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混合斜井矿井水文地质划分报告

日期:2021-02-13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混合斜井矿井水文地质划分报告 本文关键词:斜井,水文地质,矿井,划分,混合

混合斜井矿井水文地质划分报告 本文简介:明鑫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混合斜井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矿长:任丛平总工程师:鲍永胜技术科长:李乔编制:李乔编制时间:2014年7月目录附图1、地形地质图1:20002、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1:50003、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4、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1:20005、矿井等水位线图(西区)1:20006、

混合斜井矿井水文地质划分报告 本文内容:

明鑫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混合斜井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长:任丛平

总工程师:鲍永胜

技术科长:李

制:李

编制时间:2014年7月

附图

1、地形地质图

1:2000

2、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

1:5000

3、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

4、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

1:2000

5、矿井等水位线图(西区)

1:2000

6、水量与时间变化曲线图

附表:

1、地下水位参数表

2011年1—12月水文观测成果表

第一章

第一节

矿井基本情况

一、交通位置

明鑫公司混合斜井位于巴里坤县石炭窑煤田(矿区)东部,行政区划属巴里坤县博尔羌吉镇管辖,距巴里坤县城西北93km,距哈密市西北230km。西邻兵团农十三师红山煤矿,东邻明鑫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二号立井。其中心地理坐标东径92°28′16″,北纬44°07′15″。

巴里坤县城至博尔羌吉镇的二级柏油公路经煤矿通过,交通较为方便。详见交通位置图图1-1-1。

二、地形地貌

石炭窑矿区位于天山东段北侧,属山间盆地型准丘陵地貌,海拔+1600m~+1750m,地势东高西低,中间基本为较平坦戈壁,系第四系洪积、风积型砂砾层,无植被或零星植被,矿区外南部为高山区,北部为低山丘陵区。

三、气象

矿区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其气候特点是常年少雨、多风、干燥,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8℃,最高气温40.3℃,最低气温-28.5℃,一般温差在30℃左右,冬季寒冷,气候干燥,年均降水量199mm,平均蒸发量1716mm,最大积雪深度500mm。年平均风速5.9m/s,最大风速27m/s,最多风向为西风。封冻期由当年的10月上旬至次年的3月底,冻士深度1.5~1.7m。

图1-1-1

交通位置图

四、水文

井田内及其附近无地下水露头和地表水体。

五、地震

井田所在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峰值0.10g

六、矿区经济概况

巴里坤古称蒲类是丝绸之路北新道上的孔道,素有“古牧国和文化重镇”之称,曾是新疆的“三大商都”,“八大名城”之一,享有“东疆粮仓”之誉,巴里坤地处新疆东北部,位于天山和阿勒泰山东余脉之间,属哈密地区管辖,东邻伊吾县,南接哈密市,西连木垒县,北以阿勒泰山为界与蒙古共和国戈壁阿勒泰省接壤,总面积3.8万km2,总人口10.8万,有汉、哈萨克、维吾尔、蒙古等14个民族,少数民族以哈萨克族为主,其中哈萨克族占总人口的22.83%,汉族占总人口的74.27%,维吾尔族占总人口的2.37%,蒙古族占总人口的0.93%,其他民族占总人口的0.6%。县辖1区(萨尔乔克)、2镇(巴里坤、博尔羌吉)、10乡、1场,并驻有兵团红星一牧场、红山农场和新疆军区伊吾军马场。

巴里坤县正由牧业县、资源县向牧业强县、矿业强县转变。

七、矿区水源、电源

矿井供水水源:现水源地在矿区内打了一口水井,井深9m,水量300~400m3/d,水质尚佳,化验结果显示,可以饮用,能满足工业用水及民用水。

矿井现有一回LGJ-150

10kV

架空输电线路接自博尔羌吉35kV变电所,位于矿井南方,距本矿井约1.0km左右,本矿新建一回路电源引自新建的红鑫35kV变电所10kV母线段,电源线路长1.0km,导线为LGJ-150。电源可靠。

第二章

地质概况

第一节

煤炭资源和地质条件

一、井田地层

明鑫公司混合斜井地表被第四系广为覆盖,仅在局部地区有少量基岩出露。与井巷工程揭露的地层分别划分为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与三工河组。

1、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

该组按岩性组合和含煤特征,可细分为上、中、下岩性段。受石炭窑走向逆断层(F5)破坏,中段地层从明鑫2号井西翼180m处尖灭。

(1)下段(J1b1)

