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营造书香氛围构建学习型校园》结题报告

日期:2020-07-24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营造书香氛围构建学习型校园》结题报告 本文关键词:书香,学习型,营造,氛围,构建

《营造书香氛围构建学习型校园》结题报告 本文简介: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营造书香氛围,构建学习型校园》结题报告姓名:张婥恩刘淑仪曾文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惠福西路小学课题组撰写时间:2011年9月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联系电话:020--81922327《营造书香氛围,构建学习型校园》结题报告广东省广州市

《营造书香氛围构建学习型校园》结题报告 本文内容:

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

《营造书香氛围,构建学习型校园》

结题报告

姓名:张婥恩

刘淑仪

曾文清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惠福西路小学课题组

撰写时间:2011年9月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020--81922327

《营造书香氛围,构建学习型校园》

结题报告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惠福西路小学课题组

第一部分

研究概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国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曾经强调,学习语文需要大量阅读。通过持续而广泛的阅读,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就会越来越深厚,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发展提高。近年来,我校的语文课外阅读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形势仍不容乐观,主要问题表现在:①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大多缺少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和人性的闪光。②阅读习惯和阅读量不够理想:由于我校位于旧城区,生源情况不太理想,学生家庭状况较差,家长失业、离异的现象较多,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学生大多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大的阅读量。③课外阅读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游戏等活动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孩子们的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④阅读消费较少:纵观我校现在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玩具、零食等方面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⑤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营造书香氛围,构建学习型校园”课题也就成了我们自然而然的选择。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积极培养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改变目前学生“做题多、读书少、兴趣淡、能力差”的状况,逐步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研究总结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内容和要求、途径和方法、经验和规律。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阅读氛围,构建学习型学校,让书香浸润校园,让经典滋润童年,让阅读伴随成长,建设师生精神家园,为师生生命发展打造亮丽的精神底色。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利用社区资源,立足课堂、课内指导课外阅读,亲子阅读等途径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爱积累、会运用交流阅读习惯。

我们选择2至4年级六个班共19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他们分别是二(1)班、二(2)班、三(1)班、三(2)班、四(1)班、四(2)。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以调查观察、经验总结等方法进行研究实践。

本课题采取的主要教育行动有:①开展多样性的主题阅读活动——充分利用社区、家庭、学校三合一资源,开拓多种活动途径,开展多方面、多角度、多种类的课题研究活动,提高学生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②立足课堂,通过“课内指导,课外阅读”教会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养成“爱积累”、“会交流运用”等阅读习惯;③积极开展亲子共读活动,达到“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的效果,使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起到一定的社会效应。

本课题研究于2009年7月开始,至2011年7月结束。

第二部分

教育效果

三年来,我们遵循科学性、实践性、循序渐进的原则,按阅读习惯中“爱读书”、“读好书”、“爱积累”、“会交流运用”的十三个指标,设计了“爱读书”、“读好书”、“爱积累”、“会交流运用”调查表。2009年9月,我们对6个研究班191名学生进行阅读习惯的研究前问卷调查;同样对这批学生在2010年9月、2011年6月分别进行了研究中期、后期问卷调查,以检验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效果。

一、学生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表一:研究班学生“爱读书”习惯表现前、中、后测结果对照表(%)

培养目标

问卷内容

喜欢

一般

不喜欢

前测

中测

后侧

前测

中测

后侧

前测

中测

后测

爱读书

1.你喜欢阅读吗?

25.

0

41.0

76.0

550

48.0

23.0

20.0

11.0

1.0

2.你喜欢去图书馆或逛书店吗?

20.0

33.5

57.5.

59.0

51.0

36.5

21.0

15.5

6.0

3.你喜欢通过阅读获得知识吗?

28.0

41.3

70.2

55.8

50.0

27.8

16.2

8.7

2.0

数据表明:学生“读书兴趣”的变化显著。课题研究前只有25%的学生喜欢读书,数据反映学生对阅读的喜爱程度较低,甚至有学生害怕阅读。通过几年的训练,学生对阅读的喜爱度提高到76%,这得益于近年来学校注重阅读氛围的创设,社区、家庭的影响。通过张贴学生自创的读书标语、小诗、漫画在校园每个角落,让每一面墙壁都传递着阅读的信息;通过建立班级主题阅读角如名人驿站、问天阁、寓言天地、七彩地球等,把流动书店就设在家门口,入柜的图书由全班同学精心荐存,老师严格审查,图书每月更新一次,不断激发学生阅读新书的欲求,让书成为学生的好伙伴;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到广州市少儿图书馆、诗书街文化站看书、借书;通过邀请著名作家来校讲座;通过开展亲子活动……使学生对读书的兴趣有所提高,在思想上也充分地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学生乐读、爱读。现在学生们喜欢读书的程度比实验前上升了51%。并据广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外借部的不完全统计,我校学生借书量从2007年的0本到2010年的614本。这一些都说明了学生已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例如:四(2)班的黄小晴同学是个羞涩、不善言语,学习上很一般的女孩子。她的双亲因为生计常年不在家。老师从她极简单的作文看出,她很想念爸爸妈妈,很想和别人聊天。课题刚开始研究和实施时,老师经常借书给小晴,并与她爸爸联系沟通。但过了一段日子,老师发现她的“阅读记录”还是寥寥几笔。原来,她根本没有阅读的习惯,只是组长问急了,她写上一两句话。面对她这样的情况,老师通过聊天,从班级的阅读氛围说起,到她喜欢看什么书,到推荐她看《我要当好孩子》等读物,再到与她一起分享……在这过程中,老师没有硬性要求她交“读书日记”、也没规定她每天要读多少页。但正是这样,她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写的文章慢慢“变长”,语句虽有点不通,但言之有物,并初步引用课外习来的词语。更可喜的是,她开朗了许多,不再关闭自己,而是大胆地向别人表达自己,就连她的父女关系也变得更融洽了。

二、学生养成了“读好书”的习惯

图一:研究班191人“读好书”习惯前、中、后测柱形统计图

问卷内容:你经常看哪一类型的书?

