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报告Y》word版 本文关键词:工程地质,报告,word
《工程地质报告Y》word版 本文简介:3枢纽区工程地质条件(王登科、应敬浩)3.1基本地质条件(应敬浩)3.1.1地形地貌拟建凯乐塔(Kaleta)电站坝址位于孔库雷河下游河道较为宽阔处,坝址区河谷蜿蜒曲折,孔库雷河从坝前近东西向折而向北西流过坝区。河床宽度由约200m至坝址处扩展至约750m。河道内有数个“河心岛”将孔库雷河分割,主流
《工程地质报告Y》word版 本文内容:
3枢纽区工程地质条件(王登科、应敬浩)
3.1基本地质条件(应敬浩)
3.1.1地形地貌
拟建凯乐塔(Kaleta)电站坝址位于孔库雷河下游河道较为宽阔处,坝址区河谷蜿蜒曲折,孔库雷河从坝前近东西向折而向北西流过坝区。河床宽度由约200m至坝址处扩展至约750m。河道内有数个“河心岛”将孔库雷河分割,主流分散形成5处河湾(叉河),从左至右分别为Sanfokui、Franbanga,Sale,Songo,Lekte,各河湾自坝轴线向下约350m形成庞大瀑布群(共5处瀑布),其中Songo和Lekte两处河湾水量较大,瀑布落差约25m。
坝址区两岸山体雄厚,谷坡宽缓,基岩裸露,自然坡度一般7°~10°,相对高差一般在200m左右,坝址上游1200m右岸有Kaga支流汇入,河谷呈“U”形,向下游河谷相对狭窄。区内山脉总体走向为北东-南西向,总体地势为东部高西部低。平均海拔250~400m,地貌上属于低山丘陵地区。
3.1.2地层岩性
坝区基岩主要为泥盆纪辉绿岩和奥陶纪砂质页岩,此外地表还分布有较多的第四纪棕红色、棕黄色红土和河道中分布有少量第四纪坡崩积-冲积的碎块石。现从老至新分别描述如下:
①奥陶纪砂质页岩(Os+c):灰白、浅灰色,以砂岩为主、夹少量页岩,水平层层理发育。与岩浆岩接触部位,受后期熔岩流强烈炙烤(接触变质作用)发生蚀变,砂岩形成石英岩、页岩形成角页岩;一般变质体非常短,大约是几十分米,有时甚至根本不存在。坝址区很少出露,仅在瀑布下游河道岸坡有少量分布,据区域资料,厚度达上千米。坝址区揭露厚度50m,未见底。
②泥盆纪辉绿岩(γ41):坝址区出露最多的基岩地层,深灰色、灰黑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在熔岩流边缘,母体形成微结晶。离边缘远点,结晶体大点,在距边缘数千米的地方,结晶体成了粗颗粒。由于该套地层是在泥盆纪多次侵入(至少有3次大规模侵入)形成的,它们与围岩接触关系呈焊接式接触、具有似层状结构,层里面产状与围岩地层一致,近于水平并有轻微起伏。受每次侵入影响,单层厚度较大,厚度一般在5m以上。坝址区揭露厚度7~25m,层里面产状:
。
③泥盆纪粗粒玄武岩(β41):黑灰、暗褐色,粒斑结构、杏仁和气孔状构造,抗风化能力较差,风化后呈鲜红色、棕红色。成层性差,坝址区局部有少量出露,常呈水泥胶结状充填辉绿岩裂隙等空隙中,与围岩呈焊接式接触关系。
④第四纪碎石土(Q):棕红色、棕黄色粉质粘土,硬塑状,局部含有少量中细砂和碎石,红土层上部由于富含铁、铝质结核,常富集成层,十分坚硬,不透水,俗称“铁帽层”,铁帽层厚一般2m左右;棕黄色土层一般位于红土层下部、常含少量的细砂。坝址区土层厚度一般5~10m左右。
另外,河道中和山脚下还分布有少量坡崩积和冲积的块碎石。
3.1.3地质构造
坝址区未见断层出露,节理裂隙主要发育有3组:
①节理:走向W285°~298°N,倾向NE或SW,倾角为80~90°,平直光滑,延伸长度5~30m,最长可达100m。切层深度达20m,节理面张开5~100cm不等,有较多的土、碎(块)石充填。
②节理走向近W315°~322°N,倾向NE,倾角为5~25°,间距0.2~1m,波状起伏,无充填。延伸长度一般20~30m,局部有后期喷出的粗粒玄武岩胶结式充填。
③节理走向为N5°~15°E,倾向SE,倾角85~90°,弯曲近直立,延伸长度一般10m左右,最长可达20m。切层深度一般5m左右,节理面张开2~5cm,无充填。
图3.1-1
坝址区节理走向玫瑰花图
3.1.4物理地质现象
(1)岩体风化特征
坝区岩体的风化与岩性及构造的关系密切。辉绿岩(γ41)因岩石致密,总体属细、中粒结构,块状构造,抗风化能力强,风化微弱;而当沿岩体发育有大裂隙时,风化又较强。坝址区以弱风化为主,若风化厚度一般2m左右。灰白色、灰黑色砂页岩(Os+c)因胶结较差,抗风化能力较弱,尤其是近地表附近,如右岸山坡处,岩石风化较强;存在全强风化带,其垂直深度一般10m~20m,弱风化水平深度一般20m~40m;此外,岩体尚存在风化蚀变现象,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岩体的质量。泥盆纪粗粒玄武岩(β41),主要为粒斑结构、杏仁和气孔状构造,抗风化能力较差,岩石风化较强。由于仅有零星分布,成层性差,不做更多论述。
(2)岩体卸荷崩塌特征
