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本文关键词:研究课题,教学模式,课堂,结题,报告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本文简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襄阳市四十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为了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特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我校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家长对孩子学习不够重视,缺乏对孩子学习监督,学生的教育主要靠老师,主要靠课堂,所以研究制定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是针对我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本文内容: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
结题报告
襄阳市四十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为了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特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我校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家长对孩子学习不够重视,缺乏对孩子学习监督,学生的教育主要靠老师,主要靠课堂,所以研究制定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是针对我校教学实际,必须要做的工作。我国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每个地区,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特点,严格说任何一种模式都不太可能完全照搬。我校应该立足校本、立足教师资源特色、立足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理念。先发现、分析现状和问题,鼓励各学科中理念科学、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认真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亮点和风格,后集全校及至借专家之力全力提升、打造“成功模式”,有序地推广。
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教师向课堂要效益,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既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为重要的是能弥补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监管的缺失,力争在课堂上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高效的教学模式研究的开展将带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有效校本教研,反思日常教学,避免教学的随意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因此,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高效课堂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意义
本课题依据建构主义、系统论理论发展而来,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而在这些问题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和谐教学整体建构思想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和谐教学整体建构思想强调以下问题:
1、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整体建构教学强调一开始教师要把主要任务而不是次要任务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责任感,因为人的潜能是很大的。
2、
和谐教学整体建构思想强调教学主要是教给学生方法。一开始不要急于学习具体的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寻找某一类教材的规律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切入点。知识是讲不完的,练习题是做不完的,只要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就会自己去学习知识。
3、
和谐教学整体建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
4、
和谐教学整体建构思想根据系统论的原理,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也把教学内容看作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让知识在系统中学习和记忆。如每个学段的开始把一门学科的知识树(知识结构图)教给学生;每个学期把一册教材的知识树教给学生;每个单元的开始也把这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告诉学生。每学完一节教材或一篇课文,还要及时回归上位系统。这样知识在头脑中总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
(二)实践意义
运用整体建构的教学思想,教师根据整体教学设计的思想,打破单元章节的界限,将有关知识整体构建,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大大提高师生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使教师业务素质整体提高,使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从而构建高效快乐课堂,增效减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在学校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全面和谐的发展,有助于有效落实国家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深化课程改革实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四、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
本课题组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语、英、政史各科组长、学科老师组成。分工如下:
分工
姓名
职务
职称
专业及专长
主要职责
组长
施克江
校长
中教高级
数学学科
组织领导
副组长
郜广艳
教导主任
中教高级
小学数学
组织实施、业务指导
组员
万杏红
教研组长
小学高级
小学语文
理论研究,资料收集
组员
袁付香
教研组长
中教高级
英语学科
具体实施和个案分析
组员
钱艳红
教研组长
中教高级
政治历史
具体实施和个案分析、总结
五、主要研究的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总目标:通过教师运用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成效目标:规范各科新授课、试卷讲评课与复习课的基本教学流程。推广一种可学习借鉴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3、教师目标: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改进、创新课堂,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改变教师低效、落后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提高教师教学理论水平,教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学生目标: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5、课程目标:探索、改进、改造学习方式,适应新时代和新课改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
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认识和理解高效课堂这一理念,全方位多学科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三)
课题研究的内容:
1、抓好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
2、开展以学课标、研课本、研方法、课后反思等为主要形式的校本培训。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很多情况下,课堂的低效是由教师对课标与课本的学习与研究不足所造成的,而教师这方面的不足又影响和制约了其课堂驾驭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又反过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3、抓好教师备课中的备学生问题。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只习惯于备教学内容,而忽视备学生。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
4、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5、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课堂上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
6、积极实施小组互助学习制。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可以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积极推行学生互助机制,同时,教师通过对小组的学法指导和激励性评价,进一步提高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效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7、推行作业分层布置制度。教师力求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作业的管理与指导,避免超负荷、重复性、低水平的作业,给每个学生留有充分自主发展的余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由之路。
六、研究措施与实践