(图一)“读好书”习惯柱形图

数据表明:学生“读好书”习惯的变化较大。课题研究前的数据,反映出喜欢读动漫作品的学生达57.4%,喜欢读名著及科普作品的学生分别只有20%和22.6%。可见学生对书目的选择并不乐观,为此我们做了以下的努力:

(一)读经典,陶冶情操

中国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因此,我们在课题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学生诵读经典的培养:要求1——3年级学生会背诵《弟子规》、4——6年级学生会背诵《论语》,每逢周一我们还会进行经典颂读大比拼活动,通过学生个人、班际间的比赛,大大激发了学生颂读的热情。经过四年持之以恒的研究实践,家长和教师们惊奇地发现孩子们变得更懂事了。

(二)优秀读物,师生共享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课题研究一开始我们便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去考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学生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的人物等。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各年级每学期都推荐两到三本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供学生进行阅读,并设置每周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让师生读书、聊书,让好书提高老师的文化修养,让好书打开学生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激发学生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

(三)设置评价机制,定期检查。

少年儿童的好胜心、荣誉感极强,他们总希望自己的成绩得到同学、老师和家长的认可。要想让学生保持一种持久的课外阅读热情,必须有一种能持续刺激儿童心理的东西。因此我们定期表彰“阅读小状元”及“书香家庭”,并把获奖家庭、学生的读书心得、写作成果定期刊登在学校校刊《童言童语》上,树立榜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阅读热情,对学生坚持阅读起到助动和促进作用。我们在校本课程里开设了“百味书屋”大讲堂,由学校分管的行政每学期给全校学生上4节大阅读课,向学生传授阅读的方法,讲述名人阅读的故事,介绍推荐优秀书目,让学生从心中的偶像或榜样中得到启示,促进学生养成读好书的习惯。

例如:二(1)班陈明的父母没念过多少书,对孩子缺乏阅读习惯的培养,孩子只看漫画书,口头表达不流畅。家长不注重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做不到定期为孩子购买图书。针对这一情况,谢老师采取的是说服家长,推荐读物,定期检查的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家长访谈。向家长推荐著作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等,促使家长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2.推荐读物。及时向家长推荐适合孩子的读物,以避免盲目地去选择或无从选择。主要将以下三类书应该推荐给学生。①

《语文课程标准》里面专门列出的

童话、寓言、散文、文学名著,挑选一部分进行立阅读;

和语文课内容有关且有利于拓展语文课堂学习的读物,和有关学科有联系的各类读物,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③推荐文学名著。

3.定期检查。设计了一张阅读表格“相信你,一定能做到!”内容主要有:阅读的时间、页数、流利程度、读书的态度等,这张表格主要由家长给孩子填写,每天晚上填写好。在这些项目中,只要孩子做到了就画一朵小红花,每周结束让学生把此表带回学校,老师检查。表中有本学期计划要读的书目,又有每个月、每一周所要读的具体内容。经过几年持之以恒的训练,如今不仅陈明,就连他的父母也每天坚持读书,还被学校评为“书香家庭”。

例如:五年1班的张禧的妈妈说:在学校开展的《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课题研究中,我们认识到:教育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孩子的习惯会影响一生。然而,习惯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可以成功的,我们便学会了耐心和平和,也学会了和孩子一起学习。比如,为了让孩子爱读书,我们便周末带孩子去书城,孩子看书,我们也看书;有时买来了新书,我们先看看,准备和孩子交流;我们有讲故事比赛,有猜谜语,有朗读……孩子还会经常指出她认为不足的地方。现在孩子很少看漫画书,总爱看科普作品和名著。”

实验后,喜欢读动漫作品的学生下降到14.7%,比实验前下降了42.7%;喜欢读名著的学生上升到59.7%,比实验前提高了39.7%;喜欢读科普作品的学生上升到30.9%,,比实验前提高了8.3%。可见,学生已经从迷恋动漫作品转向阅读有利身心健康的读物,养成了“读好书”的好习惯。

三、学生养成“爱积累”与“会交流运用”的习惯

图二、三:研究班191人“爱积累”与“会交流运用”习惯前、中、后测条形、线形统计图

问卷内容:阅读时,你能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吗?

问卷内容:在平时的写作中,能运用读过的好词佳句吗?

(图二)“爱积累”条形图

(图三)“会交流运用”线形图

数据表明:图二、三的数据表明,学生在“爱积累”与“会交流运用”这两方面也有比较大的变化。课题研究前的数据,说明学生在“爱积累”与“会交流运用”方面,实验前已有一定基础。研究班的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方法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学会积累,学会运用。实验后,能养成“爱积累”与“会交流运用”习惯的学生分别从30.4%上升到53%,从47%上升到68%。学生已养成“爱积累”、“会交流运用“的阅读习惯。

例如:陈静敏是四(1)班(现六1班)的研究对象。从对家长访谈中知道:小敏在家从来不会主动翻看家长为她选购的课外书;平时只爱看卡通漫画类的书。对于老师或家长推荐的课外书,她只是囫囵吞枣似的看一遍。就拿看《水浒传》来说吧:小敏看的时候只注意那些紧张动人的情节;书中那些好汉的个性、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会张冠李戴——这个人做的事安在了那个人身上。针对这些情况,黄老师有所针对地从激发阅读兴趣、培养积累优美词句的习惯、教给阅读的方法,帮助小敏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经过三年的不断努力,现在小敏在读书的时候已形成自我探究的意识,提高了阅读的自觉性。

例如: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六年(2)班梁老师在课堂上既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讨论,又能够引导他们“动手”——对自己喜爱的人物做一点批注,对令自己感动的语言写几句评点。批注评点是传统的一种读书方法,也是一种研究文本的好方法,更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下面简单谈谈在语文课上怎样具体地教给学生写批注的方法:

1.在读书中,边看边思考,然后用精炼的语言把某段的中心意思记在书的天头或地脚上,这样就便于把握文章的脉络,然后复习浏览时,可一目了然。

2.在读书中,可能产生各种感想、见解、疑问,这时可随手写在书的空白处。如不立即记下,过后就不易想起这些宝贵的思想火花。

经过长期的训练,六年(2)班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其中吕俊杰同学从当初无法读懂一篇文章,到毕业时不但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能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毕业考试语文成绩还拿到A。

第三部分

研究结论

一、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是激发学生“爱读书”的必要条件

一些年的实践表明,有实效性的阅读习惯养成应该来源于生活,只有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其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有体验才是有说服力的。

(一)社区阅读资源,有利于促进学生读书兴趣的培养

学校不仅仅着眼于身边的小社区,而是在此基础上,在更大的社区范围内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条件。学校突破了狭小地域的限制,与社区联手,成立固定社团,组织大型汇报表演活动,大大地促进学生读书的兴趣。

1.邀请新华书店到校进行售书活动。

定期邀请新华书店到校进行售书活动,不仅为后面的读书活动提供有力的物质保证,同时也教育了孩子们如何巧用零用钱,让读书活动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

2.畅游儿童图书馆、新华书店、诗书街文化站。

为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活动中,各社区图书馆管理员不但为同学们讲解了有关图书馆的使用要求,办理读者卡,更带同学们参观和使用图书馆各功能室,加深同学们对图书馆的认识。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同学们的读书兴趣浓厚了,读书热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学生的阅读则渐入佳境,书店、图书馆成为孩子最向往的地方。

3.打造活力书香,张扬书香魅力。

我校已成功地举办了由学校、家庭、社区1000多人共同参与的大型读书活动:“祈福奥运你我同行”、“SHOW缤纷童话,展阅读风采”、“扬惠福精神

觅诗书风情”、“缤纷亚洲”“走进科学大千世界”等。让学生通过阅读的途径关心、了解、支持、参与社会活动,每个活动学生进行为期一到两个月的阅读综合实践,利用社区阅读资源,通过调查、访问、查阅收集资料去了解相关活动的历史、礼仪、饮食、服饰、旅游、运动、地理等民俗文化风情。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在社会上的反响很大。我们的孩子也在这些大型活动中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社区阅读资源,有利于把学生读书落在实处

我校通过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及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富有时代气息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实现以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以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在探索的基础上,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注意对社区阅读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只有丰富多彩的校外探究性活动,才能提供给全体学生阅读素质提高的舞台,才能让学生充满快乐,让校园充满活力;学校的阅读习惯养成才会真正的落到实处。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则可以实实在在地为孩子奠基幸福人生。

(三)社区阅读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孩子的阅读成效

社区的范围可大可小,小到一个居民院,大到整个区域,乃至整个城市。我们学校主动与新华书店、儿童图书馆等单位建立联系,通过购书活动、办理阅读卡、聘请校外阅读指导老师,积极开展阅读综合实践活动:图片展、专题讲座、社区文化调查、“阅读汇报会”等活动,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浓郁的教育氛围,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保证。

整合社会阅读资源,共同培养学生。与此同时,学校也主动为社区服务,促进社区发展。如我校主动向居民开放的亲子阅览室,用于亲子共读,这些活动深受欢迎。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当我们看到一则文字材料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了我们的阅读过程,哪怕是一个说明,一则新闻。因此,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在查找、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已经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辨析、学会整理、学会运用,这也是孩子阅读成效的一种体现。

二、立足课堂,课内指导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途径

(一)立足课堂教学,引发课外阅读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常常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介,向学生推荐与课文相关联的读物内容,也可以常常利用课文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些做法使人体会到,应用“兴趣”和“乐趣”这两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去诱发学生的课外阅读愿望,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每周五下午的校本课程我们打破年龄和班级的阅读界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地选报阅读小组,如:科技营、艺术殿堂、体育视窗、童话书屋等。在主题阅读班级里由老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阅读指导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学生喜爱的阅读实践活动。

以评促读,激发阅读兴趣。我们定期表彰“阅读小状元”及“书香家庭”,并把获奖家庭、学生的读书心得、写作成果定期刊登在学校校刊《童言童语》上,树立榜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阅读热情,对学生坚持阅读起到助动和促进作用。

(二)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老师们在课堂上注重了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指导学生学会积累。“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真正意义上的读书,还要学会思考、分析,学会积累。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圈点勾画、背诵精彩片段、摘抄好词妙句、作批注、写读后感。

4.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

。如阅读介结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读好书”

1.读经典、美文陶冶情操。中国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

2.优秀读物,师生共享。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各年级每学期都推荐两到三本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供学生进行阅读,并设置每周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让师生读书、聊书,让好书提高老师的文化修养,让好书打开学生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激发学生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

3、开设了“百味书屋”大讲堂,由学校分管的行政每学期给全校学生上4节大阅读课,向学生传授阅读的方法,讲述名人阅读的故事,介绍推荐优秀书目,让学生从心中的偶像或榜样中得到启示,促进学生养成读好书的习惯。

三、

亲子阅读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向纵深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亲子阅读”活动在实践中探索阅读的方法

实践表明:一个家庭的阅读氛围,父母自身的阅读、学习意识和习惯是影响孩子阅读的最重要因素。儿童的阅读应与家人一同分享,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家庭中创造一种读书的氛围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启动了“亲子阅读”活动,将学校的读书工程向学生家庭延伸。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把活动积累的经验,与家长一起分享、学习,为家长在今后的读书活动中有效指导孩子的阅读,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使家长在与孩子读书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修养,推动书香校园、学习型校园创建活动蓬勃开展。

每个星期六向学生及家长开放“周末亲子书屋”,为学生与家长提供阅读的场所。每次阅读后学校将发一张争章登记卡记录相关的阅读资料,教师指导家长选择图书,向家长传授和探讨家教读书经,让家庭生活因为有了“亲子共读”而洋溢温馨和活力。