坝址区瀑布密集、河谷曲折,受水流急速冲刷影响,瀑布下游附近岸坡陡峻,岸坡岩体卸荷较为强烈,岩体卸荷作用主要沿已有结构面进行。据坝址区测绘资料,左岸瀑布下游河汊集中分布有较多的巨型漂块石,方量估计有上万方,漂石直径一般1~2m,最大有7m左右,次棱角状,成分主要为辉绿岩。几个河心岛处临河岸坡,节理裂隙度多张开,最大张开宽度达50cm,充填碎石土和块石。根据坝址区卸荷发育程度,可划分出强、弱卸荷带。
强卸荷带:卸荷裂隙发育,且普遍张开,最宽可达30~50cm,贯通性好,规模较大的卸荷裂隙内部多呈架空状,内部常充填岩屑、碎石块、充填角砾、植物根屑及次生泥,部分渗水-滴水,雨季沿裂隙多见线状流水或串珠滴水,岩体松弛,多呈块裂结构和镶嵌结构。主要发育在瀑布下游河心岛和临河陡坎处,强卸荷水平深度一般10m~20m。
弱卸荷带:带内部分长大裂隙微张,短小裂隙闭合,充填少量碎屑,部分有轻度滴水和渗水现象,岩体较松弛,主要呈次块状结构和块状结构,岸坡水平深度差别较大。弱卸荷水平深度一般20m~40m。
3.1.5水文地质条件
(1)地下水基本类型
坝址区大部地表被第四系冲洪积物覆盖,沟谷底部大部分出露辉绿岩。地下水以松散岩类孔隙水为主,按赋存条件可分为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两种类型。
①
基岩裂隙潜水:主要受岩体节理裂隙控制,张性裂隙含水,且含水性相对较弱,局部可见此类裂隙具地下水潜蚀形成的张开现象;此外,岸坡浅表部发育的卸荷张开裂隙,利于浅层地下水的活动。基岩裂隙潜水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向河床、沟谷等处排泄
②
第四系松散地层孔隙水:主要分布于坝区两岸崩坡积堆积体中,河床冲积层结构松散,受河水补给,含水丰富,并具有较强的透水性,一般属强透水层。
(2)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坝址区大部地表被第四系冲洪积物覆盖,沟谷底部大部分出露辉绿岩。地下水以松散岩类孔隙水为主,水位埋藏受降水的影响较大,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雨季降水充沛,大气降水多数以地表径流排泄入沟谷河流中,少量下渗补给地下水。
地下水与河水的补排关系:旱季末期及雨季初期,均是河水补给地下水;雨季后期及旱季初期为地下水补给河水。地下水的排泄主要是旱季直接蒸发及补给河水。旱季末期,地下水埋藏深度多在7~20m之间。
(3)岩体透水性特征
凯乐塔(Kaleta)电站坝址补充勘察工程,共完成压水试验41段次。其中辉绿岩8段次,强透水岩体3段次,中等透水岩体2段次,微透水岩体2段次,极微透水岩体1段次;火山凝灰岩33段次,强透水岩体9段次,中等透水岩体4段次,弱透水岩体9段次,微透水岩体11段次。各孔渗透系数透水率随钻孔深度变化曲线见图3.1-1~3.1-4。试验成果见表3.1-1。
从P-Q曲线类型来看:A型13段;B型4段;D型11段;E型1段。P-Q曲线主要以A型、D型为主,以层流型、冲蚀型为主。
试验成果显示:辉绿岩强透水试段占37.5%、中等透水占25%、弱透水无、微透水占37.5%。凝灰岩强透水试段占22%、中等透水占10%、弱透水无22%、微透水占46%。
从试验成果分析:辉绿岩岩层平均透水率为41.55Lu,属中等透水地层,透水性较强主要是由于辉绿岩为硬质岩、岩性较脆,长期裸露地表后,受风化卸荷影响,节理裂隙较为发育,且节理延伸长、切层性好,节理间呈网格状相交,贯通性好,便于地下水力联系,当钻孔未遇到节理时,表现为微透水或不透水性质,当遇到裂隙时则表现为强透水地层。
凝灰岩岩层平均透水率为31.52Lu,也属中等透水地层,相对于辉绿岩地层透水性稍弱,地层主要表现为微~弱透水性,虽然该层岩体深埋地下,但也为硬质岩;虽受风化卸荷影响较小,节理裂隙不太发育,但节理间网格状切割贯通,利于地下水的联系,因此当钻孔遇到裂隙时则仍表现为强透水地层。
图3.1-1
zk1钻孔透水率随钻孔深度变化曲线
图3.1-2
zk2钻孔透水率随钻孔深度变化曲线
图3.1-3
zk3钻孔透水率随钻孔深度变化曲线
图3.1-4
zk4钻孔透水率随钻孔深度变化曲线
表3.1-1
凯乐塔水电站坝址区钻孔压水试验成果表
岩性
序号
试验编号
段试验深度(m~m)
透水率LU
辉绿岩
1
zk2-1
1.15~5.15
20.29
2
zk2-2
5.15~10.15
>100
3
zk3-1
6.00~11.00
0
4
zk3-2
11.00~16.00
0.2
5
zk4-1
11.05~16.05
0.2
6
zk4-2
16.05~21.05
11.69
7
zk4-3
21.05~26.05
>100
8
zk4-4
26.05~31.05
>100
续表3.1-1
凯乐塔水电站坝址区钻孔压水试验成果表
火山凝灰岩
9
zk1-1
17.14~22.14
44.14
10
zk1-2
22.14~27.04
>100
11
zk1-3
27.04~32.04
2
12
zk1-4
32.04~37.04
5.72
13
zk1-5
37.04~42.11
20.61
14
zk1-6
42.11~47.11
>100
15
zk1-7