该段地层主要岩性为灰色粉砂岩、细砂岩、砂质泥岩组成,具水平层理和微波状层理,含植物化石碎片,夹菱铁矿透镜体,底部含A1、A2、A3三层煤,其中A1、A3煤层为局部可采,A2为全区可采煤层,该段地层厚度约106m。

(2)中段(J1b2)

该段地层主要岩性由淡黄色至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细砂岩、黑色的炭质泥岩组成,含黄铁矿,共含有B1、B2、B3、B4四层煤,受F5号逆断层影响,该段煤层仅在明鑫混合斜井以西的范围可采(南Ⅳ线以西),该段地层厚度大约90~170m。

(3)上段(J1b3)

该段为八道湾组主要含煤段,主要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灰白色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与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互层夹含炭泥岩,煤层、泥岩、粉砂岩中可见水平层理,含植物化石碎片,含煤九层,煤层编号为C1、C2、C3、C4、C5、C6、C7、C8、C9,大部分为可采煤层,该段地层总厚为90~130m。

2、下侏罗统三工河组(J1s)

该组地层主要岩性为灰绿色厚层状砾岩、砂砾岩及薄层状细砂岩,偶夹极薄炭质泥岩与砂质泥岩。未见顶,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地层厚度大于294m。

3、第四系(Q4)

较广泛地分布在盆地之中,为现代河床冲积、洪积、风积砂砾石层,褐灰色、灰白色、浅灰色砾石及砂混杂堆积,砾石成分主要由砂岩、烧变岩、岩浆岩及少量变质岩,砾径0.06~0.2m,分选差,磨圆为次棱角~圆状,无胶结,厚度0~5m。

二、井田构造

1、褶皱

明鑫混合斜井含煤地层位于石炭窑复向斜的西南翼,受其次级向斜西南翼控制,呈向北倾的单斜构造。地层傾角介于55°~75°,走向上自西向东略陡,倾向上深部较浅部变缓。局部地段受F5断层影响,地层产状变化较大。

2、断层

石炭窑逆断层(F5)为东西走向,向北倾斜,傾角55°~75o,在井田内沿B煤组展布,在Ⅻ线1202孔、ⅩⅩ线2002孔、ⅩⅢ线1302孔、南Ⅳ-1孔、南Ⅳ-2孔、南Ⅳ-3孔内被控制,F5断层面在走向方向上的弯曲,使得断层下盘的B组煤在XIII线以西、走向上两次错断。在该矿井西翼XⅢ与M2之间造成+1200m标高以上B组煤的部分缺失。在M2线以东1350m水平以下全部缺失。该断层对B组煤破坏较大,B组煤在明鑫2号立井西翼180m处尖灭,F5断层对A组煤和C组煤的影响较小。

综上所述,明鑫混合斜井矿界内,其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构造类型。

三、岩浆岩

由于岩浆侵入活动远在成煤之前,因而中新生代地层中未见岩浆岩侵入。对煤层无影响。

四、煤层

井田位于向斜的南翼,其地层走向为NE60°(SW240°)左右,傾角55°~75°,区内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八道湾组(J1b),含煤地层总厚度708.15~421.59m,地层平均厚度约465m,共见煤层15层(多以复煤层为主),其中可采(局部可采)煤层13层,不可采煤层2层。煤层最大总厚度64.65m,煤层平均总厚度48.67m,可采煤层最大总厚度54.62m,平均总厚度44.65m,平均有益厚度4.42m,含煤系数约11%。各煤层按其间距共分三个煤组,分别为A煤组、B煤组、C煤组。井田内A组煤共含煤2层,编号为A2、A3;B组煤共含煤4层,编号为B1、B2、B3、B4;C组煤共含煤9层,编号为C1、C2、C3、C4、C5、C6、C7、C8、C9。A2、B1、B2、B3、C3、C4、C5、C6为全区可采煤层,B4、C1、C2、C7、C9为局部可采煤层。

五、可采煤层

明鑫混合斜井全区可采煤层7层(A2、B1、B2、C3、C4、C5、C6),大部可采煤层6层(B3、C1、C2、C7、C8、C9),局部可采2层(A3、B4),自下而上分别编为A2、A3、B1、B2、B3、B4、C1、C2、C3、C4、C5、C6、C7、C8、C9。在+1500m水平东翼采区,B1至B4四个煤层已基本合为一层,相互层间距为0.2~1.2m之间,四层煤总厚度平均为24.72m,可采用水平分段综采放顶煤采煤方法。而西翼煤层间距较大,为3~10m左右,采用小阶段液压支架放顶煤采煤方法。各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分述如下:

1、A2煤层

为全区可采煤层,可采厚度1.29~2.52m,平均可采厚度2.01m。属中厚煤层,结构较简单,含有0~1层夹矸。属较稳定煤层。下距A1煤层(不可采煤层)间距9.3~10.85m,平均间距10.08m。顶板岩性以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底板岩性以泥质粉砂岩为主。改扩建后开采上限为+1500m标高。煤层由西至东逐渐增厚,最厚为2.52m,为F5断层的下盘煤。煤层厚度变化不大。

2、A3煤层

为局部可采煤层,可采厚度1.67~2.23m,平均可采厚度2.04m。属中厚煤层,结构较简单,含有0~1层夹矸。为不稳定煤层。下距A2号煤层间距6.07~15.79m,平均间距10.77m。顶板岩性以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底板岩性以泥岩、粉砂岩为主。改扩建后开采上限为+1500m标高。

3、B1煤层

为大部分可采煤层,可采厚度1.53~2.12m,平均可采厚度1.82m。属中厚煤层,结构较简单,含有0~1层夹矸。属较稳定煤层。下距A3号煤层间距0.2~236.51m,平均间距105.53m。顶板岩性以粉砂岩、泥质砂岩为主,底板岩性以粉砂岩为主。改扩建后开采上限为+1500m标高。该层在20线的2002号孔与南Ⅶ-1号孔之间赋存,在南Ⅳ排线以东缺夫。煤层厚度变化较大,上盘煤分布于井田东部,层厚为1.53~2.12m,下盘煤层分布于矿区西部,厚度较小为1.23~1.91m,煤层中含夹矸0~1层结构简单。

4、B2煤层

为全区可采煤层,可采厚度1.23~6.13m,平均可采厚度1.87m。属中厚煤层,结构较复杂,含有0~3层夹矸。属较稳定煤层。下距B1号煤层间距0.56~6.76m,平均间距2.80m。顶板岩性以粉砂岩为主,底板岩性以粉砂岩、砂质泥为主。

5、B3煤层

为大部分可采煤层,可采厚度3.12~7.40m,平均可采厚度5.05m。属中厚煤层,结构较复杂,含有0~1层夹矸。属较稳定煤层。下距B2号煤层间距0.25~5.25m,平均间距1.56m。顶板岩性以粉砂岩为主,底板岩性以粉砂岩、砂质泥为主。

6、B4煤层

为局部可采煤层,可采厚度1.54~6.92m,平均可采厚度3.27m。属中厚煤层,结构较简单,含有0~2层夹矸。属不稳定煤层。下距B3号煤层间距0.66~4.41m,平均间距2.11m。顶板岩性以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底板岩性以泥质粉砂岩主。在井田范围内,该组煤层缺失在南Ⅳ、南Ⅶ、ⅩⅢ线之间,只出露于矿区西部为F5下盘煤,煤层厚度变化不大。

7、C1煤层

为大部分可采煤层,可采厚度0.21~1.95m,平均可采厚度0.62m。属薄煤层,结构较简单,含有0~1层夹矸。属不稳定煤层。下距B4号煤层间距38.8~182.18m,平均间距108.72m。顶板岩性以泥质粉砂岩为主,底板岩性以粉砂岩、泥岩为主。在井田的西部边界+1400m标高以上被F5断层断失。煤层厚度变化不大。

8、C2煤层

为大部分可采煤层,可采厚度0.33~1.24m,平均可采厚度0.58m。属薄煤层,结构较简单,无夹矸。属较稳定煤层。下距C1煤层间距8.71~19.05m,平均间距12.02m。顶板岩性以泥质粉砂岩为主,底板岩性以粉砂岩、泥岩为主。在井田的西部边界+1400m标高以上被F5断层断失。煤层厚度变化不大。

9、C3煤层

为全区可采煤层,可采厚度1.44~6.12m,平均可采厚度4.38m。属厚煤层,结构较简单,无夹矸。属较稳定煤层。下距C2煤层间距3.05~29.64m,平均间距12.27m。顶板岩性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底板岩性以泥质砂岩、泥岩为主。

10、C4煤层

为全区可采煤层,可采厚度2.84~9.09m,平均可采厚度5.21m。属厚煤层,结构较复杂,含有0~3层夹矸。属稳定煤层。下距C3煤层间距9.29~23.92m,平均间距14.26m。顶板岩性以泥质粉砂岩为主,底板岩性以粉砂岩、泥岩为主。