设立“我和爸妈齐阅读”亲子阅读卡,让学生及家长将假期共读感受记录下来,为“书香家庭”的评比提供一定依据。亲子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共发亲子阅读卡1768份,实收1715份,有效率达97%;评出48个“阅读小状元”、24个“书香家庭”。

(二)“亲子共读”活动是促进亲子间交流的有效方式

“亲子阅读”是一种学习手段,一种生活方式,更可以谈的上是一种高雅的休闲,收获的不仅仅是孩子,大人也受益匪浅。在亲子阅读中进一步加深亲子关系,体会亲子阅读的情感乐趣,而且有效地促进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在与孩子共同阅读中,使家长逐渐体会到与孩子一起学习是一件多么重要而又有意义的事情。

(三)“亲子共读”活动是阅读习惯养成的载体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对孩子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我校以“亲子共读”活动作为训练的一种手段,以“小手拉大手”的家庭模式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社区读书会、亲子共读等活动使学生的阅读习惯逐渐养成。

丰富多采的读书活动不仅吸引着全校师生的投入,也吸引着广大家长的热情参与。亲子共读活动成为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有力保障。

第四部分

问题讨论

经研究我们就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有效性的策略达成了诸多共识,但困惑犹在,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重新审视和思考。

一、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何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使他们都能在阅读活动中受益,也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

二、社区有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何利用有效的社区教育资源,并通过这些有效的教育资源,继续广泛地开展校外探究性实践活动,进行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是我们应该思考和密切关注的问题。

三、建立“惠福西读书俱乐部”,一个有形的载体,给学生权利,让学生自主组织、开展阅读活动,使《营造书香氛围

构建学习型校园》这一课题得以延伸,是我们下一阶段的目标。

执笔:张婥恩

刘淑仪

曾文清

2010年9月25日

附件一:

一、组织机构

组长:张婥恩(校长

副组长:刘淑仪(副校长)、曾文清

组员:邱庆蕾、林海妮、谢艳霞、陈亮清、吴慧贤、巫穗樱、关巧敏、龙绮雯、柯健华、梁瑞玲、黄嘉敏、罗海颜

二、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职务

学历

职称

承担任务

张婥恩

校长

本科

小高

主持课题研究

刘淑仪

副校长

本科

小高

课题申报及结题工作

曾文清

副组长

本科

小高

组织协调工作

邱庆蕾

副教导主任

本科

小一

组织协调工作

林海妮

级长

本科

小高

撰写工作报告

谢艳霞

级长

本科

小高

资料整理

罗海颜

班主任

本科

小高

活动设计

陈亮清

班主任

本科

小高

资料搜集

吴慧贤

级长

本科

小高

撰写调查报告

巫穗樱

班主任

本科

小一

资料搜集

关巧敏

班主任

本科

小高

实施试验

龙绮雯

级长

本科

小一

实施试验

柯健华

班主任

本科

小一

实施试验

梁瑞玲

班主任

本科

小高

实施试验

黄嘉敏

班主任

本科

小一

实施试验

附件二:

主要参考文献:

1.《“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实施手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总课题组

2.《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北京出版社,2006年5月

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4.《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例谈》《教育评论》,2000年第5期

篇2: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个案研究结题报告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个案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关键词:个案,中职,结题,学校,报告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个案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简介: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个案研究结题报告作者:admin来源:未知点击数:361次更新时间:2012-01-0615:18立项号:2011XKT-ZJ003课题名称: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个案研究负责人:梁震东所在单位: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关键词: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个案研究摘要:中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个案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内容: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个案研究结题报告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点击数:

361次

更新时间:2012-01-06

15:18

号:

2011XKT-ZJ003

课题名称: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个案研究负责人:

梁震东所在单位:

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

关键词:中职学校

校园文化建设

个案研究

要:中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扎实开展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本文以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近年来在校园文化不断思考与实践为个案研究,尝试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梳理,从而为该校逐步形成具有机电职校特色的中职校园文化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文:

一、课题背景及意义

中职校园文化是中职学校在其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并被全体成员所普遍认同、内化、奉行的精神要义及通过制度构建在主体人和其他主体物上的人文化的成果体现,是表现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层面上的校园文化。营造特色鲜明地高品位的中职校园文化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学质量,能够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1、时代对职业教育的期盼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在新形势下,各级人民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中职教育做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综合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因素,而学校综合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学校的的校园文化。

2、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面。

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在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并被全体成员所普遍认同、内化、奉行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思维模式、道德情操、个性品格等精神要义的集中体现。

制度文化:是指学校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从的规范性、组织性、秩序性文化,包括学校章程、战略规划、领导体制、组织结构、培养目标、教学及管理制度、校规校纪等。

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精神价值体现在保障教学、科研、服务基础功能发挥的各种实体物上的人文化的成果体现,也是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的物化呈现。

3、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校园文化的丰厚底蕴

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1981年建校,1985年开始创办职业技术教育,历经近30年的发展,几代机电人薪火相传,逐步由一个仅有十几间平房、几十个学生的、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中学,发展成为一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学校树立了“特色发展职教,技能发展学生,成功成就教师”的发展理念。学校广大教职工牢固树立了“成长、成人、成功、成才”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学生树立了

“爱心汇聚幸福家园,师生共建机校乐园”的荣誉观和“站起来能说,坐下来能写,走出去能干”的“能说会写善干”的成才观,为学校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学校为国家培养了6000多名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学校先后被评为西安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先进集体、被陕西省卫生先进单位、国家关工委确立为全国青少年德育培养实验基地单位等荣誉,省教育厅杨希文厅长、原团省委卫华书记等领导先后来校检查指导工作给予很高评价。