(一)领导重视。学校领导一直高度关注该课题的进程,全面统筹课题的各项工作和资金保障。课题组核心成员4人,涵盖了语文、英语、政史等学科。领导深入教学一线,带领全体领导干部全程参与备课、听课、评课、课题研究等,实行领导推门听课制度常态化。为保证效果,课题组量化了听评课的具体要求,至少每学期听评课16节,逐周汇报听评课情况及教研活动效果,写出听评课记录,提出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全校形成浓厚的课题研究氛围。
(二)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细化出不同学科的具体课堂模式。在学校课题研究新课堂模式的基础上,我们考虑到了每个学科的特点,因此,我们提出“有模式不惟模式”,要求每个学科组要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探究具有本学科特点的学科模式、不同课型的模式。
(三)说教材梳理知识点。首先引导学生学习整个学段的知识结构和整本书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课后逐步减少直至不布置作业,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
(四)细化课堂模式评价标准。为明白课题研究的目标与行动的方向,并能进行课题研究的成果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根据学校现有教育发展程度、学生生源情况、教师教育水平等实际,在课题组、教研组、备课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通过了课堂评价标准。
1、教学要素方面:
(1)教学思想:依据新课标,贯彻新模式教学思想,体现本学科特点,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2)目标指向:知识目标明确、能力目标突出、德育目标有效,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
(3)教材处理: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情,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重视三维目标的达成,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教学设计因课制宜,教材重组合理科学,重难点突出且处理得当,处理好整体教学和局部探究的关系,讲授时间恰到好处,练习质高量中;
(4)教学方法:方法与课型相得益彰,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运用得当且讲求实效,学生中心地位突出,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学习状态的引导和调适。
(5)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实践性和综合性,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着力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过程充分,避免形式主义;讲求教学艺术,教学环节合理,时间安排恰当。达标测试有实效,时间充分。
2、教学行为方面:
(1)教师行为:教师教态自然、亲切、充满激情,教学行为规范,作风民主,注重师生平等对话和情感交流,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整节课能吸引学生且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应变、组织能力强,具有较深厚的知识功底和宽广的学科视野,教材驾驭能力强,问题设置具有启发性,教师语言规范准确且具有激励性,课堂节奏恰到好处且时间掌握准确,板书简洁且富有启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学生行为:学生清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自主学习时间,注意力集中,思维被激活,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师生互动,合作分享,学生兴趣浓厚,回答问题争抢有序,讨论过程效率高,组员活动多,不讲与学习无关的废话,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改互批,能及时发现问题,补充更正准确,解决问题效果好,能发现、质疑有价值的问题,发言声音洪亮,站姿规范,环节紧凑不浪费时间,不东张西望,学习认真投入度高,及时记录笔记,板书规范,能生成智慧,学生明确了知识的过程,知道或学到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文素养获得相应的培养与提升。
3、教学过程方面:
(1)教学准备:备课充分、教材熟悉,有效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与生活联系紧密,选择恰当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恰当引用学科最新信息;
(2)教学实施:教学过程顺畅,能合理智慧地处理突发事件,教学情景设置科学有效;
(3)教学反馈:课堂高效,8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当堂主要内容,课堂教学有个性、有创新、有亮点,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望得到强化。
4、加强教学反思。
学校每周五组织周末讲坛,专门提供教学反思机会,交流高效课堂的研究实践的经验及教训,全体教师的业务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五)组织多轮赛课活动。
实施实验骨干教师观摩课比赛、全校教师每人一节公开课比赛、新课堂模式优质课评选、青年教师擂台赛、师徒共上一节课等多轮赛课,促进全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提高。为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成熟,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我校坚持“以比赛促教学,以意识促成长”的方针,组织新教师进行了青年教师擂台赛。
通过多轮比赛,我校青年教师在比赛中获得了锻炼,得到了成长,培养了重视教学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意识,明白了“学案导学,自主探究”课题模式的评价标准,并学会了一些进行高效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全校教师的授课水平得大幅度提高。
七、
课题研究进度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3年4月1日—2013年6月30日)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各教研组长拿出本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具体方案,并制定奖励考核办法。
3、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科研方法,国内外著名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理论,国内各地区、学校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为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3年7月1日—2013年12月30日)
1、研究制定各学科、各课型课堂教学模式,包括理论依据,操作流程和具体办法。
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总结经验。
3、各学科、各课型课堂教学模式展示、交流、评议。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4年1月1日—2014年6月31日)
1、整理分析研究材料,进行评价反思,开展讨论与总结。
2、在全校范围内推广有效课堂模式。
3、收集整理研究论文和阶段性总结报告,出版研究论文集。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教师的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李郭老师、刘春老师、于晨老师等一大批教师在自己研究及实践过程中有了宝贵的经验,并写下了优秀论文。全体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大课题引领、小课题渗透已经成为基本模式。现在,教师参与听课、说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成为习惯,逐步形成了学习型教师;积极参与新的课堂教学改革并卓有成效,学校中考成绩逐年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得到领导认可。
在课题组长施克江校长的主持下,经过课题组全体人员共同努力通过研究,教师的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李郭老师、刘春老师、于晨老师等一大批教师在自己研究及实践过程中有了宝贵的经验,并写下了优秀论文,形成了师生成长的共同体,全体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大课题引领、小课题渗透已经成为基本模式。现在,教师参与听课、说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成为习惯,逐步形成了学习型教师,积极参与新的课堂教学改革并卓有成效。学校中考成绩逐年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得到领导认可。
(一)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及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动手能力、创新意识、探索精神等非常有好处。成功转变了教师角色,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形成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和谐新型关系。倡导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相互平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全面实施探究教学模式。
(二)避免了重复性工作。
学生在先学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能够自己解决,有的则不能自己解决,这时候他们将不会的问题反馈给老师,老师再根据反馈情况,完善导学案,从而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各种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有的放矢,这样的课堂必将是有针对性的。学生的印象也会相当深刻,而其中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则完全没有必要再由老师来讲解了。正如一位老师所说,剩下的时间完全可以用来辅导学生解决那些不好解决的问题,从而节省了大量宝贵的时间,把时间用在了点上,从而体现了了高效性。
