国画的这种特点为欣赏者提供了充分想象的余地,使之更耐人寻味,遐想无穷。

3、讨论与思考:

你了解中国山水画吗?对于山水画的意境是如何理解的?

(1)

画家生活的时代与背景?

(2)

画家的风格、流派及代表作品有那些?

(3)

作品传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4)

作品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中国画更多地强调“抽象美”,当你欣赏作品的时候,可以体味其中的“神韵”,努力地去把握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境。中国画注重意境,手法独特。所谓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思与境偕”不但是“诗家之所尚”,也是画家所追求的。我们要善于想象和联想,才能领略其中的诗情画意。在欣赏中国画时,还应了解各种风格流派的基本常识。

例如,中国绘画史上,山水画在中唐时期,可以称得上奇峰突起,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山水画,竞相争妍,千姿百态。以李思训为代表的“青绿山水”派;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山水”派;以晚唐王洽为代表的“泼墨山水”派等等。

又如,北宋的山水画常常表现的是大山大川的全景;而南宋,因为山河沦落,山水画则常常剪取山川奇秀的一角。

明朝

的“浙派”、“吴门派”、“松江派”、“水墨写意派”、“勾花点叶派”……

清朝的“四王”、“四僧”、“金陵八家”、“扬州八怪”等等。只有初步了解这些相关的知识,才能更好地领略其中的意境情趣。

结论:通过思考讨论认识到意境是画面的灵魂,追求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山水画重要的,独特的艺术传统之一。

(4)、教师小结: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穷无尽把握于手中,使我们清醒地自觉地去学习,辨别,借鉴,扬弃。

课后反思:

众览中国山水画史,会发现历史上每个朝代著名的山水画家对山川景物都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真切的感受,对于形与神各自有着不同的体验与感悟。由于每位画家对自然有着不同的内心感受,形成了每位画家不同的笔墨形式。如,同是画北方山石的荆浩、关仝、范宽、郭熙等人,彼此都有着不同的笔墨语言,对于山石结构有着不同的理解。再如,同是画南方山石的董源、巨然、黄公望等人也有着不同的表现。绘画史上正是有着无数的不同,才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形式各异的山水画。

山水画的基本意义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它一方面以绘画艺术来表现我们对自然山水审美的认识,同时也是我们以自然山水来表现精神与生命境界的绘画艺术。以山水自然情节为依存,以绘画意境为表现。这种意境以及画家的心境相关。通过视觉印象把这种意境传达给每一位观者,由此而产生一种心灵上的沟通。也对作者的素质与修养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而要求,崇尚写实的画家,把客观认识摆在第一位。而主张抽象的画家,则把主观认识摆在第一位。而更多的画家则是用自己的语言在诉说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于是便有了水墨画的意境,西洋画的写实等等。自然和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造就出各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因此,才会有“艺无止境”。

第三课中国画的形式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绘画中形式美感与内容的协调统一,是构成作品艺术美感的重要两个方面。认识中国画通过笔墨、色彩、章法等外在形式语言表达思想情感,以把诗、书、画、印有机结合,形成其独特的形式美感。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对中国画的形式美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画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作品艺术生命之树的根系,必须深植于祖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才能体现形式美探索的多样性,以及鲜明的时代性,有时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变革与升华,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并化为对祖国热爱的情怀。

教学重点:

赏析中国画的笔墨美感。

教学难点:

对中国画形式美的判断与把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图片、中国画作品。

学生准备:中国画所需用具。

教学过程:

1、导入:

一个音乐家听到几个音节以后,就能辨别出来是莫扎特、贝多芬、还是舒伯特的音乐,同样每一个画家、音乐家、作家都有他独特的风格,每种艺术都有独特的形式美感。

2、中国画的行象之美:

通过作品展示谈谈自己对中国画形式美因素的理解?