47.11~52.11
>100
16
zk1-8
52.11~57.11
0.1
17
zk1-9
57.11~62.11
0.19
18
zk2-3
10.15~15.15
22
19
zk2-4
15.15~20.15
>100
20
zk2-5
20.15~25.15
>100
21
zk2-6
25.15~30.15
3.49
22
zk2-7
30.15~35.15
>100
23
zk2-8
35.15~40.15
13.79
24
zk2-9
40.15~45.15
4.61
25
zk2-10
45.15~50.15
0.68
26
zk2-11
50.15~55.15
0.48
27
zk3-3
16.00~21.00
6.46
28
zk3-4
21.00~26.00
0.86
29
zk3-5
26.00~31.00
0.68
30
zk3-6
31.00~36.00
1.03
31
zk3-7
36.00~41.00
7.22
32
zk3-8
41.00~46.00
0.59
33
zk3-9
46.00~51.00
0.39
34
zk3-10
51.00~56.00
0.84
35
zk3-11
56.00~61.00
>100
36
zk4-5
31.05~36.05
>100
37
zk4-6
36.05~41.05
>100
38
zk4-7
41.05~46.05
1.42
39
zk4-8
46.05~51.05
1.46
40
zk4-9
51.05~55.05
0.88
41
zk4-10
55.05~61.05
0.48
(4)水质分析
本次坝址区取地表和地下水各1组,地表水取自河水,地下水凯乐塔村附近水井。其试验成果见表3.1-1和表3.1-2。
坝址区地表水(河水)对混凝土腐蚀性评价见表3.1-3、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见表3.1-4、对钢结构的腐蚀性评价见表3.1-5。
坝址区地下水(井水)对混凝土腐蚀性评价见表3.1-6、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见表3.1-7、对钢结构的腐蚀性评价见表3.1-8。
表3.1-1
Kaleta水电站坝址区河水水质分析成果表
项目
室温
15℃
水温
10℃
阳离子
K++Na+
毫摩尔/升(mmol/L)
1.96
毫克/升(mg/L)
59.25
Ca2+
毫摩尔/升(mmol/L)
0.07
毫克/升(mg/L)
1.46
Mg2+
毫摩尔/升(mmol/L)
1.33
毫克/升(mg/L)
16.21
Mn2+
毫摩尔/升(mmol/L)
毫克/升(mg/L)
0.068
Fe3+
毫克/升(mg/L)
6.5
6.5≥PH>6.0
6.0≥PH>5.5
PH≤5.5
6.8
无腐蚀
碳酸型
侵蚀性CO2
含量(mg/L)
无腐蚀
弱腐蚀
中等腐蚀
强腐蚀
CO21.07
1.07≥HCO3->0.7
HCO3-≤0.7
0.25
强腐蚀
镁离子型
Mg2+含量(mg/L)
无腐蚀
弱腐蚀
中等腐蚀
强腐蚀
Mg2+5000
10.64
无腐蚀
表3.1-5
Kaleta水电站坝址区地表水对钢结构腐蚀性分析表
环境水对钢结构腐蚀性判别
PH值、(CL-+
SO42-)含量(mg/L)
弱腐蚀
中等腐蚀
强腐蚀
PH值3~11、(CL-+
SO42-)6.5
6.5≥PH>6.0
6.0≥PH>5.5
PH≤5.5
6.8
无腐蚀
碳酸型
侵蚀性CO2
含量(mg/L)
无腐蚀
弱腐蚀
中等腐蚀
强腐蚀
CO21.07
1.07≥HCO3->0.7
HCO3-≤0.7
0.44
强腐蚀
镁离子型
Mg2+含量(mg/L)
无腐蚀
弱腐蚀
中等腐蚀
强腐蚀
Mg2+5000
12.41
无腐蚀
表3.1-8
Kaleta水电站坝址区地下水对钢结构腐蚀性分析表
环境水对钢结构腐蚀性判别
PH值、(CL-+
SO42-)含量(mg/L)
弱腐蚀
中等腐蚀
强腐蚀
PH值3~11、(CL-+
SO42-)<500
6.8、189.38
弱腐蚀
PH值3~11、(CL-+
SO42-)≥500
PH值<3、(CL-+
SO42-)任何浓度
3.1.5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坝区岩质类型以灰黑色、深灰色辉绿岩为主,其次为灰白色、浅灰色砂页岩等。为研究岩石物理力学特性,坝区共完成室内岩块物理力学试验9组(见表3.1-9)。从表中可见,坝址区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与风化程度密切相关,并具有以下特征:
(1)物理性质指标:辉绿岩平均干密度2.93g/cm3;吸水率:0.19、凝灰岩的平均干密度1.73g/cm3;普通吸水率0.25。表明从微新至全强风化岩石的密度逐渐减小,吸水率、饱和吸水率逐渐增大。辉绿岩比凝灰岩岩石的密度逐渐减小,吸水率、饱和吸水率逐渐增大
(2)辉绿岩静变模量平均82×103MPa,凝灰岩的平均67.3×103MPa。表明辉绿岩比凝灰岩的弹性模量低。