(三)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不再是先教后学,而是先学后教,甚至是先学后导(不教),缘学而导,以学促导,学导合一。这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与学习方式,使教学结构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而这样做所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让教师的教变成导,适时点拨,主角始终是学生。只有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学习的效果才会有所保障。学习才会有效用。
(四)
增强学生自信,培养自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的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应该使他们在积极的准备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相信“我能行”、“我能做”,从而满怀信心参与学习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体会主动参与学习的乐趣,提高自主参与的能力。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活动的过程,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满足了学生的探究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五)
发挥群体力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可以起到教师讲解达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充分发挥小组活动的群体互助功能,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发言,互相启发合作探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后,教师要观察每组是否都在有组织地开展活动。如果没有,应及时加以辅导。教师再深入到一个组内,作为组内普通一员,把自己的思维转换到学生状态并与学生共同学习,凡是学生会的,教师决不代替,只有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再加以点拨,协助学生完成任务。
我们把学生看成一个学习的主体,和老师一起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之间除了教师起到主导作用之外,同学之间也起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作用。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大胆发言,而且也没有面对老师,对那些胆小水平差点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言机会;另一方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发展,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的带动性。从而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平等竞争、相互协作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率。
坚持数月后,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活泼而不散漫,规矩而不死板,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敢于质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
篇2: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命题研究结题报告
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命题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关键词:高考,命题,结题,数学,报告
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命题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简介:立项编号LYKT140402洛阳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命题研究》结题报告学科分类高中数学课题名称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命题研究课题主持人徐总辉课题组成员昌义峰罗创国曹利京翟焕英张晓锋主持人工作单位河南省伊川县实验高中洛阳市教育局中小学教研室《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命题研究》课题研
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命题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内容:
立项编号
LYKT140402
洛阳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
《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命题研究》结题报告
学
科
分
类
高中数学
课
题
名
称
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命题研究
课
题
主
持
人
徐总辉
课
题
组
成
员昌义峰
罗创国
曹利京
翟焕英
张晓锋
主持人工作单位
河南省伊川县实验高中
洛阳市教育局中小学教研室
《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命题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课题相关研究概况及趋势,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重点和预计突破的难点等。
一、本课题研究概况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课题研究情况:我国中学教育课程改革与更新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的推出,使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呈现全新的模式。由此使得高考命题向宽角度、多视点、多层次的趋势发展,突出了基础、通性通法、应用和创新等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课题研究趋势:结合近年来新课标试卷对高考试题和本学科教学特点进行研究使本课题具有理论性、系统性、实用性及对实践的指导性。
课题的理论意义:新课标理念下的试题研究能够使高中数学教学更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指导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实施,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全面指导学生的高考数学复习,提高学习效率和积极性。
课题的实践意义:1、指导教师更好地实施教学,使课改工作更加顺利实施,有利于快速提高教学成绩。2、高考试题的研究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更深入。
二、本课题的基本内容,突破难点
基本内容:
数学试卷的命题特点。
2、高考数学命题趋势对今后高中数学教学的启示。
3、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突破难点:
1、对试题的难度及考查能力要求把握的准确性。
2、高考试题主要体现的数学思想。
3、准确定位高考的新要求。
4、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数学试卷的命题特点
1.全面考查“四基”
“四基”
是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数学考试,要发挥数学作为主要基础学科的作用,要考查考生对中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要考查考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是学生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基础,也是走向社会参加实践活动的必备知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国家教育部2002年4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在传统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把“概率统计、微积分初步”作为新的内容。而将“与时俱进地认识‘四基’”作为高中数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也在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同时,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而新增加了“算法内容以及基本的数据处理、统计知识”作为新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为注重“四基”提供了事实依据。
“四基”是能力的基础,切实落实好
“四基”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质至关重要。但是,
“四基”教学不能简单的重复,不能停留在结论层面上,要在运用的过程中,加深对
“四基”的理解。要以问题的研究过程为依托,反复揣摩“四基”的内涵,使
“四基”成为“活”的知识。
事实上,传统意义上考查的“集合、函数概念与初等函数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简易逻辑、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导数及其应用、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概率”等十六个知识要点理所当然的属于“四基”的范畴,此外,课标版教材中新增加的三视图、算法初步、定积分、几何证明选讲、不等式选讲、坐标系与参数方程等内容,以及处理涉及这些知识内容的问题中所用的方法技能,包括课本中推导公式、法则、定理时所用的方法和技能,都是新课改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认识”的新“四基”。
注重“四基”考查的掌握程度是多年来数学高考命题经验的结晶,也是整个高考试题的基石,因此,新课改下的高考数学命题,应当全面关注“四基”内涵,扩大命题的视野,保持高考命题覆盖面广、起点低、坡度缓的特点,平稳发展。这样,既有利于考生情绪的稳定和高效发挥考生的水平;又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后续学习必需的知识。由以上分析可知,注重“四基”的考查是维护多方面的“稳定”之举。
2.