“形”的目的是为了“神”,“神”的基础是“形”。无论工笔画或写意画,必须以一定的形象为基础。但是,中国画历来讲究“以形写神”,表现任何形象,形似仅仅是手段,神似才是目的。

3、中国画的笔墨之美:

如何理解中国画的笔墨之美:

充分运用毛笔的性能、驾驭墨与色在宣纸上的渗化效果,表现不同物体的形状、质感、量感,塑造出生动完美的艺术形象,这种综合性技巧在中国画中统称笔墨。

中国画以线造型,墨分五色,以行笔的快慢、顿挫、提按与墨色的干、湿、浓、淡、枯、焦等,干湿、巧拙、涩畅互相交替使用,虚实相生。“笔为墨骨,墨为笔充”,从而表现出天地万物,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观者得到美的享受。

4、中国画的色彩之美:

中国画用色有独特的特点。以画法分有白描、水墨淡彩、重彩、没骨、勾勒填彩、泼墨泼彩等,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民族特色,使之成为东方绘画的代表,是世界绘画重要品种之一。

5、中国画的章法之美:

中国画的形制有多种,如中堂、条幅、横披、手卷、斗方、册页、扇面等,在大小、长短、方圆不同的形制中合理安排表象的物象叫做章法。

每幅画面上有主次,疏密节奏变化,并可以留白,有笔墨处为实境,无笔墨处为虚境,可以是天、地、云、水、烟、气、雪等,给观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

中国画上的题款与印章,也是画面构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好的书法与篆刻可以为画面增色。款与印的大小、位置、文字也很有讲究。

另外中国画的装裱也很讲究,使形制的外在结构形式更加完美。

6、教师小结:

通过体验中国画的形象、笔墨、色彩、章法的美感,使我们能够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对中国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感悟到具有高度文化内涵的中国画精髓,更热爱祖国的民族艺术。

课后反思:

任何造型艺术都以形式首当其充,中国画也不例外,但我们在注重强调形式美的时候,要以清醒的头脑对形式美在绘画中所起的作用,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估。形式虽然对绘画成败举足轻重,但它永远只是绘画的一个方面,而不是绘画的全部。中国画创作讲究全过程总体上的完善性,如:形式、用笔、用墨、用水、用色、印章、题字、甚至纸质及装裱等,而这些尚未包括作品的内涵意义。

由此可见,绘画要解决的不单单是一个形式上的问题。形式是视觉审美的第一大效果,而笔墨等则是组成这个第一大效果的“原材料”。它们之间的完美作用没有轻重从属之分,我们如果忽略或放弃了“原材料”的作用,而片面固执地强调单纯意义上的形式美,就会落入到为形式而形式的肤浅游戏之中去,其结果是使作品走向简单化、表面化。它除了空有一张形式美的外皮,其他如作品的技法、风格、思想内涵等一切都荡然无存。

拓展研究:

中国画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艺术,现在的中国画百花齐放,比传统的中国画更具有艺术性,已达到一个顶峰。中国画是世界绘画艺术之林的瑰宝,中国画和西方绘画相比更具有艺术性。为什么这样说?我们应怎样看待自己的国粹呢?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相比还有自己独特的特征,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类、构图、用笔、用墨、上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分为工笔画、写意画和兼工带写等三种形式。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究粗细、疾缓、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古人总结出了十八描的线条运用法。用墨讲究勾、皴、点、染互用,干、湿、浓、淡、黑合理调配。中国字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有灵活用笔的特色。中国画与书法在许多方面有共同之处,因此古人早有“书画同源”

之说。

中国画笔墨之美,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同时也是中国画形式美魅力所在。

第六课:明暗与立体表现

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了解明暗色调的形成及物体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知道利用明暗色调来表现物体的立体形象是素描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对优秀素描作品欣赏,了解创作方法及艺术价值。

隐性目标:通过欣赏、学习、实践,了解明暗与立体表现的关系和素描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生创新、设计意识,表达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提高学生的观察、创新、设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上节课制作立体陶器,本节课用手中画笔学会用明暗法表现立体图象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欣赏同一幅名画,原作与去光照作品的差别。