4.进一步进行校园文化研究的价值

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良好的中职校园文化氛围正逐步形成。但是,仍需要花大气力,加强研究,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加大校园文化发掘、整理、建设的力度,充分发挥隐性文化的育人功能。所以,以我校为个案研究,就需要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方面,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学校办学历史、企业文化、时代特点可以进一步界定校园文化的内涵,明确中职校园文化的内容、活动形式、原则和意义、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规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中职校园文化,提升办学品味,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开创学校职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指导思想

课题研究要坚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基础。

2.教育学理论依据

中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任务就是以人为本。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也是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建设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总结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谋个人发展、促生产力进步、贡献社会”也就是他提出的“职业教育三性”(即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理论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同,到目前,职业教育的功能比较一致的共识是三点:一是以人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以劳动就业为目标,促进社会持续发展;三是以提高生产力为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促进环境持续发展。这一思想具体体现着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之中。决定指出,要把职业教育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和先进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1、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方面按照“四个结合”(结合职业教育特点、结合学校办学历史、结合企业文化、结合时代特点),以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为个案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开展研究工作。

3、步骤及过程

第一阶段:通过比较研究认识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明确以建设有机电特色的高品位中职校园文化为总体目标,(4月10-5月10)

第二阶段:结合我校实际开展学校核心理念研究,并对学校的办学理念、指导思想、办学特色、章程、校风、学风、教风、校训、校歌、校色、校服、校徽、校旗、校标、学校简章、学校宣传片等进行整体构建设计与实施。(5月11日-6月30日)

第三阶段:利用暑假时间,以“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经济性”为原则,突出中职特色,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7月1日-7月30日)

第四阶段:制度文化建设水平在一定意义上直接体现了中职学校的办学意志和办学水平,以“全(有章可循)、细(操作性强)、严(赏罚分明)”为原则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8月1日-8月30日)

第五阶段: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创造机会,搭设成功的舞台。(9月1日-10月30日)

第六阶段:形成研究结题报告,准备过程性资料,参加结题评审。(11月1日-11月30)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自建校以来就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的指引下,在省、市、区各级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经过机电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在西安市乃至陕西省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这些都为进一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案研究梳理工作奠定的坚实的基础。现将一年来在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三个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汇报如下:

1、在精神文化研究方面:

经过对多年来办学理念的梳理、研究、讨论,学校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构建四精校园(校园精致、专业精品、师资精湛、学技精良)为载体,建设实力机电、品味机电、幸福机电的精神文化。

1)

校魂:以人为本

释义:校魂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兼及自然和人文、历史与现实,是全体师生员工必须心领神会的的人文底蕴和文化精神,是学校的灵性、血脉所在。我校实施以人为本,对教师来讲,是指以教师的完善和提高为本;对学生来讲,是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对学校来讲,师生始终是学校长足发展的原动力。

2)

校训:厚德

精艺

敬业

乐群

释义:厚德语出《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者才之帅”,一个人的才能需要高尚的道德做统领,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精艺就是一个人要具备精湛的才能和技艺,钻研业务,教师要精通教学艺术,学生要精通本专业技能。精艺是立足本职、服务社会的基石。“才者德之资”。

敬业就是对待事业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精湛的技艺还要具备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理想和勤恳敬业的工作态度,才能认真做事取得成功。

乐群就是和同事、同学融洽相处。语出《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在现代社会一个人、一个团体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团队意识、协作精神。

3)

校风:教学相长

锐意进取

释义:教学相长就是教和学两方面相互影响和促进,语出《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后能自反也,知困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锐意进取是指下定决心强化,力图有所作为,是典型的时代精神。校风寓意我校不畏艰难的向上精神和创造良好学术氛围的美好愿望。

4)

教风:博学审问

知人善教

释义:博学审问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它要求教师注重自身文化内涵,时刻不忘教亦是为学,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养;知人善教是指要求教师因材施教,从学生实际出发善教善导。

5)

学风:谦敏乐思

广学成才

释义:谦敏乐思是指要谦虚为人,乐于思考;广学成才是指广泛学习,一专多能。该学风旨在培养学生要有高尚的品德,正确的判断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制度文化研究方面: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健全完善的制度是学校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

我校在制度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制度立校,文化治校,把制度文化做为学校进行各种教育教学管理活动时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学校先后制定了《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2007-2010年发展规划》、提出实施1123工程(即:探索“1”条“产学研”相结合的全新的发展思路;确保完成年度招生、安置这“1”项艰巨光荣的政治任务;实施“2”个创建---创建省级文明校园、创建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做好“3”个提升----加强开拓型领导班子建设,全面提升办学管理水平;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实训设施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品牌专业的竞争力)的办学目标。

2010年底学校召开七届四次教代会通过了《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办学章程》,学校2011年根据学校发展的现状制定了《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打造四精校园(校园精致、专业精品、师资精湛、学技精良)建设实力机电、品味机电、幸福机电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学校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1)学校管理部分有《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绩效考核办法》(学校七届二次教代会通过)、《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考勤办法》(学校七届四次教代会通过)、《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精细化管理工程实施方案》等。

2)学生管理方面新建的有《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住校生管理办法》、《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助学金管理办法》等

3)教学管理方面有《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以及各实验室、实训室管理制度等。

学校在落实制度文化的过程中,始终贯穿人本管理这条主线,就会变指挥为引导、变控制为服务。人本管理是学校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助推剂,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3、在物质文化研究方面:

1)为更好地树立学校形象,增强凝聚力,提高开放性,结合学校的办学历史等综合实际,在此次个案研究中专门专门设计了学校视觉识别系统(VI)。

A

校色

蓝色、绿色、白色

B

标准字

学校邀请书法家陈鹏老师为我校题写学校校名标准字如下:

C校徽

校徽是一所学校的图形化标志,好的校徽不仅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它也记载着学校的历史、铭刻着学校的信念与追求。