突出学科特点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与技术科学等学科的基础和工具,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是数学学科最基本的特点,高考数学试题的命制应该体现数学学科的上述特点,具体来说,就是体现概念的深刻性、思辨的逻辑性和量化的精确性。
⑴
概念的深刻性:概念的深刻性强是数学学科的一个基本特征,数学中所有内容都是以概念作为它的基本元素,由概念组成命题,由命题组成整个逻辑系统,因此,高考数学命题,如2014年数学试卷依然非常关注对概念性知识的考查,这种命制,从数学学科的整体高度考虑问题,体现高考对数学概念考查的力度和要求,并且这一命题视角将坚持不变,这类试题的命制,既要注意对课本中已有的现成概念、公式和理论的考查,又要注意对课本中没有的全新概念、公式和理论的考查,对于这些概念、公式和理论,不但要知道能解决什么问题,而且在出现不同题型考查这个知识点时要能灵活运用,达到熟练解决问题的目的,有效的检测考生理解问题的程度。
例1(2014年全国课标Ⅰ第19题)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1,,,其中为常数.
(Ⅰ)证明:;
(Ⅱ)是否存在,使得{}为等差数列?并说明理由.
此题将命题视角聚集在了考查等差数列的概念上,有效地考查了学生的分析、
推理、判断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考查概念深刻性的好题。
⑵
思辨的逻辑性:数学的思辨性通常表现为思维的逻辑性和推理的严密性。尽管现代数学教育理论认为数学也具有实验性的一面,但其根本性的一面,仍是依靠逻辑思维和演绎推理获得的完整的逻辑体系,它在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无疑,命制一些思辨性,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是试题,是数学高考命题的必然趋势。要充分利用那些具有思辨价值的素材,如相近概念的辨析、案例错因的揭示、结论真伪的判断、似是而非问题的甄别等等,以此考查考生思辨的逻辑性,检测考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
⑶
量化的精确性:“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一门“数的学问”。许多问题的解决一般都离不开数量关系的建构与数学式子的推演。数量关系作为数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是数学高考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考试大纲》里就特别强调,考查计算既要特别强调算比,也就是说你用什么样的原则,你就用什么样的思路进行计算,这比具体的套一个公式的计算更有利于思维能力的考查,再比如说在有关立体几何中几何量的计算当中,仍然需要明确如何正确地去思考这个图形,如何在解题过程当中正确地画出这个图形,而且在画出这个图形的过程中要把这个图形的数量特征体现的非常明确,这样才能进行正确的计算。这样一来它既考查了立体几何中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基本的计算公式,而更重要的是通过你的空间想象能力来体现你的思维能力和水平,这样的出题方式也是《考试大纲》非常明确强调的一个命题原则。
3.
注重考查能力
《大纲版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高考数学中考查五种能力: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而《课标版考试大纲》中把数学能力更进一步界定为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对所学知识的探究、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更加明显;试题的选拔功能更加突出。因而,新课改下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也由原来的“知识立意”改为“能力立意”,按照“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
⑴
空间想象能力:能根据条件作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正确的分析出图形中基本元素及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与变换;会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的揭示问题的本质。
空间想象能力是对空间形式的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识图、画图和对图形的想象能力。识图是指观察、研究所给图形中几何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画图是指将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以及对图形添加辅助图形或对图形进行各种变换;对图形的想象主要包括有图想象和无图想象两种,是空间想象能力高层次的标志。这些都是多年来高考试题中重点考查的数学技能。
⑵
抽象概括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是对具体的、生动的实例,在抽象概括的过程中,发现研究对象的本质;从给定的大量信息材料中,概括出一些结论,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问题或作出新的判断。因此,高考数学的命制应围绕着欲考查的某类知识的本质,并有意识地、不露痕迹的“隐藏”它们的共同属性,以此来引发考生观察和分析,实现对抽象概括能力考查的目的。
⑶
推理论证能力: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它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论证是由已有的正确的前提到被论证的结论正确的一连串的推理过程.推理既包括演绎推理,也包括合情推理.论证方法既包括按形式划分的演绎法和归纳法,也包括按思考方法划分的直接证法和间接证法.一般运用合情推理进行猜想,再运用演绎推理进行证明。
例2(2014年全国课标Ⅰ第14题)甲、乙、丙三位同学被问到是否去过A,B,C三个城市时,甲说:我去过的城市比乙多,但没去过B城市;乙说:我没去过C城市;丙说:我们三人去过同一个城市.
