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本文简介:五年级音乐教学计划为了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技巧,让学生在音乐中学有所获,并能够掌握音乐课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同时又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快乐和情趣,从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特制订本计划。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音乐教学,并能够在听赏乐曲中正确感受音乐的情绪并能够正
五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本文内容:
五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为了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技巧,让学生在音乐中学有所获,并能够掌握音乐课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同时又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快乐和情趣,从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特制订本计划。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音乐教学,并能够在听赏乐曲中正确感受音乐的情绪并能够正确地表述音乐的情绪,对音乐的欣赏能够有自己更深入的认识和见解,能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理解乐曲所包含的思想,树立基本的价值观。
2、知识与技能
(1)能够认识连音符,知道一些音乐家的故事,能够演唱简单的旋律,并且保证基本音准。
(2)能够熟练地用有弹性的声音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能够用不同的演唱形式如齐唱、领唱和合唱等形式熟练地表现歌曲。能够背唱部分歌曲。
(3)能够对歌曲进行编创动作和表演,并能够用乐器为歌曲伴奏,编创伴奏节奏。
(4)能够在音乐聆听中感受乐曲的情绪,能够对音乐的结构做出正确的判断,能够分析简单的器乐曲式形式。能够通过想象描述音乐的形象和意境。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仿建立学生的音乐认知感受,让学生对音乐有感性的认识,模仿的范围从歌曲扩展到器乐旋律。
(2)通过听赏、动作、律动等不同形式体验音乐,在体验中感受愉悦的审美享受。
(3)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完成音乐作品的表演、演奏等等,创造合作的氛围和意识。
(4)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探究音乐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探索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
(5)注重音乐教学方法的实践,特别是对音乐欣赏中对比欣赏的使用,引导学生对比欣赏,从对比中感受音乐的不同特点。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音乐上有了比较高的欣赏能力和演唱水平,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够自己理解音乐并能够表达自己的理解,在节奏方面能够较熟练地运用简单的各种节奏,在音乐知识上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歌唱的技巧不够熟练,变声期开始,一些学生演唱高音比较困难,对歌曲的情感理解不够深入,表现不够准确,在欣赏乐曲的时候有些乐曲的兴趣不够,对通俗乐曲的兴趣增强。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共有六个单元,其中有唱歌11课,欣赏8课,但是欣赏曲目数量庞大,音乐家故事2课,活动4课,音乐知识1课。欣赏与歌唱课的比例虽然不同,但是欣赏的曲目在数量上有很大的增加,同时对音乐家的认识有了要求,活动课的内容比较大。与旧版的实验教材有了较大的改变,换掉了一些较为老的歌曲,增加了一些新的歌曲,难度也有之下降。外国音乐作品较多。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增强学生对基本音乐技能如节奏练习、旋律跟读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2、提高演唱的技巧和方法,做到能够有意识运用弹性的声音轻声演唱歌曲。在歌曲演唱的形式上要有所突破,能够掌握集中基本的演唱形式。
3、能够认识一些乐器并了解其基本的演奏方式,能够辨别其中的音色,能够对一些音乐家有所了解。
4、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的编创和表现,在编创和表现中积极合作。
(二)难点:
1、对音乐技能的掌握和学习,特别是对一些特别的节奏的练习是难点。
2、歌唱的技巧和方法,特别是在优美的音色训练方面有着重要的探索价值,但也是有着较难地方。
3、欣赏的数量很大,如何在众多曲目中选择重难点进行教学是重点工作。在欣赏中如何掌握欣赏的方法,以及对乐器的音色的听辨是极为困难的。
五、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1
美丽的家乡、驯鹿
2
冬猎、鸿雁
3
长城放歌、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
4
吹起羌笛跳锅庄、瑶族舞曲
木鼓歌
5
锦鸡出山、阿喽喽
6
看大戏、花木兰
7
西湖美、故乡是北京
8
映山红、让我们荡起双桨
9
迎春、纸风车
10
风
送别
11
梅花、梅花三弄
12
牧童之歌、美丽的家乡
13
渔舟唱晚
静夜思
14
牧童之歌、美丽的家乡
15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井冈山下种南瓜
会议
篇2:20XX年学校实验教学计划
2018年学校实验教学计划 本文关键词:教学计划,实验,学校
2018年学校实验教学计划 本文简介:英吾斯塘乡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期实验教学计划理化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可以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许多结论要通过实验去验证,许多未知领域要通过实验来探索。实验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和理解相关基础知。一、教学目标理化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可以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
2018年学校实验教学计划 本文内容:
英吾斯塘乡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期实验教学计划
理化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可以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许多结论要通过实验去验证,许多未知领域要通过实验来探索。实验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和理解相关基础知。
一、教学目标
