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之关羽 本文关键词:读后感,演义,关羽
《三国演义》读后感之关羽 本文简介:他集忠于君,善与友,正义,武力,智慧,勇气,毅力,大志于一身。他集骄傲,狂妄,轻敌,自大于一身.关羽,河东解良人。在与刘备结拜之前一直亡命江湖,属于亡命之徒,亡命奔涿郡。勇冠三军、万人敌……这些都说明亡命之徒的特点,比如许楮、臧霸等人都属于此类。但是关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亡命之徒,最重要区别于张飞等
《三国演义》读后感之关羽 本文内容:
他集忠于君,善与友,正义,武力,智慧,勇气,毅力,大志于一身。他集骄傲,狂妄,轻敌,自大于一身.
关羽,河东解良人。在与刘备结拜之前一直亡命江湖,属于亡命之徒,亡命奔涿郡。勇冠三军、万人敌……这些都说明亡命之徒的特点,比如许楮、臧霸等人都属于此类。但是关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亡命之徒,最重要区别于张飞等人的是他还治《春秋》。所以不管当时的人还是后世的人,都认为他是比张飞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匹夫之勇高出一个档次的。所以刘备可以把荆州交给他打理。建安十七年,诸葛亮带张飞、赵云进川,很不放心的把荆州交给关羽。在刘备看来,关羽是隆中战略计划中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最佳人选。诸葛亮当时似乎也找不到更适合的人选。因为当时的情况是在赤壁之战前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关羽精甲水军万人,刘崎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这支原本刘表手下精锐的荆州水军正是关羽镇守荆州的主力军。关于荆州的战事先不表。
除了“亡命”这一性格特点,关羽的另一特点是量小,不能容物。最早是刘备得孔明之后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如果说当时关羽瞧不起刚刚二十出头刚出茅庐的小子还是正常的话,那么后来要于马孟起单挑就太不识大体、自负、不能容物了。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从这里,可以看出关羽完全是一个争勇斗狠的一介武夫,不识大体,诸葛亮的一封信还要遍示宾客孔明深知吾心也——虚荣!诸葛亮的这封信虽然缓解了暂时的矛盾,但是助长了云长的骄、傲之气。建安二十四年,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果然、刘备将黄忠列为无虎上将引起了云长的愤怒大丈夫誓不与老卒为伍不肯受拜。此时关羽针对的并非是黄忠,矛头指向的已经是刘备了。此次幸亏费诗的善言,不然刘备真不知道如何下台阶了。此时云长已经如此难控制,刘禅代位之后又如何驾御世之虎臣?按照中国历史上来看,此时刘备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了。
量浅,胸无城府也是他的一大致命伤。比起司马懿坦然受妇人服,关羽的心理素质极差。孙权给儿子求婚,婚姻自由,不嫁也就算了,竟然还说出吾虎女安肯嫁汝犬子乎这样伤人的话。后关羽围樊城,让孙权出兵相助,孙权却使敕使莫速进。关羽极其愤怒下说出洛(反犬旁——字打不出)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这样的话,“洛子”是对江东人极大的侮辱,还露骨的表示樊城拔将移师东吴。看看当年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心中虽痛骂韩信,但是嘴上还说“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此外看关羽北伐,糜芳、傅士仁供应军粮,有时不能及时到达,关羽宣称还,当治之;再看看刘邦,在外面辛苦作战,还不停的给后方的萧何封官,两下比较,治《春秋》的关羽比起市井无赖刘邦来实在太逊。陆逊的一封信竟然让关羽心花怒放,撤去后防重兵。这充分说明了他只是一个浅碟子,实在浅的很。