由此可判断乙去过的城市为
.
“没有公式,没有原理,没有运算,只考查推理能力。”考试中心数学命题专家说。高考数学的推理论证能力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已获得的正确数学命题来论证某一数学命题真实性初步的推理能力,因此,高考数学命题时,应设计一些诱发猜想、论证确认的试题,考查考生的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能力。
例3(2014年全国课标Ⅰ第19题)如图三棱柱中,侧面为菱形,.
(Ⅰ)
证明:;
(Ⅱ)若,,AB=BC
求二面角的余弦值.
本小题考查线面垂直的应用以及二面角的求法,考查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能力,以及运算能力。
⑷
运算能力: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和目标,寻找与设计合理的、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
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运算包括对数值的计算、估值和近似计算,对式子的组合变形与分解变形,对几何图形各几何量的计算求解等。运算能力包括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公式、确定运算程序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思维能力,也包括在实施运算过程中遇到障碍而调整运算的能力以及实施运算和计算的技能。
数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运算。因此,高考数学一直以来都重视对运算能力的考查。
⑸
数据处理能力:对数据(包括数值的和非数值的)进行分析和加工的技术过程。包括对各种原始数据的分析、整理、计算、编辑等的加工和处理。因此,高考数学命题中也出现了一些实际应用问题,考查考生整理与分析数据的能力。
例4(2014年全国课标Ⅰ第18题)
从某企业的某种产品中抽取500件,测量这些产品的一项质量指标值,由测量结果得如下频率分布直方图:
(Ⅰ)求这500件产品质量指标值的样本平均数和样本方差(同一组数据用该区间的中点值作代表);
(Ⅱ)由频率分布直方图可以认为,这种产品的质量指标值服从正态分布,其中近似为样本平均数,近似为样本方差.
(i)利用该正态分布,求;
(ii)某用户从该企业购买了100件这种产品,记表示这100件产品中质量指标值为于区间(187.8,212.2)的产品件数,利用(i)的结果,求.
附:≈12.2.
若~,则=0.6826,=0.9544.
本题将命题视角放在了处理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在将统计中的频率分布直方图的基础知识穿插到数学学科上,使数据能力的考查更为突出。
⑹
应用意识: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①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②主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近几年的数学高考中,也一直把应用问题的命制,着眼于“函数模型、数列模型、不等式模型、三角模型、立体几何模型、解析几何模型、线性规划模型、算法模型、计数原理与概率统计模型、导数模型、创新性”十一类数学模型,以此真实地考查考生的综合实力。毋庸置疑,它必将成为高考数学命题长期坚持的一个方向。
⑺
创新意识:对新颖的信息、情景和设问,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对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测、抽象、概括、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数学知识的迁移、组合、融合的程度越高,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也就越强。因此,高考数学的命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创新试题,以此来考查考生的创新意识。
4.
强化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和内容的本质的认识,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向前推进,中学数学界对数学思想的认识也在与时俱进,目前已达成共识的常用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特殊与一般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有限与无限思想和或然与必然的思想等。
数学思想处于数学的核心位置,领悟数学思想的真谛,对于认识数学本质、揭示数学关系、学习数学学科、促进学生的思维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因如此,数学高考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对数学思想的考查,每年的每套试卷都对数学思想必考无疑。
例
6(2014·全国新课标11)已知函数=,若存在唯一的零点,且>0,则的取值范围为
.(2,+∞)
.(-∞,-2)
.(1,+∞)
.(-∞,-1)
本题考查了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函数零点”的问题转化成“方程实根”的问题,又可转化成“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横坐标”的问题,还可转化成“两个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横坐标”的问题。本题通过分离参数以后,利用函数性质画出图象,根据数形结合的思想可准确地求出变量a的取值范围;但是分离参数相对复杂些。当然也可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求解,分类与整合思想等数学思想上,只有对相关参数进行合理的逻辑划分,在逐类讨论,最后统一整合,才能圆满的解决问题,这一考查方式,明显考查了考生的思维能力。
例
7(2013全国新课标11)已知函数=,若||≥,则的取值范围是
.
.