1、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差别。

2、教师总结光与明暗的关系,明暗与立体的关系。

二、导学

1、利用课件具体说明三大面,五调子的含义和观察表现方法。

2、利用课件出示同一组事物,用不同工具、材料表现的明暗。

(1)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使用何种材料。

(2)学生评价自己喜欢的表现方法。

(3)教师总结现代素描的表现,构成过程和方法

(4)师生探讨还可发展的素描表现方法

三、实践活动。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简笔线描图片,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立体感绘画。

1、学生动手画。

2、教师进行巡视,在创意、构图、表现技法方面进行指导。

四、展评。

1、小组评价,评出较喜欢的作品。

2、班级展出优秀作品,教师点评,提出希望。

第七课:视觉传达的色彩搭配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A、应知:认识色彩搭配在视觉传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了解视觉传达需要进行怎样的色彩搭配,才能达到信息传递情感和表达思想的目的。

B、应会:运用已有的色彩知识,尝试进行视觉传达的色彩设计。

2、隐性内容与目标:通过学习,了解色彩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视觉传达中的色彩能够表达情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视觉传达中的色彩对人们情感产生的作用。

教学难点:

运用恰当的色彩搭配传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准备:水彩画颜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播放音乐(一)小鸟、溪水声(春的音乐)

(二)配乐诗《山行》

请学生谈谈听后脑海里呈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有哪些色彩,并用简单的色块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学生回答并展示)

三、讨论分析:

1、学生之间针对刚才的练习进行评说。

2、多媒体出示图例(三组:分别为色相、纯度、明度对主题)

请学生挑选出每组中认为最美的色彩搭配图例,并说明理由。体会视觉传达的色彩搭配中色彩的象征和联想力量。教师与学生一起复习相关色彩知识,如不同的色彩会带给人们怎么样的联想:黄—明快、活泼;深蓝色—宁静、深厚;天蓝色—湛亮明快。

3、四人小组分别从色相、明度、纯度、色性、情感方面来赏析课本P18、19页图例。

4、小组代表回答:你认为视觉传达的色彩搭配应该具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

设计制作。

从“秋色”、“生命”两个主题中任选一个,用简单的形象作色彩搭配练习,表达出你独特的色彩感觉。(教师巡回指导)

总结与展示:

1、教师总结。将学生完成的作品陆续贴在黑板上,或相互传阅分享。

2、学生评论,并评选3—5件优秀作品,且说明理由。

第八课: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

教学目标:

1、在前基础色彩知识点上进行拓展,对现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的基本规律有所了解、掌握。

2、尝试运用不同的色彩秩序,为自己喜爱的现代产品设计色彩方案

3、感受和把握各种材料的色彩牲,提高动手能力。

4、了解现代产品应是形式美感及其功能的统一,提高生活中的审美评价能力。

5、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逐步养成好的工作态度。

教学重点:

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是以功能要求为前提的,不同的色彩秩序和组合关系会创造出不同的色彩气氛和艺术情调。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众多物象的色彩关系来建立和谐的色彩秩序,并创造出符合特定目的,要求的艺术情调。

教具准备:

课件,多种风格的现代产品的线描模板。学具准备:彩纸、剪刀、胶水。

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

1课时

1、组织教学

1、检查学具,组织教学

1、准备学具、集中精力

2、导入新课

1、

旧课回顾,插入新课。

2、

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现代产品设计,谈谈对身边的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的理解。

1、

回顾、讨论。

2、

讨论、总结对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重要性的认识。

3、讨论分析

1、

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众多的现代产品设计,找出自己喜爱的现代产品的色彩搭配,并且分析喜欢的原因。注:重点理解,注重“现代产品”与其它现代色彩的区别

2、

色彩练习。A、准备上色产品模板多套;B、对各种效果进行具有发展性的评价,并提出设计中的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

