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2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高考,考点,气候变化,复习,强化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2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文简介:考点强化练2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选择题下图示意中生代与新生代全球平均气温与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曲线。读图,完成第1~2题。1.裸子植物繁盛时代的全球气候总体特点是()A.暖湿B.暖干C.冷湿D.冷干2.相对于新生代其他时期,新生代第四纪总体上()A.全球自然带北移B.全球高大山地雪线上升C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2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文内容:
考点强化练2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选择题
下图示意中生代与新生代全球平均气温与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曲线。读图,完成第1~2题。
1.裸子植物繁盛时代的全球气候总体特点是(
)
A.暖湿B.暖干
C.冷湿D.冷干
2.相对于新生代其他时期,新生代第四纪总体上(
)
A.全球自然带北移B.全球高大山地雪线上升
C.全球海岸线变短D.利于物种在岛屿间交流
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中生代时裸子植物空前繁盛,有的高达数十米。由图可知,中生代全球气候总体特征是暖干。第2题,相对于新生代其他时期,新生代第四纪总体上气温较低,降水较少,故北半球自然带南移,全球高大山地雪线下降,全球海岸线变长,利于物种在岛屿间交流,所以D项正确。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1960—2010年气温和降水距平(距离多年平均值)曲线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反映近50年该地区(
)
A.降水年际变化大B.降水季节变化大
C.气温逐年升高D.气温逐年降低
4.该地区农业生产旱情最严重的时期可能是(
)
A.1960—1969年B.1980—1989年
C.1990—1999年D.2000—2009年
答案:3.A
4.C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气候变化的特点。据图分析可知,近50年该地区降水年际变化大,季节变化无法获知,气温波动变化。在2000—2009年气温逐年升高,蒸发量增大;同时降水量较同期逐年减少,导致旱情加重。
下图为欧洲东部第四纪冰川界线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第5~6题。
5.下列冰期中,气温最低的时期是(
)
A.冰期①B.冰期②
C.冰期③D.冰期④
6.与现在相比,第四纪冰期③时期(
)
A.全球各地降水较多B.山地雪线海拔较高
C.温带作物北界偏北D.陆地总面积较大
答案:5.D
6.D
解析:第5题,气温最低,应该是冰川面积最广、分布纬度最低的时期,所以D项正确。第6题,第四纪全球处于寒冷期,山地雪线偏低,北半球温带植物北界偏南,降水整体偏少,海平面偏低,大陆和岛屿的面积会增大,所以D项正确。
亚洲象是生活在湿热地区的群居动物,其分布与一定的气候条件相适应。读历史时期亚洲象分布北界的变化示意图,完成第7~8题。
7.自3
000年前至明代,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
)
A.不断北移B.不断南移
C.先北移后南移D.先南移后北移
8.图示四个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3
000年前全球海平面较低
B.宋代时期热带、亚热带向北扩大
C.明代时期全球冰盖面积较大
D.清代时期全球降水增多
答案:7.B
8.C
解析:第7题,读图分析可知,甲位置为距今3000年前的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之后为宋代,界线南移到乙,当到达明代时,界线南移至丙,由此看来,自3000年前至明代,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不断南移。故选B项。第8题,亚洲象是生活在湿热地区的群居动物,因此气温越高,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所在纬度越高。3000年前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纬度最高,说明当时气温最高,海冰融化最多,海平面最高,A项错误;宋代时期界线向南移,说明全球气候变冷,热带、亚热带向南移,B项错误;明代时期的界限最靠南,说明该时期的全球气温最低,因此此时全球冰盖面积较大,C项正确;读图可知,清代时期界限北移,说明全球气候又开始变暖,全球各地的降水有的地方增多,有的地方降水减少,D项错误。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牧业、生态系统、水资源及沿海地带社会经济的影响最为严重,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已经引起各国政府、社会和科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了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下图示意1956—2006年河北省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据图完成第9~10题。
9.引起该时段河北省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因素有(
)
①全球气候变暖
②季风气候的特点
③农业过度开垦
