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20XX年初中化学学业考试复习建议

日期:2020-06-13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2012年初中化学学业考试复习建议 本文关键词:学业,年初,复习,化学,建议

2012年初中化学学业考试复习建议 本文简介:2012年初中化学学业考试复习建议一、字义分析复基本字义1.回去,返:反~。往~。2.回答,回报:~命。~信。~仇。3.还原,使如前:~旧。~婚。~职。光~。~辟。4.再,重来:~习。~诊。~审。~现。~议。一去不~返。5.许多的,不是单一的:重(chóng)~。繁~。~杂。~姓。详细字义(根据给定

2012年初中化学学业考试复习建议 本文内容:

2012年初中化学学业考试复习建议

一、字义分析

基本字义

1.

回去,返:反~。往~。

2.

回答,回报:~命。~信。~仇。

3.

还原,使如前:~旧。~婚。~职。光~。~辟。

4.

再,重来:~习。~诊。~审。~现。~议。一去不~返。

5.

许多的,不是单一的:重(chóng)~。繁~。~杂。~姓。

详细字义

(根据给定字形解释。会意。字从,从日,从夊。“”意为“朝一个方向延展”。“日”指太阳。“夊”读为“止”或“终”。“”、“日”和“夊”联合起来表示“太阳回到东方起终点上,准备再度出发”

古文形体

基本字义

(1)

学过后再温熟反复地学,使熟练:练~。学~。实~。

(2)

学:~文。~武。

(3)

对某事熟悉:~见。~闻。~以为常。

(4)

长期重复地做,逐渐养成的不自觉的活动:~惯。积~。陈规陋~。

(5)

相因:世代相~。~~相因。

(6)

姓。习姓。起源于西周

详细注解

(1)

(会意。从羽。从羽,与鸟飞有关。本义:小鸟反复地试飞)

(2)

反覆练习,钻研并加以实践

(3)

通晓,熟悉

(4)

学习

[learn]

(5)

习惯;习惯于,习以为常[get

accustomed

to;be

used

to]

(6)

训练

[train]

复习

基本解释

把以前遗忘的知识记起来

重复学习学过的东西,使对其印象更加深刻,在脑海中存留的时间更长一些。

详细解释

1.把学过的东西再行温习,使巩固。

2.把学过的东西再学习,使之巩固。

3.引申为再次经历、体验。

学习

学习是透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从而导致可量度的稳定的行为变化,更准确一点来说是建立新的精神结构或审视过去的精神结构。

基本解释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努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

一般而言,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每种学习理论都对学习下了特定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学习是指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行为主义)。

(2)学习是指认知结构的改变(认知学派)。

(3)学习是指自我概念的变化(人本主义)。

以上三种定义,虽然都有偏颇,但能让我们从不同角度理解学习的本质。

把握学习的定义,要注意区分学习与本能,学习与成熟,学习与成绩之间的关系,学习与修养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名词

定义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实践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教育心理学广义解释

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目前比较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界定是“学习是个体在特别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能力或倾向上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

广义概念的分解

第一,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或内隐或外显);

第二,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第三,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因经验的获得而产生的;

第四,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现象。

教育心理学狭义定义

(狭义的学习,指的即是学生的学习)在各类学校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接受前人积累的文化经验,以发展个人的知识技能,形成符合社会期望的道德品质的过程。

“综合复习”:严格的意义不再是“综合”,而是包括:分析、抽象、综合、概括、对比和具体等思维过程。

附:思维的简单介绍

思维

-

分类

按思维的水平及其凭借事物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动作思维是一种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形象思维是一种直观形象或表象为支柱的思维。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复杂而高级的形式。三种思维出现的顺序依次是: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但在成人身上,这三思维何者占据优势,并不表明思维水平的高低。