我校校徽色彩由绿色和白色组成,绿色代表了青春、理想、和谐,体现我校的育人理念,白色代表纯洁和关怀。校徽图形为同心圆形,小圆外围上半部分书法家陈鹏老师题写的校名,小圆外围下半部分为我校校名的英文,小圆内为我校前身西安市第96中“96”字样的艺术体,同时9和6的艺术体又是我校“机电”两字的第一个字母J和D的变形,阐述我校的发展历程。舞动的彩带体现我校积极进取不断超越的向上精神。校徽整体色彩活泼明快,造型灵动简约,内涵丰富厚重。

D

校牌

校牌是学校又一个重要标识。师生佩戴校牌可以增强主人翁意识,培养爱校情怀。我校校牌由铁质合金材质做成,长11cm,宽2cm。图案为校徽和校名的汉英文字组成。

E

校旗校旗是学校的重要标识之一。我校校旗是今年5月确定的,

校旗为蓝色长方形旗帜,中央印有学校校徽和白色字样的校名。在重大节日、校外活动中,高高飘扬的校旗指引前行机电师生,增强了师生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2)学校网站

校园网是满足信息化教学环境和创建数字化校园的一项基础设施,校园网建设是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反映学校整体水平、学校形象及地位的重要标志。校园网作为学校文化的一种新型载体,对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产生着重大影响。

我校的校园网以前和莲湖区其它教育网站一样在K12平台基础上建成,今年8月学校对校园网重新设计构建设计,主要有对内和对外两个网。学校外网域名为http//www.16fw.com,外网主要有学校概况、党建工作、校园快讯、学校管理、教学科研、专业建设、德育天地、招生就业、园丁风采、校园论坛等内容。学校网站的内容正在不断完善丰富,成为展示学校风采和外界了解学校的重要窗口。学校内外需要用户验证才能进入,基本可实现“教学相宜、网库合一”的现代信息化教学、管理的要求,提高了学校的教学和管理的运作效率。

3)校园文化墙

校园的文化墙是学校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校园的墙壁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让墙壁“说话”,它是利用学校所有墙壁因素去陶冶感染学生,是一幅有“主体的画”,是一首“无声的诗”,但情深意切,融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

以小课题研究为带动,结合学校专业特点,设计更换校园文化墙展板186块,遵循育人为本的原则,建设高雅别致、丰富多彩的校园墙壁文化。在环境建设中让墙壁与花草说话,让师生生活在如诗如画的书香校园环境中,着力于校园“教育文化长廊”建设,时时处处为广大学生提供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食粮,从而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向上、努力学习理论与实操知识。

4)学校文化宣传册及展板

学校的文化宣传册是对学校校园文化传播的一种最直观的载体形式,是校际交流、招生宣传的最好媒介。今年设计的宣传册分为学校概况、领导关怀、教师队伍建设及成果、专业介绍、校企合作、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就业展示等8个篇章。宣传册一经印制推出,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与好评,对完成今年的招生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学校宣传片

学校宣传片是展示、推介宣传的又一种媒介,今年经过精心策划制作的片名为《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展示了奋进中的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的良好形象,在西安教育台播出后引起兄弟学校的极大关注。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在西安市教科所安所长、龙老师、白老师的指导下,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在这一年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随着对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的深入,逐步认识到中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研究、整体规划、全员参与、分步实施,特别是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挖掘、梳理、提升需要认真研讨,这也是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需要改进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朱建华

.学校文化管理的思考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石芬芳,胡类明.基于高等教育层面类视角的高职文化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10(7)10-15

篇3:连云港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连云港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关键词:连云港市,课题研究,结题,规划,科学

连云港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简介:连云港市“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C/2011/12/193连云港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课题名称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课题主持人王飞单位名称连云港市海头中心小学二〇一四年九月《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结题报告“内容摘要”本课题以建构主义理论、情意原理、序进原理、活动原理、

连云港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内容:

连云港市“十二五”规划课题

课题编号C/2011/12/193

连云港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

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课题主持人

王飞

单位名称

连云港市海头中心小学

二〇一四年九月

《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

本课题以建构主义理论、情意原理、序进原理、活动原理、反馈原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为理论依据,探讨了巧寓数学美于数学课堂教学中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构建新知,发展能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来展现数学美,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下轻松愉快的学习数学,感受数学本质的美。

“关键词”

巧寓

数学美

课堂教学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理论、政策依据

1.

课题研究背景

第五世纪著名数学评论家普洛克拉斯进而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近现代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对数学中的美更是赞叹不已。英国著名数理逻辑学家罗素指出:“数学,如果正常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正如雕塑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认为:“不美的数学在世界上是找不到永久容身之地的。”近年来国内教育研究者进行了相关研究。我国著名数学家徐教授指出:“数学园地处处开放着美丽花朵,它是一片灿烂夺目的花果园,这片花果园正是按照美的追求开拓出来的。”吴振奎、吴昊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数学中的美》,张维昇、王秋海《数学美的结构层次分析

》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数学美与数学教学的探寻。

2.理论、政策依据

真中见美,是数学内在美的重要特征之一。真与美总是紧密相连的,而数学堪称真的楷模。正确性是数学中绝对的准则。但这种真,却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如从实践中得到的点、线、面就是高于生活的完美的、理想化的图形――理想直线只具有长度,两条理想的、完美的,准直的理想直线,相交于一个理想的、完美的点,而这个点除了位置以外竟压根儿就没有大小;数学中所定义的圆,比任何画家和文学家所能描绘的都更加完美无缺。正是这种真实与正确,使数学显示出它特有的美的魅力,使它能延续几千年乃至永久。