④产业结构变化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10.河北省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
①农牧业减产
②极端天气多发
③水资源短缺
④地下水位上升
⑤海岸带侵蚀加剧
⑥病虫害减少
A.①②③⑤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⑥
答案:9.B
10.A
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该时段河北省气温总体上升,降水量总体减少。全球气候变暖、不合理的农业活动、产业结构的变化都会导致气温上升;季风气候相对稳定,气温和降水量变化不明显。第10题,河北省气温上升、降水量减少会导致农牧业减产,极端天气多发,水资源相对短缺,海岸带受海浪侵蚀加剧,地下水位下降等。暖冬会使害虫可以过冬,从而使来年的病虫害多发。
21世纪以来,北极的气温变化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被称为“北极放大”现象。下图为北极海冰范围(106千米2)与年平均CO2体积分数(×10-6)随时间变化关系图。读图,完成第11~12题。
11.图示期间,北极年海冰面积(
)
A.逐年减少
B.与年平均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大体呈正相关
C.减少速度不断加快
D.与年平均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大体呈负相关
12.“北极放大”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海冰的减少导致北极地区(
)
A.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B.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加
D.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弱
答案:11.D
12.A
解析: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期间北极年海冰面积呈波动减少趋势,并非逐年减少,A、C两项错。北极年海冰面积波动减少,年平均CO2体积分数呈增加趋势,大体呈负相关,B项错、D项对。第12题,北极的气温变化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主要原因是海冰减少可能导致北极地区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海洋冰面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弱,与大气作用关系不大,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新疆是我国积雪、冰川最为丰富的地区,近几十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新疆冰雪资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对该地区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图1为新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地区1960—2010年气温、降水、冰川零平衡线(冰川零平衡线是冰川积累区和消融区的界线,在零平衡线上,冰川的积累和消融达到平衡)和冰川面积变化图。图2为该冰川2001年和2006年夏季景观图。
(1)简述该地区1960—2010年气候、冰川变化特点,并分析冰川变化的原因。
(2)新疆的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试分析气候变化对其流量和汛期的影响。
(3)有人认为气候变化将对新疆绿洲农业产生有利的影响,也有人持相反观点。你支持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气候变化特点:气温、降水波动上升;冰川变化特点:冰川零平衡线高度波动上升(冰川退缩或冰川后退),面积减小。原因:气温升高,冰川融化量增加;气温升高使降雪量减少,冰川补给量减少;降雪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下降,使冰川吸收太阳辐射量增加,冰川融化量增大。
(2)气温升高,导致冰川融水量增大,汛期(夏季)水量增大;≥0
℃时间增长,冰川融化时间增长,河流汛期增长。
(3)以下两种观点只能答一种,如答两种,则以第一种观点为准。
有利影响:气温升高,农作物生长期延长,低温冻害减少;降水和冰川融水增多,灌溉水源增加。
不利影响:气温升高,冰川融化量增大,冰雪洪水(融雪洪水)增多;冰川退缩,水资源减少,干旱加剧;蒸发增大,土壤盐碱化和土地沙漠化加剧。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明显看出,该地区气温和降水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冰川零平衡线高度波动上升,冰川面积波动减少。冰川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温的变化。第(2)题,气温升高,冰雪融水量增大,会使河流补给量增加,汛期延长。第(3)题,是开放性问题。要在选择一个观点的前提下,首先表达明确态度,然后说明理由。
14.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通过研究作出的有关气候变化的分析和预测显示:我国北方增温在过去50年更为明显;近50年西部降水增加,东部频繁出现南涝北旱;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可能比20世纪略有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变化更明显;农作物受旱面积和粮食产量波动加大。下图为我国近30年气温变化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
(2)目前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可能是什么纬度地带?
