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本文关键词:复习,语文课程,材料,教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本文简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教材部分)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2.现代课程论: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本文内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教材部分)
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20分)
1.
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
现代课程论: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
教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程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4.
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5.
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6.
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7.
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8.
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9.
三百千: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10.
五经:汉代以后以“五经”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11.
四书:宋代以后以“四书”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是儒家经典的代表性著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长期成为封建政府科举取士的考试用书。
12.
“五经”“四书”: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汉代以后以“五经”为主要课程,宋代以后以“四书”为主要课程。“四书”“五经”作为我国古代语文教材的典范,一直被沿用到清末。他们在思想内容方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但它们对整个汉语文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后世的政治、文化、教育、哲学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3.
文选读本: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其后影响较大的还有宋代真德秀编的《文章正宗》,谢枋得编的《文章轨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姚鼐编的《古文类辞篡》、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等。各类文选读本,所选的大都是各个朝代的名家名篇,有利于学生阅读和仿作习文。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是《古文观止》。
14.
语文学科的定名:叶圣陶先生改革“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课本之时。简言之,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这一改革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起来,最终确定了现代语和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这是一项根本性改革。
15.
“红领巾”教学法:1953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在教育实习中举行一次语文教学观摩课,当时在该校指导工作的苏联教育家普希金教授也应邀参加。教材是当时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小说《红领巾》,教法是当时盛行的讲述法,也采用了正在学习运用的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结构。
16.
凯洛夫“五个环节”教学法:A题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等。B讲解生字生词、学生质疑问难等。C分析课文,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重点难点分析等。D总结主题思想E研究写作特点。
17.
赫尔巴特学派的五阶段教学: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
18.
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20世纪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创立了五环节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阅读教学吸收了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法逐步形成一种模式。
19.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创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在熟练掌握各种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过程和最佳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各科教学都有一般规律,但没有固定的模式。
20.
思想教育(语言德育):就是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的思想教育。广义的“思想教育”包括德育、情育、心育、群育、个性教育等。
21.
审美教育(语言美育):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的审美教育。就是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审美潜在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完善心灵美的塑造。
22.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简答
(5—7道题;共30分)
教师的威信:
1)
崇高的思想品德
2)
渊源的科学知识
3)
高超的教育教学技术
4)
灵活的教育教学实践
5)
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
教师基本功过硬:
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编制试题;使用多媒体;科研能力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
A.
“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属于课程论研究的范畴。(“为什么教学”侧重研究教学的目标,目的是弄清为什么要教的问题,物化形式就是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什么”侧重研究教学的内容,弄清应使用那些方面的内容来完成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教科书为代表的教学材料上。)
B.
“教学是什么”和“怎样教学”属于教学论研究的范畴。(“教学是什么”侧重研究教学的本质,即学科性质方面的问题;“怎样教学”侧重研究培养人的方法和途径,着重研究教学方法和创立教学模式。)
心理取向的教学理论:
1)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2)
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3)
认知教学理论;
4)
非指导性教学。
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A.
国外:a
课程与教学之间彼此独立;b
课程与教学之间相互交叉;
c
课程与教学相互包含;d
课程与教学之间既互相独立,又互相作用
B.
国内:a
教学论包含课程论;b
课程论包含教学论;
c
相互独立论;d
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A.
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包括a
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b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c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问题等)
B.