1、

讨论自己对不同的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的感想。

2、

分析并总结色彩搭配的基本规律。

3、

谈谈自己对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的理解。

A、上黑板自由配色练习。

B、讨论、听取意见。

4、设计与制作

教师发给学生产品线描模板,让学生进行色彩设计。

自由组队进行创作。

5、展示与评价

6、总结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作品,并表达自己的独创性思路。

总结、答疑

A展示作品

B小组之间进行充分评价

A谈设计中的困难

B谈交流后的改良方案

注:(1)侧重与现代生活中的其它色彩比较,突出了解“现代产品”的色彩特点。(2)课时安排紧,发放现代产品模板,用彩纸剪贴的方式表现作业,把本课教学重、难点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

篇2: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三单元复习方案

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三单元复习方案 本文关键词:下学期,人教,单元,复习,小学六年级

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三单元复习方案 本文简介: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三单元复习方案[转贴2010-03-1718:49:53]字号:大中小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共设计了六个专题,分别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第三组课文的专题是深深的怀念,共有4篇课文,分别追忆了受人敬仰的李大钊《十六年前的

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三单元复习方案 本文内容:

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三单元复习方案

[转贴

2010-03-17

18:49:53]

字号:大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共设计了六个专题,分别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第三组课文的专题是深深的怀念,共有4篇课文,分别追忆了受人敬仰的李大钊《十六年前的回忆》、郝副营长《灯光》、张思德《为人民服务》和周恩来《一夜的工作》。其中《十六年前的回忆》和《为人民服务》是精读课文,其他两篇是略读课文。可以看出本组课文的内容都是围绕革命志土共同的理想与信念,所以我认为在复习时可以偿试单元整组复习。本组单元安排的口语交际与习作也是紧扣单元专题“我的理想”,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后受到情感上的熏陶,然后将革命先驱的理想与自己的理想相结合,形成口语交际与习作的内容。

根据本组内容的特点,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本组内容的理解与复习设想:一、字词复习重点和复习建议。

二、句子复习重点和复习建议。

三、阅读复习重点和复习建议。

四、口语交际与习作复习的重点和复习建议

(一和二计一课时,三为两课时,四为一课时)

一、字词复习重点和教学建议

本组课文新学的字词较多,其中有些是多音字,有些字学生容易写成别字,也有些词学生理解上较难,还有一些意思相近的词,学生在区别使用上有一定的困难。根据这些情况,我将本组课文的字词复习从积累、理解、应用三个层面来谈谈对本组课文字词的复习设想。由于是字词复习,不需要过多的讲解,所以我主要以练习题的形式出示题目,让学生来做,既是检查,也是巩固。按字音、字形、词义及词的用法,让学生有针对性的练习。

积累

1、能读会写理解下列词语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僻静、恐怖、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肥胖、

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剥削、兴旺、解救、哀思、乱蓬蓬、炊事员、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

2、多音字组词(掌握多音字读音,积累不同读音的词语)

3、形近字组词(掌握难写字字形)

魔——魔鬼

哀——哀思

刑——刑法

摩——摩擦

衰——衰弱

形——形状

僻——偏僻

削——剥削

屉——抽屉

辟——开辟

销——销售

屈——屈服

理解

4、写出近反义词(巩固词意理解)

近义词:

恐怖——恐惧

僻静——安静

含糊——模糊

粗暴——残暴

兴旺—兴盛

反义词:

恐怖——安宁

僻静——热闹

含糊——清楚

粗暴——温和

兴旺—衰败

应用

5、选词填空(区别近义词的运用)