(3)单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推测我国河西走廊的粮食产量如何变化?试说明理由。
(4)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至少列举3点)
(5)全球气温升高与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有直接关系。可采用哪些措施以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答案:(1)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2)我国北方增温比南方更为明显。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区。
(3)粮食产量会增加。
原因:我国西部地区的降水有所增加,会缓解河西走廊的干旱状况;气温明显升高,热量更加充足,这都有利于粮食增产。
(4)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
(5)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大力植树造林。
解析:第(1)题,直接从统计图中提取信息,然后从年平均气温与冬季气温距平差异两方面叙述。第(2)题,从题目材料中可知北方地区更明显。第(3)题,河西走廊的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而近50年西部降水增多,热量更加充足,所以粮食会增产。第(4)题,全球变暖,海平面会上升,沿海低地被淹,土地盐碱化加剧,风暴潮加剧,另外,还会影响到沿海港口的航运等。第(5)题,围绕节能、减排、降耗等方面组织答案即可。
篇2:20XX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四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三讲植物的激素调节限时规范训练
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四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三讲植物的激素调节限时规范训练 本文关键词:调节,高考,限时,激素,复习
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四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三讲植物的激素调节限时规范训练 本文简介:第三讲植物的激素调节[限时规范训练]练思维练规范练就考场满分一、选择题1.有关植物激素的调节,不正确的是()A.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既不生长也不弯曲B.根比茎对生长素更敏感C.致使水稻患恶苗病的物质是赤霉素D.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会损害人体健康解析:尖端是生长素产生部位和横向运输部位(单
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四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三讲植物的激素调节限时规范训练 本文内容:
第三讲
植物的激素调节
[限时规范训练]
练思维
练规范
练就考场满分
一、选择题
1.有关植物激素的调节,不正确的是(
)
A.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B.根比茎对生长素更敏感
C.致使水稻患恶苗病的物质是赤霉素
D.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会损害人体健康
解析:尖端是生长素产生部位和横向运输部位(单侧光等),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因失去了生长素的来源和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既不生长也不弯曲,A正确;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最敏感的是根,其次是芽,最后是茎,B正确;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C正确;青鲜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会损害人体健康,D错误。
答案:D
2.(2018·湖北武汉调研)下列生产活动或自然现象中,与生长素的作用无关的是(
)
A.扦插枝条时保留芽,易于生根成活
B.摘除棉花的顶芽,使其多开花多结果
C.移栽树苗时去掉部分叶,提高移栽成活率
D.倒伏的玉米苗,茎背地生长以更好地接受光照
解析:扦插枝条时保留芽,芽能合成生长素,促进生根,易于成活;摘除棉花的顶芽,解除顶端优势,使其多开花多结果;移栽树苗时去掉部分叶,目的是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提高移栽成活率;倒伏的玉米苗,在近地侧生长素分布较多,生长较快,茎背地生长,以更好地接受光照。
答案:C
3.科学家从人的尿液中提取分离了生长素,这是第一种被发现的植物激素,下列关于生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长素由色氨酸转变而来,该过程可发生在人体细胞中
B.由于人体细胞缺乏相关的受体,因此生长素对人体不起作用
C.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促进根生长的效果一定不同
D.胚芽鞘的向光性是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引起其在尖端的分布不均造成的
解析:生长素是由色氨酸转变而来的植物激素,人体细胞不能合成,A错误;由于人体细胞缺乏相关的受体,因此生长素对人体不起作用,B正确;由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所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促进根生长的效果可能相同,C错误;胚芽鞘的向光性是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导致其在尖端下面的伸长区的分布不均造成的,D错误。
答案:B
4.(2018·山东烟台适应性练习)为了研究根的向地生长与生长素和乙烯二者的关系,实验如下:将某种开花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下列叙述最严谨的是(
)
A.为使实验更严谨,还需将另一个根尖放在不含生长素和等量蔗糖的培养液中,作为对照组