基本任务:a
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b
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c
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在研究大体上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1)
孕育与教育学时期(1902—1918)
2)
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
3)
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
4)
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
5)
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
6)
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
7)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
)
“语文教育学”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学科教育学——语文教育学。
“语文课程与教育学”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20世纪以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趋势:
1)
既要研究教又要研究学
2)
既要研究具体操作问题又要研究基本理论问题
3)
既要研究教学又要研究课程
4)
既要研究现实又要研究历史和预测未来。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经验:
1、识字教学:
a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b
韵文化,便于朗读和记诵
c
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d
联系日常生活
e
激发儿童的兴趣
2、阅读教学
a
熟读,精读,博览
b
评点法
3、写作教学
a注重基本功训练
b
多读多写多改
c
作文从模仿入手
d
先放后收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
1)
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
2)
教学内容问题
3)
教学方法问题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
1)
脱离语言实际
2)
脱离应用实际
3)
忽视文学教育
4)
忽视知识教育
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件大事:
1)
语文单独设科
2)
“国文”名称出现
3)
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
“红领巾”教学法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A推动了教学方法改革,红领巾教学法的核心是启发式与谈话法
B建立了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是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
“红领巾”教学法的积极消极意义:
积极:A这对普通教师特别是经验较少的教师掌握教学常规,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B“红领巾”教学法在语文教学改革、特别是文学作品教学方面取得的成果,激起了人们向苏联学习、实行语言文学分科教学的热情。
消极:A苏联当时施行的是语言、文学分科教学,这种文学教学法对文学作品比较适用,但对其他作品并不一定。这种倾向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产生过一定的纠偏作用,但助长了“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的”倾向。B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本方法是靠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感染性,让学生的思想和感情动起来,而不能仅仅看学生的表面活动多少。当时有些教师大量采用提问、谈话、讨论等方法组织学生活动,把“讲课”变成了“问课”。有些领导听语文教师的课,靠记录教师提问多少次和学生举手发言多少次,来评判教学水平,产生了形式主义倾向。
“工具说”的理论确立:A基本结论是,语文是工具,语文课是工具课。B纵观20世纪语文教育思想发展的轨迹,就是“工具说”形成和发展的世纪,叶圣陶开其先,吕叔湘继其后,张志公集大成。
20世纪末我国特级教师语文观点:
A于漪老师的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教书育人的思想。
B钱梦龙老师的主要贡献就是创立了“三主”理论,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
C宁鸿彬老师的主要贡献,就是重点探索了语文教学中怎样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服务。
D魏书生老师的主要贡献,就是探索了语文教学中的民主化和科学化问题。
语文课程的目标重建主要表现:
1)
确立新的知识观
2)
确立新的学生观
3)
确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重建后语文课程目标的主要特点:
1)
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
2)
明确性和模糊性
3)
连续性和阶段性
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
1)
导向作用
2)
推进作用
3)
控制作用
4)
评价作用
5)
管理作用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性质、地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特殊属性;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属性。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语文知识的内容: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文言知识;其他知识。
语文教材: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物质体现形式,它以具体的内容和直观的形式体现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订的。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
语文教材的功能:
1)
德智启迪
2)
语文历练
3)
语文积累
4)
知识扩展
语文教材的内容要素:
1)
范本系统
2)
知识系统
3)
实践活动系统
4)
助读系统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包括哪些?
1)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6年级、7~9年级语文教材
2)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6年级、7~9年级语文教材
3)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6年级语文教材
4)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7~9年级语文教材
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3)
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4)
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5)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
1)
确定教学目标
2)
安排教学内容
3)
组织教学过程
4)
选择教学方法
5)
创设教学情景
6)
板书或演示设计
7)
编写教学方案
8)
组织教学评价
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
1)
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
2)
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3)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
4)
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
1)
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2)
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
3)
依据教学内容
4)
依据教师素质
5)
依据学生特点
6)
依据教学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
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
1)
多样性原则
2)
综合性原则
3)
灵活性原则
4)
创造性原则
5)
优化组合原则
板书图示的基本功能:
1)