11、C5煤层

为全区可采煤层,可采厚度1.4~6.94m,平均可采厚度3.69m。属厚煤层,结构较简单,含有0~2层夹矸。属稳定煤层。下距C4煤层间距9.34~22.41m,平均间距14.33m。顶板岩性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底板岩性以泥质粉砂岩为主。

12、C6煤层

为全区可采煤层,可采厚度1.67~4.95m,平均可采厚度3.39m。属厚煤层,结构较简单,含有0~2层夹矸。属稳定煤层。下距C5煤层间距5.03~13.54m,平均间距8.66m。顶板岩性以粉砂岩、砂质泥岩为主,底板岩性以泥岩、粉砂岩为主。改扩建后开采上限为+1500m标高。

13、C7煤层

为大部分可采煤层,厚度0.23~1.46m,平均可采厚度0.65m。属薄煤层,结构较简单,无夹矸。属不稳定煤层。下距C6煤层间距4.0~40.49m,平均间距14.64m。顶板岩性以粉砂岩为主,底板岩性以泥质粉砂岩为主。改扩建后开采上限为+1500m标高。

14、C8煤层

为大部分可采煤层,厚度0.41~2.14m,平均可采厚度1.16m。属薄煤层,结构较简单,无夹矸。属不稳定煤层。下距C7煤层间距10.91~30.79m,平均间距18.93m。顶板岩性以中砂岩、细砂岩为主,底板岩性以泥岩、粉砂岩为主。改扩建后开采上限为+1500m标高。

15、C9煤层

为大部分可采煤层,厚度0.21~3.23m,平均可采厚度1.09m。属薄煤层,结构较简单,无夹矸。属不稳定煤层。下距C8煤层间距14.34~65.87m,平均间距39.75m。顶板岩性以中砂岩、粉砂岩为主,底板岩性以砂质泥岩、粉砂岩为主。改扩建后开采上限为+1500m标高。

可采煤层特征情况详见表1-2-1。

井田煤层特征表

表1-2-1

煤层

编号

煤层可采厚度

夹矸

层数

煤层

结构

煤层

稳定性

(可采点)

煤层间距、顶底板岩性

最小~最大

平均厚度(点)

最小~最大

平均距离(点)

顶板岩性

底板岩性

C9

0.21~3.23

1.09(12)

0

简单

大部可采

不稳定

14.34~65.87

39.75(12)

中砂岩、粉砂岩

砂泥岩、粉砂岩

C8

0.41~2.14

1.16(11)

0

简单

大部可采

不稳定

10.91~30.79

18.93(11)

中细粒砂岩、

泥岩、粉砂岩

C7

0.23~1.46

0.65(8)

0

简单

大部可采

不稳定

4.0~40.49

14.64(8)

粉砂岩

粉砂质泥岩

C6

1.67~4.95

3.39(15)

0~2

较简单

全区可采

较稳定

5.03~13.54

8.66(15)

粉砂岩、砂泥岩

泥岩、粉砂岩

C5

1.40~6.94

3.69(15)

0~2

较简单

全区可采

稳定

9.34~22.41

14.33(15)

粉砂岩、细砂岩

泥质粉砂岩

C4

2.84~9.09

5.21(20)

0~3

较复杂

全区可采

稳定

9.29~23.92

14.26(20)

泥质粉砂岩

粉砂岩、泥岩

C3

1.44~6.12

4.38(21)

0

简单

全区可采

稳定

3.05~29.64

12.27(21)

细砂岩、粉砂岩

砂泥岩、粉砂岩

C2

0.33~1.24

0.58(19)

0

简单

大部可采

较稳定

8.71~19.05

12.02(19)

粉砂岩、细砂岩

泥质粉砂岩

C1

0.21~1.95

0.62(20)

0~1

简单

大部可采

不稳定

38.8~182.18

108.72(20)

泥质粉砂岩

粉砂岩、泥岩

B4

1.54~6.92

3.27(5)

0~2

较简单

局部可采

不稳定

0.66~4.41

2.11(5)

粉砂岩、细砂岩

泥质粉砂岩

B3

3.12~7.40

5.05(10)

0~1

简单

大部可采

较稳定

0.25~5.25

1.56(10)

粉砂岩、砂泥岩

泥岩、粉砂岩

B2

1.23~6.13

1.87(9)

0~3

较复杂

全区可采

较稳定

0.56~6.76

2.80(9)

粉砂岩

粉砂岩、砂泥岩

B1

1.53~4.12

1.82(7)