严肃

严峻

严重

严格

严密

(1)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的态度。

(2)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忧虑。

(3)刘少奇十分(

)地申诉了工人罢工的理由。

(4)张工程师对亚运会比赛场馆的工程质量(

)把关。

(5)王刚想,经过这样(

)地部署,下面这一场硬仗会打好。

6、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并选用其中的一组造句。

(1)(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2)(

)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

(3)(

)你认为自己的看法正确,(

)应该坚持到底。

(4)王鹏(

)接受了大家的批评,(

)改正了错误。

7、在第一项“读读写写”词语中选择几个让学生写一段话。

二、句子复习的重点和复习建议

本组的四篇课文中,值得推敲的句子有很多。既有其他单元里有的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也有本组课文所特有的一些句子。所以我想可以把这些重要的句子整理出来,完成三个层次的任务。主要是基本任务、特殊任务。

基本任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首先谈一下句子复习中应完成的基本任务,所谓基本任务,即是本组课文里应完成的任务,在其它组课文里也应该完成。那么本组课文在句子方面应完成的基本任务主要是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可以让学生去回顾课文,找找这样的句子并读读体会其中蕴含着的意思。如:

1、“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2、“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3、“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句话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课后的“资料袋”来理解。张思德同志1933年参加革命,经过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地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即将挖成的炭窑突然塌方,他为救战友而牺牲。张思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

4、“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这段话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句话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再抓住这段话中的关联词语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衡量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民服务。

当然像这样的句子在两篇精读课文里还有很多,复习的时候可让学生整理罗列出来。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些话含着的意思。

补充练习: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写人文章,因此通过对词句的品悟来感受人物的品质。

1.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三部分课文,找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

a

被捕前:

⑴“局势越来越严重……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

⑵“那年春天……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父亲为什么而忙碌?

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b

被捕时:

读议句子,填空: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C

法庭上:

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一段:

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填空: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2、读句子并讲讲句子意思

(1)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4)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特殊任务:对比描写体现人物的句子

所谓特殊任务,即是本单元要完成的不同于其它单元的任务,是本单元特有的,要求我们与学生去完成的。通过研读我发现,运用对比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是此组课文一大写作特色,在《十六年前的回忆》和《一夜的工作》中有许多用对比描写来体现人物的形象的句子。列举以下几句,主要是想让学生从相同写法的句子中进一步掌握此类句子的写法及作用。

1、“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为什么会这样会形成这样的对照?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2、“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这里也形成了直接的对比。因为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样的对比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像这样的对比描写在课文中还有很多,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去找一找,说说这样对比所体现出的人物形象。课文通过对两篇课文中对比描写的句子的寻找与体会,学生对用这样的描写来体现人物的品质会有较为扎实的掌握,对这样写法所体现的作用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与其对所有的句子面面俱到,我想倒不如对一种写法有较深刻的认识,也对学生今后学习文章中的对比描写起到一定的帮助。

三、阅读复习的重点和教学建议

(一)教材解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录。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本文是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发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本课的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难点是对本课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灯光》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

与《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样,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写灯光。首尾照应,结构紧凑,文脉相通,含义深刻。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对往事的回忆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调详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而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作者却用白描的手法“略写”,两相对比中,突出了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突出了革命英雄执着的理想。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属论文范畴。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语言通俗、自然、朴实。

选编这篇文章,有几方面的意义:一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议论文,感受议论文的表达方式,为初中学习议论文打下一点儿基础;二是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难点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

《一夜的工作》节选自作家何其芳的《回忆周恩来同志》。作者在文章中先简要交代了自己得以目睹总理工作的缘由,然后着重叙述了他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时的所见所闻,最后抒发了自己真切的感受。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受到周总理伟大人格的熏陶;二是引导学生领悟本课通过生活小事和运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人物伟大精神的表达方法。

课文的重点是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这部分。这部分是从工作辛劳和生活简朴两方面表现周总理崇高品质的。

基本任务:整体回顾课文,领会作者意图。

通过对以上课文的简单回顾,我们可以认识到这四篇课文应该完成的几个任务。第一个是基本任务:让学生理解其中的三篇课文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点,通过第一人称对故事的叙述,赞扬人物的品质,抒发作者对主人公的敬仰与怀念。像这样的任务,在很多其它的课文中我们也会碰到,所以在这里,也要完成这样一个常规性的基本任务。