简洁性、和谐性与普遍性三者的统一,是数学内在美的另一重要特征。简洁是数学中引人注目的美感之一。通行世界的符号可算是最简洁的文字,精炼准确的数学概念和定理的表述,可算是最简洁的语言。数学以其简洁的形式,从一组简洁明了的公理、概念出发而推证出各种令人惊叹的定理和公式,使人们洞察到其内在的和谐性和秩序性,从中产生一种崇高、博大,妙不可言的审美感受。正如绘图时用三种原色绘制出各种色彩缤纷的图画或简谱中凭借七个音符谱写出各种令人心醉的乐章所带给人们的艺术美的享受一样。从这一组定义、公理出发,演绎出一套逻辑体系,从而建成一座巍峨的数学大厦,这是众多数学家乐意玩的游戏。而欧几里德正是玩弄这种游戏的第一位大家。当他把欧氏几何的逻辑体系呈现在世人面前时,世人为这一壮举所折服了、迷住了。爱因斯坦感叹道:这是人类一个可赞叹性的胜利。更有人断言:能觊觎美神真面目的,唯欧几里得一人而已。

二、

课题核心概念及课题的界定

巧寓:是指教师灵巧的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的渗透与融合数学美。

数学美:数学理论所具有的美的形式以及这种形式与其所包含的内容而标志的客观自然规律的和谐统一。

数学美于课堂教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展现数学美,帮助学生挖掘数学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欣赏数学美和创造数学美的能力。

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是教师在教学中将数学中的美学价值灵巧的寓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不断擦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验数学美、生成数学美,让课堂充满灵动性,形成有效课堂。

三、

课题研究目标内容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

课题研究目标

(1)以“美育教育”为主线,以“德育发展”为目的,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大量实践,探求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学美的数学、发展美的数学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

(2)在遵循、贯彻美育原则下,教师要积极挖掘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原则、“巧寓”与“数学美”的关联性,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美,变数学的教学过程为数学的审美过程。使学生产生审美的愉悦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通过此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形成反思意识,促进实验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造就一支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2.

研究内容

(1)对现在小学生课堂数学学习现状调查和分析。

(2)研究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原则。

(3)研究“巧寓”与“数学美”的关联性。

(4)研究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方法。

(5)研究构建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

3.

解决的主要问题

(1)如何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方法

(2)如何构建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与每位数学教师的常态教学工作联系非常紧密,这为本课题研究的教师积极性与广泛参与性带来保障。为此课题运作的大体都能严格按照预期的规划得以顺利推进,达取预期的研究目标。

(一)准备阶段

2011年6月——2011年12月课题论证和申报立项阶段,主要是申报课题并进行理论准备、素材搜集。

1.有效管理,为课题研究提供保障

课题研究之初,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中心小组。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学习和意见咨询反馈活动及。如:看一些优秀教学视频,给每位研究成员推荐了一批必读书目与文章。张奠宙与木振武先生的《数学美与课堂教学》、吴军博士的《数学之美》、《走进数学美

感受数学美》青海教育2012年第21期等。从理论到实践,从面到点,从泛到实,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受到了老师们的欢迎。老师们对新课程的理念、有效教学的要求,科研的基本方法有了深入的理解,逐步树立效能观,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初步调查,了解教与学状况,确定研究问题,为课题研究明确方向

有效教与学的研究范围很大,从何处下手开始研究?初始调查就是明晰问题的重要环节。我们做了大量的初始调查工作,逐步确定研究的方向,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⑴开展课例调查,了解教与学状况

在接触课题的初期,我们就学校的教学现状问题开展了大量的听课摸查,从中了解教师的教学状况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通过大量的课例观摩和研讨,我们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状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课题的初期主要研究方向:指导教师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⑵开展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教师的需求和学生学习情况

2011年下半年,我们向教师发出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对课题研究的认识程度以及教师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使培训适应课题研究、教学研究的需求,大大提高了实效性。在对20名数学教师问卷调查活动中,调查结果表明:80%的数学教师知道数学美的概念,20%的教师对数学美概念的认识比较模糊。但95%的数学教师能感悟到数学美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展现,不容易让学生感知,是数学美与其他学科美的基本区别。只有60%的教师正确答出数学美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和75%的教师明确数学的简洁于抽象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3年2月

为保障课题的有效实施,我们把教研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以有效课题研究为中心,以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研究重点,整体规划教学和科研工作,让课题研究牢牢根植在教研这块沃土上,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1.针对学生调查问卷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在对四年级200人的调查统计中,其中男生占58%,女生占42%。统计结果表明:66%的同学对数学很感兴趣,36%的同学对数学产生兴趣的重要原因是数学有趣味。因老师教得好而产生兴趣的人数占58%。这足于说明:数学本身具有其独特的魅力,而受到学科以外之因产生的兴趣往往是教师对学生的作用。而对数学兴趣的主要表现是:42%的同学选择了“喜欢上数学课”;42%的人选择了“喜欢做数学题”;15%的同学“能有计划地练习、复习”。可惜的是只有1%学生是因为“喜欢看数学课外书”而对数学产生了兴趣的,这表明各书店经销的数学课外书籍甚少,而习题集却泛烂成灾,大小书店内随外可见,垂手可得。从深层讲这不是书店的问题而是教育出了问题,我们负责教育的老师出了问题。难道只依赖课本就能教好数学吗?我们数学老师的教学视野要拓宽。要想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就必须将数学本身的美的东西挖掘出来,使学生真正领悟数学的真、善、美,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1.数学美的内容及形式进行探讨。

伟大的数学家罗素说:“数学不但拥有真,而且拥有非凡的美——一种像雕塑那样冷峻而严肃的美,一种不具有绘画和音乐那样富丽堂皇的装饰美,然而又是极具纯净的美,唯有伟大的艺术才是具有这样严格的完美。”而数学之美不像自然生长的鲜花那么显而易见,数学美的内容及形式主要体现在对称、统一、奇巧、新颖、意外、平凡中的不平凡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老师的耐心引导,学生才能够发现、学会欣赏,进而对数学学习感兴趣。

2.课堂教学中数学美的有机渗透进行探讨。

(1)教学环节设计体现数学美。

①认真钻研教材,提炼有效知识。

一个好的教师就是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一个好的组织者,好的领导者。因此在课堂教学前,我们先要吃透教材,然后再看各类教学参考书,再查阅相关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领悟备课。教师着重挖掘数学自身规律,用于启迪学生思维;挖掘数学美的因素使教学富于情趣,富于激励性;师生共同参与每项教学进程,每个教学环节,给学生亲历发现数学美、感知数学美的过程。