(3)辉绿岩的纵波速度6095m/s,凝灰岩的纵波速度5304m/s;表明辉绿岩比凝灰岩的纵波速度高。
(4)辉绿岩的的湿抗压强度173MPa,凝灰岩的湿抗压强度140MPa,均属坚硬岩。表明辉绿岩比凝灰岩的湿抗压强度大。
(5)软化系数:辉绿岩为0.96,凝灰岩的0.58。表明辉绿岩比凝灰岩的软化系数逐渐高。
(6)三轴压缩强度:辉绿岩内聚力c为23.97MPa、内摩擦角φ为57.53°,凝灰岩的内聚力c为24.7MPa、内摩擦角φ为59.2°。由于凝灰岩的仅有一组数据,不具可比性。一般辉绿岩三轴压缩强度稍大于凝灰岩,数据偏差的原因一方面试验数据少,另一方面辉绿岩位于上部,存在风化卸荷影响,凝灰岩位于深部岩石较新鲜。
参照国内外已有类似工程的试验和时间,分析对比给出坝址区岩体和各类结构面的物理力学参数,见表3.1-11和3.1-12
表3.1-9
凯乐塔水电站坝址区岩石物理力学参数试验成果表
表3.1-10
凯乐塔水电站坝址区岩石物理力学参数建议指标表
表3.1-11
凯乐塔水电站坝区岩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表
岩性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
建议整体稳定坡比
干密度
岩体承载力
静变形
模量
泊松比
抗剪断强度
(岩体)
抗剪强度
(岩体)
抗剪断强度
(砼/岩体)
ρ
f0
E
μ
f′
c′
f
c
f′
c′
g/cm3
MPa
×103MPa
MPa
MPa
MPa
辉绿岩
2.93
6.5~8.5
80~100
0.27
1.2
1.5
0.75
0
1.00
1.0
1:0.3
凝灰岩
2.73
5.5~7.0
55~75
0.25
1.0
1.1
0.65
0
0.90
0.8
1:0.5
注:1.
当坡高大于30m应设马道,对局部不稳定块体应有处理措施。
2.
建议开挖坡比指一般岩体不加结构处理时整体稳定的坡比,当边坡稳定受特定结构面控制时应考虑结构面的倾角。
表3.1-12
凯乐塔水电站坝区结构面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表
性状类型
结构面特征
代表性结构面
抗剪断强度
抗剪强度
类型
亚类
f′
c′′(MPa)
f
c′(MPa)
刚性
结构面
A1
闭合
面平直粗糙,微—新,结合紧密,强度较高
微—新岩体内无蚀变的硬质节理裂隙(缓倾角裂隙)
0.7
0.2
0.6
0
A2
蚀变
面平直粗糙,微—新,结合紧密,面附绿泥石、绿帘石等构造蚀变矿物,强度中等
微—新岩体内构造蚀变的硬质节理裂隙
0.6
0.1
0.5
0
A3
张开
面平直粗糙,弱风化下段,无充填,无胶结,强度中等
弱风化下段岩体中较松弛的硬质节理裂隙
0.5
0
0.4
0
软弱
结构面
B1
岩块
岩屑型
面平直—起伏,粗糙,充填岩块、岩屑,无胶结
①风化带内的卸荷裂隙;
②
断层破碎带;
③
破碎的辉绿岩
0.5
0.1
0.4
0
B2
岩屑
夹泥型
面平直—起伏,稍粗糙,充填岩块、岩屑,局部夹泥,面附泥膜,无胶结
①风化带内岩屑充填的卸荷裂隙;
②
断层破碎带;
③
破碎的辉绿岩
0.35
0.05
0.3
0
B3
泥夹
岩屑型
面平直—起伏,光滑,充填岩块、岩屑、泥化糜棱岩、断层泥,泥连续分布,无胶结
断层破碎带
0.3
0.02
0.25
0
3.2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
3.2.1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应敬浩)
3.2.1.1坝基岩体工程地质分类
坝区岩质类型以灰黑色、深灰色辉绿岩为主,次有地下的凝灰岩等。微新花岗岩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b一般约为108~210MPa(表3.1-9),属坚硬岩;区内未见断层出露,节理统计显示:坝基部位共发育有4组节理(见节理玫瑰图3.1-2),其中有三组节理较为发育,大多平直闭合,延伸较长,一般在10m左右,个别节理面张开5~100cm不等,局部被后期侵入火山熔岩充填。
钻孔资料表明:区内岩体风化程度不强烈,强风化厚度仅有2m左右,但沿裂隙等结构面的带状风化十分明显,钻孔中垂直方向风化强度交替出现,节理发育部位RQD明显降低。根据坝基岩体的风化特征和构造发育情况,依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附录U之规定将岩体分为四个结构类型,见表3.2-1。
表3.2-1
凯乐塔水电站坝基岩体结构分类表
工程地质岩组
风化特征
RQD(%)
结构特征
结构分类
微、新鲜岩体
结构基本未变,有少量风化裂隙,仅节理面有渲染或略有变色。锤击声清脆。
85
岩体完整,呈巨块状,结构面不发育,间距大于1m。
整结构
弱风化岩体
结构部分破坏,节理面有次生矿物,风化裂隙发育。
65
岩体较完整,呈次块状,结构面中等发育、发育,间距一般50-30cm.
