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全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日期:2021-01-30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全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本文关键词:水源地,饮用,全市,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全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本文简介:--------------------------------------------最新精品资料推荐-提供全程指导服务---------------------------------------------2014年全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情况汇报2014年全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情况汇报(201

全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本文内容:

--------------------------------------------最新精品资料推荐-提供全程指导服务---------------------------------------------

2014年全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2014年全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2014年6月14日)

今天,XX主任一行莅临XX市调研指导我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首先,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XX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情况做一简要汇报。一、XX市饮用水源地基本情况XX市现有XX水库、XXX三处供水水源和净水厂一座,XX水源地为当前XX市主要水源地,XX两处水源地为应急备用水源地。XX于2003年建成通水,水源为XX水,水源地保护区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XXX于2004年12月由建成通水,其水源为XX河地表水,水源地保护区总面积24平方公里;XX于2011年10月建成通水,水库总库容591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2543.896米,供水方式为双排暗管,输水管道总长55.33公里,设计流量0.8立方米/秒,实际供水人口40.9万人(XX市30.9万人,XX县14个乡镇10万人)。水库水源主要来自XX水,水源干净,卫生,水质好,因而被确定为市上的主要供水水源,原有的两个水源地仅作为应急备用水源地。二、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近年来,市上在水源地建设和保护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采取了很多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保护措施,加大对水源地的保护力度,确保了全市用水安全。(一)领导重视,宣传到位。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XX市2003年以前用水主要是XX地表水、泉水和地下水,为解决水源安全和水源不足问题,2003、2004年相继建成了XX水源地、XX水源地和XX市净水厂,水源水质有了很大改善。2011年,在州市人大代表多次建议、各级领导不断努力、社会各界的关心关注下建成了槐树关水源地并成功引入市区,使市上的水源水质又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市上正在借“XX”工程谋划在东区建设新水厂,以从根本上解决全市水量不足和水源安全问题。二是加强对水源地保护的组织领导。市上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规划、建设、环保、国土、水电、卫生、园林、供排水等单位为成员的水源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水源地保护的组织领导。三是加强宣传引导。一方面是通过新闻媒体播放宣传广告、水源地保护区设立宣传牌、深入水源地保护区内居民住户及企业工厂宣传等方式进行大力宣传。另一方面主要是利用水法宣传周、世界环境日等活动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广大群众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形成保护水源地的良好氛围。二、分区保护,加强检测。一是认真落实《水污染防治法》。二是实行分区保护。三是加强水质检测。三、强化监管,形成长效。一是在保护区内安装了在线监控设施,建成了监控平台,并派专人24小时巡逻守护。二是加强对水源地周边区域环境卫生保洁工作,防止各类污染物污染水源情况的发生。三是在一级保护区设置保护围网和车辆进出路障,严防闲杂人员进出水源地保护区,防止人为污染事故的发生。四是加强汛期值班,防止因汛情影响供水安全。五是对水源地、供水设施、供水管道等进行定期巡查,对发现的问题立即进行整改,确保供水安全。六是编制完成了《XX市饮用水源地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XX市饮用水源地安全保护应急预案》和《水厂液氯泄漏应急预案》,制定了《水源地巡查制度》、《水源地岗位管理职责》等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了饮用水源地保护风险防范体系、预测预警体系和应急预案体系,建立了部门及区域联动机制,水源地建设和保护长效工作机制基本形成。三、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市上在水源地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XX水源地存在潜在的污染源。主要是XX水源地的旅游开发和旅游经营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没有完全处理到位,加之保护区内村民产生的生活垃圾污水等,如不及早进行治理,长期存在下去将危及水源安全。二是XX饮用水水源地后续工程还没有全部完成,也没有建设水质监测站,影响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开展。三是长期来看,需要开辟新的水源地。建议:一是请XX积极推动从XX级层面加强对XX环境保护和XX水库的管理,控制旅游开发和旅游经营活动,消除污染隐患。二是尽快完成XX河水源地剩余工程,在XX水库设立水质监测站,为水源地建设和保护提供基础。三是积极推进“XX”工程,为XX市未来用水开辟新的水源。四是建议XX上加大对水源地保护和水厂建设方面的资金支持。以上汇报,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本-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4

/

4

篇2:能源地质学 考试重点总结

能源地质学 考试重点总结 本文关键词:地质学,能源,重点,考试

能源地质学 考试重点总结 本文简介:第一章沉积有机质的形成与聚集一、沉积有机质的三重属性(掌握)2、干酪根:不溶于有机溶剂的有机质浓缩物.沉积岩中有机质的含量大都在0.5~1.5%之间,生物遗体向沉积有机质转变分泥炭化作用和腐泥化作用3、腐植酸(HA)的定义:具有酸性、亲水性、吸附性和复杂多样结构的芳香性化合物。化合物稳定性序列(抗降

能源地质学 考试重点总结 本文内容:

第一章

沉积有机质的形成与聚集

一、沉积有机质的三重属性(掌握)

2、干酪根:不溶于有机溶剂的有机质浓缩物.