理化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可以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许多结论要通过实验去验证,许多未知领域要通过实验来探索。实验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和理解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本期要认真做好初中和高中物理、化学、生物的有关实验,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和重视研究性学习及家庭小实验,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一、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基础看,初中学生经过一学期学习已经积累一部分实验基础知识。从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来看,大多数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逻辑推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从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看,75%左右的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能独立完成实验,但个别学困生自制力差。从学生的学习态度看,各个班的同学90%以上要求进步,态度端正,上进心强,但部分同学学习目标欠明确。各个班发展较为均衡。面对实际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因材施教,使他们得以全面、健康地发展。
三、实验目的
1.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2.使学生有“亲身经历和体验”时能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4.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和分析化学事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与人合作的情感,在实验过程中经历成功与失败的情感体验,同时通过实验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等等。
四、实验措施:
1.
注重实验预习,
培养自学习惯,督促学生实验预习是搞好分组实验的保证。我们强调“磨刀不误砍柴工”
,
要求学生必须复习有关知识,
理解实验原理,
了解实验内容、
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抓好实验预习,
提高了
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计划性,
减少了实验操作的忙乱现象,
提高了
实验效率。
2.
明确实验目标,注意教师在课堂实验中的示范作用
本期,教师在做实验中,必须操作科学规范,一举一动都要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实验过程中,教师对仪器的整理、安放的位置、连接的顺序、操作的敏捷、协调都必须具有科学性和示范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讲解时,语言要与操作结合整凑、语言科学、准确而富有启发性。板书适时,能让学生明确每个实验的目的、实验用品、懂得如何观察;并能积极操作,师生互动。不能让学生以“观察员”的身份出现在化学实验室。了
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协作精神。
3.
写好实验报告,
培养科学品质。
在实验中常有些同学忙于操作,
没认真观察和分析现象,
或“只观不察”
缺乏记录,
结果导致对实验过程印象模糊,
写实验报告只好搬书照抄或凭空臆造,
使实验的实践价值大打折扣。
因此我们在实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
在实验后也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整理记录,
完成实验思考题,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促进感性认识的飞跃。
对实验失败的学生,
我们允许他们在分析原因之后,
利用课余时间补做实验,
修改实验报告。
4、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学生动手操作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先在课外活动中,每班培养十个左右的学生,让他们先过动手能力这一关。然后在全班的动手操作中,由他们帮助操作有困难的学生。实行“兵教兵”。防止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唱“独角戏”。还要优化教师的演示实验,力求教师的每一个实验都是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结合。“既有师生追求真理的共频共振,又有师生情感的心理共呜”。
在实验过程中,要巧设疑问,做到以奇引疑、以疑创境,以疑促思,让学生在奇中揽性。坚持在实验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为载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精讲与操作相结合,在操作中导之以思、授之以法、教师的讲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5、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自身的仪表和语言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自身端庄的仪表,严谨的教风。本期的实验教学要加强自身教学语言的研究和探讨,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能拨动学生心灵。最大程度地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发出哲理的馥香、心灵的芳香,让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
6、开展课外活动
抓好家庭小实验。
本期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抓好家庭小实验。把学生由被动吸收变成主动探索。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共同生活。
四、实验措施:
1、加强实验教学的探究,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合作精神。
3、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他们学好化学的信心。
2018年2月25
英吾斯塘乡中学
篇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计划 本文关键词:教学计划,下册,人教版,单元,数学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计划 本文简介:单元教学计划第1单元题目:认识图形(二)课标与教材分析认识图形(二),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计划 本文内容:
单元教学计划
第1单元
题目:认识图形(二)
课
标
与
教
材
分
析
认识图形(二),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图形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三
维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
学
重
难
点
单元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
法
与
学
法
1.充分给学生机会,让他们通过拼、剪等操作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
2.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图形卡纸、实物等
课
时
计
划
5课时
单元教学计划
第2单元
题目:20以内的退位减法
课
标
与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1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2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即“用数学”。本单元的计算安排了两个例题,但实际分三个层次展开的。第一曾用游园会的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过程,感受数学的作用与乐趣。第二层通过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第三层借助“十几减9”的思维方法,运用知识的迁移的办法,引导学生学习“十几减几”其他多道题目的口算方法。
三
维
目
标