次块状结构
强风化岩体
岩石大部分变色,结构大部分破坏,矿物成份显著变化,风化裂隙很发育,岩体破碎,岩心呈块状。
30
岩体较破碎,结构面很发育,间距一般小于10cm。
碎裂结构
全风化岩体
呈砂土状,岩体结构已完全破坏,除石英外,大部分矿物蚀变为次生矿物,岩石变色强度很低。
0
呈散体状,物质组成主要为砂土夹少量碎石。
碎屑状结构
构破碎带
裂隙发育,岩体破碎,相对周围岩体有较多的的次生矿物和蚀变现象。
20-25
岩体破碎,具贯穿性张开节理,岩体呈岩块夹碎屑和泥质物,岩块间咬合力差。
碎块状结构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坝基岩体风化特征、结构面发育规律以及岩体物理力学试验和结构类型等资料,针对坝基部位的具体地质情况,不考虑分布较少的全风化岩体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岩石力学指标均采用同类岩性室内试验平均值。由于本次仅测试岩体的剪切波速,数据不能很好应用,因而采用体积节理数参与评分,强风化带参考把轴线其它孔资料。依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附录V的规定,坝基岩体工程地质分类成果见表3.3-2。
表3.2-2
坝基岩体质量分类
岩类
岩质类型
风化卸荷程度
岩体结构特征
岩体紧密程度
岩性
Rb(MPa)
岩体结构类型
间距(cm)
Jv
Vp(m/s)
Kv
嵌合度
Ⅱ
β辉绿岩
70~80
坚硬岩
微新、无卸荷
块状~次块状
30~100
5~7
>4500
0.6~0.75
紧密~较紧密
OS+c凝灰岩
块状
50~100
Ⅲ
β辉绿岩
40~80
坚硬岩~
中硬岩
弱风化、无卸荷
次块状~镶嵌
30~50
7~12
4000~4500
0.5~0.6
较紧密~中等紧密
OS+c凝灰岩
弱风化、无卸荷
块状~次块状
30~100
7~12
3500~4000
0.35~0.5
较松弛
Ⅳ
β辉绿岩
20~40
较软~
中硬岩
强风化、卸荷
块裂~碎裂
<30
10~20
1500~3500
0.1~0.35
松弛
OS+c凝灰岩
强风化、卸荷
块裂
10~30
>3500
较松弛
Ⅴ
β辉绿岩
<15
软岩
全风化、强卸荷
碎裂~散体
<10
>20
<1500
<0.1
松弛
破碎带(无胶结、松散)
碎裂
松弛
3.2.2坝基(肩)渗漏
坝址区岩体坚硬,节理裂隙较为发育,且节理延伸长、最长达100m,切层性好,厂房附近瀑布陡坎和ZK4号钻孔看:切层深度达15m左右,且几组节理节理间相互交错,多呈网格状分布,贯通性好。钻孔压水试验显示:在孔深21.05m~26.05m的辉绿岩试段,结构较完整,在压力达到0.38MPa时,最大流量为110.00
L/min,为强透水岩体。测算最大透水率达100Lu以上。右坝肩ZK01钻孔在孔深47.11m~52.11m时火山凝灰岩,结构破碎,在压力达到0.14MPa时,最大流量为109.5L/min,为强透水岩层,测算最大透水率达100Lu以上。从试验成果看:辉绿岩强透水试段占37.5%、中等透水占25%、弱透水无、微透水占37.5%,辉绿岩岩层平均透水率为41.55Lu。凝灰岩强透水试段占22%、中等透水占10%、弱透水无22%、微透水占46%,凝灰岩岩层平均透水率为31.52Lu,均属中等透水地层。
总体而言,坝基坝肩岩体均为中等透水地层,地层透水性表现在出露于地表的辉绿岩比下部凝灰岩透水性要高,就同一地层来说,岩层透水性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更多表现在受节理裂隙的控制,当钻孔未遇到节理时,表现为微透水或不透水性质,当遇到裂隙时则表现为强透水地层。因此,坝基、坝肩部位应采取必要的防渗处理措施防止节理发育带的绕坝渗漏。
3.2.2坝肩边坡稳定
ZK01钻孔资料显示:右坝肩溢洪道部位,上部凝灰岩全强风化厚度较大,垂直厚度达10余m,风化后的凝灰岩呈碎石土状、RQD值统计为0,其力学强度低、工程性质差,自然边坡稳定坡度10°左右,应注意该部位岩土体的变形问题和基础处理。
篇2:2020工程地质实习报告模板
20XX工程地质实习报告模板 本文关键词:实习报告,工程地质,模板,XX
20XX工程地质实习报告模板 本文简介:20XX工程地质实习报告模板[1]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我们对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掌握了关于工程地质与土力学中的基本知识,但是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为了更好点的认识地质现象,加深对其了解,我们20xx级土木工程专业在六月三号在刘传孝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我们的地质实
20XX工程地质实习报告模板 本文内容:
20XX工程地质实习报告模板[1]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我们对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掌握了关于工程地质与土力学中的基本知识,但是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为了更好点的认识地质现象,加深对其了解,我们20xx级土木工程专业在六月三号在刘传孝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我们的地质实习。
一、地质实习的目的
1、学会对岩石的肉眼判别
2、了解馒头山沉积岩的每一层的岩石组成及其颜色、厚度等
3、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4、用地质罗盘测量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
5、掌握褶皱的基本知识和判断背斜、向斜的能力
6、现场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
二、地质实习的过程
我们的实习分为两天(六月三、四号),六月三号实习地点是长清张夏镇满寿山和灵岩寺,
实习项目是满寿山的岩层构成和滑坡、断层现象,六月四号的实习地点是苏庄,实习项目是背斜构造和地质罗盘的实习,六月四号下午我们结束地质实习,返回学校。
三、实习的内容
1、认识满寿山的岩层
馒头山,海拔408米,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当地老百姓习惯称此山为“馍馍山”、“满寿山”,或者高雅的称为“曼寿山“。2003年,馒头山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当年又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馒头组主要由紫红色、黄绿色等杂色页岩及泥质、白云质灰岩组成。底部不整合于泰山杂岩的肉红色片麻状花岗岩之上。下部灰岩中含磁石结核和条带,上部页岩中具微细水平层理,中部页岩含有三叶虫化石~中华莱德利基虫。厚度119米。
在开始实习前,刘老师将此次实习分为三组-馒头组(十层)、毛庄组(六层)、徐庄组(五层)。