沉积岩中有机质的含量大都在0.5~1.5%之间,

生物遗体向沉积有机质转变分

泥炭化作用

腐泥化作用

3、腐植酸(HA)的定义:

具有酸性、亲水性、吸附性和复杂多样结构的芳香性化合物。

化合物稳定性序列(抗降解能力)

蛋白质90%

C1%

>95%

湿气(富气):

CH45%

16、油页岩:(又称油田页岩)

是一种高灰分(>40

)的固体可燃有机矿产,低温干馏可获得类似天然石油的页岩油。有机质含量较高,主要为腐泥质、腐殖质或混合型,其发热量一般>4.1868MJ/kg。国际煤岩学委员会会议确定,灰分产率≥50~90%,

液态烃产率达到45~250kg/t的页片状岩石,

称为油页岩。

第三章

沉积有机质的性质和利用

1)吸附性——吸附方式:物理吸附,范德华力。

吸附模型:单层吸附,多层吸附,容积充填理论

。吸附状态:过饱和,饱和,欠饱和

2)渗透性是指煤允许流体通过的性质。可分为

宏观裂隙

裂隙渗透率

紊流

绝对渗透率

分级

显微裂隙

裂隙渗透率

达西渗流

分类

单相渗透率

H2O、CH4

孔隙

基质渗透率

菲克扩散

双相渗透率

渗透率的各向异性:受裂隙发育的非均质性控制,一般垂向渗透率小于水平渗透率,面裂隙方向渗透率优势明显。

六、煤的化学工艺性质

1、煤的发热量

煤的发热量是指单位质量的煤完全燃烧所产生的全部热量,以符号Q表示。

2、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

粘结性—指煤粒(d<0.2mm)在隔绝空气受热后能否粘结其本身或惰性物质形成焦块的能力。

结焦性—指煤粒隔绝空气受热后能否生成优质焦炭

(焦炭强度和块度符合冶金焦的要求)的性质。

影响粘结性和结焦性的因素:影响煤粘结性和结焦性的因素有煤化程度、煤岩成分、煤的还原程度、风氧化程度、煤中矿物杂质的含量等。

七、

煤的可选性及评价方法

1、选煤选煤是利用煤与矿物杂质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设法除去或减少煤中的矿物杂质,把煤分成不同质量和规格的产品。

①重力选煤:跳汰洗煤(占60%),重介质洗煤(占23%)

②浮游选煤:利用煤与矸石表面湿润性的不同适于粒度<

0.5mm的粉煤(占14%

)

③特殊的选煤方法:如干选、静电选、磁选、摩擦选、风选、滚筒碎选、人工拣矸等(占3%)

2、煤可选性的评价方法—把矿物杂质从煤中分离出来以达到工业用煤要求的难易程度称煤的可选性。采煤样进行筛分和浮沉实验,并据其结构进行评价。极易选煤:±0.1邻近密度物出率<10%

、易选煤:

0~20%、中等可选煤:

20~30%

、难选煤:

30~40%、极难选煤:>40%

3、影响煤可选性的因素

煤中矿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数量及分布特点

煤岩组成

煤的粒度④

分选密度

第四章

沉积有机质的演化作用

一、

沉积有机质演化阶段

1、沉积有机质的完整演化历程包括:沉积作用、埋藏作用、风化作用

2、流体:无机流体和有机流体干气:泥炭~褐煤

阶段

3、天然气的形成经历

湿气:气煤~焦煤阶段

干气:贫煤~无烟煤阶段

4、生油门限或石油生成线:褐煤~长焰煤阶段生油死限或石油死亡线:焦煤阶段的初期

“生油窗”:生油门限与生油死限之间

二、

沉积有机质演化标志

1、物理、化学标志应具备的条件①

演化程度相同时,性质稳定或变异性较小;②

在沉积有机质中分布广泛,易于寻找;③

演化程度不同时,同种参数的演化幅度要足够大;

是沉积有机质的主要成分或重要成分,代表性较强;

面积要足够地大,便于观察测量

主要的参数类型

物理参数:Ro,max、

Ro,ran

Ro,m

化学参数:

Vdaf、Qdaf、

Mad

有机元素:

Cdaf、Hdaf、Odaf及其原子比(H/C和O/C)辅助参数:显微硬度、荧光参数以及某些光谱参数等

三、沉积有机质的演化产物

1、沉积固态有机质产物演化的总体规律

:①

某些原生显微组分消失,同时新生成了某些显微组分;②

肉眼可见的光泽逐渐增强,条带状结构趋于明显;③

显微组分的荧光性和透光性逐渐消失,反光性持续增强;④

孔隙性、吸附性等物理性质出现规律性演化;

4、表4-1

沉积有机质演化跃变的主要特征

5、、演化的地球化学机理:缩聚作用、降解作用

6、有机质演化的地质因素:

受热温度、受热时间、演化压力

演化时限:在某一温度段下演化发生进展的时间,亦称有效受热时间。

演化程度与时间为线性关系,但与温度之间表现为指数关系,因此温度是控制演化程度的关键因素;如果演化程度一定,则温度与时间互为补偿,即短时高温或长时低温可以达到同样的演化效果。

四、有机质演化的类型

1、深成演化作用:是在正常地热场条件下、埋藏深度不断加大的过程中进行的。

希尔特定律:沉积有机质的演化程度随埋深的加大而增高的现象。

2、岩浆热演化作用:是在异常高热地热场条件下发生的,系岩浆上涌带来的热流与正

常地热场背景的叠加作用

①区域岩浆热演化作用:起源于岩浆向地壳浅部

侵入,但岩浆体未能进入烃源原岩层。{1)等演化线或等演化面的产状往往与煤层的产状无关,只与岩浆侵入体的顶面形态基本一致;2)等演化带的宽度多窄于深成热演化作用,在水平分带

和垂向分带中都是如此;3)等演化线的展布方向往往与构造线方向不一致,表明浅部构造对区域岩浆热演化作用的控制作用相对较弱。

4)光学各向异性显微组分较为普遍,出现了镶嵌结构、似流变结构、裂解碳等各类新生光学结构5)次生气孔较为发育,尤其是在镜质组中普遍可见;