按思维时是否遵循明确的逻辑形式和逻辑法则,可将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直觉思维是一种未经有意识的逻辑推理过程,而对问题的答案突然领悟或迅速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的思维。分析思维又称逻辑思维,它是按照逻辑规律,逐步分析推导,最后获得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合理的结论的思维。

按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常规思维又称为习惯性思维、再造性思维,是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采用新颖、独特方法来解决问题思维。

思维

-

种类

思维的种类大概包括动作思维、形象思维、词的思维、无声思维、通讯思维、指导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思维:完整的思维过程应当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原词条中缺了比较的过程。比较,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的过程。比如,把苹果和梨进行比较,会发现它们都有着水果的特性,但在形状,味道等方面又各不相同。

思维:有思维的三种主要形式。主要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概念是人脑对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判断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推理是从一个判断或几个已知判断中推陈出新出新的判断。三者是密切相关的其中概念是基础,是思维的“细胞”。

思维:有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自不同的特点,如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敏捷性是敏锐速度。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深度。独创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创造精神,也就是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分析和批判的深度。

思维

-

认知加工方式

1、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活动最基本的认知加工方式,其它的思维加工方式都是由分析与综合派生出来的。分析就是将事物的心理表征进行分解,以把握事物的基本结构要素、属性和特征。

2、比较

比较就是将各种事物的心理表征进行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异或相同的关系。

3、抽象与概括

抽象与概括是更高级的分析与综合活动。抽象就是将事物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舍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

思维

-

品质

思维的品质包括:

(1)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思维的广阔性又称思维的广度,是指善于全面地考察、分析问题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深刻性也叫思维的深度,是指善于透过纷繁的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的思维品质。

(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从实际出发,严格地根据客观标准评价和检查自己或他人的思维成果。

(3)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考问题时,条理清楚,严格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品质。

(4)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和变化,及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思维的敏捷性表现为能够迅速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5)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思考、解决问题时,不仅善于求同,更善于求异。

二、复习建议

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方法、有行动的一种“学习”过程。

任何一种活动,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就可以达到目的:

下面就初中化学复习中的六个方面(即“六性”)简单说明:

1、整体性:

基本解释:指整个事物或组织的全体。

指处理好初中化学“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整体要求到具体内容的实施;从个别部分反映整体的属性。

2、目的性:

基本解释:目的通常是指行为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借助意识,观念的中介作用,预先设想的行为目标和结果。作为观念形态,目的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实践关系。人的实践活动以目的为依据,目的贯穿实践过程的始终。

指教师的言语及课堂设计始终围绕着预设的目的进行,并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矫正实施方法。

3、计划性:

在管理学中,计划具有两重含义,其一是计划工作,是指根据对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途径。其二是计划形式,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事件。

主要内容有:计划的重要性、时间界限、明确性和抽象性等。但是依据这些分类标准进行划分,所得到的计划类型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

计划形式,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事

(1)针对性。计划是整体要求,针对单一系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目的明确,具有指导意义。

(2)预见性。计划是在行动之前制定的,它以实现今后的目标,完成下一步工作和学习任务为目的。

化学教学中的计划性是指:对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分析学校内部及社会对教学的利弊,制定出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为达到教学目、针对教学要求而制定的实施措施及策略。

4、选择性:

由两个近义字组合而成,以加强单字“选”的含义,意思是:从多种备选对象中进行挑选与确定。同【挑选】、【选取】、【筛选】、等词汇意思相近。

选择适用于在一系列不确定的对象中来进行确定,而对于已经确定下来的则没有选择的余地。

选择的第一属性:选择就是对同一指向的不同对象作出抉择。

选择的第二属性:选择就是自我在对象关系中置于主动的地位。

初中化学教学的选择性是指:从为完成教学计划的多种不同的方法中选择适合教学实际的素材和实施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预设为同一教学目的的多种方案,并结合实际从中进行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案。

5、可操作性

定义:指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的含义,即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

初中化学中的可操作性是指:预设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是可以观察的、可以测量的、可以在实施过程中达到预期目的的。