一、馒头组
第一层是由页岩组成,厚约两米,岩层呈现黄绿色,局部呈现灰色,风化程度非常的严重,裂隙发育大,我们在工程中应尽量避开
第二层是由石灰岩组成,该层岩石深入山体,厚约四米,岩石呈灰绿色,此处的裂隙极有可能发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应注意勘探。
第三层是页岩,厚约八米,岩石呈现黄绿色,局部呈现褐色
第四层是由页岩组成,厚约十三米,颜色显紫色
第五层是由石灰岩组成,厚度约六米,颜色呈现土黄色,裂隙发育轻微,有利于工程实施,
第六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四米,颜色呈现黄绿色。
第七层是由石灰岩组成,厚度约两米,颜色呈现绿色,空隙发育,石灰岩表面覆盖物为填充在裂隙中的杂质。
第八层为页岩,厚度约七米,颜色为紫红色风化程度比较大
第九层为石灰岩,厚度约两米,颜色为灰白色,纵向裂隙发育比较大,但是横向裂隙发育小,前度较高。
第十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五米,颜色呈鲜红色,由于该层位于山顶,所以此处岩石风化严重。
二、毛庄组
第一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四米,颜色为紫红色,页岩中含有云母
第二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为十三米,颜色呈现紫红色
第三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为四米,颜色为紫红色,由于该处地势高以及各种外力因素,使得该岩层水土流失严重,表面基本无植被覆盖
第四层:灰色鲕状石灰岩,厚零点八米。
第五层:灰色石灰岩,厚零点二米。
第六层:灰色鲕状石灰岩,厚零点三米。
二、
徐庄组
由于徐庄组地势陡峭,我们不能继续前行,所以未能近距离观察徐庄组的岩层组成。
2、认识滑坡与断层
下午我们到达灵岩寺附近,开始下午的实习,主要是认识滑坡,断层以及一块花岗岩。
首先老师将我们带到实习地点,指着远处的山体让我们找出断层的上盘,下盘,断层线,断层面以及滑坡体,然后详细讲解了该处滑坡和短层,在山路的一边同学们边听边记,最后老师带我们去看了一块花岗頒岩,三号的实习结束,
3、认识苏庄断层
六月四号,我们开始了第二天实习,首先是一处断层,这处断层比昨天的更有价值与意义,因为该处断层断距小,我们能看的很清楚上盘,下盘等,而且该处断层低。加深了对断层的认识。
4、地质罗盘的实习及背斜的判定
地质罗盘仪是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观察点的所在位置,测出任何
何一个观察面的空间位置(如岩层层面、褶皱轴面、断层面、节理面……等构造面的空间位置),以及测定火成岩的各种构造要素,矿体的产状。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伸方向。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背斜是褶皱的一种,为岩层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皱,经风化,剥蚀后露出地面的底层,分别向两侧成对称出现,老地层在中间,新地层在两侧,另外褶皱也包括向斜,其为岩层向下弯曲的槽型褶皱,经风化、剥蚀后,露出地面的地层分别向两侧成对称出现,新地层在中间,老地层在两侧。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连接、相间排列,常是多个连续出现。正常情况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皱的两种基本形式。
褶皱要素:褶皱要素是指褶皱的各个组成部分,主要有:核、翼、转折端、枢纽、轴迹、脊线和槽线、褶轴。
结束断层的实习,我们继续登山,开始褶曲的认识与实习,首先,老师将我们带到一个牙口让我们判断一下该处是向斜还是背斜,同学都说是向斜,老师说过一会就知道答案了,咱们慢慢的揭露它,然后我们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对地质罗盘进行了实习,同学们分组测量,我所测得岩石产状如下:走向NE35,倾向NE360,倾角45
。
在结束了罗盘的实习,我们继续上行,在途中老师不时停下给我们讲解背斜与向斜的判定方法,我们从中知道背斜与向斜不能简单通过直观的感觉来判断,就像这个山他就是一个背斜构造,虽然在途中非常像向斜,当我们走到最后一个山头的时候,结果就出来了,这就是一个背斜构造,是由于地质运动的时候,两侧受力不均造成背斜的一翼陡峭,而另一翼缓,所直观看上去容易造成错误判断。
在看完了,这个背斜构造后,
我们的实习全部结束,下午返校。
四、实习的结论
1、我们在实习过程中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缩小了书本与实际的差距
2、学会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测得岩层产状
3、掌握了背斜与向斜的基本判定
4、对断层与滑坡等地质现象有了进一步认识,理论联系实际。
5、了解了馒头山的岩层构造,对沉积岩有了更深的认识。
篇3:公路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公路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本文关键词:实习报告,工程地质,公路
公路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本文简介:公路工程地质实习报告班级:道桥ZG111学号:6613411121姓名:王起跃一.前言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我们对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掌握了关于工程地质与土力学中的基本知识,但是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为了更好点的认识地质现象,加深对其了解,我们11级道桥专业在
公路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本文内容:
公路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班级:道桥ZG111
学号:6613411121
姓名:王起跃
一.前言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我们对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掌握了关于工程地质与土力学中的基本知识,但是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为了更好点的认识地质现象,加深对其了解,我们11级道桥专业在道桥教研组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我们的地质实习。
二.地质实习的目的
1.