6)同生矿物受到较为强烈的改造,黄铁矿等的重结晶明显;7)与同演化程度的深成热演化沉积有机质相比,氢含量、挥发份产率、H/C等相对较低;8)蚀变矿化现象普遍存在,广泛发育热液脉体,

F、Cl、As等与岩浆期后热液有关的元素往往较为富集,特别是流体

包裹体,是一种良好的地质温度计和地质压力计。9)重磁异常:隐伏岩体的存在,正航磁异常}②岩浆接触热演化作用

岩浆接触热演化作用起源于岩浆与含沉积有机质岩系或有机质的近距离或直接接触{1)变质范围窄于深成热变质和区域岩浆热变质;

2)接触带上被烘烤成天然焦或石墨;

3)变质程度、变质带宽度随离岩体的距离而变化,且分带明显:4)出现热变组分和热变结构,各向异性质、小球体等镶嵌结构;5)煤的工艺性质发生变化,

;6)常有围岩蚀变现象,变质岩、变质结构

1、

沉积有机质的动力演化作用

摩擦热假说、机械化学假说、动力能假说

第五章

煤层和油气藏的形成和变化

一、沉积相概念

1沉积相-----沉积相是一定沉积环境下的沉积特征的综合

2、沉积环境: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构造条件、沉积介质的物理性质、沉积介质的地球化学条件

3、沉积相标志:岩性特征、古生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地球物理特征

4、相序递变:沉积相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连续变化。

沃尔索相律(相律连续性原理或相律递变规律):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发育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

二、沉积体系概述

1

沉积体系:具有统一物源、统一水流动体制、在成因上具有共生关系的沉积组合而成的巨大三维沉积体

2、体系域—沉积体—相—亚相—微相

构造层序—层序—小层序组—小层序—微层序

3、含能源资源的沉积体系

具能源资源的沉积盆地都是多种沉积体系复合充填的结果

“五史”:构造史、沉积史、埋藏史、热演化史、

生烃—运移史

古构造

古气候

古生物

古地理

含能源资源的沉积岩系,其围岩与化石燃料

矿产在成因上具有共生关系

含油岩系

含煤岩系

含气岩系

含油页岩岩系

4、含煤岩系——是一套在成因上有共生关系并含有煤层(或煤线)的沉积岩系。含煤岩系的顶底界不一定是同时的,有时是穿时的。

岩系的旋回结构——煤系沉积层序中有共生关系的岩性、岩相等特征有规律的重复交替现象。

三、冲积扇沉积体系——从山地峡谷向开阔平原转变地带上的一种河流沉积体系,呈扇形或半圆锥状、以粗粒碎屑占优势的堆积物。

特征:冲积扇是陆地上最靠近物源区的沉积体系,粒度粗,分选差,沉积速率高

类型:潮湿气候带

湿地扇或湿扇

裂谷带

断陷盆地

气候

构造

干旱气候带

旱地扇或干扇

走滑断裂

拉分盆地

1、(1)、湿地扇沉积特征

亚相:扇顶近源相、扇中中段相、扇尾远端相

特征:粒度、分选性、层理、泥石流、水流搬运、垂向结构

辫状河:水道浅、常见冲刷现象、水道呈辐射状分布

扇顶(泥石流、砾质坝、砾质辫、状河道);扇中(砾质和砂质辫状河道、砾质坝与砂质坝);扇尾(洪泛平原、砂质辫状河道、砂质坝)

(2)、扇三角洲——冲积扇直接进入水体在滨湖或滨海地带形成的粗碎屑扇状体

亚相:陆面冲积扇相、扇三角洲平原相、水下扇三角洲相

特征:水下部分的改造、重力流、沉积相组合复杂

2、冲积扇体系与能源资源

泥岩沼泽发育的位置

油、气储层,形成油气藏

铀矿资源

铀矿资源

地下水资源

四、河流沉积体系

—河流环境内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相组合。

1、河流沉积类型

2、河流沉积亚相

心滩

河漫滩

河道亚相

边滩

泛滥盆地亚相

河漫沼泽

河床滞留沉积

河漫湖泊

河岸亚相:

天然堤、决口扇

牛轭湖:废弃河道

3、主要河流沉积特征

1》辫状河的沉积特征

缺少明显的天然堤

洪泛沉积不发育

纵向砂坝

具各种类型的河道坝沉积

————

横向砂坝

心滩发育

侧向砂坝

2》曲流河的沉积特征:

(1)岩性(2)粒度概率曲线(3)沉积构造(4)C-M图(帕塞加图)5)生物化石(6)地球化学(7)地球物理特征(8)横向、垂向变化

3》网结河的沉积特征:

河道在平面上交织成网状,河道十分稳定,河道间发育河心岛或植被岛的河流。

河道坡度小,弯度多变,导致频繁的溢岸洪泛。湿地环境占60~90%,河道环境分布局限.