6、前瞻性:

包含:向前面看和展望、预测。

化学教学的前瞻性是指:学生当前所内容是与以后的学习相关联的。不能割裂前后内容的联系。建议:教学中有的内容不要仅仅限于初中的要求,而应把当前内容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不要过于呆板。

(一)复习的目的:一是再现——经历与体验,二是巩固,三是提高与扩展。复习的重点应放在“习”上(即:反复的学直至熟练。由“自觉”“有意识”到“不自觉”“下意识”)。反复的“学”不是简单的重复过程,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二)复习的内容:基于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的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非仅仅限于教材的内容。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的工具,而课程标准是依据。一级主题中“科学探究”穿插于“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之中。

(三)复习的形式:课时复习、章节复习、单元模块复习(或称:专题复习)、学期复习、学年综合复习等等。

(四)复习的方法:

1、思路:

(1)了解学情:建议复习之前进行一次测试。形式可以是座谈、纸笔测试、表格调查、家庭走访等等。

(2)复习过程中随时调整复习进度、复习内容。

(3)注重复习方法的多样性。纸笔测试、让学生把一个实际问题编写一道习题、阅读文献(寻找化学问题、用化学的角度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针对化学问题学生讨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等等。

问题:假如没有现成的复习资料,大家如何复习?

2、复习方法建议:

(1)问题变习题,习题变问题。

(2)章节复习与专题复习相结合、细节与整体相结合、巩固与提高相结合。

(3)宏观表象与微观构成、符号表示三重表征相结合。

(4)化学思想、化学研究方法与物质性质相结合。

(5)实验与理论相结合(体验与巩固相结合)。

篇2: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本文关键词:知识点,必修,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本文简介: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从实验学化学一、化学实验安全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

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本文内容: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分离的物质

应注意的事项

应用举例

过滤

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

一贴、二低、三靠

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

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

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

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

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

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

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

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

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

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

所加试剂

现象

离子方程式

Cl-

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

Cl-+Ag+=AgCl↓

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

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

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

n

=N/NA

5.摩尔质量(M)

(1)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

(2)单位:g/mol

gmol-1

(3)

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

n

=

m/M

)

六、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

n=V/Vm

3.标准状况下,Vm

=

22.4

L/mol

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2)单位:mol/L

(3)物质的量浓度

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

CB

=

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

b.配制溶液

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

A

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

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

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

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

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

=C(稀溶液)

×

V(稀溶液)

八、物质的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

外观特征

能否通过滤纸

有否丁达尔效应

实例

溶液

小于1

均匀、透明、稳定

没有

NaCl、蔗糖溶液

胶体

在1—100之间

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

Fe(OH)3胶体

浊液

大于100

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

不能

没有

泥水

九、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

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SO32-,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3、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十、

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

金属活动性Na>Mg>Al>Fe。

二、金属一般比较活泼,容易与O2反应而生成氧化物,可以与酸溶液反应而生成H2,特别活泼的如Na等可以与H2O发生反应置换出H2,特殊金属如Al可以与碱溶液反应而得到H2。

三、

A12O3为两性氧化物,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都既可以与强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也可以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四、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也能反应金属性的大小。

五、Na2CO3和NaHCO3比较

碳酸钠

碳酸氢钠

俗名

纯碱或苏打

小苏打

色态

白色晶体

细小白色晶体

水溶性

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

易溶于水(但比Na2CO3溶解度小)溶液呈碱性(酚酞变浅红)