在用人方面,关羽竟然把江陵、南郡、公安这些后方重镇以及供应军需的重任交给素来有隙的糜芳和傅士仁,又不知安人心——失败!大军解围撤退,反击江陵之日,情势和当初彭城落入刘邦之手,项羽敌前撤退反击彭城一样,项羽一举击溃刘邦的部队,关羽复仇之师却边走边散,这是怎么样的统帅?当年孙权给吴下阿蒙开出的看书单子中也有《春秋》,治《春秋》著称的关羽应该感到脸红(有可能是脸红了)。
关羽的自负,不仅断送了自己,还断送了诸葛亮的整个战略计划。由于他个人的冲动无谋,使全盘战略计划成为虚话。
关羽性格的最大悲剧是自恋,而这种自恋,较之吕布又有不同。吕布的自恋来自于自负,来自于对自身鬼神般武勇天下无敌的信念。而关羽的自恋则是一种强烈得近乎变态的自恋,这种自恋的来源不是自信,却是自卑,或者说由于到达了自恋的顶峰,所以反而走向另一面,即所谓“刚极易折,物极必反”。
关羽的性格其实有很多,譬如义薄云天,譬如有情有义,譬如好大喜功,譬如刚愎自用,譬如……陈寿《三国志》对关羽有一个相当精辟的评价:“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言虽一句,却大有深意,充分体现了关羽的这种自卑的自恋。“善待卒伍”,是因为从行伍兵卒到三军统领,地位差距足以道计,绝对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加以善待,于己无损,反可博“体恤士卒”美名。而“骄于士大夫”,则是因为面对真正的士大夫,极易勾起自身作为一介武夫的自卑。因为终关羽一生,都希望附庸风雅,所以他留长胡子;所以他处处要显示与众不同;所以他无时无刻不手捧一本《春秋》,虽然从未见他从《春秋》之中悟出什么;所以当诸葛亮夸他“髯之绝伦逸群”时会“省书大悦”甚至“以示宾客”,惟恐天下不知。这种需要依靠他人评价来找到信心的心态,充分反映了关羽“附庸风雅”的严重底气不足。
西方文学家说过:“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的时间。”或许事实上不用三代,但是与本人从小的家庭教养和环境却是密不可分的,关羽在《演义》中卖枣,在《志》中“亡命奔涿郡”,实在不具备成为士大夫的条件,也绝对不可能具有真正士大夫的内涵,所以当真正面对士大夫的风流雅致时,关羽的这种附庸风雅就很容易看破。欲为士大夫而不得,在自卑情绪的支配下,最直接的反应就是逆反,以骄相待,处处显示我比你强,我不耻你。而关羽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将自卑隐藏得极好而自恋发挥到了极至,因而给人留下的是一个威武英明,宛若天神下凡的光辉形象。但是最终,关羽还是因为这种“自恋而又自卑”性格下“骄于士大夫”的表现而导致最终身亡。
首先,他拒绝了与孙权的联姻。与孙权联姻本事上上之策,关羽亦非愚人,不会不知,但是他做不到,因为关羽平生最恨,或者说最嫉妒的就是孙权。孙权本亦应是一介武夫,却仰仗父兄基业,竟成一方霸主,且俨然以风流雅士自居,这对关羽内心的刺激是非同小可的,在这种心理的极不平衡的情况下,做出这种决定是肯定的。
其次,他率先动兵攻曹。因为自恋到自卑,关羽一心想要做出一番大事业,来证明自己是真正的威武英明。这种事业不是上阵打打杀杀的砍几个敌将,而应当是“威震华夏”,于是他意气风发的去打曹操了,前期倒也打出了威名,可是之前被“骄待”的士大夫却众心不从,于是关羽就走了麦城,然后死掉。
关羽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而这悲剧一生的根源,还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自恋和自卑,惟使后人叹息。
当我看完三国演义之后,我对关羽的敬佩之情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概括的,关羽义气。但是他的有一个很严重的缺点,这个缺点导致了他丧命,那就是傲。
关羽很傲,导致他大意失荆州,刘备在汉中和曹操决战,关羽忍不住也想建功。如果想要北伐,最好的出发点就是荆州北上,要是想从荆州出发,襄阳,樊城必须占领,所以关羽就攻打樊城。
关羽的确厉害,樊城指日可下,正当这是,曹操于孙权结盟,图区荆襄,之后平分地盘,所以孙吴出兵。
关羽打樊城的时候,马良建议他不要倾巢而出,毕竟要留守荆州。而在关羽眼中,东吴群雄皆鼠辈,所以他根本不把孙吴放在眼里。
东吴大都督吕蒙,装病,然后孙权让陆逊担任大都督一职。关羽更加不把东吴放在眼里,竟然找一个书生担任大都督,可见东吴后继无人了。