因此本组课文的复习应强调从整体着眼,使学生回忆一个整体的印象。复习时可以统领性地提出问题:三篇课文写的分别是谁?写的是他们的什么事?让学生在回忆中解决这些问题,用自己曾对课文的了解,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作为复习这即是对文本内容的巩固,又是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及对主要内容的概括。多叫几个同学说说或让同桌互相说说,使这样的回顾与训练提升能照顾到更多的同学。

当学生都能较好地将这些课文的内容整理出来以后,再让学生来说说作者写这样的故事想要表达的目的是什么?因为在之前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已经是细细地品味过了文中的句子所体现的情感。所以这里让学生了解内容后,直接引导学生说说主人公的品质及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情感。

到这里,学生就能比较清晰地整理出像这样的课文的一个较大的共同点:通过一个故事的叙述,赞扬人物的一种精神,同时抒发作者的一种情感。有了这样的整体认知,今后学生在碰到类似的文章时,整体把握的阅读能力就强了。

特殊任务1:理解倒叙与前后照应的写法。

引领学生了解本组课文的前两课都是回忆录,都采用倒叙、首尾照应的写作手法。这一写作手法是本组课文特有形式,所以把它作为特殊任务来完成。

让学生浏览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和《灯光》的开头和结尾部分,找出它们之间内容上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写法的好处:整篇文章显得非常紧凑。《十六年前的回忆》的首尾连贯,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的思想感情,《灯光》的前后照应体现了作者对英雄所寄托的哀思与愿望。课文还有不少地方是前后照应的,可让学生举出一些例子来说一说,体会一下。如,前面讲到“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后面交待“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这样前后照应,读者读了就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更深刻。

如这样多处找前后响应的句子,让学生读读,整理体会,使学生对前后照应的这一写作手法有了更多的感悟与理解。学有余力的同学,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类似的课外阅读上他们练练,也可以偿试写一个片断或一篇文章,用一用前后照应的写法,在自己的创作中感受这种写法的作用。作为这一特殊任务的拓展应用。

特殊任务2: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及表达方式。

本组课文,学生首次接触议论文――《为人民服务》,应让学生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首先是提出要表达的中心论点,紧接着围绕论点从几个方面来充分证明论点。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第二可让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引证法、对比论证、例证法,以及说理的条理性,句段的严密性、情感的渲染性等,体会毛主席围绕“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怎样把几个方面的意思像层层剥笋一样,一层一层讲得非常清楚

补充练习

1、《为人民服务》是

1944年9月8日在

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是——

。然后结合当时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说明:一是:

;二是

;三是

2、按课文内容填空,并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

)有缺点,(

)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

)行。(

)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

)照你的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口语交际·习作

(一)复习目标:

1、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

2、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

3、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复习建议:

积累:

调动学生的积累,明确

“理想”。

(1)回忆本组教材中人物的理想。

(2)交流几个优秀学生的理想,并让他们谈谈如何写具体、生动的。

(3)读背学生搜集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并让学生尽可能用到作文中去。

理解:

学生在习作中要理解三方面内容:(1)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2)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3)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让学生参照优秀学生的作文和教师指导的方法,为自己的作文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修改,特别是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这部分内容。

应用:

1、教师拿一篇不详的作文为教材,指导学生如何改具体。

2、根据评改要求,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习作。

3、教师指导部分学生改生动,特别引导学生把开头、结尾写生动,首尾相呼应。

相关作文题目:

《理想》

《我的理想》

《理想的翅膀》

《二十年后的我》

《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们相聚在2030年》

……

附:第三组单元练习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班级:

姓名:

座号:

得分: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5分)

、读拼音,我能规范地写出相应的字词。(6分)

shū

kǒng

xīng

wàng

guǐ

、从括号内选一个正确的读音划“———”。(3分)