热稳定性

较稳定,受热难分解

受热易分解

2NaHCO3

=Na2CO3+CO2↑+H2O

与酸反应

CO32—+H+

==HCO3—

HCO3—

+H+

==CO2↑+H2O

HCO3—

+H+

==CO2↑+H2O

相同条件下放出CO2的速度

NaHCO3比Na2CO3快

与碱反应

Na2CO3+Ca(OH)2

==CaCO3↓+2NaOH

反应实质:CO32—与金属阳离子的复分解反应

NaHCO3+NaOH

==Na2CO3+H2O

反应实质:H

CO3—+OH-

==H2O+CO32—

与H2O和CO2的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

不反应

与盐反应

CaCl2+Na2CO3==

CaCO3↓+2NaCl

不反应

主要用途

玻璃、造纸、制皂、洗涤

发酵、医药、灭火器

转化关系

十一、合金: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的特点:硬度一般比成分金属大而熔点比成分金属低,用途比纯金属要广泛。

十二、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

硅元素:

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主角,在地壳中含量26.3%,次于氧。是一种亲氧元素,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形式存在于岩石、沙子和土壤中,占地壳质量90%以上。

位于第3周期,第ⅣA族碳的下方。

Si

类比

C

最外层有4个电子,主要形成四价的化合物。

二、二氧化硅(SiO2)

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称为硅石,包括结晶形和无定形。石英是常见的结晶形二氧化硅,其中无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具有彩色环带状或层状的是玛瑙。二氧化硅晶体为立体网状结构,基本单元是[SiO4],因此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玛瑙饰物,石英坩埚,光导纤维)

物理: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洁净的SiO2无色透光性好

化学:化学稳定性好、除HF外一般不与其他酸反应,可以与强碱(NaOH)反应,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2+4HF

==

SiF4

↑+2H2O

SiO2+CaO

===(高温)

CaSiO3

SiO2+2NaOH

==

Na2SiO3+H2O

不能用玻璃瓶装HF,装碱性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木塞或胶塞。

三、硅酸(H2SiO3)

酸性很弱(弱于碳酸)溶解度很小,由于SiO2不溶于水,硅酸应用可溶性硅酸盐和其他酸性比硅酸强的酸反应制得。

Na2SiO3+2HCl

==

H2SiO3↓+2NaCl

硅胶多孔疏松,可作干燥剂,催化剂的载体。

四、硅酸盐

硅酸盐是由硅、氧、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分布广,结构复杂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溶于水。(Na2SiO3

、K2SiO3除外)

最典型的代表是硅酸钠Na2SiO3

:可溶,其水溶液称作水玻璃和泡花碱,可作肥皂填料、木材防火剂和黏胶剂。

常用硅酸盐产品:玻璃、陶瓷、水泥

五、硅单质

与碳相似,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晶体硅结构类似于金刚石,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1410℃),硬度大,较脆,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是良好的半导体,应用:半导体晶体管及芯片、光电池、

六、氯元素:位于第三周期第ⅦA族,原子结构:

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

氯离子Cl-,为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

七、氯气

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

制法:MnO2+4HCl

(浓)

MnCl2+2H2O+Cl2

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

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

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2Na+Cl2

===(点燃)

2NaCl

2Fe+3Cl2===(点燃)

2FeCl3

Cu+Cl2===(点燃)

CuCl2

Cl2+H2

===(点燃)

2HCl

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Cl2的用途:

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

==

HCl+HClO

2HClO

===(光照)

2HCl+O2

1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

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

制漂白液

Cl2+2NaOH=NaCl+NaClO+H2O

,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③与有机物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工业物质。

④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

⑤有机化工: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

八、氯离子的检验

使用硝酸银溶液,并用稀硝酸排除干扰离子(CO32-、SO32-)

HCl+AgNO3

==

AgCl

↓+HNO3

NaCl+AgNO3

==

AgCl

↓+NaNO3

Na2CO3+2AgNO3

==Ag2CO3↓+2NaNO3

Ag2CO3+2HNO3

==

2AgNO3+CO2

+H2O

Cl-+Ag+

==

AgCl

九、二氧化硫

制法(形成):硫黄或含硫的燃料燃烧得到(硫俗称硫磺,是黄色粉末)

S+O2

===(点燃)