关羽攻打樊城,曹操派上将于禁带七路人马去解樊城之围。庞德也随着出征,并且他抬了一口棺材和关羽打。庞德当然打不过关羽,但是他放冷箭,射关羽左臂。这只剑是毒箭,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关羽都不怕疼,关羽水淹七军。真的很厉害。
但是吕蒙他们率军攻下了荆州,关羽大怒,箭创迸发。最后退守麦城,死战到底,最终死于孙权之手。
一代军神就这样死了,我心中很悲伤,关羽如果不是那么傲,他当初要是听了马良的,守住荆州,就不会遭此大难。关羽忠义,我非常佩服,我会学习关羽。永远不背叛兄弟朋友。
累死了,这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了,采纳吧。
篇2:关羽信仰兴起的原因
关羽信仰兴起的原因 本文关键词:关羽,兴起,信仰,原因
关羽信仰兴起的原因 本文简介:关羽信仰兴起的原因关羽从一介武夫到成为关帝——中国民众普遍信仰的大神,影响之大,范围之广,神格之高,在中国古代人神中罕见。作为一个绵延千年的宗教现象,关羽信仰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仍可粗略分为外在和内在因素两种。1.外在因素从上文可看到使关羽成为神的外在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统治者的推崇历
关羽信仰兴起的原因 本文内容:
关羽信仰兴起的原因
关羽从一介武夫到成为关帝——中国民众普遍信仰的大神,影响之大,范围之广,神格之高,在中国古代人神中罕见。
作为一个绵延千年的宗教现象,关羽信仰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仍可粗略分为外在和内在因素两种。
1.
外在因素
从上文可看到使关羽成为神的外在因素主要有三方面:
(一)统治者的推崇
历代统治者对关羽的封赐,目的明显是利用关对民众的影响,以巩固他们的统治。为强化自己的管治威信,不少帝王甚至编造出关羽显灵庇护的故事,以确立自己为「天命所归」的统治者。[23]
另一方面,中国文化的特点是重现实人生和人伦道德,政府向有「神道设教」的宗教思想和政策。[24]对於民众,关羽是忠贞的化身,是正义的代表。他对刘备的忠贞不二、勇武惯战的形象,正好符合封建王朝所推崇的道德典范,尤其是强调君臣关系的「忠」的方面。故不断为关羽加封,以起教化百姓之用。
由於帝王的不断推波助澜,使关羽的地位变得无比显赫,成为国家祭祀的神只和皇家的保护神,与「文圣」孔子齐肩而为「武圣」,而且奉祀的规格和顶礼膜拜的程度更甚於孔子。
(二)儒道佛的拉拢
关羽信仰的盛行在某程度上是得力於儒道佛三教的争夺,关羽甚至如郑土有所言:「成了三教合一中的网结点」。[25]
历史上关羽的人品和行为,虽然并非人人称许,[26]但儒教却因「神道设教」的思想,颇愿接纳民间不断神化的关羽形象,并视之为「忠孝仁义」的道德规范,又甘愿与道教合作,利用其劝善文书,以教化「下层民众」。[27]
道教除了尽力抬举关羽为大神外,为迎合历代统治者「神道设教」的宗教观念,道教以关羽的名义,藉扶乩方术杜撰了许多劝善书,大事宣讲忠孝节义、礼义廉开。[28]游子安认为,善书的出现有助关羽信仰的普及。[29]张志江也持相类看法,指出这些通俗道德教科书流行民间,起到了正统儒家经典所不能发挥的作用,故深得历代统治者赞赏,为关羽信仰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30]
至於佛教的拉拢,张志江指出,一定程度上也使关羽的地位提高了:「脱离了染祠淫祀的行列,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佛教的殿堂,在人们心目中不再是邪神厉鬼,其神格日益趋向於善」。[31]另外,藉著佛教势力,关羽信仰也便能迅速向全国扩散。
(三)民间文人的塑造
英雄崇拜是古今中外任何地方都存在的现象,从魏晋南北朝起,关羽在荆州等地老百姓心中,便已是勇武威猛的化身。至宋代,随著三国故事的流行和皇室的推崇,关羽的事
更为全国上下所熟悉。元朝时,由於受外族统治,汉人备受歧视压迫,渴望英雄的出现,以解救民间疾苦,这种思想便藉著杂剧戏曲表达出来。关羽这个早被传颂,又为元政府接纳的传奇人物,便更为杂剧作家所喜用。[32]至明代罗贯中笔下的关羽,除了作者妙笔生花的描述外,更是集千多年来民间创作之大成,成功使关成为中国史上独一无二的武神。[33]
2.