用简明、醒目的板书、图表和形象
2)
勾勒出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结构的特点
3)
引导学生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
4)
进行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的训练,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板书图示的主要内容:
1)
文章结构提纲;
2)
人物形象提纲;
3)
情节发展提纲;
4)
写作方法提纲;
5)
景物描写提纲;
6)
知识讲解提纲;
7)
训练要求
板书图示的主要形式:书写、表解、图示等。
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
1)
硬笔书法能力;
2)
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画能力;
3)
版面设计的能力;
4)
文明的书写习惯
板书图示的美感要素:简洁美;含蓄美;缜密美;映衬美;流动美;奇异美;形象美。
语文教学评价的功能:测定学习成绩;鉴定教学效果;检验管理水平;获取反馈信息;预测发展方向
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
1)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
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4)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
5)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6)
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语文教学评价的方式:目标检测;水平考查;选拔考试。
现代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实验:7种识字教学法:集中识字;分散识字;字族文识字;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字理识字;韵语识字;电脑识字。
对外汉语教学与我国识字教学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性质不同;教学对象不同;学习基础不同;认知模式有别;出现偏误不同;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不同;教学周期长短不同。
常见的对外汉字教学法:翻译法;古文字介入法;画图法;体态语教学法;偏旁部首带字法;语音摹拟法;部件分合法;笔顺展示法;韵语教学法;信息化教学法
阅读教学主要内容:
1)
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阅读习惯态度,
2)
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阅读能力,
3)
指向过程和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
良好的阅读习惯:
1)
勤于读书的习惯;
2)
健康读书的习惯;
3)
边读边思边动笔的习惯;
4)
质疑问难的习惯;
5)
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培养阅读兴趣:
明确阅读的目标和意义;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
阅读能力:阅读感受力;阅读理解力;阅读欣赏力;阅读评价力;阅读迁移力;阅读创造力
阅读方法: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默读;精读;略读
目标教学过程的特点:制订目标;实施目标;检测目标。
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
引导过程;
研读过程(分析阶段:结构分析;内容要素分析;写作技巧分析;语言分析;重点分析);运用过程
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评点法;谈话法;讨论法;导读法;练习法;读议讲练法;情境教学法
写作训练的任务:育人训练;积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训练;技能训练;文体训练;写作速度训练
写作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定向;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交流评讲,互相沟通
作文过程中怎样指导学生修改:
1)
首先应引导学生认识修改的重要性;
2)
其次要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使他们懂得应该改什么、怎么改;
3)
再次要让学生将修改稿和原稿对比,看到自己修改的效果,从而进一步增强自行修改的积极性;
4)
最后要使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作文批改的几点要求:
1)
有针对性,讲求实效。
2)
多批少改。
3)
内容兼顾形式。
作文讲评的方式:综合讲评;典型讲评;专题讲评;对比讲评
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口语交际的态度;语音辨识力;话语记忆力;话语理解力;话语评判力;口语表达能力;口语应对能力;
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特点:情境性;互动性;综合性;
口语交际教学的方法:听讲;诵读;复述;答问;讲述故事和见闻;专题演讲;即席发言;讨论或辩论;创设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无拘无束的进行交流。
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整体性;自主性;开放性;
综合性学习目标:
1)
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知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
在综合性活动中获得现在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3)
让学生体验成功。
4)
强调过程和方法
5)
教学评价的重点是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综合性学习与教师素质:
1)
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2)
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3)
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除了必要的指导外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
加强计划性
5)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培养语言感知能力的内容和方法:质感;敏感;通感;幽默感;美感
语文教师的教态类型:亲切型;严肃型;活泼型;拘谨型;随意型;冲动型
教学语言的特点:规范性;科学性;艺术性;和谐性;交流性
语文课程性质的关系(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它更侧重于形式;
文化性是语文学科的特有属性,它更侧重于内容;语文的文化性集中体现在人文性
如果说工具性侧重于交际功能,人文性侧重于教育功能。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A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B课程目标(纵向,隐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C阶段目标(横向,显性):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
义务教育评价建议:
1)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3)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
4)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
高中评价的基本原则: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
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应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与区别;
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
高中课程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
包括必修课程(语文1234)和选修课程(系列12345)
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
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高中课程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高中选修课程设计: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论述
(每题10分;共20分)
论述:本次课程改革中以“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意义何在?