优待(dài

dāi)

剥削(xiāo

xuē)

夹(jiā

jiá)衣

转(zhuǎn

zhuàn)椅

被铺(bǔ

pǔ)

散(sǎn

sàn)布

、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拘留

匪徒

憧憬

B、焦急

审阅

陈设

C、思索

幻稚

剧烈

D、残暴

苦刑

隔壁

四、把下列的词语补充完整。(3分)

轻于(

)毛

精兵(

)政

不(

)不忙

一(

)而入

重于(

)山

死(

)其所

千(

)一发

满脸(

)肉

五、

选词填空。(4分)

剧烈

激烈

猛烈

强烈

(1)

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的(

)阻击,再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

(2)

)的围歼战就要开始了。

(3)

我的心(

)地跳动起来。

(4)

汽车(

)的灯光照过来,刺得我睁不开眼睛。

六、在下面句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4分)

1、(

)太阳离我们很远,(

)它和我们的关系却十分密切。

2、(

)发奋学习,(

)一定有进步。

3、(

)困难有多大,我们(

)能战胜它。

4、多读科普读物(

)能扩大知识面,(

)能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

七、按要求写句子。(6分)

1、李宁光荣地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的称号。(改病句)

2、运动员冲向终点。(改为比喻句)

3、难道书不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吗?(改为陈述句)

八、填空。(2分)

《为人民服务》是1944年9月8日,(

)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

)会议上的演讲。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30分)

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2分)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那年春天,父亲每晚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

为什么要烧掉

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1、“籍”字是(

)结构,部首是(

),音节是(

共(

)笔。(2分)

2、第三自然段加标点符号。(2分)

3、“那年春天”是指(

)的春天。这年春天父亲的行为比较异常,体现在:

(4分)

4、“含糊”的意思是

;文中指

。(2分)

5、文中的第五自然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2分)

二、阅读短文后,回答问题。(18分)

雪中送炭

在长征路上,有一次我不小心跌下河去。醒来时,已经躺在铺上了。同志们告诉我,毯子和被子被水冲走了。这下可糟了!这么冷的天,夜里没盖的怎么办呢?

过了一会儿,毛主席的警员来了。警员说:“傅医生,你跌坏了没有?主席派我来看你。”

主席怎么知道?还派人来看我,我心里一阵热,立刻坐了起来,急忙说:“没什么,你请主席放心吧!”

警卫员又指着手里的被子说:“这是主席叫我送来的。”

被子!送给我?这那儿行呢?长征途中每人带的东西很少。毛主席也只有一条毯子,怎么能抵严寒呢?(

)我怎么说,警卫员(

)把被子盖在我身上。

我双手抚摸着柔软的被子,一股暖气从手上直流到全身。我越想心里越温暖,就好像太阳晒在我身上一样暖和。

1、在文中的(

)选择上合适的关联词语。(1分)

2、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拼音,并打上“√”(2分)

3、“这下可糟了!”中的“糟”表现在

(2分)

4、将“毛主席也只有一条毯子,怎么能抵严寒呢?”这个句子换一种表达方式而不改变其句意。(3分)

5、从文章的内容可以看出,《雪中送炭》中的“雪”在文中指

“炭”指

(4分)

6、仿照画线句子的写作方法也写一句话。(3分)

7、你有过毛主席这样的行为吗?请简单写出来。(3分)

第三部分:习作(35分)

(一)

小练笔: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都是靠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

血换来的,你想对我们的革命先烈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请你用80--

--100字写出自己的感想。(5分)

(二)大作文:请根据下面的提示与要求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35分)

题目:

给我带来了快乐

提示:谁给你带来了快乐呢?是家庭、学校?是同学、老师?还是某一动物、植物?把题目补充完整后再写。做到重点突出,内容具体,用词恰当。

    以上《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和教学计划(人教课标版全册)》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和教学计划(人教课标版全册)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和教学计划(人教课标版全册)》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