与河道沉积有关的相:河道相、决口扇相、天然堤相

与湿地有关的相

:湖泊相、沼泽相、泥炭沼泽相

4、河流沉积与能源资源:(1)冲积平原、岸后沼泽、

废弃河道、牛轭湖是泥炭沼泽发育的场所(2)河流沉积也有石油、天然气储集

五、湖泊沉积体系

1、特征(1)湖泊的碎屑沉积速度比海盆要快(2)湖水波浪的影响范围要小(3)湖泊对气候因素的影响反应较快

六、三角洲沉积体系

1、由于河流作用沉积在水体(海、湖)中的陆上和水下连续的沉积体,称为三角洲

七、滨浅海带沉积体系

1、滨海带一般指滨海平原的外缘一直到海水

浪基面以上的地带。

2、类型:陆源碎屑滨海带、碳酸盐滨海带

3、陆源碎屑滨海带沉积物的来源:沿岸流搬运的远方河流沉积物、向陆搬运的大陆架沉积物、局部的陆岬侵蚀产物、小的滨岸水系携带的沉积物

4、碳酸盐岩滨浅海带

1》、形成条件:

1)

具有温暖的浅水2)

具有清水环境3)

沉积物主要是生物化学成因的2》、沉积模式:1)

碳酸盐缓坡的沉积体系2)

碳酸盐陆架或镶边陆架沉积体系

5、碳酸盐缓坡的沉积体系与碳酸盐陆架或镶边陆架沉积体系的差别

1)前者表面的坡度极缓,后者则存在明显坡折;2)缓坡不存在生物礁;3)前者内坡相碳酸盐产率比后者台地顶部少;4)海平面略下降时,前者各相不会同时完全暴露,向海方向迁移;5)海泛发生时,前者缓慢淹没,泥炭沼泽发育,形成厚煤层

八、煤层的形成和煤层的特征

(一)煤层的形成

1、泥炭的堆积的条件

碎屑沉积物的注入贫乏

植物的大量繁殖

有机质的保存

2、补偿方式

过度补偿—沼泽水面上升速度

植物遗体的堆积速度

(二)煤层的结构、顶底板

1、煤层的结构

简单结构煤层

复杂结构煤层

2、煤层顶、底板

直接顶、伪顶,根土岩

岩石类型、封盖性、稳定性

九、煤厚和形态变化及其控制因素

1、泥炭沼泽基底不平

“顶平底不平”;

往往在含煤岩系的底部或下部的煤层,煤厚变化极为不规则;

基底古地形低洼处煤层增厚,向突起部位尖灭变薄,呈现超覆样式。2、沉积因素:(1)沉积体系(2)同沉积构造包括:基底断裂系

盆内次级同沉积褶皱和盆内同沉积断裂

3、煤层的冲蚀4、后期构造变动

5、岩浆侵入

6、岩溶作用造成的无煤陷落柱

十1、圈闭:

圈闭是地下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继续向前运移,并且使油气在其中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

储集层圈闭形成的必要条件

盖层遮挡条件(封闭条件)

2、油气藏:

油气藏是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油水(气、水)界面的油气聚集,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位。

3.

储集层:(1)

凡是能够存储和渗滤流体(油、气、水)

的岩层都可以称之为储集层。(2)储集层类型

碎屑岩储集层

岩石类型

碳酸盐岩储集层

其他岩类储集层

孔隙型储集层

裂隙型储集层

空间类型

溶洞-裂隙型储集层

孔隙-裂隙型储集层

孔隙-溶洞-裂隙型储集层

岩石类型

碳酸盐岩储集层

其他岩类储集层

孔隙型储集层

裂隙型储集层

(3)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两者的关系对于不同的岩石有所不同1)碎屑岩类和部分碎屑灰岩、生物灰岩

2)碳酸盐岩

4、生储盖组合类型

(1)旋回式组合

(2)侧变式组合

(3)混合式组合

十一、油气运移的驱动力(掌握)

1、构造运动力

2、水动力

3、浮力

4、毛细管力

5、地静压力

6、热动力

十二、

1、边水:围绕在油气藏溢出点以外的水。

2、底水:油气藏下部的水。

3、圈闭的成因分类:

构造圈闭

地层圈闭

岩性圈闭

混合圈闭

?

5、背斜油气藏的特征

(掌握)

油气主要来自盆地充填地层内部的生油层

油气藏含油面积的形态往往与背斜形态相似

油、水成环带状分布

油层压力的分布和等高线大致平行

?

6、断块油气藏的特征

在断层附近容易

形成高产油气区

油、气、水的分布格局比较复杂

油气的富集带常常是聚集于断层靠近油源的一侧

含油面积形状多和断块的形状相似

4、油藏、气藏、油气藏的分类(掌握)

礁块油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第六章

能源盆地

1、能源盆地:赋存有化石能源资源的盆地,出现于地壳区域构造格架的一定部位和其构造演化的

一定阶段。

2、沉积盆地:是地壳或岩石圈局部下沉和沉积物在其中不断填充过程中的一种地壳构造(赵重远,1988),一般有

一个或几个沉积中心,沉积物的发育特征明显受盆地的限制。

3、油气盆地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

:生、储

、盖

、运

聚、保

“五史”配置:沉积埋藏史、构造演化史、热演化史、生烃运移史、地下水活动史

“三场”演化:地应力场、流体场、温度场

4、

朱夏(1986)归纳的油气盆地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A.油气生成、聚集条件指标

物质基础

成熟度

③运移

保持

B.地质因素

沉积作用

沉降作用

应力场和应力条件

构造样式或形态

C.时间和控制因素

构造背景或构造环境

时间上的发展和演化③

热史、热体制或状况

5、能源资源聚集盆地的分类

6、煤盆地:(1、拗陷型聚煤盆地特点:

盆地的基底基本上为一连续界面或风化剥蚀间断面;

聚煤期地壳运动以宽缓开阔的波状隆起和拗陷为主;

边缘为构造活动带;

陆源区和含煤沉积区相对高差不大;

几何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或箕形;

沉降中心一般位于盆地的中部

;