B.据此实验结果,可推知水平放置的植物根向重力生长的原因是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乙烯的合成,从而抑制根的生长
C.生长素与乙烯对根的生长表现为拮抗作用
D.植物激素对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解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浓度,因变量是乙烯浓度。为了使实验更严谨,还需将另一些等量的根尖放在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作为对照组,验证蔗糖的作用,A错误;根据此实验结果可推知,水平放置的植物的根向重力生长的原因是高浓度生长素诱导根细胞合成了乙烯,乙烯抑制了根近地侧的生长,B正确;适宜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细胞的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植物细胞的生长,乙烯抑制细胞的生长,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所以低浓度的生长素与乙烯,两者之间是拮抗作用,高浓度的生长素与乙烯,两者之间具有协同作用,C错误;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在根本原因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同时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D错误。
答案:B
5.(2018·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检测)西瓜膨大剂是由日本科学家人工合成的一种化合物,作用效果持久,应用广泛。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西瓜膨大剂是一种植物激素,从其功能推断应该属于生长素的一种
B.过量使用西瓜膨大剂,其残留部分很可能造成青少年摄入过量激素从而导致发育过快
C.将生长素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涂在二倍体西瓜未受粉的子房壁上,可能得到无子西瓜
D.高浓度的生长素能够促进乙烯的产生,从而促进子房壁发育为成熟的果实
解析:西瓜膨大剂不是植物体内产生的,不属于植物激素,A错误;人体细胞不存在识别西瓜膨大剂的受体,西瓜膨大剂不会导致人生长发育过快,B错误;生长素可以促进果实的发育,用生长素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未受粉的子房壁进行处理可以得到无子果实,C正确;高浓度的生长素能够促进乙烯的产生,乙烯是催熟果实的,不是促进果实发育的,D错误。
答案:C
6.在植物的抗冷胁迫过程中,脱落酸(ABA)起到关键的作用。为探究一定浓度范围内的ABA对不同品系番茄幼苗叶片在抗冷胁迫中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的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注:相对电导率可反映细胞膜受损程度,细胞膜受损程度越大,相对电导率越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植物细胞利用脱落酸氧化分解增加产热,从而提高抗寒能力
B.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脱落酸浓度和温度,因变量是相对电导率
C.因番茄品系710最低相对电导率低于品系704,故其对ABA反应敏感性更大
D.图中ABA浓度对番茄幼苗叶片的抗冷胁迫具有促进作用
解析:脱落酸是植物激素,起调节作用,不作为能源物质供能,A错误;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脱落酸浓度和番茄品系,B错误;因番茄品系710在较低ABA浓度时相对电导率(细胞膜受损程度)就开始快速下降,所以它对ABA反应更敏感,C错误;图中ABA浓度对应的相对电导率(细胞膜受损程度)都低于0浓度对应的相对电导率(细胞膜受损程度),所以图中ABA浓度对番茄幼苗叶片的抗冷胁迫具有促进作用,D正确。
答案:D
7.下表为赤霉素和乙烯对牡丹花萌芽和开花情况的影响实验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处理
浓度(mg/L)
萌芽时间
开花时间
花大小(cm)
开花率(%)
畸形花(%)
清水
0
2月7日
4月17日
13.8
77.6
0
赤霉素
100
2月3日
4月15日
14.9
90.7
0
乙烯
400
2月17日
4月21日
9.1
14.8
22.2
乙烯+赤霉素
400/100
2月7日
4月17日
10.7
20.1
0
A.清水处理起空白对照的作用
B.赤霉素具有促进牡丹开花的效应
C.乙烯具有提高牡丹开花率和畸形率的效应
D.乙烯和赤霉素对牡丹花萌芽的影响是相互对抗的
解析:分析表中实验记录可知,清水处理起空白对照的作用,A正确;与对照组相比,赤霉素具有促进牡丹开花的效应,B正确;与对照组相比,乙烯具有降低牡丹开花率的效应,也具有提高畸形率的效应,C错误;由题表萌芽时间数据可分析出乙烯和赤霉素对牡丹花萌芽的影响是相互对抗的,D正确。
答案:C
8.果实在成熟之后发生的细胞呼吸突然升高的现象称为呼吸跃变,是果实成熟达到可食程度的标志。如图为香蕉成熟后细胞CO2释放量和乙烯含量变化曲线,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呼吸跃变导致乙烯含量剧增
B.呼吸跃变是果实成熟的标志
C.乙烯含量增加可能诱导呼吸酶的合成
D.乙烯的增加促进了果实的发育
解析:根据曲线变化可知,乙烯含量剧增之后细胞呼吸突然升高,产生呼吸跃变现象,A错误;根据题意,果实成熟之后发生呼吸跃变,故呼吸跃变不是果实成熟的标志,是果实成熟达到可食程度的标志,B错误;由于乙烯含量增加之后细胞呼吸强度增加,故乙烯可能诱导呼吸酶的合成,进而促进呼吸作用的进行,C正确;乙烯的增加促进细胞呼吸增强,此时果实已经成熟不再进行发育,D错误。
答案:C
9.荷兰科学家温特于1928年把燕麦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在琼脂薄片上,约1~2
h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小块放在去顶的胚芽鞘一侧,然后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胚芽鞘逐渐向放置琼脂小块的对侧弯曲生长(如图)。该实验结果说明了(
)
A.胚芽鞘顶端能产生影响生长的物质
B.单侧光使该物质在胚芽鞘内呈不均匀分布