A课程功能从主要关注怎么教转向主要关注教什么
a
传统教学中,教什么和怎么教是两个范畴;新中国建国初期,学习苏联教育模式;社会主义制度主要关注怎么教;改革开放中西方教育思想碰撞,主要关注教什么。我们主张教什么和怎么教整合起来,以教什么为主导因素。
b
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是教师教学,而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c
课程标准认为教师和学生都不是教材被动使用者,而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和教学方案的设计者。
B课程价值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a
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教学大纲要求过高,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b
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是基本标准,而不是最高要求,是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
c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教学大纲关注的是优秀学生,而课程标准关注的是全体学生。
C课程目的从主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a
教学大纲关注的主要是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
b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问题就是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的人才需要。
c
我国课程改革中各学科对学生素质的要求都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都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指导性文件。
论述: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A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包括整套教材及其各个局部的编辑意图;编辑意图体现在编写体系和整体结构中,对任何一项教学内容,都要把它放到编辑体系和整体结构中来确定它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
B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a根据教学单元制订学期教学计划b处理好讲读课文、自读课文与课外自读课文三者之间的关系c精心设计篇章处理艺术)
C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a目标导向式b比较式c化繁为简,化难为易d突出特点,加深理解e利用插图增强教学效果)
D灵活运用,适当调整(a在历史性的教材中注入新的观点b自组单元,显示新意c适当抽换教材)
论述:听话说话与口语交际的具体比较。
A课程功能比较:
a
听话说话是“知识能力型”的,强调的是课堂情境下获得听说的知识和能力;
(我国教育的弊端在于过分重视知识体系的建构,强调课本本身知识的系统、严密和权威,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
反映在语文学习中,就是把听话说话进行知识点量化,注重在课堂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听说知识。)
b
口语交际是“实践活动型”的,注重的是实践情境中的交流和互动
(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口语交际”,则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强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有一定实践意义的交际活动中学会交往,学会人与人的沟通。
“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的思想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B课型结构比较:
a
由于课程理念不同,课程结构必有有所区别:“听话说话”的课型结构偏重于静态式,“口语交际”的课型结构则强调动态式。
b
表现:第一,“听话说话”训练学生如何听如何说,课堂上的操作或一问一答或只说不答乃至只听不说。由于缺乏交际意识,不需要一定的交际情境,更不需要一定的交际对象和交际目的。
“口语交际”特别强调真实的交际意识和交际行为,交际的双方要不断的发出信息,接受信息,听者和说者的地位要随着交际的需要不断转换。他们既是听者,也是说者。说者要根据听者的情绪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语气、语调和语言材料,听者又得根据说者的表述及时作出应答。双方表达是相互的,双方交流是不断的。
第二,“听话说话”在教科书中呈现的内容与方式基本已经框定,体例相应较为封闭。
“口语交际”在教科书上呈现的主要是提供一个话题,有的要靠课外的信息加工才能完成,有的要和其他学科交融才能完成,有的则需要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才能完成。口语交际的体例是开放式的、立体的、多元的。
C教学重点比较:
a
传统的“听话说话”教学的重点在于对自然语言形式特征的刻画上,突出语法特点,不包括实际情境下的真正运用。这种听话说话是一种单向的自我式的线型活动。
b
“口语交际”在教学中强调语言形式的信息传递功能,通过功能范畴组织语言形式,实现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人与人之间进行有目的、有实效的交流。它优先考虑的是言语而不是语言,是功能而不是结构,是语境而不是信息本身,是语言的得体性而不是任意性。与听话说话相比,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活动。
D教学评价比较:
a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口语交际的评价,应考查学生参与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的态度,能否把握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际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清楚、准确、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b
共同要求:一是要渗透三个维度的评价,即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评价。
二是要在实践活动中进行。
论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A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B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a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b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c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a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b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D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a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上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b语文课程应试开放而有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论述:如何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1.
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如:风景、风俗、风物;
2.
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如:国家、民族、家乡、的情感、社会伦理道德、人生追求等。
3.
人的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如:老师自身、学生自身、潜在能源、性情、喜乐;
4.
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如:人才、环境、场馆、活动等;
5.