旋回结构清晰

;

煤层发育比较广泛、稳定,易于对比

;

次级隆起和拗陷较发育,基底脆性断裂不发育

;

河道沉积构成盆地沉积体系的骨架(2、断陷型聚煤盆地特点:

基底为不整合构造一剥蚀面,或被先成断裂系所切割;

成盆期地壳运动以断裂运动为主,盆缘常存在主干断裂;

呈狭长几何形态,沿控制性断裂的展布方向延伸;

盆地的横剖面一般不对称;沉降中心靠近主盆缘断裂一侧;

常按一定方位和组合型式成群成带出现

盆地的充填序列一般为双层结构

含煤岩系的岩性岩相变化剧烈,对比困难

煤层组沿走向形成富煤带,沿倾向分岔、变薄、尖灭

同沉积隆起识别标志

沉积物厚度向同沉积隆起脊部显著变薄

沉积间断面频繁

沉积超覆现象明显,沉积剖面旋回结构不对称

岩性岩相发生明显变化

煤层底板根土岩比较发育

前陆盆地

位于褶皱山系前缘与毗邻克拉通之间的沉积盆地。挤压推覆构造作用是盆地形成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挤压挠曲作用和冲断体的叠覆荷载作用导致克拉通岩石圈发生强烈拗折,形成与褶皱带大体平行展布的沉积槽地。

拉分盆地:

在不连续的走滑断层或雁行排列的走滑断层之间,相互错动的部位或相互重叠的部位由于走向滑移引起横向拉张作用而产生的构造凹陷。

生储盖组合

1、盖层的定义

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封隔储集层,阻止其中的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2、盖层的封盖能力

盐岩、石膏层

>

泥质岩层

>渗透性较差的砂岩、石灰岩、铝土岩和煤层

3、盖层的封闭机理

(1)排替压力差/毛细管/薄膜封闭

(2)异常压力封闭

(3)烃浓度封闭

盆地的超覆扩张和退缩分化

盆地的侧向迁移

盆地反转

指原为隆起或沉降地区向相反方向的一种构造转化。

形式:正反转与负反转

篇3:能源地质学考试重点总结

能源地质学考试重点总结 本文关键词:地质学,能源,重点,考试

能源地质学考试重点总结 本文简介:第一章沉积有机质的形成与聚集一、沉积有机质的三重属性(掌握)2、干酪根:不溶于有机溶剂的有机质浓缩物.沉积岩中有机质的含量大都在0.5~1.5%之间,生物遗体向沉积有机质转变分泥炭化作用和腐泥化作用3、腐植酸(HA)的定义:具有酸性、亲水性、吸附性和复杂多样结构的芳香性化合物。化合物稳定性序列(抗降

能源地质学考试重点总结 本文内容:

第一章

沉积有机质的形成与聚集

一、沉积有机质的三重属性(掌握)

2、干酪根:不溶于有机溶剂的有机质浓缩物.

沉积岩中有机质的含量大都在0.5~1.5%之间,

生物遗体向沉积有机质转变分

泥炭化作用

腐泥化作用

3、腐植酸(HA)的定义:

具有酸性、亲水性、吸附性和复杂多样结构的芳香性化合物。

化合物稳定性序列(抗降解能力)

蛋白质90%

C1%

>95%

湿气(富气):

CH45%

16、油页岩:(又称油田页岩)

是一种高灰分(>40

)的固体可燃有机矿产,低温干馏可获得类似天然石油的页岩油。有机质含量较高,主要为腐泥质、腐殖质或混合型,其发热量一般>4.1868MJ/kg。国际煤岩学委员会会议确定,灰分产率≥50~90%,

液态烃产率达到45~250kg/t的页片状岩石,

称为油页岩。

第三章

沉积有机质的性质和利用

1)吸附性——吸附方式:物理吸附,范德华力。

吸附模型:单层吸附,多层吸附,容积充填理论

。吸附状态:过饱和,饱和,欠饱和

2)渗透性是指煤允许流体通过的性质。可分为

宏观裂隙

裂隙渗透率

紊流

绝对渗透率

分级

显微裂隙

裂隙渗透率

达西渗流

分类

单相渗透率

H2O、CH4

孔隙

基质渗透率

菲克扩散

双相渗透率

渗透率的各向异性:受裂隙发育的非均质性控制,一般垂向渗透率小于水平渗透率,面裂隙方向渗透率优势明显。

六、煤的化学工艺性质

1、煤的发热量

煤的发热量是指单位质量的煤完全燃烧所产生的全部热量,以符号Q表示。

2、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

粘结性—指煤粒(d<0.2mm)在隔绝空气受热后能否粘结其本身或惰性物质形成焦块的能力。

结焦性—指煤粒隔绝空气受热后能否生成优质焦炭

(焦炭强度和块度符合冶金焦的要求)的性质。

影响粘结性和结焦性的因素:影响煤粘结性和结焦性的因素有煤化程度、煤岩成分、煤的还原程度、风氧化程度、煤中矿物杂质的含量等。

七、

煤的可选性及评价方法

1、选煤选煤是利用煤与矿物杂质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设法除去或减少煤中的矿物杂质,把煤分成不同质量和规格的产品。

①重力选煤:跳汰洗煤(占60%),重介质洗煤(占23%)

②浮游选煤:利用煤与矸石表面湿润性的不同适于粒度<

0.5mm的粉煤(占14%

)

③特殊的选煤方法:如干选、静电选、磁选、摩擦选、风选、滚筒碎选、人工拣矸等(占3%)