②利用学生间真实的差异,挖掘层次美。

每一种美都给人不同的震撼。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他们的身上同样散发着不同的美。因为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他们身上不但体现着发展的共同特征,同时表现出个性的差异。教师必须认清差异,学会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发掘学生的才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方法丰富数学美

①寻找合适的时机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也就是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这是在强调教师要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点拨、启发。

②把握感知的数学美的度

庞卡莱说:“所有的数学家时时体验着数学美感。”我们该如何让学生时时刻刻体验数学的美感?关键是要向学生充分展示数学美,使学生感知数学美。首先,唤醒学生感知数学美的能力

德国教育家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即教学重在激趣、激情、激志,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其次,留给学生感知的空间。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美国有位教育专家说,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对学生的回答至少要等待3

秒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使更多的学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减少卡壳现象;可增加学生的信心;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等。要给知识留下生长点,在课堂上,有些知识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这样就起到吊学生胃口的作用,让学生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教学活动才会变成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使得教师、学生、教材在教学活动中共同成长。

教学艺术的美学核心是由方法美和启迪美构成的,方法美是体,启迪美是神,两者是辨证统一的。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需要考虑,小学数学教学有很多种教法。例如:探究—研讨法、自学辅导法、六因素单元教学法、三算结合教学法、引探教学法、纲要信息图表教学法、模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反馈教学法、台阶教学法……关键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认真研究,认真总结,积极探索,要因材施教,因班因学生而异,找到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法。最适合的往往也是最美的。

(3)实践课中创造数学美

正如布鲁纳说“探索与创造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追求和创造,就没有高层次的创美活动,也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因此,创造美是审美的最高目的。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就是数学教学的最高目的。在实际活动课中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培养学生创造数学美的能力:

①孕育学生创造的动力点。对数学美感的追求是人们进行数学创造的动力来源之一。教师可以充分展示活动课教材中的数学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②开启学生创造的实践点。

数学实践活动是创新教育的不竭源泉,因此教师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是为学生开启创新动点。如果学生的新思路、新想法无法从现实生活中得到实践,就不会感受到创新所带来的成就感,致使他们创新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经常采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去体验美,去欣赏美,形成对数学美的规律性认识,再用这些规律去猜想、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达到数学审美的最高境界——创造数学美。

③培养学生创新的持久点。

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天才出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心理学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的创造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

对学生表示诚恳的支持。这种支持可以是对学生创造性表现的赞扬,也可以是奖励。无论什么形式的支持,其目的都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行为和表现,激发他们创造的渴望和热情,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创造活动往往是枯燥、孤独的,我们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优秀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在实施阶段的过程中撰写了多篇论文,其中《展数学美蕴有效课堂》获市学科论文一等奖,《寓本质美,展有效教学》获县“未来杯”科学教育论文小学组一等奖。还在省级刊物发表了两篇论文。

(三)结题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9月

主要任务是对课题研究情况和取得的成果进行全面的总结,完成研究成果的整理、总结、撰写等工作。

(1)整理过程性资料、积累研究成果。本课题目前已经有2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多篇论文在县级及以上单位获奖。

(2)进一步总结、提炼、筛选、整合,并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五、研究的成果

近三年的研究,我们建立起了以课题研究为中心,科研——培训——教研工作一体化的教科研管理模式。学校以课题研究为重点,引领校本培训工作,并紧密结合教研活动开展扎实的研究,大大提高了学校教研、科研和培训等工作的效果。

(一)理论成果

1.形成“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与问题”调查报告。

2.我们认为制约“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教师对数学文化数学美了解的匮乏、课堂教学任务的艰巨以及数学美自身的隐性影响难以量化等。

3.我们初步提出的解决策略有:

⑴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闪烁、移动、变形等功能,强化感知,促进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

⑵以生活原理为载体,提炼出数学美思想。

⑶加强教师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意识。。

4.论文。

《简约高效,展现小学数学课堂之数学美蕴》2012年8月发表于省级《数学学习与研究》。

《巧寓数学美于有效课堂》2014年3月发表于《基础教育研究》。

《展数学美蕴有效课堂》2011年12月25日获市教研室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

《寓本质美,展有效教学》2012年10月获县“未来杯”科学教育论文小学组一等奖。

(二)实践成果

1.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课堂内外,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较大的转变,学生有了较强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审美能力,逐渐地学会欣赏数学美,并自觉地把所学习的知识与数学文化建立起联系。

2.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带动了课堂教学的优化。在研究实践中,教师努力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升华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最大限度地开发、挖掘学生的潜在创造数学美能力。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自身的素养也同样得到了发展。

六、研究中产生的疑惑

课题的研究使学校在各方面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总结出了有效的经验。但反思我们的研究,我们也看到很多不足:

1.课题研究还欠缺科学规范。在初始研究中,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因此对课题的成效验证还不够科学规范。

2.课题的研究成果显得较为散乱,不够集中。

3.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水平虽有一定的提高,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化本课题的研究,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提供更多的经验。另外,在本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吸取经验,在课题的定位、课题的科学规范实施和课题的方案制定、实施落实方面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

《如何做最好的老师》[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穆日磊.

《数学的文化价值与中学数学教育》[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2.

3.吴军.

《走进数学美

感受数学美》[J].

青海教育,2012,(21):

53-54

4.曹境.

《提高小学数学常态课中学生的参与度》[J].

《小学教学参考》,2010,(33):40-4

5.张奠宙和木振武.

《数学美与课堂教学》[J].

《数学教育学报》,2001,(4):

55-56

11

    以上《《营造书香氛围构建学习型校园》结题报告》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营造书香氛围构建学习型校园》结题报告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营造书香氛围构建学习型校园》结题报告》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