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如:父母、亲友、藏书、硬件资源
6.
学校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如:文化环境、图书馆、阅览室、全校活动、文学社团活动、学科课外活动、其他学科兴趣小组等;
篇2:确定的一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计划
确定的一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计划 本文关键词:语文,课外阅读,计划,活动
确定的一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计划 本文简介:曙光二小一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计划石园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使课内与课外知识能更好地结合,以阅读儿童读物为辅助刊物,进行阅读活动。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的教材、家庭情况,特制定如下读书计划:一、激发兴趣,主动阅读。古代大教
确定的一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计划 本文内容:
曙光二小一年级语文
课外阅读活动计划
石园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使课内与课外知识能更好地结合,以阅读儿童读物为辅助刊物,进行阅读活动。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的教材、家庭情况,特制定如下读书计划:
一、激发兴趣,主动阅读。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
1、故事引路——树立读书榜样
。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故事。古代的有:《朱元璋放牛读书》、《匡衡凿壁偷光》
《屈原洞中苦读》;近代的有:《闻一多醉书》《侯宝林抄书》《华罗庚猜书》;国外的有:《高尔基救书》……进行对比、教育,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愿望。
2、现身说法——激发阅读欲望。教师经常讲述自己小时候的读书故事,讲自己的阅读体会,或组织班级内爱读书的学生讲读书的收获
,用“现身说法”的方式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3、推荐孩子们感兴趣,故事性强的带拼音的书籍。
二、培养习惯,高效阅读
为了让学生读有所得,我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1)读读,圈圈。要求学生阅读时,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了再读。
(2)划划,想想。一是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
(3)抄抄,写写。摘抄好词佳句,熟读成诵。
三、不断反馈,深化阅读
通过检查反馈,不断地改进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阅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获取的知识才能不断增长。
加强学生家长与老师的互动督促。因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一般都在家中进行,所以,争取与家长配合,督促其子女的阅读,做到“有书可读”“有时间可读书”
。
对于读书量大,读书习惯好的学生及时以“校信通”的方式进行表扬,或者在家长会上大力赞扬。
总之,
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要积极拓展学生阅读的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开辟绿色通道。让学生沉醉书海,在书海中吸取精华,浸润书香,陶冶情操,不断造就人才。
2
篇3: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应如何,语文,课堂教学中,手段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本文简介: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小庄乡十四户中心校赵鸿琴任何一项技术手段的出现,都会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重大的影响。“蒸汽机与‘电’”的出现,使人类的四肢,延长了许多;正是人类有了“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才使的怎么“韦编三绝”、“学富五车”成了历史、典故;随着“信息技术”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本文内容: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小庄乡十四户中心校
赵鸿琴