C.该物质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琼脂块
D.影响生长的物质具有两重性
解析: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左侧放经尖端处理过的琼脂块,胚芽鞘弯向右侧生长,说明胚芽鞘顶端能产生影响生长的物质,A正确;该实验不能证明单侧光对该物质的影响,因为实验中无光照作用,B错误;琼脂块不具有细胞结构,所以该物质不可能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琼脂块,C错误;实验没有体现影响生长的物质具有两重性,D错误。
答案:A
10.为了研究生长素和赤霉素对遗传性矮生植物的作用效应,某课题组选取了甲、乙、丙、丁、戊五种矮生豌豆突变体(它们的生长速率依次递增),实验中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溶液分别喷施到五种突变体幼苗上,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错误的叙述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生长速率的突变体和喷施的不同试剂种类
B.对照组的结果不能说明该组的矮生豌豆幼苗没有生长现象
C.体外喷施生长素溶液能明显促进矮生豌豆的生长
D.生长速率越慢的品种,赤霉素的作用效应越显著
解析:由柱形图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生长速率的突变体、喷施的不同试剂种类,A正确;对照组不喷施试剂,作为空白对照,甲、乙、丙、丁、戊每个对照组高度比都为100%,不能证明矮生豌豆幼苗均不生长,B正确;由图可以看出,该实验不能证明体外喷施生长素溶液明显促进矮生豌豆的生长,C错误;由图可以看出,生长速率越慢的品种,赤霉素的作用效应越显著,D正确。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1.探究植物激素对根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以菊花为实验材料进行以下实验:对菊花幼苗施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10天后对主根长度和侧根数目分别进行计数,结果如下表。
测定项目
生长素浓度(10-6
mol/L)
0
50
100
150
200
主根长度(相对值)
1
0.9
0.7
0.5
0.3
侧根数目(个)
4
6
8
6
3
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是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________作用的一类化合物,它是由___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的。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________(填“极性”或“非极性”)运输。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生长素浓度为150×10-6
mol/L时,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生长侧根,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生长素浓度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主根伸长,由表中数据可知,生长素对生长侧根的作用特点是________。
(3)若某同学由于操作疏忽,未对某浓度生长素溶液做标记,用该生长素溶液作用于菊花幼苗后侧根的数目是6,为确定该生长素的实际浓度,最简便的方法是将生长素溶液________(处理)后作用于插条,若________,则生长素浓度为150×10-6
mol/L;若________,则生长素浓度为50×10-6
mol/L。
解析:(1)生长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它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的。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2)生长素浓度为50×10-6~150×10-6
mol/L范围内的实验组,其侧根数目均多于生长素浓度为0的对照组,但主根长度却都小于对照组,说明生长素浓度为150×10-6
mol/L时,促进生长侧根,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生长素浓度抑制主根伸长。生长素浓度为200×10-6
mol/L的实验组,其侧根数目少于对照组,说明此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侧根。综上所述,生长素对生长侧根的作用特点是两重性。(3)依据表中信息和题意,若要确定作用于菊花幼苗后侧根的数目是6的生长素溶液的实际浓度,最简便的方法是将该生长素溶液适当稀释后作用于插条,若插条生根数目大于6,则生长素浓度为150×10-6
mol/L;若插条生根数目小于6,则生长素浓度为50×10-6
mol/L。
答案:(1)调节
色氨酸
非极性
(2)促进
抑制
两重性
(3)适当稀释
生根数目大于6
生根数目小于6
12.研究表明赤霉素(GA)可以通过调节生长素(IAA)的水平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具体调节过程如图1所示,图中“束缚态IAA”无生物活性)。某研究小组为探究IAA和GA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设计对照实验探究萘乙酸(NAA,生长素类似物)和GA对豌豆茎段伸长生长的影响,得到如图2所示结果(本题图1中涉及的“+”表示促进,“-”表示抑制)。请回答:
(1)图1中IAA的前体物质X是________,a、b、c表示的调节效应分别是________(用“+”或“-”表示)。
(2)结合图1信息并根据对照实验设计思路,图2所示的B组、D组处理方法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3)由图2所示结果可知NAA和GA在调节茎段伸长过程中表现出激素间相互作用类型中的________作用。
