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木糖生产乙醇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本文关键词:菌株,乙醇,筛选,鉴定,利用
利用木糖生产乙醇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本文简介:发酵木糖生产乙醇菌株的筛选与鉴定胡海军梁运祥葛向阳*(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酵工程研究室,武汉430070)摘要:从花圃土和腐朽树皮中各筛选得到一株可以发酵木糖产生乙醇的菌株。乙醇产量分别可达到6.98g/L和6.05g/L。经过18SrDNA同源性的分析,菌株3鉴定为间型假丝酵
利用木糖生产乙醇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本文内容:
发酵木糖生产乙醇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胡海军
梁运祥
葛向阳*
(华中农业大学
农业部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发酵工程研究室,武汉
430070)
摘要:从花圃土和腐朽树皮中各筛选得到一株可以发酵木糖产生乙醇的菌株。乙醇产量分别可达到6.98g/L和6.05g/L。经过18S
rDNA同源性的分析,菌株3鉴定为间型假丝酵母(Candida
intermedia),而菌株621则为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对其发酵木糖、葡萄糖和混合糖的产物蒸馏后用气相色谱分析,主产物为乙醇,纯度高,副产物少。两菌株为下一步的菌种基因改造工作提供了研究基础。
关键词:木糖;乙醇;中型假丝酵母;热带假丝酵母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Strains
Collection
for
Produce
Ethanol
by
Xylose-Fermening
Haijun
Hu,Yunxiang
Liang,Xiangyang
Ge*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Laboratory,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Microbiology,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
430070,P.R.
China)
Abstract
:
Two
strains
of
yeast
respectively
isolated
from
garden
soil
and
rotten
cortex
could
effectively
produce
ethanol
from
xylose
in
6.98
g/L
and
6.05
g/L
yield.
Through
18S
rDNA
sequence
analysis,one
strain
No.3
is
characterized
as
Candida
intermedia
and
the
other
strain
No.
621
shows
highly
identical
with
Candida
tropicalis.
Results
of
Gas
Chromatography
analysis
to
the
distilled
products
fermented
from
xylose,glucose
or
mixture
of
them,showed
these
two
strains
have
high
efficiency
production
of
ethanol
in
all
of
them,which
could
be
used
as
orginal
strains
for
further
genic
alteration
work.
Keyword:
Xylose;
Ethanol;
Candida
intermedia;
Candida
tropicalis
前言
石油储备与消耗的现状,迫使人们寻找乙醇作为替代品。为了避免粮食与燃料之争,乙醇发酵的原料逐渐转向了以农林业废弃物为主的纤维质原料。这些农林业废弃物资源丰富,是变废为宝的可再生性原料。
纤维质原料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组成。通过生物、物理化学等单一或联合的方法进行逐步的降解[1]。纤维素的降解产物中六碳糖(葡萄糖、半乳糖和甘露糖)约占2/3,五碳糖(D-木糖和L-阿拉伯糖)约占1/3。而半纤维素的水解产物中D-木糖高达90%[2]。众所周知,六碳糖可通过酿酒酵母Saccharomyse
cerevisiae等发酵产生乙醇。而五碳糖的利用,则成为纤维质原料转变成为可利用性能源的关键问题。为了发酵D-木糖,人们试图从自然界中寻找微生物资源,目前已筛选到毕赤酵母Pichia
stipitis、丝孢酵母Trichosporon
sp.、管囊酵母Pachysolen
tannophilus[3]和耐热甲基营养酵母Hansenula
polymorpha[4]等微生物。
其中P.
stipitis
NRRL
Y-7124木糖发酵的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已经成功地用于发酵麦秸和水葫芦等纤维质原料生产乙醇[5、6]。P.
stipitis的全基因组已经被测定,与木糖代谢的有关基因已经被克隆并导入到S.
cerevisiae中,用于工程菌的构建[7]。并且对S.
cerevisiae
424A工程菌株的生长动力学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乙醇产率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8]。工程菌株S.
cerevisiae
259ST还被运用于处理亚硫酸纸浆废液生产乙醇[9]。同时也有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KO11构建重组菌株来进行木糖发酵的研究[10]。为了在发酵中同时利用五碳糖和六碳糖,休哈塔假丝酵母Candida
shehatae
和S.