任何一项技术手段的出现,都会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重大的影响。“蒸汽机与‘电’”的出现,使人类的四肢,延长了许多;正是人类有了“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才使的怎么“韦编三绝”、“学富五车”成了历史、典故;随着“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上的“有效”利用,学生的“认知”过程,又一次得到“优化”。
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呢?将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人类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信息技术是工具,有效利用是手段,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关键。本文仅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小学语文课堂,做一探讨。
一、形象感人——多媒体
1、教学内容——多媒体
很多课文的内容,不是每个学生都容易理解的。为此,历来的教科书都在努力,如给课文做些插图等等;每个教师也在努力,尽量用语言、肢体语言描绘;尽管如此,个别内容学生还是不好理解。像“杨梅”到底是什么样,我们家乡没人见过的;以前,我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尽量给学生描绘。现在好了,在网上下载了“杨梅”图片,学生读着课文,看着图片,如见实物,很好理解。“颐和园”的长廊什么样,我也没去过北京,我下载了颐和园长廊各角度图片,还有特写图片展示给学生,效果很好。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我每句插一图,简直就是画配诗了,学生很容易理解;再也不像以前在初中讲这课时,我在黑板角给学生现场画“驿外断桥边”画了,那多寒酸。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现场情景是什么样的?下载了图片和视频,做成课件,学生如身临其境,这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距离。“董存瑞”一课,先播放段“炸桥”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像歌曲的前奏一样,把“演员与观众”带入角色,这叫创设情景。
《猴子捞月亮》怎样一个结一个“捞”的,下载个上海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动画片《猴子捞月亮》,比教科书说的还精彩,情节还有趣。学了贝多芬的《夜光曲》,再真听听贝多芬的《夜光曲》音乐,感受一下音乐的魅力——网上有,这些给学生看看听听,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景,加深课文的理解,何乐而不为。教师“一张嘴巴,一支粉笔”的时代,就像人类伟大的发明“钻木取火”一样,已成为了历史。
2、生字教学——更直观
生字教学,学生写错字是个教学难点,教科书上的字大大的,学生大有“视而不见”之势,看不清笔画,如用多媒体,把字放大比较,学生一目了然。如肺
沛本是一竖穿下(“肺”字共8画,“沛”字共7画)、
“虎”
“佩”
的第五笔本是“横”别
写成“撇”;
我在复习“字有重捺”一节时,放大了下面数字,效果很好:①
“品”字形结构的字有两捺
“众、森、鑫”,“辶”里边也有两捺的
“途、逾、逢、透”【注意:“辶”里边的捺,均位置偏上,偏下则变点!】
“足”“衣”“米”“水”字作字底的个别字有两捺“蹩、蹇、衾、籴”,但“裘、粲”
上边变一点,下边不变,一捺;这样学生看的很清楚。写字课,把“田”字格、“米”字格、“天平”格做成透明框,再把生字的楷体放大加上框,学生看字的间架结构,一目了然,字写不好看,才见鬼了。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弥补了学生认知“马虎”之缺点。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多媒体”,弥补了教科书的文本之不足。
二、阅读教学——名家读
勿用讳言,有老师的普通话不是很好,就是普通话好,朗读课文水平也赶不上朗读“名家”,朗读,是一门艺术,通过课文的朗读感染学生,甚至有时以读代讲,也有很好效果。像中央电台著名播音员夏青、葛兰、红云……现在教科书出版社,也有音频材料备选用。这就是《劝学》所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做成“领读”课件,效果更好。我的一个课件,把中央电台著名播音员夏青朗读的《草》展示给学生,效果很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补了教师自身能力“有限”之不足。
三、课堂效果——大提高
“信息技术”课件的应用,节约了老师的板书时间;过去讲课、练习时,用到段课外短文或是学生的“作业”展示,老师不是抄就是读,效果不好,现在用多媒体“投影”,通过电脑,直接到屏幕了,极为神速。这比原来教师使用“小黑板”强多了。再者,讲课时用到什么资料,不管长短,瞬间切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这就大大加大了课堂知识的容量,40分钟的课堂效果,体现了高效率快节奏。
四、精心设计——最关键