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2.
用地质罗盘测量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
3.
学会对岩石的肉眼判别。
4.
现场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
三.地质实习的意义
了解常见的地质现象,加深对书本的领会,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一些不良的地质现象及其治理方法。利用所学的知识付诸于实践。
四.实习地点
本溪地区
面积:8411平方公里
人口:156.7万
气候条件:中温带湿润气候区
地理位置:辽宁省中部偏东
东经123°34’~125°46’,北纬为40°49’~4
1°35’
五.实习内容
7月10日上午,路线:沈丹高铁西高浦大桥向大柳峪隧道口方向。今天一早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踏上了去实习的道路,虽然一路都下着雨但是感觉还是蛮好的,难得一次实习的机会,当然要好好把握,争取多学一些知识。我们沿着沈丹高铁西高浦大桥向大柳峪隧道口方向一路走来,来到了沈丹高铁正在建设的高架桥的下面。老师给我们讲解了高架桥的过程,还有为什么要在桥的下部留有孔。
我们接着走,来到了第一个目的地,老师在这里给我们讲解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地质罗盘仪是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观察点的所在位置,测出任何一个观察面的空间位置(如岩层层面、褶皱轴面、断层面、节理面……等构造面的空间位置),以及测定火成岩的各种构造要素,矿体的产状等。因此必须学会使用地质罗盘仪。
一、地质罗盘的结构:
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磁偏角的校正。
因为地磁的南、北两极与地理上的南北两极位置不完全相符,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不相重合,地球上任一点的磁北方向与该点的正北方向不一致,这两方向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地球上某点磁针北端偏于正北方向的东边叫做东偏,偏于西边称西偏。东偏为(+)西偏为(-)。
(一)目的物方位的测量
是测定目的物与测者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就是测定目的物的方位角(方位角是指从子午线顺时针方向到该测线的夹角)。
测量时放松制动螺丝,使对物觇板指向测物,即使罗盘北端对着目的物,南端靠着自己,进行瞄准,使目的物,对物觇板小孔,盖玻璃上的细丝,对目觇板小孔等连在一直线上,同时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待磁针静止时指北针所指度数即为所测目的物之方位角。(若指针一时静止不了,可读磁针摆动时最小度数的二分之一处,测量其它要素读数时亦同样)。
若用测量的对物觇板对着测者(此时罗盘南端对着目的物)进行瞄准时,指北针读数表示测者位于测物的什么方向,此时指南针所示读数才是目的物位于测者什么方向,与前者比较这是因为两次用罗盘瞄准测物时罗盘之南、北两端正好颠倒,故影响测物与测者的相对位置。
为了避免时而读指北针,时而读指南针,产生混淆,放应以对物觇板指着所求方向恒读指北针,此时所得读数即所求测物之方位角。
(二)岩层产状要素的测量
岩层的空间位置决定于其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测量岩层产状是野外地质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之一,必须熟练掌握。
1.岩层走向的测定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伸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
因为走向是代表一条直线的方向,它可以两边延伸,指南针或指北针所读数正是该直线之两端延伸方向,如NE30度与SW210度均可代表该岩层之走向。
2.岩层倾向的测定
图4—1—2岩层产状及其测量方法
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
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假若在岩层顶面上进行测量有因难,也可以在岩层底面上测量仍用对物觇板指向岩层倾斜方向,罗盘北端紧靠底面,读指北针即可,假若测量底面时读指北针受障碍时,则用罗盘南端紧靠岩层底面,读指南针亦可。
3.岩层倾角的测定
岩层倾角是岩层层面与假想水平面间的最大夹角,即真倾角,它是沿着岩层的真倾斜方向测量得到的,沿其它方向所测得的倾角是视倾角。视倾角恒小于真倾角,也就是说岩层层面上的真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真倾角,层面上视倾斜线与水平面之夹角为视倾角。野外分辨层面之真倾斜方向甚为重要它恒与走向垂直,此外可用小石于使之在层面上滚动或滴水使之在层面上流动,此滚动或流动之方向即为层面之真倾斜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直立,并以长边靠着岩层的真倾斜线,沿着层面左右移动罗盘,并用中指搬动罗盘底部之活动扳手,使测斜水准器水泡居中,读出悬锥中尖所指最大读数,即为岩层之真倾角。
岩层产状的记录方式通常采用下面的方式:
既方位角记录方式,如果测量出某一岩层走向为3100,倾向为2200,倾角350,则记录为NW3100/SW∠350或3100/SW∠350或2200∠350。
野外测量岩层产状时需要在岩层露头测量,不能在转石(滚石)上测量,因此要区分露头和滚石。区别露头和滚石,主要是多观察和追索并要善于判断。
测量岩层面的产状时,如果岩层凹凸不平,可把记录本平放在岩层上当作层面以便进行测量。
我们已经自己可以用地质罗盘来测量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沈丹高铁建设的现场。在这里我们采集了一块岩石,老师让我们自己回来鉴定。
闪长岩
中性浅成岩,其矿物成分与深成岩闪长岩相同。主要矿物为中性斜长石和普通角闪石。
具明显斑状结构,其斑晶多为斜长石和普通角闪石,偶见黑云母。岩石整体颜色多为灰及灰绿色。
7月12日,我们来到了关门山
1.