SO2

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容易液化,易溶于水(1:40体积比)

化学性质:有毒,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H2SO3,形成的溶液酸性,有漂白作用,遇热会变回原来颜色。这是因为H2SO3不稳定,会分解为水和SO2

SO2+H2O==

H2SO3

因此这个化合和分解的过程可以同时进行,为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往正反应方向发生,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作可逆反应,用可逆箭头符号

连接。

十、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一氧化氮在自然界形成条件为高温或放电:N2+O2

==

(高温或放电)

2NO,生成的一氧化氮很不稳定,在常温下遇氧气即化合生成二氧化氮:

2NO+O2

==

2NO2

一氧化氮的介绍:无色气体,是空气中的污染物,少量NO可以治疗心血管疾病。

二氧化氮的介绍:红棕色气体、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

3

NO2+H2O

==

2HNO3+NO

这是工业制硝酸的方法。

十一、大气污染

SO2

、NO2溶于雨水形成酸雨。

防治措施:

从燃料燃烧入手。

从立法管理入手。

③从能源利用和开发入手。

④从废气回收利用,化害为利入手。

(2SO2+O2

==2SO3

SO3+H2O=

H2SO4)

十二、硫酸

物理性质:无色粘稠油状液体,不挥发,沸点高,密度比水大。

化学性质:具有酸的通性,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吸水性和强氧化性。是强氧化剂。

C12H22O11

======(浓H2SO4)

12C+11H2O放热

2

H2SO4

(浓)+C==

CO2+2H2O+SO2

还能氧化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但不放出氢气。

2

H2SO4

(浓)+Cu==

CuSO4+2H2O+SO2

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

,使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变红,与某些盐反应,与碱性氧化物反应,与碱中和

十三、硝酸

物理性质:无色液体,易挥发,沸点较低,密度比水大。

化学性质:具有一般酸的通性,浓硝酸和稀硝酸都是强氧化剂。还能氧化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但不放出氢气。

4HNO3(浓)+Cu

==

Cu(NO3)2+2NO2

+4H2O

8HNO3(稀)+3Cu

==3Cu(NO3)2+2NO

↑+4H2O

反应条件不同,硝酸被还原得到的产物不同,可以有以下产物:NO2,HNO2,NO,N2O,N2,NH3

硫酸和硝酸:浓硫酸和浓硝酸都能钝化某些金属(如铁和铝)使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保护膜,隔绝内层金属与酸,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因此,铁铝容器可以盛装冷的浓硫酸和浓硝酸。

硝酸和硫酸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实验室必备的重要试剂。可用于制化肥、农药、炸药、染料、盐类等。硫酸还用于精炼石油、金属加工前的酸洗及制取各种挥发性酸。

十四、氨气及铵盐

氨气的性质:无色气体,刺激性气味、密度小于空气、极易溶于水(且快)1:700体积比。溶于水发生以下反应使水溶液呈碱性:NH3+H2O

==NH3·H2O

NH4++OH-

可作红色喷泉实验。生成的一水合氨NH3·H2O是一种弱碱,很不稳定,会分解,受热更不稳定:NH3.H2O

===(△)

NH3

↑+H2O

浓氨水易挥发除氨气,有刺激难闻的气味。

氨气能跟酸反应生成铵盐:NH3+HCl

==

NH4Cl

(晶体)

氨是重要的化工产品,氮肥工业、有机合成工业及制造硝酸、铵盐和纯碱都离不开它。氨气容易液化为液氨,液氨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还可以用作制冷剂。

铵盐的性质:易溶于水(很多化肥都是铵盐),受热易分解,放出氨气:

NH4Cl==

NH3

↑+HCl

NH4HCO3

==NH3

↑+H2O

↑+CO2

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氨气:(干燥铵盐与和碱固体混合加热)