cerevisiae被用于混合发酵的研究中[11]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寻找新的高效发酵木糖野生菌株,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其特性和种类进行鉴定,为下一步的菌种改造工作提供了研究基础。在不同类型的发酵研究中,利用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m,GC)等先进的检测手段,对乙醇的产生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培养基:
固体斜面培养基:木糖20
g,蛋白胨5
g,酵母汁浸膏3
g,琼脂粉20
g,水1000
mL。
筛选培养基:木糖80
g,蛋白胨5
g,酵母汁浸膏3
g,水1000
mL。
发酵培养基:木糖20~80
g(葡萄糖20~80g,木糖和葡萄糖各40g),蛋白胨5
g,酵母汁浸膏3
g,水1000
mL。
115
℃
灭菌30分钟。
1.2
菌种
1.2.1
根据自然界中戊糖可能的存在状况,选择了样品来源。样品来源于花圃土、菜园土、山林土、腐朽树皮、竹叶、竹林土。如果直接稀释分离,可能会遗漏数量不占优势的微生物。本次筛选就采用先富集,后分离纯化的顺序。取花圃土若干于磁盘,将切碎的玉米芯埋置其中,原位富集14天后取样。其他样品直接取样。取样品各10g,放入装有90
mL无菌水250
mL三角瓶中。120
rpm
30
min。取0.2
mL涂布平皿,每个样品3个平行。从上述平皿中挑选典型菌落,再通过平皿进行分离纯化。
1.2.2
实验室保藏的酵母菌种19株。
1.3
发酵试验:按照10%接种量将培养好的菌种,接种到装有90
mL发酵培养基250mL三角瓶中。摇床转速为120
rpm,温度为28±1
℃,发酵72
h。
1.4
检测方法:
1.4.1
糖度检测:DNS法[12]。
1.4.2
乙醇含量检测:筛选时先对发酵液进行蒸馏[
13],蒸馏样品再使用重铬酸钾-比色法[14]检测;定性时用GC检测,GC检测条件为:GC-9A气相色谱仪(岛津公司);色谱柱为SUPELCO公司WAX-10,FUSED
SILICA
CAPILLARY
COLUMN(石英毛细管柱),30
m×0.32
mm
×0.25μm(长度×内径×膜厚);柱温80
℃;检测器FID;检测器温度200
℃;进样口温度200
℃;载气N2,流量20
mL/min;分流比1:6;尾吹气N2,流量20
mL/min;进样量1
μL。
1.5
菌种鉴定:引用第三版《分子克隆实验指南》中的方法,使用苯酚-氯仿-异戊醇(Phenol:Chloroform:Isoamyl
Alcohol=25:24:1)提取菌体的总DNA后,对所提取的菌体总DNA进行18S
rDNA的PCR扩增。PCR扩增反应的使用的引物为一对通用引物,正向引物为EF3(5’-TCCTCTAAATGACCAAGTTTG-3’
),反向引物为EF4(5-GGAAGGGRTGTATTTATTAG
-3’)。将文献[15]的方法进行改进,PCR反应体系(50
μL)为:无菌超纯水30.5μL,5×PCR缓冲液5μL,dNTP
2μL,
两个引物(10μmol)各2μL,DNA模板1μL,Taq
DNA酶0.5μL。PCR反应条件:95
℃预变性3
min,95
℃变性
1
min,48
℃退火1
min,
72
℃延伸2
min,共30个循环,最后72
℃延伸5
min。将PCR产物送Takara公司检测。测序结果先使用BioEdit软件进行分析,然后使用DNAstar软件进行处理后,在Genbank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
1.6
菌种保藏:40%甘油管保存[16]。
2
结果与分析
2.1筛选结果:
筛选培养基中没有添加抗生素,目的是期望把在木糖培养基上可生长的微生物都筛选出来。筛选得到的菌株酵母占多数,细菌占少数。从样品中筛选得到118个菌株。从来源分布来分析,山土、竹林土等自然状态样品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比玉米地、水稻田等耕作地块中的要丰富。人为的劳作对微生物存具有很大的影响。根据菌株在平板上菌落的形态特征,结合水浸片镜检观察结果,把具有典型酵母形态的菌株进行菌种保藏后,进入后续的发酵试验。具有典型细菌形态的菌株进行甘油管保藏。这些细菌可以在只含有木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表明它们存在着发酵木糖的可能性,可能应用于今后的研究工作。
2.2
发酵结果:
2.2.1
筛选过程的发酵结果:将实验室保藏的酵母,与分离得到的菌株一起进行发酵试验。经过初筛,得到35株乙醇产量相对比较高的菌株;对这35个菌株再进行了相同条件的复筛。分析筛选结果中,乙醇产量低于1.00g/L的菌株数量和高于4.00g/L的菌株数量比较少,大部分菌株的乙醇产量都在1.00~4.00
g/L之间。结果如下表1:
表1:35个菌株发酵实验的乙醇产量范围分布统计
(g/L)
Table
1
Range
Stat.