板岩
板岩可以作为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古代在盛产板岩的地区常用做瓦片。板岩中一般不含有矿物
一种浅变质岩。由粘土质、粉砂质沉积岩或中酸性凝灰质岩石、沉凝灰岩经轻微变质作用形成。黑色或灰黑色。岩性致密,板状劈理发育。在板面上常有少量绢云母等矿物,使板面微显绢丝光泽。没有明显的重结晶现象。显微镜下可见一些分布不均匀的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等矿物晶粒,但大部分为隐晶质的粘土矿物及碳质、铁质粉末。具变余结构和斑点状构造。常见类型有碳质板岩、钙质板岩、黑色板岩等;也可根据岩石的其他特点,如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分为空晶石板岩、斑点状板岩、粉砂质板岩、硅板岩等。板岩广泛分布于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的岩系中,如中国北方早元古宙滹沱群的豆村板岩,南方中晚元古宙的板溪群、昆阳群等内也有大量分布。可作建筑石材。
具板状构造得岩石为板岩。原岩主要是泥质岩、泥质粉砂岩和中酸性凝灰岩。重结晶不明显,镜下可见有泥质和部分绢云母、绿泥石、硅质,有时见少量得白云母、黑云母、石英等。具变余泥质结构。板岩是区域变质作用得低级产物,温度和均向压力都不高,主要受应力作用的影响。
2.河谷地貌
河谷地貌:河谷形态及河谷内各种地貌类型的总称
河谷:是河水所流经的线状延伸的凹地,由河水侵蚀冲刷而成。
形态组成:河谷主要包括谷坡和谷底两部分。谷坡是河谷两侧的斜坡,常有河流阶地发育。谷底比较平坦,
由河床和河漫滩组成。谷坡与谷底的交界处称为坡麓,谷坡上缘与高地面交界处称为谷肩或谷缘。
形成和发展:河谷是河流作用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有
3个途径。①下蚀作用加深河谷。河谷形成的最初阶段,水流侵蚀相对高起的地方,侵蚀下来的物质堆积在低洼地区,这两种作用不断地进行,使谷底愈来愈低平。②旁蚀作用促进谷坡剥蚀后退,使河谷拓宽。谷坡苞蚀后退的过程包括坡面上的片蚀作用、沟壑侵蚀作用、块体崩落运动以及支流的旁蚀作用等。③溯源侵蚀使河谷向上延伸,加长河谷;陆地抬升或海面下降使河流下蚀作用加强,延长河谷终端,加长河
河床谷底部分河水经常流动的地方称为河床。河床由于受侧向侵蚀作用而弯曲,经常改变河道位置,所以河床底部冲积物复杂多变,一般来说山区河流河床底部大多为坚硬岩石或大颗粒岩石、卵石以及由于侧面侵蚀带来的大量的细小颗粒。平原区河流的河床一般是由河流自身堆积的细颗粒物质组成,黄河就是一个例子。
河床分类河床按形态可分为顺直河床、弯曲河床、汊河型河床、游荡型河床。其中汊河型河床河身有宽窄变化,窄处为单一河槽,宽段河槽中发育沙洲、心滩,水流被洲、滩分成两支或多支。汊河与沙洲的发展与消亡不断更替,洲岸时分时合。随主流线移动和冲刷,常伴生规模不等的岸崩,会危及河堤安全和造成重大灾害。
实习的结论
1、我们在实习过程中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缩小了书本与实际的差距
2、学会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测得岩层产状,
3、掌握了背斜与向斜的基本判定
4,、对断层与滑坡等地质现象有了进一步认识,理论联系实际。
5,、了解了关门山的岩层构造,对沉积岩有了更深的认识
什么是隧道
隧道通常指用作地下通道的工程建筑物。
1970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召开的隧道会议综合了各种因素,对隧道所下的定义为:“以某种用途、在地面下用任何方法按规定形状和尺寸修筑的断面积大于2m2的洞室。
隧道分类比较明确的是按照隧道的用途来划分,主要有以下四种:
交通隧道、水工隧道、市政隧道、矿山隧道。
什么是桥梁
架设在江河湖海上,使车辆行人等能顺利通行的建筑物,称为桥。
桥梁一般由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和附属构造物组成,上部指主要承重结构和桥面系;下部结构包括桥台、桥墩和基础;附属构造物则指桥头搭板、锥形护坡、护岸、导流工程等。
桥梁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桥跨结构2、桥墩和桥台3、基础4、上部结构5、支座6、锥形护坡
什么是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一百一十九条
本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城市道路的结构组成
(一)路基
路基的断面型式有:填方路基;路堑;半填半挖路基。从材料上分,路基可分为土路基、石路基、土石路基三种。
(二)路面
绝大部分路面的结构是多层次的;按使用要求、受力状况、土基支承条件和自然因素影响程度的不同,在路基顶面采用不同规格和要求的材料分别铺设垫层、基层和面层等结构层。
1.面层
面层是直接同行车和大气相接触的层位,承受行车荷载引起的竖向力、水平力和冲击力的作用,同时又受降水的侵蚀作用和温度变化的影响。因此面层应具有较高的强度、刚度、耐磨、不透水和高低温稳定性,并且其表面层还应具有良好的平整度和粗糙度。面层可由一层或数层组成,高等级路面面层可划分为磨耗层、面层上层、面层下层,或称之为上(表)面层、中面层、下(底)面层。(1)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常用厚度和适宜层位见表1K411012。
(2)热拌、热铺的沥青碎石可用作双层式沥青面层的下层或单层式面层。作单层式面层时,应加铺沥青封层或磨耗层。沥青碎石的常用厚度为50~70mm。(3)沥青贯人式碎(砾)石可做面层或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下层。作面层时,应加铺沥青封层或磨耗层(4)沥青表面处治主要起防水层、磨耗层、防滑层或改善碎(砾)石路面的作用。常用厚度为15~3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