NH4NO3+NaOH

==Na

NO3+H2O+NH3

2NH4Cl+Ca(OH)2

==CaCl2+2H2O+2NH3

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是否收集满。

篇3:初中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本文关键词:知识点,单元,初中化学

初中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本文简介:九年级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基础知识回顾: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以及其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2.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和等科学家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物质是由和构成的;分子的和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即在化学变化中会破裂,而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即原子是参加化学

初中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本文内容:

九年级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基础知识回顾: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

以及其

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

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2.原子论和分子学说。

等科学家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物质是由

构成的;分子的

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即在化学变化中

会破裂,而

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即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3.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门捷列夫发现了

,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4.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

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3)

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接纳,实现“零排放”。

(4)

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良好产品。

5.了解几种高科技的化学产品,如具有超塑延展性的

;

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小猫安详地坐在高温火焰加热的平板上,也是高分子化学材料,其特点是具有绝热的性质;超强拉力的尼龙绳等。

6.

叫物理变化,

叫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注;化学变化常伴随放热、发光等现象发生,但有放热、发光现象产生的变化却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7.叫物理性质,叫化学性质。

8.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区别。

9.科学探究方法:(1)猜想或假设(2)设计实验方案(3)进行实验(4)获取证据(5)得出结论

10.活动与探究:(注意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区别)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11.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

药品取用“三”原则:

①“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把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②节约原则: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lmL~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的底部。

③处理原则:实验时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2)药品取用方法(往试管里加固体药品或倾倒液体药品)

固体药品:①块状:用

夹取;操作要领是:“一平、二放、三慢竖”(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将块状固体药品放入试管口,然后慢慢地将试管竖立起来,使块状固体缓缓滑至试管底部)。②粉末状:用

(或

)取用;操作要领是:“一斜、二送、三直立”(将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送入试管底邵,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落入试管底部)。

液体药品:操作要领是:“取下瓶塞

着放,标签

缓慢倒,用完盖紧原处放。”

(3)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的方法:①读数时,应将量筒放置平稳,并使视线与液面凹面最

处保持水平,②应根据量取液体体积的多少,选用大小适当的量筒。

(2)物质的加热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①禁止向

的酒精灯里添加乙醇;②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

点燃另一只酒精灯;③用

加热;④熄灭时,用

灭,不能用嘴吹;⑤盛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1/4。

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及注意事项:①加热玻璃仪器时,要把容器壁外的水擦干;②很热的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以免受热不匀而破裂;③给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量不可超过试管容积的

;④加热前应先

试管;⑤试管应

放在外焰上;⑥试管口不能朝着

的方向;⑦给试管里的固体药品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

倾斜,受热均匀后再固定加热。

液体物质加热的仪器可用试管、烧杯、烧瓶等;给固体物质加热,可用干燥的试管。

(3)玻璃洗涤仪器

洗涤方法:①倒去废物(要倒在指定的容器内);②用水冲洗并加以振荡;③用试管刷刷洗;④再用水冲洗。如果玻璃仪器内壁上附着不溶于水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可先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如果玻璃仪器内壁附有油污,可先用少量纯碱溶液或洗衣粉刷洗,再用水冲洗。

洗净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反馈练习:

1.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

B.抹在墙上的石灰浆逐渐变硬

C.冰受热熔化成水

D.用木炭消除冰箱中的异味

2.

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冰雪熔化;由空气制氧气

B.

钢铁生锈;由熟石灰制烧碱

C.

蜡烛燃烧;干冰升华

D.