2、煤可选性的评价方法—把矿物杂质从煤中分离出来以达到工业用煤要求的难易程度称煤的可选性。采煤样进行筛分和浮沉实验,并据其结构进行评价。极易选煤:±0.1邻近密度物出率<10%

、易选煤:

0~20%、中等可选煤:

20~30%

、难选煤:

30~40%、极难选煤:>40%

3、影响煤可选性的因素

煤中矿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数量及分布特点

煤岩组成

煤的粒度④

分选密度

第四章

沉积有机质的演化作用

一、

沉积有机质演化阶段

1、沉积有机质的完整演化历程包括:沉积作用、埋藏作用、风化作用

2、流体:无机流体和有机流体干气:泥炭~褐煤

阶段

3、天然气的形成经历

湿气:气煤~焦煤阶段

干气:贫煤~无烟煤阶段

4、生油门限或石油生成线:褐煤~长焰煤阶段生油死限或石油死亡线:焦煤阶段的初期

“生油窗”:生油门限与生油死限之间

二、

沉积有机质演化标志

1、物理、化学标志应具备的条件①

演化程度相同时,性质稳定或变异性较小;②

在沉积有机质中分布广泛,易于寻找;③

演化程度不同时,同种参数的演化幅度要足够大;

是沉积有机质的主要成分或重要成分,代表性较强;

面积要足够地大,便于观察测量

主要的参数类型

物理参数:Ro,max、

Ro,ran

Ro,m

化学参数:

Vdaf、Qdaf、

Mad

有机元素:

Cdaf、Hdaf、Odaf及其原子比(H/C和O/C)辅助参数:显微硬度、荧光参数以及某些光谱参数等

三、沉积有机质的演化产物

1、沉积固态有机质产物演化的总体规律

:①

某些原生显微组分消失,同时新生成了某些显微组分;②

肉眼可见的光泽逐渐增强,条带状结构趋于明显;③

显微组分的荧光性和透光性逐渐消失,反光性持续增强;④

孔隙性、吸附性等物理性质出现规律性演化;

4、表4-1

沉积有机质演化跃变的主要特征

5、、演化的地球化学机理:缩聚作用、降解作用

6、有机质演化的地质因素:

受热温度、受热时间、演化压力

演化时限:在某一温度段下演化发生进展的时间,亦称有效受热时间。

演化程度与时间为线性关系,但与温度之间表现为指数关系,因此温度是控制演化程度的关键因素;如果演化程度一定,则温度与时间互为补偿,即短时高温或长时低温可以达到同样的演化效果。

四、有机质演化的类型

1、深成演化作用:是在正常地热场条件下、埋藏深度不断加大的过程中进行的。

希尔特定律:沉积有机质的演化程度随埋深的加大而增高的现象。

2、岩浆热演化作用:是在异常高热地热场条件下发生的,系岩浆上涌带来的热流与正

常地热场背景的叠加作用

①区域岩浆热演化作用:起源于岩浆向地壳浅部

侵入,但岩浆体未能进入烃源原岩层。{1)等演化线或等演化面的产状往往与煤层的产状无关,只与岩浆侵入体的顶面形态基本一致;2)等演化带的宽度多窄于深成热演化作用,在水平分带

和垂向分带中都是如此;3)等演化线的展布方向往往与构造线方向不一致,表明浅部构造对区域岩浆热演化作用的控制作用相对较弱。

4)光学各向异性显微组分较为普遍,出现了镶嵌结构、似流变结构、裂解碳等各类新生光学结构5)次生气孔较为发育,尤其是在镜质组中普遍可见;

6)同生矿物受到较为强烈的改造,黄铁矿等的重结晶明显;7)与同演化程度的深成热演化沉积有机质相比,氢含量、挥发份产率、H/C等相对较低;8)蚀变矿化现象普遍存在,广泛发育热液脉体,

F、Cl、As等与岩浆期后热液有关的元素往往较为富集,特别是流体

包裹体,是一种良好的地质温度计和地质压力计。9)重磁异常:隐伏岩体的存在,正航磁异常}②岩浆接触热演化作用

岩浆接触热演化作用起源于岩浆与含沉积有机质岩系或有机质的近距离或直接接触{1)变质范围窄于深成热变质和区域岩浆热变质;

2)接触带上被烘烤成天然焦或石墨;

3)变质程度、变质带宽度随离岩体的距离而变化,且分带明显:4)出现热变组分和热变结构,各向异性质、小球体等镶嵌结构;5)煤的工艺性质发生变化,

;6)常有围岩蚀变现象,变质岩、变质结构

1、

沉积有机质的动力演化作用

摩擦热假说、机械化学假说、动力能假说

第五章

煤层和油气藏的形成和变化

一、沉积相概念

1沉积相-----沉积相是一定沉积环境下的沉积特征的综合

2、沉积环境: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构造条件、沉积介质的物理性质、沉积介质的地球化学条件

3、沉积相标志:岩性特征、古生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地球物理特征

4、相序递变:沉积相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连续变化。

沃尔索相律(相律连续性原理或相律递变规律):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发育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