1、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问题。
教
学
重
难
点
教学重点: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以及解答应用题。
教
法
与
学
法
尝试应用小学数学“读思练”课堂主体导学模式。
小学数学“读思练”课堂主体导学模式
课
时
计
划
13课时
单元教学计划
第3单元
题目:分类与整理
课
标
与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由“整理房间”和“一起来分类”两个活动构成。“整理房间”主要通过让学生经历对房间内物品的整理过程,感受到分类是需要一个标准的,体会到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一起来分类”,一方面,巩固分类需要确定一个标准;另一方面,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化。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体会分类的必要性。
2.充分经历分类活动,在活动中逐步体会分类思想。
三
维
目
标
1.
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分类的过程,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
2.
能按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3.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4.
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物品的习惯,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教
学
重
难
点
教学重点:
能按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
法
与
学
法
1、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从中体会分类的意义。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设计学习素材。
课
时
计
划
2课时
单元教学计划
第4单元
题目:100以内数的认识
课
标
与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100以内的数的认识。它包括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有三1数数过程中,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是多少。2数位的意义。3探索例7的百数图中有哪些有趣的排列。
三
维
目
标
1、能够正确的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知道十位和个位的意义,能够正确的熟练的读写100以内的数。
3、
结合数的认识,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4、
结合具体事物,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教
学
重
难
点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写法,理解各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学会数数和理解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教
法
与
学
法
1、
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
(1)选取、提供每次活动的素材。(2)制订人人参与的、高效的活动规则。(3)应及时引导学生将具体的活动抽象为响应的数学概念。(4)对学生进行爱护学习资源的教育。
2、
突出基本原理的教学。
3、
继续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4、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健康发展。
课
时
计
划
9课时
单元教学计划
第5单元
题目:认识人民币
课
标
与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三
维
目
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教
学
重
难
点
单元教学重难点: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教
法
与
学
法
1、为学生提供本单元学习用的模拟钱币。
2、设计好学生的实践活动。
3、关于物品单价的教学。让学生知道:
(1)单价中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个数表示几角。
(2)物品价格用这种方法表示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交流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它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课
时
计
划
4课时
单元教学计划
第6单元
题目: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课
标
与
教
材
分
析
100以内的加减法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是生活数学的最好体现,它的学习对学生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心算。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是全册的重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对以后的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的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三
维
目
标
1、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能够运用所学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教
学
重
难
点
单元教学重、难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教学是本单元的重点
(2)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教
法
与
学
法
教师:讨论
学生:合作
探究
课
时
计
划
17课时
单元教学计划
第7单元
题目:找规律
课
标
与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本课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会寻找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为后面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
维
目
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自主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并能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颜色、摆学具等活动,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在经历寻找规律过程中,体验规律的美和创造的快乐。
教
学
重
难
点
单元教学重点:初步发现事物的排列规律。
单元教学难点:能用较清楚、完整的语言表述找出的规律。
教
法
与
学
法
这一单元的排列规律,仅限于简单的:循环出现的、等差数列等,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数学中存在着很多这样的规律就可以了,重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的意识,而不是在于难度。
课
时
计
划
5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