(4)用GA多次喷洒水稻植株后,会引起茎叶生长速度过快,稻谷产量________(填“增加”或“降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生长素(IAA)的前体物质是色氨酸,故X为色氨酸。据题意可知,赤霉素(GA)可以通过调节生长素(IAA)的水平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故GA对IAA的调节效应是促进其合成,抑制其分解,图中a表示促进(+),b表示促进(+),c表示抑制(-)。(2)根据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图2所示B组应加NAA、D组不加激素(作为空白对照组)。(3)由图2所示结果可知,加NAA的B组、加GA的C组与D组相比较,B组和C组对应的茎段平均伸长量均高于D组(对照组),而同时添加NAA和GA的A组又比B、C、D组的茎段平均伸长量都多,这可以说明NAA和GA在调节茎段伸长过程中表现出激素间相互作用类型中的协同作用。(4)用GA多次喷洒植株后,会引起茎叶生长速度过快,当大部分营养物质用于茎叶生长时,向稻穗输送的营养物质就会减少,稻谷产量降低。
答案:(1)色氨酸
+、+、-
(2)加NAA
不加激素
(3)协同
(4)降低
大部分营养物质用于茎叶生长,向稻穗输送的营养物质减少
13.为研究生长素(IAA)和乙烯对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影响,选用番茄幼苗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1:将去掉尖端的番茄幼苗做如图1所示实验处理,一段时间后观察幼苗生长情况。
实验2:将生长两周的番茄幼苗叶片分别进行A、B两种处理(A处理:不同浓度的IAA溶液处理;B处理:在不同浓度的IAA溶液中分别加入适宜浓度的乙烯处理),3
h后测定细胞膜的透性,结果如图2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中,幼苗将________(填“向光弯曲”“直立”或“不”)生长,对这一生长现象产生原因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2结果表明,在________和________时,IAA
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不显著。B组加乙烯处理后,随IAA浓度的提高,番茄叶片细胞膜透性显著增加,与A组高浓度处理变化趋势具有平行关系,对这一实验现象提出合理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于实验1中幼苗没有尖端不能感受单侧光,不影响IAA的分布,IAA运输到下面促进细胞伸长生长,因此幼苗将直立生长。(2)实验2结果表明,在无外源乙烯和低浓度IAA时,IAA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不显著。B组加乙烯处理后,随IAA浓度的提高,番茄叶片细胞膜透性显著增加,与A组高浓度处理变化趋势具有平行关系,则可提出假说:当IAA浓度增高到一定值后,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增加增大了细胞膜的透性。
答案:(1)直立
没有尖端不能感受单侧光,不影响IAA的分布,IAA运输到下面促进细胞伸长生长
(2)无外源乙烯
低浓度IAA
当IAA浓度增高到一定值后,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增加增大了细胞膜的透性
篇3:20XX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习8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2012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习8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本文关键词:复习,调节,动物,生命,生物
2012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习8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本文简介:学而思网校www.jsfw8.com2012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习8: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一、选择题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C
2012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习8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本文内容:
学而思网校
www.jsfw8.com
2012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习8: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一
、选择题
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下图甲表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
A.图甲中细胞在胚胎发育早期进行分裂时DNA量变化如图乙所示
B.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c
C.③内的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
D.经④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
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仅细胞4中含有控制物质a合成的基因
C.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D.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艾滋病是一类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
B.艾滋病主要通过静脉注射毒品、性接触和采血等途径感染
C.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一类病毒
D.艾滋病的治疗在目前有突破性进展
2008年1月12日我国科考队员登上了南极“冰盖之巅”。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
①体温下降
②机体耗氧量降低
③皮肤血管收缩
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下图中三条曲线中分别表示当环境温度从25℃降到3℃时,小白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尿量及酶活性的变化情况为(
)
A.
①②③
B.①③③
C.