二、沉积体系概述

1

沉积体系:具有统一物源、统一水流动体制、在成因上具有共生关系的沉积组合而成的巨大三维沉积体

2、体系域—沉积体—相—亚相—微相

构造层序—层序—小层序组—小层序—微层序

3、含能源资源的沉积体系

具能源资源的沉积盆地都是多种沉积体系复合充填的结果

“五史”:构造史、沉积史、埋藏史、热演化史、

生烃—运移史

古构造

古气候

古生物

古地理

含能源资源的沉积岩系,其围岩与化石燃料

矿产在成因上具有共生关系

含油岩系

含煤岩系

含气岩系

含油页岩岩系

4、含煤岩系——是一套在成因上有共生关系并含有煤层(或煤线)的沉积岩系。含煤岩系的顶底界不一定是同时的,有时是穿时的。

岩系的旋回结构——煤系沉积层序中有共生关系的岩性、岩相等特征有规律的重复交替现象。

三、冲积扇沉积体系——从山地峡谷向开阔平原转变地带上的一种河流沉积体系,呈扇形或半圆锥状、以粗粒碎屑占优势的堆积物。

特征:冲积扇是陆地上最靠近物源区的沉积体系,粒度粗,分选差,沉积速率高

类型:潮湿气候带

湿地扇或湿扇

裂谷带

断陷盆地

气候

构造

干旱气候带

旱地扇或干扇

走滑断裂

拉分盆地

1、(1)、湿地扇沉积特征

亚相:扇顶近源相、扇中中段相、扇尾远端相

特征:粒度、分选性、层理、泥石流、水流搬运、垂向结构

辫状河:水道浅、常见冲刷现象、水道呈辐射状分布

扇顶(泥石流、砾质坝、砾质辫、状河道);扇中(砾质和砂质辫状河道、砾质坝与砂质坝);扇尾(洪泛平原、砂质辫状河道、砂质坝)

(2)、扇三角洲——冲积扇直接进入水体在滨湖或滨海地带形成的粗碎屑扇状体

亚相:陆面冲积扇相、扇三角洲平原相、水下扇三角洲相

特征:水下部分的改造、重力流、沉积相组合复杂

2、冲积扇体系与能源资源

泥岩沼泽发育的位置

油、气储层,形成油气藏

铀矿资源

铀矿资源

地下水资源

四、河流沉积体系

—河流环境内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相组合。

1、河流沉积类型

2、河流沉积亚相

心滩

河漫滩

河道亚相

边滩

泛滥盆地亚相

河漫沼泽

河床滞留沉积

河漫湖泊

河岸亚相:

天然堤、决口扇

牛轭湖:废弃河道

3、主要河流沉积特征

1》辫状河的沉积特征

缺少明显的天然堤

洪泛沉积不发育

纵向砂坝

具各种类型的河道坝沉积

————

横向砂坝

心滩发育

侧向砂坝

2》曲流河的沉积特征:

(1)岩性(2)粒度概率曲线(3)沉积构造(4)C-M图(帕塞加图)5)生物化石(6)地球化学(7)地球物理特征(8)横向、垂向变化

3》网结河的沉积特征:

河道在平面上交织成网状,河道十分稳定,河道间发育河心岛或植被岛的河流。

河道坡度小,弯度多变,导致频繁的溢岸洪泛。湿地环境占60~90%,河道环境分布局限.

与河道沉积有关的相:河道相、决口扇相、天然堤相

与湿地有关的相

:湖泊相、沼泽相、泥炭沼泽相

4、河流沉积与能源资源:(1)冲积平原、岸后沼泽、

废弃河道、牛轭湖是泥炭沼泽发育的场所(2)河流沉积也有石油、天然气储集

五、湖泊沉积体系

1、特征(1)湖泊的碎屑沉积速度比海盆要快(2)湖水波浪的影响范围要小(3)湖泊对气候因素的影响反应较快

六、三角洲沉积体系

1、由于河流作用沉积在水体(海、湖)中的陆上和水下连续的沉积体,称为三角洲

七、滨浅海带沉积体系

1、滨海带一般指滨海平原的外缘一直到海水

浪基面以上的地带。

2、类型:陆源碎屑滨海带、碳酸盐滨海带

3、陆源碎屑滨海带沉积物的来源:沿岸流搬运的远方河流沉积物、向陆搬运的大陆架沉积物、局部的陆岬侵蚀产物、小的滨岸水系携带的沉积物

4、碳酸盐岩滨浅海带

1》、形成条件:

1)

具有温暖的浅水2)

具有清水环境3)

沉积物主要是生物化学成因的2》、沉积模式:1)

碳酸盐缓坡的沉积体系2)

碳酸盐陆架或镶边陆架沉积体系

5、碳酸盐缓坡的沉积体系与碳酸盐陆架或镶边陆架沉积体系的差别

1)前者表面的坡度极缓,后者则存在明显坡折;2)缓坡不存在生物礁;3)前者内坡相碳酸盐产率比后者台地顶部少;4)海平面略下降时,前者各相不会同时完全暴露,向海方向迁移;5)海泛发生时,前者缓慢淹没,泥炭沼泽发育,形成厚煤层

八、煤层的形成和煤层的特征

(一)煤层的形成

1、泥炭的堆积的条件

碎屑沉积物的注入贫乏

植物的大量繁殖

有机质的保存

2、补偿方式

过度补偿—沼泽水面上升速度

植物遗体的堆积速度

(二)煤层的结构、顶底板

1、煤层的结构

简单结构煤层

复杂结构煤层

2、煤层顶、底板

直接顶、伪顶,根土岩

岩石类型、封盖性、稳定性

九、煤厚和形态变化及其控制因素

1、泥炭沼泽基底不平

“顶平底不平”;

往往在含煤岩系的底部或下部的煤层,煤厚变化极为不规则;

基底古地形低洼处煤层增厚,向突起部位尖灭变薄,呈现超覆样式。2、沉积因素:(1)沉积体系(2)同沉积构造包括:基底断裂系

盆内次级同沉积褶皱和盆内同沉积断裂

3、煤层的冲蚀4、后期构造变动

5、岩浆侵入

6、岩溶作用造成的无煤陷落柱

十1、圈闭:

圈闭是地下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继续向前运移,并且使油气在其中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

储集层圈闭形成的必要条件

盖层遮挡条件(封闭条件)

2、油气藏:

油气藏是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油水(气、水)界面的油气聚集,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位。

3.