for
Ethanol
Yield
of
35
Strains
Xylose-ferment
(g/L)
范围
菌株数量
范围
菌株数量
≤1.00
6
3.00~4.00
4
1.00~2.00
11
4.00~5.00
1
2.00~3.00
12
≥5.00
1
2.2.2分析筛选结果的同时,我们发现菌株3和菌株621对木糖的发酵能力相对与其他的菌株高而且稳定,而且有逐步提高的趋势,可能跟传代过程中的驯化作用有关。使用与筛选不同的培养条件,在4%木糖,0.5%蛋白胨和0.3%酵母汁浸膏的培养基上,菌株3的乙醇产量可以达到6.98g/L。菌株621在5.3%木糖,0.5%蛋白胨和0.3%酵母汁浸膏的培养基上的乙醇产量可以达到6.05
g/L。所以我们选择这两个菌株进行18S
rDNA菌种鉴定。
2.3不同糖的发酵产物分析:
使用GC法分析了2个菌株分别发酵碳源为木糖(4%)、葡萄糖(4%)和混合糖(8%)(木糖与葡萄糖1:1)培养基的蒸馏产物。从得到的图谱,可以判定菌株3和菌株621发酵上述液体培养基上的蒸馏产物在GC色谱分析中的保留时间与乙醇一致,可以定性为乙醇;从图谱的积分面积分析,乙醇峰面积占到了98.67%~99.43%;相对应的杂峰面积总和占总面积的1.33%~0.57%。发酵液蒸馏产物的纯度高,副产物种类少,数量少。这个特性可以为工业生产的后处理减轻压力。
图1:菌株3发酵木糖(4%)的产物图谱
图2:菌株3发酵葡萄糖(4%)的产物图谱Fig
1:
Product
fron
strain
No.3
ferment
4%
xylose
Fig
2:
Product
from
strain
No.3
ferment
4%
glucose
图3:菌株3发酵混合糖的产物图谱
图4:菌株621发酵木糖(4%)的产物图谱
Fig
3:
Product
fron
strain
No.3
ferment
8%
mixture
Fig
4:
Product
from
strain
No.621
ferment
4%
xylose
图5:菌株621发酵葡萄糖(4%)的产物图谱
图6:菌株621发酵Mix的产物图谱
Fig
5:
Product
fron
strain
No.3
ferment
4%
glucose
Fig
6:
Product
from
strain
No.3
ferment
8%
mixture
2.4菌株3和菌株621的菌种鉴定结果:
18S
rDNA是编码真核生物染色体的核糖体小亚基RNA的基因
[17]。在生物进化过程中,18S
rRNA的功能保持不变。其分子的排列顺序,有高度保守序列区域,也有中度保守和高度变化的序列区域。适用于进化距离不同的各类生物亲缘关系的研究[18]。
18S
rDNA序列分析中,菌株3与Candida
intermedia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Max
ident值为99%。Candida
intermedia的中文名称是间型假丝酵母[19],或中型假丝酵母[20]。Candida
intermedia
拥有一个特殊的木糖转运系统[21]。另外该菌与解脂假丝酵母(Candida
lipolytica)混合接种时,可以分别氧化高碳腊中的C15-28和柴油中的C15-28的正烷烃类[20]。这个特性为被泄漏原油污染地区的生物修复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方向。
菌株621与Candida
tropicalis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Max
ident值为99%。Candida
tropicalis中文名称是热带假丝酵母[19、20]。热带假丝酵母的很多种有酒精发酵能力[20、22]。
3.