③①②
D.①①②
当刺激神经纤维上的某一部位时,将会出现
(
)
A.所产生的冲动向轴突末梢方向传导
B.所产生的冲动向树突末梢方向传导
C.所产生的冲动可沿纤维向两端同时传导
D.所产生的冲动可通过神经纤维的断口
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
(
)
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
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
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
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盐平衡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②c、d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③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④下丘脑能够合成和释放神经递质
⑤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⑥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分泌e激素
⑦上图表示的神经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皮肤均为效应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⑤
D.④⑤⑥⑦
如图是一正常人接种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有关疫苗接种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接种不同的疫苗,具有使抗体甲产量增加的作用,使免疫反应加强
B.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增加抗体所需要的时间短
C.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后,非特异性免疫发挥功能,使体内产生大量抗体
D.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后,第一剂残留的具专一性的抗体大量增生
如图是一正常人接种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有关疫苗接种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接种不同的疫苗,具有使抗体甲产量增加的作用,使免疫反应加强
B.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增加抗体所需要的时间短
C.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后,非特异性免疫发挥功能,使体内产生大量抗体
D.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后,第一剂残留的具专一性的抗体大量增生
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叫作
(
)
A、反射
B、反射弧
C、刺激
D、神经冲动
二
、填空题
Ⅰ.某人在持续几天咳嗽后发热,经诊断是细菌感染引发了肺炎。用药后得以康复。请回答问题:
(1)侵入人体的细菌是一种发热激活物,通过一系列反应引起人体发热。体温过高时,人体新陈代谢加快,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________,耗氧量________;由于供氧不足,肌肉组织中________含量增高,病人会感觉肌肉酸痛。
(2)人的体温是由位于________的________中枢调控的。
(3)从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中,人体的________和_______系统参与了调节,最终实现稳态。
Ⅱ.春天日照逐渐延长时,鸟类大多进入繁殖季节。调节鸟类繁殖活动的图解如下:
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A→垂体→B→性腺→C
请回答:
(1)鸟类的繁殖活动是通过机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调节方式完成的。机体中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位于________(下丘脑、垂体、性腺)。
(2)上面图解中的A、B、C分别代表由下丘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物质,则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C进入血液后,通过________作用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3)据图判断,若要验证B的生理作用________(能、不能)用去除性腺的鸟作为实验动物,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右图是神经元网络结构示意简图,图中神经元①、②、③都是兴奋性神经元,且这些神经元兴奋时都可以引起下一级神经元或肌细胞的兴奋。和神经细胞一样,肌肉细胞在受到适宜的刺激后,也能引起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图中B处表示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请回答:
(1)给神经元①一个适宜刺激,在A处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这是因为刺激使神经元①兴奋,引起其神经末梢释放的__________进入____________,随后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结合,导致神经元②产生兴奋。
(2)若给骨骼肌一个适宜刺激,在A处________(能、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在C处________(能、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习8: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答案解析
一
、选择题
B
C
B
D
解析:在低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兴奋,通过减少散热、增加产热来实现体温的稳态,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小可有效减少散热,同时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提高人体代谢水平,增加产热。答案为D。
答案:D
D
解析:当环境温度从25℃降到3℃时,为了维持体温恒定,小白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以增加产热;低温环境下,汗液分泌量减少,机体多余水分主要通过尿液排出,所以尿量增加;因为小鼠为恒温动物,因此小鼠体内酶活性基本不变。
C
A
B
B
B
解析:接种特异性的抗原,才会产生与之对应的特异性抗体,所以A错;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所以C错误;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自身不会增多,所以D错误。
D
二
、填空题
解析:Ⅰ.当体温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时,细胞内酶活性升高,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增多,耗氧量增加。在氧气相对不足时,肌肉细胞会进行部分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人体的体温是由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调控的。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中,在神经系统的调控下,免疫系统参与了消灭引起发热的病原体,使体温恢复到了常态,即稳态。
Ⅱ.本题的图解中: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属于神经调节;下丘脑→A→垂体→B→性腺→C属于体液调节(或激素调节),同时从图中还可以看出下丘脑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性腺能分泌性激素,是在B(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来完成的,如果去除性腺就失去了促性腺激素作用的器官,就无法验证该激素的生理作用。
答案:Ⅰ.(1)增多
增大
乳酸
(2)下丘脑
体温调节
(3)神经
免疫
Ⅱ.(1)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下丘脑
(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性腺激素
性激素
反馈
(3)不能
鸟去除了性腺,失去了促性腺激素作用的器官,无法验证该激素的生理作用
解析:(1)神经元兴奋,使突触小体内的递质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神经元兴奋。
(2)突触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在A处不能记录膜电位变化。
(3)若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可通过③→①→C,所以能记录膜电位的变化。
答案:(1)神经递质
突触间隙
特异性受体
(2)不能
由肌细胞产生的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不能逆向传递
(3)能
兴奋从A处传到神经元③,再传到神经元①,故在C处能测到膜电位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