储集层:(1)

凡是能够存储和渗滤流体(油、气、水)

的岩层都可以称之为储集层。(2)储集层类型

碎屑岩储集层

岩石类型

碳酸盐岩储集层

其他岩类储集层

孔隙型储集层

裂隙型储集层

空间类型

溶洞-裂隙型储集层

孔隙-裂隙型储集层

孔隙-溶洞-裂隙型储集层

岩石类型

碳酸盐岩储集层

其他岩类储集层

孔隙型储集层

裂隙型储集层

(3)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两者的关系对于不同的岩石有所不同1)碎屑岩类和部分碎屑灰岩、生物灰岩

2)碳酸盐岩

4、生储盖组合类型

(1)旋回式组合

(2)侧变式组合

(3)混合式组合

十一、油气运移的驱动力(掌握)

1、构造运动力

2、水动力

3、浮力

4、毛细管力

5、地静压力

6、热动力

十二、

1、边水:围绕在油气藏溢出点以外的水。

2、底水:油气藏下部的水。

3、圈闭的成因分类:

构造圈闭

地层圈闭

岩性圈闭

混合圈闭

?

5、背斜油气藏的特征

(掌握)

油气主要来自盆地充填地层内部的生油层

油气藏含油面积的形态往往与背斜形态相似

油、水成环带状分布

油层压力的分布和等高线大致平行

?

6、断块油气藏的特征

在断层附近容易

形成高产油气区

油、气、水的分布格局比较复杂

油气的富集带常常是聚集于断层靠近油源的一侧

含油面积形状多和断块的形状相似

4、油藏、气藏、油气藏的分类(掌握)

礁块油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气藏

第六章

能源盆地

1、能源盆地:赋存有化石能源资源的盆地,出现于地壳区域构造格架的一定部位和其构造演化的

一定阶段。

2、沉积盆地:是地壳或岩石圈局部下沉和沉积物在其中不断填充过程中的一种地壳构造(赵重远,1988),一般有

一个或几个沉积中心,沉积物的发育特征明显受盆地的限制。

3、油气盆地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

:生、储

、盖

、运

聚、保

“五史”配置:沉积埋藏史、构造演化史、热演化史、生烃运移史、地下水活动史

“三场”演化:地应力场、流体场、温度场

4、

朱夏(1986)归纳的油气盆地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A.油气生成、聚集条件指标

物质基础

成熟度

③运移

保持

B.地质因素

沉积作用

沉降作用

应力场和应力条件

构造样式或形态

C.时间和控制因素

构造背景或构造环境

时间上的发展和演化③

热史、热体制或状况

5、能源资源聚集盆地的分类

6、煤盆地:(1、拗陷型聚煤盆地特点:

盆地的基底基本上为一连续界面或风化剥蚀间断面;

聚煤期地壳运动以宽缓开阔的波状隆起和拗陷为主;

边缘为构造活动带;

陆源区和含煤沉积区相对高差不大;

几何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或箕形;

沉降中心一般位于盆地的中部

;

旋回结构清晰

;

煤层发育比较广泛、稳定,易于对比

;

次级隆起和拗陷较发育,基底脆性断裂不发育

;

河道沉积构成盆地沉积体系的骨架(2、断陷型聚煤盆地特点:

基底为不整合构造一剥蚀面,或被先成断裂系所切割;

成盆期地壳运动以断裂运动为主,盆缘常存在主干断裂;

呈狭长几何形态,沿控制性断裂的展布方向延伸;

盆地的横剖面一般不对称;沉降中心靠近主盆缘断裂一侧;

常按一定方位和组合型式成群成带出现

盆地的充填序列一般为双层结构

含煤岩系的岩性岩相变化剧烈,对比困难

煤层组沿走向形成富煤带,沿倾向分岔、变薄、尖灭

同沉积隆起识别标志

沉积物厚度向同沉积隆起脊部显著变薄

沉积间断面频繁

沉积超覆现象明显,沉积剖面旋回结构不对称

岩性岩相发生明显变化

煤层底板根土岩比较发育

前陆盆地

位于褶皱山系前缘与毗邻克拉通之间的沉积盆地。挤压推覆构造作用是盆地形成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挤压挠曲作用和冲断体的叠覆荷载作用导致克拉通岩石圈发生强烈拗折,形成与褶皱带大体平行展布的沉积槽地。

拉分盆地:

在不连续的走滑断层或雁行排列的走滑断层之间,相互错动的部位或相互重叠的部位由于走向滑移引起横向拉张作用而产生的构造凹陷。

生储盖组合

1、盖层的定义

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封隔储集层,阻止其中的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2、盖层的封盖能力

盐岩、石膏层

>

泥质岩层

>渗透性较差的砂岩、石灰岩、铝土岩和煤层

3、盖层的封闭机理

(1)排替压力差/毛细管/薄膜封闭

(2)异常压力封闭

(3)烃浓度封闭

盆地的超覆扩张和退缩分化

盆地的侧向迁移

盆地反转

指原为隆起或沉降地区向相反方向的一种构造转化。

形式:正反转与负反转

    以上《全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情况汇报》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全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全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情况汇报》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