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巧于引导启发,善于应变,是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又一关键。用本文的标题到网上搜搜,会有很多的文章,大多都说“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自主探究等等等等。要知道“信息技术”只是工具,也只能是工具而已。如果教师只依赖所谓的“多媒体”而疏于“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巧于引导启发,善于应变”,把“多媒体”资料,一股脑的堆砌在课堂上,美其名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云云,那是“师之惰”。第一次,或许还能蒙混过去,第二次会能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我想改用小沈阳的一句歌词来说明“信息技术”是什么:“不要疯狂的迷恋我,我只是个工具由你掌握,我自本身不会‘传道、授业和解惑’,全凭你有效利用,我才是我。”在这里,以我自己上传的“视频课例”《隔音符号的用法》
来说吧:我的教学设计,可谓一环扣一环,每个“拼音”都是经过认真挑选的。我的提问:“这些音节,我知道,不标隔音符号,音节界限也不会混淆,谁知到?”,我没有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因为,从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颁布到现在,我是第一个发现的人,有网友评价:大学教授,中学教师,小学教师,讲“隔音符号的用法”一节,“忽悠”了50年,说我是“‘隔音符号’全国讲对第一人“。这话有点让我惭愧,我也是执教15年发现并研究的,我也“忽悠”了学生15年,罪过啊!我就不指望十几岁的娃娃自我发现了,所以我直接肯定(告诉)再启发,其“难度”为学生降低了95%,效果很好。当学生感到“不用隔音符号,音节界限也不会混淆,为什么要加‘隔音符号’呢”;我马上引入“如果没有‘隔音符号’之规定,‘fānàn’是‘fā’nàn(发难)’,还是‘
fān
’
àn(翻案)’呢?这一别说小学生和一般读者,就是语言学家,也说不清楚的例子做讲解。”这就讲明了“隔音符号”的必要性了。《汉语拼音方案》,明确规定:“a,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例如:pi
’ao
(皮袄)。”非常明显,隔音符号的运用有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一、“a,o,e
开头的音节”;二、“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三、“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作用:“用隔音符号隔开”,防止“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举例也颇为精当:“pi
’ao
(皮袄)”,是两个音节,不用“隔音符号隔开”,“piao(漂)”就是一个音节了。“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这一条件,实际操作中没了,我只跟学生讲了两条,也只能讲两条,我不把“商榷”“争论”引入课堂,那些留给学者们探讨吧。最后我又向课外进行了知识拓展“电脑拼音输入时的问题”,这是学生平时能遇到的,也是我对这一节内容的补充,但这不是本课时重点,所以点到为止。我在现场拼音输入操作时,第一次出现输入法自行加的“隔音符号”,因平时应用输入法软件不同,我没有思想准备,完全是临时处理,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我当时有两秒的愣神,马上转入正常,将计就计,可谓天衣无缝。这一切光靠“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是不行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更需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巧于引导启发,善于应变才是。
五、教学资料——常更新。
网络时代,是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更新极为神速,现在网上有价值的经验材料、课件、教案、课后反思等等很多很多,大多是免费的——就是不免费,只要网站让你看到或听到了,就能下载下来,很简单的。课件,教案要下载好的、新的,下载后修改,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以补自己资料、技术、时间的不足。
网上关于教学论文,文学名著,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可以说应有尽有,这就为教师的自身修养,专业知识储备,教学资料保存提供了天大的方便条件,并且都是免费的;时代的进步,天上掉下的大馅饼,正砸到每个人的脑门上,你不学习进修,你不查找利用,你不好好保存,既是课堂使用“多媒体”,也未必是高效。
另外,教学时遇到什么疑难问题,可到网上搜搜答案,或者到“知道”“好问”版面问问,大多能够解决的。这样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服务课堂教学,不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吗?
一些课件,作者常有补充和更改,需要下载者关注。像朗读爱好者“白云出岫”,朗读的文章不断更新,把怕一个字音的“调值”不准确,也重新录制在发布。网上的内容时时在更新,你不更新或许会犯错误的。
六、课件类型——适合教学
1、深研教材,读懂课件再使用
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同一课,教学目的不同,课件设计不同。我上传了三个课件:
①
中央电台著名播音员夏青朗读《草(离离原上草)》课件