汽油挥发;食物腐烂

E.水在℃时结冰;白磷自燃

F.菜刀水渍未干导致生锈;石灰石被粉碎

G.把干冰放入澄清石灰水中;燃烧煤最终形成酸雨的过程

H.浅蓝色的液氧变成无色的氧气;用金刚石切割玻璃

3.以下物质的变化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吃进的食物一段时间被消化了

B.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呼吸作用增强

C.水放进冰箱一段时间后结成冰

D.氨基酸被人体吸收后结合成各种蛋白质

4.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剩饭变馊

B.自行车生锈

C.牛奶变酸

D.电灯发光

E.汽油挥发

F.牛奶变酸

G.铁锅生锈

H.氢气燃烧

I.纸张燃烧

J.瓷碗破碎

K.石蜡熔化

L.铜在潮湿空气里生成铜

5.下列生产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6.下列哪些是物质的物理性质,那些是物质的化学性质?为什么?

(1)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2)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

(3)食物在人体中消化,最后变成水和二氧化碳等。

(4)以粮食为原料能酿酒。

(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酒精能燃烧

(7)酒精能挥发

7.活动与探究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结论⑴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

溶于水

⑵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生成了

,其中含有

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

,该气体能使

,说明蜡烛中含有

元素。

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

元素。

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式是:

⑶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结论:1.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

的含量高。

2.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3.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基础知识回顾:

一.

空气是一种天然资源,混合均匀,相对稳定

1.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按体积比):

空气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0.94%

0.03%

2.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氧气

①动植物呼吸②医疗急救③金属切割④炼钢⑤宇宙航行等

氮气

①超导实验车②化工原料③作保护气④食品充氮作防腐剂等

稀有气体

①作保护气②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③激光技术④液氦冷冻机等

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选择红磷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

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

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e、探究:

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二.空气保护:

4.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空气的污染源:有害气体(

)和烟尘(粉尘和灰尘)。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2)危害:①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②影响作物的生长,③破坏生态平衡;④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3)防治措施:①加强大气质量监测;②改善环境状况;③使用清洁能源;④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三.纯净物混合物

5.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氧气(

),氢气(

),氮气(

),氯化钠(

)等。

6.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如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

7.怎样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混合物:至少含有两种纯净物,每一种纯净物有自己的化学式,因此混合物一般不能用一个化学式表示。如盐水(由食盐(

)和水(

)两种纯净物溶解混合而成,空气(由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稀有气体等多种物质组成。

纯净物:只含有一种固定的物质,有自己的一种化学式。如碳酸钙(

)、硫酸钠(

)、高锰酸钾(

)、氯气(

)、氮气(

)等。

四、氧气

8.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

9.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氧气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

写出你所知有氧气参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10.几个化学概念: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可表示为:A+B+……→E(简称“多合一”)

基本反应类型

请写出五个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反应。(这里的氧既指氧气,又指含氧的其他物质)。

(3)缓慢氧化:是进行很慢、不易察觉的不发光的氧化反应。如呼吸、钢铁生锈等。有热量放出。

(4)氧化物:像五氧化二磷、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由氧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各种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比较如下表

物质

空气中

氧气中

产生大量白烟

火光明亮,产生大量白烟

反应方程式

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并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发出蓝紫色火焰、放山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反应方程式

木炭

持续红热、无烟无焰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蚀的气体

反应方程式

镁条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反应方程式

铁丝

不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反应方程式

五、制取氧气

12.实验室制取氧气常用方法。

a.2H2O2

MnO2

2H2O+

O2↑

请指出该反应中的反应物是:

,反应条件是:

,生成物是

MnO2在该反应中作

。它的特点是,虽然参加了化学反应,但其

不变,其作用是改变化学反应的

b.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c.2KClO3

MnO2

2KCl+3O2↑

13.氧气的工业制法:

(1)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2)富氧膜分离技术——富氧空气

14.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15.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可表示为A→B+C+……(简称“一变多”)。

基本反应类型

请写出五个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馈练习:

1.目前在西宁市空气质量日报中,各项污染物除可吸入颗粒外,还包括的三种气体是(

)。

A、SO2、NO2、O2

B、SO2、NO2、CO2

C、SO2、NO2、N2

D、SO2、NO2、CO

2.酸雨、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是全球环境的三大热点问题.下列选项中不会加剧这三大环境问题的是(

A、化石燃料的燃烧

B、汽车尾气的排放

C、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D、使用氟里昂作致冷剂

3.我们知道食物较长时间露置在空气中就会变质,这主要是由于空气中含有(

)

A.氧气

B.氮气

C.