0~1

简单

大部可采

较稳定

0.2~236.51

105.53(7)

粉砂岩、砂泥岩

粉砂岩

A3

1.67~2.23

2.04(4)

0~1

简单

局部可采

不稳定

6.07~15.49

10.77(4)

粉砂岩、砂泥岩

泥岩、粉砂岩

A2

1.29~2.52

2.01(4)

0~1

简单

全区可采

稳定

9.30~10.85

10.08(4)

粉砂岩、细砂岩

泥质粉砂岩

A1

0.4~0.68

0.54(2)

0

简单

不可采

不稳定

-

-

中砂岩

粉砂岩、泥岩

六、煤质

B1、B2、B3、B4与C5、C6为气煤(QM45),A2、A3与C3、C4为1/3焦煤(1/3JM35)。

井田的主要煤层为低硫分~中低硫煤、特低磷~低磷、低灰~中低灰、高热~特高热值的良好配焦用煤和炼焦用煤,也可作动力用煤和民用煤。

第三章

区域水文地质

第一节

水文地质条件

(一)含(隔)水层

井田含(隔)水地层侏罗系地层由泥岩、泥质砂岩,粉砂岩,细~中砂岩以及砾岩,基本以互层形式组成。各岩层的单层厚度变化较大。区内分布地层可划分为四个含、隔水层。含水层从新到老分别为:

1、第四系透水层(Ⅰ)

全区普遍分布,厚度2~8m,岩性为松散的洪积沙砾石层,局部薄粉土层,为透水不含水层。

2、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空隙、裂隙弱含水层(Ⅱ)

多为第四系覆盖分布于工区北部。岩性以细砂岩、砾岩为主,间夹粉砂岩及砂质泥岩。据06年该矿生产地质报告资料,该弱含水层单位涌水量0.00314L/s·m,渗透系数0.01m/d。水位埋深49.15m。

3、下侏罗统八道湾上、中段空隙、裂隙弱含水层(Ⅲ)

分布于矿区中南部,上覆三工河组或第四系。岩性以砾岩、中~粗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互层为主。间夹数层煤,盖层控制厚度300m左右,其中,中~粗砂岩及砾岩等粗粒岩层约占30%,据本次抽水试验13-b11资料,在降深17.86m时,涌水量0.07L/s,单位涌水量0.039L/s·m,渗透系数K=0.0295m/d。水质分析水化学类型SO4Cl—Na型,溶解性总固体3.3g/L。由此看出,该含水层地下水贫乏,运移滞缓且水质较差,为典型的弱含水层。

4、下侏罗统八道湾下段相对隔水层(Ⅳ)

伏于(Ⅲ)弱含水层之下,控制厚度百余m,岩性基本为粉砂岩夹砂质泥岩。由简易水文观测资料,施工该段时水位及泥浆消耗量均无变化。据生产地质报告资料,该层渗透系数为0.00037~0.0209m/d,单位涌水量仅0.000285~0.0075L/s·m,当属隔水层。

(二)断层导水性

F5断层横贯井田东西,为阻水逆断层。

(三)地下水化学性质

矿区地下水仅赋存于构成矿区主体地层的侏罗系中~粗砂岩及砾岩之中。水质分析结果表明:水化学类型为SO4Cl-Na型,溶解性总固体为3.3g/l,PH值7.8,属微咸水,弱碱性,由此说明地下水在含水层中的运移速度缓慢补给来源不足。

(四)矿井充水条件

主要充水因素分析如下:

(1)第四系含水层下渗补给侏罗系基岩含水层。由于本区为急倾斜岩层,所以补给效果良好。但接受大气降水补给量有限,向基岩的下渗补给量有限。

(2)设计留设与邻近煤矿之间的防水煤柱,只要防水煤柱不被破坏,不会发生“水害共享”。

(3)未来矿床的主要充水水源为地表水,水量与大气降水量紧密相关。充水通道为采空垮落裂隙和塌陷区、含水层露头等。

(五)水文地质勘探类型

根据《地质报告》划分,井田属于煤层顶底板直接充水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型矿床。