,重在朗读,字我注了因,用地是夏青的朗读;如果为讲解诗的含义,绝对不能选我这个课件,需另找别的。
②
小学一年级拼音部分读、记
“音节”复习题(各版本通用),重在比较分辨,所有《汉语拼音方案》的拼音规则,“隔音符号”外全包括,只能在复习使用;
③
隔音符号的用法课件,重在说明重要性和必要性,fānàn是
fā’nàn(发难)’,还是‘
fān
’
àn(翻案)’,才是课眼。一定读懂“别人课件”在使用。
2、课件的类型不必都是PPT格式,自己用的顺手,又适合所讲内容就好。我的“经验材料”里有篇《课件类型浅说》小短文,附录如下:谈到课件,人们自然想到是“演示文稿(PowerPoint)”,这很对,因为PowerPoint样式的课件,是课件的主流。然而,课件并不一定都制作成“演示文稿”形式才叫课件:一个Word文档,一个Excel表格,或在Word文档、Excel表格中插入链接,教学时很好的跳转到其他音频、视频、图片等其他文件上,就是个不错的课件;像用FrontPage、Dreamweaver把课件制作成网页形式的也很好;像把几个视频、几个音频、或几个图片放在一个文件夹中,甚至把几个音频、视频、图片等放在一个文件夹中,教学时适时打开,这也是很好的课件;再如,讲课时教师适时的荧屏录像(或录音),再给学生第二次播放,也属课件之列。总之,“演示文稿”是课件的主流,其他形式,都有其各自的优点,万一都制作成PPT格式的课件,于操作和服务教学方面比较,并不一定很好。
七、下面再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四个误区。
“大凡入形者,皆有能,有不能”,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信息技术手段,同样是把双刃剑,用的好,他能优化教学,用的不好,它会带来负面影响。
1、语文课件做的过于“花”。语文课件,虽然需要较高电脑技术,但他不是“电脑技术”大比拼,不要把课件做的过于“花”,只要达到语文教学效果就好,千万不能为了显示自己的“课件制作”技术,故意把课件制作的过“花”,导致课件的效果,大打折扣。读者可以参见我上传的课件,都不“花”,服务于教学是根本。“买椟还珠”的笑话,在嘲笑那位“买者”不识“货”的同时,也应看到“椟”制作的过于精美不是?
2、学生课外知识的摄取,教师不精选。虽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圣人无常师”,“师亦无常道”一说,但是教师的语文专业知识水平,毕竟是高过学生的很多的,教师要把每课或每个单元的“课外涉猎”资料,搜集、精选、整理后,放在学校服务器或自己对学生公开的电子邮箱里,这样既方便学生查找,又节约学生漫天检索的时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图财害命,网上什么都有,但需要时间、需要甄别。千万别撒手不管,美其名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自主学习、探讨”云云。
3、不要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有的学校明文规定:“每周每个教师,必须用“多媒体”几节几节等等”,这在“信息技术”的使用初期,这样引导教师使用,是对的。要知道,并不是每一节语文课都必须使用“信息技术”;再者,我们国家,也没有给每个具体的教学班都配备一套可使用的“信息技术”的设备,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学校,不一定言必“信息技术”。“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学的成功与否还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学生的认知感悟;鲁迅、矛盾、沈从文……他们的“义务教育”阶段,可能没有“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一说,但他们却是一代文豪。
4、以视频、音频、图片课件的运用,代替了文本的研读。(本部分内容,转载自笔者的《刍议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语文课件的运用,在于引导、启发学生理解“文本”,小到遣词造句,大到布局谋篇,再到文学鉴赏。诗有诗的美,文有文的妙,以视频、音频、图片课件的运用,代替“文本”的研读,学生“理解”的再好,学生的“收获”也大打折扣。学习《捞月亮》课文和观看《猴子捞月亮》动画片“收获”不一样,不能以《猴子捞月亮》动画片代替《捞月亮》课文的研读。把“月落乌啼霜满天”改写成散文,就失去了“诗”的美妙,把“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改编成电影,就失去“文”的美妙。课件的运用,目的是引导、启发学生“感受”“理解”“文本”,不是代替老师“讲解”。2008年,我在县教育局讲“农远工程”“模式一、模式二、模式三”的应用时说,“农远工程”“模式一、模式二、模式三”的应用,不是要我们打开“机器”,把材料堆放在那里“运行”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就完,如果那样就是“教学”了,那我们全体教师全部下岗,取而代之的“老师”,是我们的学生,因为95%的小学一年级学生,都会“播放”音频、视频等。
更不是让学生在感受文本之前“先知先会”,文本需要学生“学会”,绝非是要学生“未学先知”,绝没有学生语文教科书,把解词、造句、文章结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文物形象……一股脑印在教科书上,让学生“未学先知”的。
文章来源:河北远程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