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4.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需要用到一些保护气。当焊接金属时,为了隔绝空气,能作为保护气的一组是(

A.H2、N2

B.N2、O2

C.CO2、CO

D.N2、Ar

5.下列关于稀有气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曾被称为惰性气体

B

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C

都不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D

稀有气体有广泛的用途

6.臭氧()主要分布在距地面10-50km的高空,它能吸收大部分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臭氧属于(

A

纯净物

B混合物

C氧气

D稀有气体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木炭燃烧后生成黑色固体

B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

C红磷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D

硫燃烧后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在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反应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

B

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在常温下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

细铁丝在氧气里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

用排水法可以收集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9.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在化学反应后其质量减小

B

在化学反应后其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C在化学反应后其质量增加

D

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1.右图所示装置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不正确的是

A.红磷的量不足会影响实验结论

B.装置不漏气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C.将红磷改为碳或硫也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

D.钟罩内气体压强的减小会导致水面的上升

E.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可以耗尽O2,生成固态的P2O5

F.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含有N2、O2、CO2和稀有气体

12.某同学利用右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燃烧后恢复到室温,打开弹簧夹发现进入广口瓶的液体液面高度超过广口瓶容积的l/5。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实验前没有将弹簧夹夹紧

B.实验装置可能漏气

C.实验中所取的红磷过量

D.实验中所取的红磷不足

13.汽车安全气囊内所装化学物质,能在碰撞后10毫秒内,生成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该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14.据报道,2005年3月,广州市实施大面积人工降雨,其中使用了液氮作增雨剂。根据你现有的知识推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液氮是一种溶液

B.使用液氮会污染环境,应严格控制使用

C.降落的雨滴中将含有大量的液氮

D.液氮气化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珠落下

15.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氧气——供人呼吸

B.二氧化碳——造成酸雨

C.氮气——作保护气

D.稀有气体——做电光源

16.实验室中的试剂常因与空气中的一些成分作用而发生变化,下列对试剂在空气中发生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铁粉生锈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氧气有关

B.氢氧化钠潮解变质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有关

C.氧化钙的变质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有关

D.浓盐酸变稀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有关

17.区分O2、H2、CO2三种气体的最简便的方法是(

A.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B.将气体通过红热的铜网

C.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D.用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18.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可以制取氧气B.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检验氧气

C.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D.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溅,产生黑色固体

19.氧气和二氧化碳在性质上的相似点有(

)①都具有氧化性

②都具有还原性

③都易溶于水

④都能跟碳反应

⑤都是气体⑥都是氧化物

⑦都可以灭火

⑧通常状况下密度都比空气大。

20.将空气依次通过足量的烧碱溶液、浓硫酸、灼热的铜网,最后得到的气体(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D、氮气和稀有气体

21.以下Ⅰ和Ⅱ列中,前者和后者的搭配呈因果关系的是(

①冰箱制冷剂“氟里昂”排放到大气中

a.产生温室效应

②SO2、NO2排入大气中

b.形成酸雨

③CO大量排入空气中

c.破坏臭氧层

④大气中CO2增加

d.使人中毒

A、①—d

B、②—c

C、③—b

D、④—a

22.根据空气的成分填空:

①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

②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会出现白色固体物质,说明空气中含有

③夏天,盛放冰棒的杯子外壁上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

23.结合“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如果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在移出水面之前松开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固定装有高锰酸钾的试管时,为什么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3)加热试管时应注意什么?

(4)停止加热时为什么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

(5)如果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以上《20XX年初中化学学业考试复习建议》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20XX年初中化学学业考试复习建议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20XX年初中化学学业考试复习建议》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