内在因素
关羽信仰的形成,不能忽略的是关羽本身拥有的内在本质,使他成为中国人甘於膜拜的人物。
(一)关羽的勇猛
关羽的勇猛是众所皆知的,《三国志
关羽传》有这样的记载:「
袁
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上文已说过,英雄崇拜的中外皆有的现象,每当乱世,民间总寄望英雄出现,保家卫国。勇猛如关羽,便成为动荡之中,民间的膜拜和供奉对象。
(二)关羽的忠贞不二
关羽对刘备的忠贞不二,使他成为「忠」的典范。刘备与关既有君主关系,又是朋友,《三国志
关羽传》记述关羽身在曹营时,仍心怀故主,得知备在袁绍那里,便「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这种既忠於君,又忠於友的行为,符合社会各阶层的道德要求,更是儒家思想所强调的「忠」的美德,故关羽能成为社会所共识的楷模,并最终被推上了神位。[34]
(三)关羽的义气
郑土有和黄华节都不约而同的认为,「义气」是他成神的最主要原因。关羽对刘备不单有君臣之忠,更有兄弟之情和朋友之义。这种「情义」正是社会各阶层都需要的一种团结力量,对无权无势的下层社会民众,尤为重要。经《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大肆渲染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便成为「义气」的典范,关羽更是集合了勇、忠和义,成为典范中的典范,故备受统治者、上层士大夫和下层百姓的崇拜。[35]
从上述研究,可清楚看到关羽信仰是中国古代上层和下层社会共同创造的一个造神运动。当时,除了一般敬鬼祭神的因素外,不难看到关羽的被升上神位,是充满人的实际需要,就如黄华节所说,关羽是「被后人拿完美的伦理质素,黏傅在不甚完美的本有人格上,成为一种崇高德性的象徵,才跻于帝位成圣的。」而这项成圣工程不是出於一人之手,而是「许许多多的所谓『下流社会』的人物,都来参与这一项巨大的雕塑工作。」[36]
在上层强调忠君,下层强调对朋友的义[37],双方各取所需的情况下,关羽便被摆放在神的行列,而且越捧越高,成为一位香火特盛的高级神只。
关羽信仰所强调的「忠」和「义」,对维护社会秩序和构建伦理体系,是有一定的安定团结作用。这种影响甚至远至海外华侨群体,关羽成为了他们身份认同的一种精神支柱。[38]
然而,这显而易见的、充满人为因素的造神运动,却大大减低关羽作为神的真实性。这种人造的民间神只所反映的,是中国人对信仰本身的轻视,对鬼神的膜拜是出於现实考量,多於对生命终极的追求。故此,纵使我们多不愿接受中国人宗教观淡薄的看法,关羽信仰的出现又却在某程度上支持了这观点。
另一方面,关羽信仰也反映出中国人对完人的渴求。就如黄华节所言,千百年来,中国人不断把心里完美的伦理质素,加在关羽身上,并把他建立成自己膜拜的对象。[39]纵然知道这种完人难以在现实中出现,却又不愿在无望的现世中放弃希望。在这里,却又表达出中国人对宗教的坚持。关羽信仰让人看到中国人的宗教观是充满矛盾,徘徊於现实与理想间的追求。
历代皇朝对关羽封赐简表:
朝代
爵
时间
封号
东汉
侯
景耀3年(206年)
壮缪侯
北宋
公
崇宁元年(1102年)
忠惠公
王
大观3年(1108年)
武安王
宣和5年(1123年)
义勇武安王
南宋
建炎2年(1128年)
壮缪义勇武安王
淳熙14年(1187年)
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元
天历元年(1328年)
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明
帝
万历22年(1594年)
神宗朱翊把关羽进爵为帝
万历42年(1614年)
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大帝
清
顺治元年(1644年)
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历嘉庆、道光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