结论
经过筛选,得到35个可以利用木糖生产乙醇的菌株,其中2个高产菌株的乙醇产量分别可以达到6.98g/L和6.05g/L。经过18S
rDNA的菌种鉴定,菌株3为中型假丝酵母(Candida
intermedia),菌株621为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这两个菌株发酵不同碳源的产物蒸馏后用GC分析,主要为乙醇,纯度高,副产物少,没有过多副产物[3],便于发酵产品的后期处理,具有一定工业应用的优势。
本研究完成了菌种的筛选、鉴定和发酵产物的分析。更多的工作还可以围绕两个方面来开展。一个方面是从改善菌株外部发酵环境,对其生理生化特性深入研究,可以优化发酵条件,提高乙醇产量。另一个方面是从菌株的内部进行改造。既可以对它进行化学物理诱变,又可以从更高的层次来进行基因工程改造,以期获得发酵木糖性能更加出色的工程菌株。而且菌株3和菌株621只是35个筛选结果中的一部分,对其他菌株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能发现更多的优良菌株,为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Beatriz
palmarola-Adrados,Pavla
Chotě
borská,Mats
Galbe
et
al.,Ethanol
production
from
non-starch
carbohydrates
of
wheat
bran[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5
(96)843-850.
[2]
洪解放,张敏华,刘成等.
代谢木糖生产乙醇的基因工程菌研究进展[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31(1):114-118
[3]
刘健,陈洪章,李佐虎.
木糖发酵生产乙醇的研究[J].
工业微生物2001,31(2):36-41
[4]
Olena
B.
Ryabova
Oksana
M.
Chmil
a,Andrii
A.
Sibirny.
Xylose
and
cellobiose
fermentation
to
ethanol
by
the
thermotolerant
methylotrophic
yeast
Hansenula
polymorpha
[J].
Yeast
Research
2003
(4)157-164.
[5]
J.
N.
Nigam.
Ethanol
production
from
wheat
starw
hemicellulose
hydrolysate
by
Pichia
stipitis[J].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01
(87)17-27.
[6]
J.
N.
Nigam.
Bioconversion
of
water-hyacinth
(Eichhornia
crassipes)
hemicellulose
acid
hydrolysate
to
motor
fuel
ethanol
by
xylose-fermenting
yeast[J].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02
(97)107-116.
[7]
Thomas
W
Jeffries,Igor
V
Grigoriev,Jane
Grimwood
et
al.,.
Genome
sequence
of
the
lignocellulose-bioconverting
and
xylose-fermenting
yeast
Pichia
stipitis[J].
Nature
Biotechnology,2007.25(3):319-326
[8]
Shekar
Govindaswamy,Leland
M.
Vane.
Kinetice
of
growth
and
ethanol
production
on
different
carbon
substrates
using
genetically
engineered
xylose-fermenting
yeast[J].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7
(98)677-685.
[9]
Steve
S.
Helle,Allison
Murray
a,Janet
Lam
et
al.,Xylose
fermentation
by
genetically
modified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259ST
in
spent
sulfite
liquor[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4
(92)163-171.
[10]
KG
de
Carvalho
Lima,CM
Takahashi
and
F
Alterthum
.
Ethanol
production
from
corn
cob
hydrolysates
by
Escherichia
coli
KO11[J].
Journal
of
Industrial
Microbiology
&
Biotechnology
2002
(29),124
–
128.
[11]
T.
lebeau,T.
Jouenne,G.-A.
Junter.
Long-term
incomplete
xylose
fermwntation,after
glucose
exhaustion,with
Candida
shehatae
co-immobilized
with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J],Microbiology
Research
(2006),doi:10.1016/j.micrres.2006.07.005.
[12]
张惟杰
.糖复合物生化研究技术[M]
.南京: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13-14
[13]
吴国峰,李国全,马永强.
工业发酵分析[M].
北京:化工出版社,2006.6:56~57
[14]
蔡定域
.实用白酒分析[M]
.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543-544
[15]
吴飞,陈红英,胡承等.
浓香型白酒糟醅中可培养酵母18S
rDNA1全序列的系统学分析[J].酿酒科技.2006(4):23~25
.
[16]
李阜棣,喻子牛,何绍江主编.
农业微生物学实验技术[M]
.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66
[17]
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主编.
生物化学(第3版,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474
[18]
沈萍主编.
微生物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15
[19]
J.A.巴尼特,R.W.佩恩,D.亚罗.
酵母菌的特征与鉴定手册[M].
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
80
[20]
《常见与常用真菌》编写组.
常见与常用真菌[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146,149
[21]
Thomas
W
Jeffries.
Engineering
yeasts
for
xylose
matabolism
[J]
.
Biotechnology
2006(17):320-326
[22]
邵力平,沈瑞祥,张素轩等.
真菌分类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