.[-2,1]
.[-2,0]
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把问题的数量关系和图形结合起来考查的思想即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可以把数量关系的问题和图形的性质互相转换。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形数相助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它是数学规律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例
8(2014·全国新课标12)如图,网格纸上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粗实线画出的是某多面体的三视图,则该多面体的个条棱中,最长的棱的长度为
.
.
.6
.4
考查三视图的识图能力,以及长方体的作用,在中明确强调了长方体的作用.体现了将不熟悉、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简单的长方体问题来解决的有效手段.
以上这三道试题,都是考查数学思想的典型试题,一般情况下,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有限与无限的思想、或然与必然的思想的考查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中,而数形结合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放在填空题、选择题中考查,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放在解答题中来考查。数学高考往往都是通过对数学思想的考查来检测考生的理性思维水平,是考查考生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今后的高考试题命制上更应重视对数学思想的考查。
【二】高考数学命题趋势对今后高中数学教学的启示
研究高考试题命题变化的目的是为了明确高考试题对中学教学的导向,找准正确的命题方向,促使我们教学更加有效,在教学中抓主要矛盾,摒弃耗时间、拼体力的教育,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1.在教学中要重基础、讲规范、抓落实。
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切实淡化偏、难、怪题,切忌单一片面的理解问题,在注重“四基”的基础上,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对各章节知识间的理解,系统全面地掌握后续学习所需要的重点内容。复习的理想效果不仅在于能使学生熟练地作出见过的题目和题型,而且应该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对未见过的题目或题型,能运用所学知识化归为熟悉的题目或题型,从而顺利地解答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将各个知识点逐个过关,向学生提出“落实是复习的生命,学生是复习的主人”的复习思想。
强化积累意识,建立三类本子:建立在课堂上记下老师讲课的技巧、思路和重要内容的《随堂笔记本》;建立浓缩知识,揭示规律的《方法、规律、窍门荟萃》;建立准确发现,弥补缺漏的《易错、易混、易忘、易漏问题档案》,即所谓《错题集》。
2.
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不同章节之中。重视和加强选择题的训练和究。对于选择题不但要答案正确,还要优化解题过程,提高速度。尽量灵活运用特值法、排除法、数形结合法、估算法等。如:2014年第(2)题复数的计算,题目虽小,但讲究一个运算的合理性,如果按3次方和2次方直接展开,将会比较繁杂造成出错。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主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3.
关爱学生,适时鼓励。
高中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为个达到大纲中的个性品质要求,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做到做到锲而不舍、不解决问题不罢休,要求学生钻研问题,科学思维,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4.突出学生主体,激发学习潜能,培养反思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在高考复习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同时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探索的态度和不断进取的学风。教师应该做到
“六个尽量”: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尽量让学生动脑思考;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尽量让学生主动表达;尽量让学生发现、质疑问题;尽量让学生标新立异。通过这些方法的应用逐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
2、丁益祥
新课程理念下高考数学命题的多视角研究与思考.中国考试2008年第10期
3、郭胜光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命题研究.中学数学教育
2009年第7期
4、南鲁景
2008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试题全析卷·数学(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6
5、许晓天
细研高考试题
体悟课程理念.中学数学教学
2009年第4期
6、杜志建
金考卷特快专递第1期.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09.6
7、杜志建
试题调研2010高考复习纲要(理科数学).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09.6
8、http://wenwen.soso.com/z/q80853154.htm
9、http://baike.baidu.com/view/51860.htm
12
篇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简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结题报告作者:彭慧勇发表时间:2004年06月08日05:42阅读次数:185玉溪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属云南省2000年立项课题,由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于2000年10月批准立项并同意开展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时间为两年。该课题的实验研究于2000年3月开始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作者:彭慧勇
发表时间:2004年06月08日
05:42
阅读次数:185
玉溪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属云南省2000年立项课题,由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于2000年10月批准立项并同意开展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时间为两年。该课题的实验研究于2000年3月开始准备,于2000年10月启动,经过整整两年的实验研究,现已按计划完成了实验研究任务,取得了预期的结论和成果,特提请结题鉴定。
一、实验研究提出的背景
当前,世界正向“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竞争日趋激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国际的交流、合作日益增加,社会发展步伐日益加快,“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已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特别是“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生活中节奏快、压力大、竞争激烈、人口稠密等特征日益明显;另外,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城市成效最为明显,独生子女占少年儿童的90%左右。在这种特殊的社会高速发展阶段,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人们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道德标准、社会形态、家庭结构及成员关系等都不同程度地发生着变化。社会的发展变化又通过家庭的折射、缩小或放大然后作用于学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小学生存在着过早受“升学”——“就业”——“生存”的驱使而陷入失去童真、失去快乐的学习竞争中的现象;存在着直接或间接受离异家庭的打击或不良影响,生活信心不足、情感体验不健全、逆反心理异常强烈;存在着独生子女由于长期处在特殊的养尊处优的地位上,独立生活能力差,意志薄弱、胆怯、自我中心、不合群、不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存在着受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心理平衡失调、精神空虚、道德品质下降,甚至发生心理障碍及自杀的现象。