(六)突水的可能性分析及突水强度预计

1、突水因素分析

(1)地表水突水的可能性分析

从区域地势分析,区域大量水汇集于本区的有一定可能。本区发生强降雨、汇集后通过塌陷区溃入井下的可能性较小。

(2)顶板冒落导致突水的可能性分析

本矿开采急倾斜煤层,最终采空区冒落带导通地表。由于地表无水体,加之矿区降雨量小,故发生突水的可能性很小。

含水层均属于弱含水层,不会发生地下含水层突水。

(3)通过断层突水的可能性分析

井田处于石炭窑复向斜的西南翼。井田地层处于北北东陡倾的单斜之中,分布于矿区横贯东西的F5断层,为与地层产状近一致的逆断层。对地下水的形成与运移影响不明显。矿区南部即盆地南缘的F5断层。由其断层两侧地下水埋深较大的差异说明其具阻水性质,断层阻滞了南部中高山地地下水向盆地内补给。因此,发生断层破碎带突水的可能性很小。

(4)老采空区和回采形成的采空区积水突水的可能性分析

回采形成大规模的采空区是必然的,在不采取疏干措施的前提下,会存积大量的老空水。一旦沟通,必然发生突水。本矿采空区情况清楚,由于长期采用积极疏放的措施,目前采空区无大量积水。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传统仓储法采仓底部存水”往往可能被忽视,发生突水的可能性最大。

(5)邻近矿井采空区水害威胁本矿的危险性分析

邻近煤矿存在老采空区,其生产必然形成新的采空区,如果与本矿之间不留设防水煤柱,邻近矿井采空区发生积水,必然导入本矿发生突水。因此设计按照防水煤柱的要求留设了井田境界煤柱。

(6)综上所述,按照突水水源划分,采空区大量积水可能引发突水;按照突水地点划分,可能发生突水的地点包括导通“积水采空区”的掘进工作面、回采工作面。

2、突水强度预计

本矿采空区范围清楚,且矿井一直处于排水状态。设计对采空区积水实行积极疏放,地表无大型水体进行补给,与邻近矿井间留设防水煤柱,顶底板裂隙含水层都属于弱富水含水层,关于本井田+1250m以上突水强度,得出如下结论:

(1)老空区积水主要水源为没有疏放干净的采仓底部存水,水压较小,容量有限,补给不足,单点突水强度等级应为“小型突水”(水量≤60m3/h),且衰减迅速。

(2)邻近煤矿与本矿边界清楚,设计留设了防水安全煤柱,只要不破坏境界煤柱,两矿之间不会发生“水害共享”。

(3)只要做好采空区积水的积极疏放、长期观测,可以避免老空区积水和突水。

(七)矿井涌水量

矿井在开采+1400m水平时预测正常涌水量1081.46m3/d(45.1m3/h),最大涌水量1622.19m3/d(67.6m3/h)。

(八)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本矿井水文地质类型为中等。

对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虽然混合斜井的矿井水文地质类型为中等,采掘活动受水害影响较小,南翼的矿井防治水工作难度较小,北翼的稍大。

尽管矿井开采深度较大,远离地表及含水层,但浅部老窑区及含水层通过采动裂隙与矿井充水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加强对该矿井周边小煤矿水患调查,及时掌握是周边小煤矿的采掘活动,防止周边小煤矿开采矿区范围内的防水煤柱。

坚持以防为主,坚持“截、排、堵、疏、放”的原则,治理地表大气降水和老窑水等地下水源。

地面防治水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矿井地面和井口工业场地建立疏水、防水和排水系统,防止或减少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井下。

2、排到地面的矿井水,进行妥善处理,避免再渗入井下。

3、每次降大到暴雨时和降雨后,派专人检查矿区及其附近地面有无裂缝,老窑陷落和岩溶塌陷等现象。发现漏水情况,及时处理。

4、矿井工业场地内在挡土墙脚、边坡脚、道路侧、建筑物及构筑物周围设排水沟,将地表水经排水沟排出。

井下防治水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搞好防水煤(岩)柱留设情况,凡是有水患威胁的可疑地段应按要求留设防水煤(岩)柱。

2、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放水原则,当接近采空区、裂隙带、导水断层应采取探放水,以防止采空区积水涌入矿井。

3、在开采靠近老空区的煤炭资源时,开采前应疏干上部老窑和老采空区积水

,严禁顶水采煤。

4、加强资料分析和水情预报,避免直接揭露断层。

5、采掘工作面或其他地点发现挂红、挂汗、空气变冷、出现雾气、水叫、顶板淋水加大、顶板来压、底板鼓起或产生裂隙出现渗水、水色发浑、有臭味等突水预兆时,必须停止作业,采取措施,立即报告调度室,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点的人员。

    以上《混合斜井矿井水文地质划分报告》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混合斜井矿井水文地质划分报告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混合斜井矿井水文地质划分报告》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