近年来,我国的心理学专家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据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改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认识,而且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健全打下良好、长久、全面的基础。对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为了实现这一要求,特提出本课题研究。
二、实验研究的目的意义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国内外专家研究提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主要包括:正常的智力、积极的自我意识、良好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强的意志品质、完整的人格。为了主动适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改变仅仅依靠学校学科教学和德育对学生施以影响的局面,积极探索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探索适应玉溪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主要包括:a、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b、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c、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手段和方法。d、小学生心理咨询。e、指导家长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方法。
2、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在对实验班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完善心理品质,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培养和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研究能力的教师。
三、实验研究的具体目标
1、实验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研究。
2、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应用。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建设与使用。
4、小学生心理咨询实验研究。
5、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手段和方法研究与应用。
6、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案研究。
四、实验研究的步骤、方法和内容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0年3月——2000年8月)
多次邀请了玉溪师范学院教育系、玉溪师范学校教心学组的专家参与共同论证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并多次专程到昆明请教了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和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心理学专家,以求得理论上的有力支持,保证了课题研究方向正确、理论基础扎实、起点合理。
根据本课题研究理论性强、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等特点,确定了以高校和教育科研单位为依托,以实验小学为基地;以市教科所为中心,上联省教科院,横联玉溪师院和玉溪师校,下联实验学校;以云南省教科院、玉溪市教科、玉溪师校、玉溪第一小学四方合作;以心理学教师、专职教研员、小学校领导、小学教师(班主任)四类人员结合组成课题实验研究小组。
认真确立了本课题研究的目标,规划了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制定了本课题研究和实验的具体实施方案。在课题组内外多次专题组织进行讨论和征求意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定稿。填写课题申报的有关表册,完成本课题的申报工作。于2000年10月由云南省教育科学课题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并同意开展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时间为两年,属云南省2000年立项课题。
组织了实验前的学生心理测量分析,由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有关专家对玉溪一小三年级以上学生,运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量表》(16PF)(修订量表)进行测量、统计和分析,建立起了玉溪一小三年级及以上学生的心理档案,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实验做好了前期准备。
第二阶段:基础研究阶段(2000年9月——2001年2月)
多次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究、落实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方案。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具体内容、研究和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对研究和实验的重点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的开设)和难点任务(心理测量和个案研究)进行了重点研究和布置。
对实验研究的具体任务进行了进一步的分工,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以保证课题研究和实验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组长彭慧勇全面主持课题研究和实验,负责协调四方工作,负责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副组长王春雷主要负责心理测量和个案研究;副组长陶琳主要负责心理咨询和家长辅导;副组长王云华主要负责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的开设和实验工作;其他成员分别具体负责课题的各项组织、实施、研究、实验、测量、统计和分析工作。
搜集、购买国内外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著、资料和研究成果,并多次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学习采取以自学为主,辅导为辅的方式,并多次由王春雷、陶琳、聂建萍、付荣华在课题研讨会上作专题发言、专题辅导和专题讲座。
通过学习、分析和研究,初步提出了学校、社会、家庭“三教统一”,全员心理辅导课、自主心理咨询、个体心理指导“三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立体交叉网络。并初步筛选、确定了心理辅导课的教材和心理测量的工具;初步完成了有关论文。
第三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01年3月——2002年10月)
在玉溪第一小学的三、四两个年级的四个实验班开设心理辅导课,每两周开课1节,由实验班班主任承担教学任务。开课前首先组织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对科学出版社出版,由林崇德任名誉主编,沃建中任主编的《小学生心理导向》教材及教学参考书进行集体研究,分析了该教材的编排体系、特点及优势,共同研究了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由陶琳为实验教师上示范课两节,作教学设计指导多次。在实验教师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组织了一次校内的心理辅导课教学研讨活动,组织了一次对外开放的心理辅导课教学研讨活动,两次活动共上公开研究课8节,其中2节被评为市级一等奖,2节被评为市级二等奖。
在实验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由陶琳、聂建萍、付荣华主持,每周在星期四的下午定期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指导。通过学校领导、班主任等在学生和学生家长中作了大量的宣传、发动和解释工作,打消了学生和学生家长对心理咨询的恐惧心理,实现了学生自主、积极、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室建立后,每次均能接待到不少学生的咨询,自今共接待了近200名学生的心理咨询。
为了实现学校、社会、家庭“三教统一”,全员心理辅导课、自主心理咨询、个体心理指导“三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立体交叉网络建设,加强家庭心理辅导与学校心理辅导的结合,每学期组织对实验班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辅导,由陶琳、聂建萍、王云华向学生家长进行有关专题讲座。先后组织了3次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辅导,参加培训的学生家长近1000人次。增强了学生家长与学校配合教育的意识,增强了学生家长对孩了进行心理辅导的意识,提高了辅导的能力和水平。
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中的小学生(6-13岁),心理变化大、变化快,发展性心理问题较多,可塑性极大。虽然从整体上看没有表现出突出的心理问题,但每个实验班中还是有个别学生存在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发展趋势,如不及时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指导,就会发展成为心理问题,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在王春雷的指导下,各实验班认真分析学生心理档案,在长期跟踪观察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和指导对象进行心理个案研究。从而加强了对个别学生的心理指导力度,提高了实验教师有针对性、有重点、有计划进行心理辅导的能力和水平。
为了进一步掌握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以便进一步修正课题研究的重点和突破口,进一步增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组织进行了两次实验中期心理测量。使用日本铃木清编制,周步成主持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试》“MHT”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以“学习焦虑情绪”为重点的心理测量、统计,并对照全国常模进行分析。使用中国人性格量表编制组编制的《学生性格量表(11-18岁)》对实验班学生进行较全面的性格测量、统计,并对照云南省常模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和研究,确定在研究实验的最后阶段,以培养学生的“优秀性格品质”为研究实验的重点。为了最终检验课题研究实验的成效和实验班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优秀性格品质”发展水平,组织进行了实验后期心理测量。使用由本课题组副组长王春雷编制的《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对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进行测量、统计,并进行对比分析。
在全面研究和实验的过程中,把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紧密地接合在一起,坚持在理论研究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运用,在充分实验运用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完成了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手段和方法”、“心理咨询的策略”、“心理辅导课的教学策略”、“家长心理辅导培训”、“心理辅导个案研究分析”、“心理测量分析报告”等论文。
第四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02年11月——2002年12月)
召开课题结题工作会,对课题研究过程及有关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对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讨论、分析和总结。统一安排了课题结题的准备工作日程和具体分工,之后,全课题组成员按计划和分工全面进入课题结题的准备工作。
全面整理课题研究的档案资料,进行分类和归档。共分为16类档案,分别装袋归档,并建立了“玉溪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档案室”(设在课题实验学校——玉溪第一小学)。
对所完成的关于课题研究和实验的有关资料和数据进行全面检查和核对,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共同协作,由课题组组长执笔完成了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之后,向云南省教育科学课题规划领导小组提出申请,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验收。
五、研究实验的结论和成果
1、完成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2、完成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相关论文。
3、构建了“三教统一、三导结合”的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4、完成了“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个案研究”的案例分析。
5、完成了“玉溪一小学生性格测试总体情况分析报告”。
6、完成了“玉溪一小学生焦虑情绪调查研究报告”。
7、完成了“玉溪第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班学生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8、筛选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小学生心理导向》。
9、初步建立了“玉溪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10、组织展评了“小学生心理教康教育优秀辅导课”。
11、经过培训和参加课题实验研究有效提高了教师的心理辅导水平和能力。
12、经过培训和参与进行家庭辅导有效提高了家长的心理辅导水平和能力。
13、经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与云南省城市学生常模相比,实验班学生情绪特征总体比较平和,女生在生活旨趣、意志品质、认知风格和态度倾向等方面更具有社会性意义特征,男生在意志品质方面表现出更好的素质;与非实验班学生相比,实验班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发展和人际交往方式的改善等方面有显著提高。
14、在该课题实验研究促进下,玉溪一小现已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和运用,并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发展和完善。
15、该课题实验研究已在我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该课题实验研究的成果,在市区小学及各县城区小学都具有广泛的推广运用价值。
附:
一、主要参考书目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丛书》(全国九五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成果
主编陈永胜
山东教育出版社)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编张承芬
孙雍胜
警官教育出版社)
3、《小学生心理导向(教学参考)》(名誉主编林崇德
主编沃建中
科学出版社)
二、主要教学材料
《小学生心理导向》(名誉主编林崇德
主编沃建中
科学出版社)
三、主要测量工具
1、《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量表》(16PF)(修订量表)
2、《学生性格量表(11-18岁)》(中国人性格量表编制组)
3、《心理健康诊断测试》“MHT”(日本铃木清编制
周步成主持修订)
4、《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问卷》(本课题组王春雷编制)
本课题研究成果,已于2003年1月通过了省教育科学课题规划办组织的专家组的结题鉴定验收,同时被玉溪市科技局评为玉溪市2003年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玉溪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课题组
二○○二年十一月